|
4 e2 @' d0 o2 y/ ^3 G. f
$ S3 h* V2 I& g
6 v0 d P5 B" L) n4 y+ z: T《村长像》+ H& O o0 Y$ n+ @7 D" D
3 e) |( Z9 C9 n* J 埃及肖像雕刻中的法老和王公贵族雕像,按宗教规则严格遵循“正面律”程式,所以这类雕像的姿态和表情都较僵化呆板,但是身份低贱的人物的雕像就很少受这种程式的局限,更多偏重于生活形态的写实。当时,王子作为王家族庄园的管理者,类似工头的地位,在田间监督奴隶劳动,兼及组织人力筑坝修水渠。据说这件雕像出土时一个旁观者惊叫道:“这是我们的村长。”. F# A, l1 \6 q2 `( y
) Y* \6 |3 @9 H6 i+ r& h
" x2 i4 ~# f4 {4 f# r
5 I& w" q0 w1 b$ e
《涅菲尔蒂》
4 F$ y3 ~; h6 g- B; z1 u( K' D3 q, b' R
《涅菲尔蒂》雕像的写实技巧极高可达乱真之境,人们很难相信这竟是出自三千多年前奴隶艺术家之手。涅菲尔蒂是十八王朝法老王阿赫那东之妻。埃及肖像雕刻是作为死者的替身而创作的,所以雕刻家竭力追求雕像的逼真。据说涅菲尔蒂王后在古埃及具有倾城倾国的美貌。雕塑家表现了一个美丽的东方女性的典型,长圆型的面孔,五官端正,线条柔和清秀,修长的颈项,变化微妙的曲线构成庄重、优雅的仪态,体现出埃及人对女性美的理想。
$ y8 \1 L# g, k" A# \
" P" q: A/ [/ W- F 5 o; B+ X; s% w7 `
8 E, K, D: X( Y4 c《雅典神殿雕刻》
c6 s$ [2 k& D) u6 D9 a7 y, z! z% E; e) \! N2 S
在雅典卫城出土的多件女子雕像,她们都是着衣的。这一尊女子雕像被称之为《握着蛇的女子》。在这尊作品中看得出雕刻家对人体有进一步的认识,人体的比例正确,在身着爱奥尼亚式的紧身上衣外面,还有柔软而华丽的外套和披肩,繁复的衣褶处理成一条条很有韵律的波浪线,与雕像的头饰和垂在肩胸的发辫上下呼应,相映成趣,使整个雕像显得华丽而和谐。
' [/ K1 H/ K( i+ \/ V9 _; J4 s0 q( F

3 N! ^6 y: ?6 _- B
+ I3 |+ q4 Q: ]0 P! z$ c《濒死的战士》
: G3 m- Q$ m" c |( N
5 H3 g/ S) X) k+ T3 s 古风时期最珍贵的建筑装饰雕刻是埃癸那岛上的阿淮亚神庙的山墙雕刻。整个画面是描写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中间站立的是雅典娜。两边人物组合向着中心,人物的动作都很真实地表现了临战姿态,自然生动,人体的解剖关系也比较正确。《濒死的战士》是东山墙中的一件,创作年代迟于西山墙,所以人物面部的“古风式微笑”几乎消失,雕像显得更为生动、真实。
9 c6 _* K! F. c/ t1 |
; s- g% U- q5 S% f. U5 x- Q. T 8 R( N6 o( F$ s8 b
/ W. @7 D5 i+ W7 G P. S" X& q
《弓箭手》
8 Y% I2 E! c* p6 J" W: S7 x; n9 |$ P' k4 p; i
这是阿淮亚神庙东面山墙群雕中的一件引弓射箭的战士跪射姿势,又名叫赫拉克勒斯。在这件雕像和前面奔跑的战士雕像中,姿式动作十分生动,真实地表现了临战时的动作姿势。人物的面部表情已与紧张的战斗相一致,原有的“古风式微笑”已经消失了,这个变化表明希腊雕刻艺术已经突破了程式化,更接近生活真实。
9 J% ]% _- P! ]0 _' \1 n2 N9 G) G1 F; V; B8 d0 C1 O

# r% k9 D% E! X9 l S( P0 p3 c$ D- Y) D% f6 h, }* ^% X8 p$ S
《德尔斐的驾车人》, s" A9 r) S. S$ b4 Z6 z8 ~9 ^
- a. [& j' |; `6 @+ f
这是一组四马战车青铜像的一部分,原是皮西昂竞技会上一个优胜者奉现给阿波罗神庙的。驾车人的雕像与真人相等(高1.8米),这是一位充满生活真实的年轻人形象,身着短袖长衫,束一腰带,右手拉着缰绳,出神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庄严肃穆的表情和稳重有力的形体,表现了这时期雕刻的“严谨风格”。. `' v! [0 I2 T
* e. F# z7 Y6 @" a 5 h/ ]+ o! F, Y3 z3 k! X
: l+ d! d R8 p; Q% |《里切亚青铜雕像》
, {: E2 u' y: D4 ]% q6 A- M/ p3 Z4 @& W$ B. N
经研究确认这是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古希腊的雕刻作品。根据古希腊的运动员不留胡须也不戴头盔的习俗判断,确认它是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因此有人称之为“青铜武士”。铜像的牙齿和眼圈是用银镶的,嘴唇、头发等是用铜镶贴,眼球是象牙制成,铸造工艺十分高明。
C0 a# [; O2 w9 S1 y0 H
. {8 ^1 Q" i+ _0 g2 _- P2 p0 V
" M$ N% D7 V4 B" j. D( j) D$ {
# w6 A3 D! `5 S. |4 `/ G《哀伤的雅典娜》9 O+ O2 X/ Y: j; B4 R
! K% P. k& L! _- H- ]$ v) T8 f2 q
这是1888年在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发掘的一块浮雕板,上面雕刻着头戴战盔,手持长矛而立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形象。这块不大的浮雕,雕刻技巧相当高明,不仅人体比例表现准确,而且还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雅典娜的姿态自由舒展而优美,实在就是生活中一位高贵少女的情态。它预示着古典盛期雕刻艺术的到来。
: B. q# [( y) g3 o* m0 z# W" i1 F @1 a
1 M) F, u2 ~7 z9 {0 q7 C* z6 }* p+ d
! S; u3 C- u5 x5 ]: q8 Y' c
《胜利女神像》
- {) n% h( j/ ?$ Y3 ^% k5 c- U8 n! |$ i0 s+ l
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尼凯是希腊神话中的胜利女神,传说她曾协助宙斯战胜提旦巨人,给人们带来了胜利。这座雕像整个动势结构十分完美生动,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的完美,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 w! P7 K) s7 J9 o" m. n
& u- ~) z4 v2 W8 ^
2 M) b: j6 X* N/ j& U4 U
5 @, Q4 @9 x j9 ^' J( O《休息的赫拉克勒斯》' W; m) h9 W0 g3 d8 \- t. |
" w! }7 H8 D* Q1 D
雕刻家塑造了一位强健的大力士形象,巨人作休息沉思状,全身肌肉坚实有力,人体轮廓鲜明,是一尊占有三度空间的圆雕像。4 l+ E# j) U0 D" p& Z* C
0 z8 _6 f* \6 A / V7 P# X! h. w! @; z
4 X, M3 ?& m. }2 B; U0 j( @
《抱鹅的少年》 波厄多斯/ U! m! X9 S5 U0 n5 s$ d
! g! m7 r9 M: E6 x3 c3 }
这件作品出自希腊哈尔基顿的雕刻家波厄多斯之手,原作青铜,留存至今的这件是罗马复制品。波厄多斯擅长于风俗题材雕塑,成为当时专门雕刻儿童形象而闻名的艺术家,特别重视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表现。从这个天真活泼的幼儿抱着有生命的鹅的情景上,可见雕刻家对生活和人的理解及雕刻技艺的完美高超。- M _1 }) S/ v8 d8 E/ s! } U; i! y
2 i) c4 d0 ]- N+ a2 J" c `& v' F
, i/ F0 g2 n0 O3 f! ?+ K6 _+ f3 k# ]" B5 i
《米罗岛维纳斯》
& Z& i: C3 T; G2 ] _: p
; e( v& T7 `6 C- U6 x5 J2 y3 Z% \ 她一直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雕像。她的艺术魅力永恒无限:端庄的身材,丰艳的肌肤,典雅的面庞,娟美的笑容,微微扭转的站姿。这一切构成十分和谐而优美的体态。雕刻家罗丹在卢浮宫见到这尊雕像时,惊讶地叫道,神奇中的神奇!她上身赤裸,起伏变化的玉肌似丘如谷,臂部富有肉感的曲线与腰际的浅涡令人消魂,这真实得似有体温的胴体散发出醉人的芳香,但仍不失端庄典雅与崇高优美。整个形象给人以矜持而智慧的亲切感,雕刻家确实创造了一个人化了的神。
6 `) Z- H3 i3 v, ` o2 E8 ~! j4 b/ k9 d

, h& l: g, r- Y; k. N+ ^7 d; @) T: u2 p" c0 M2 G% S4 I Y8 _
《依赛克的牺牲》 基贝尔蒂* [5 N; t" m" O$ Y. T; n8 N7 k
, G7 x; D: l% d& |; O0 k( u 一天,上帝命亚伯拉罕将爱子献祭给上帝,此浮雕正是描绘亚伯拉罕刚要举刀砍杀儿子的头的瞬间,天使突然飞临,告诉他这是上帝对他虔诚的考验。浮雕中的亚伯拉罕,以哥特式 S形雕像造型,轻微地扭动着身体,他虽手执尖刀,却不像真要杀子;浮雕中的依赛克,昂首挺胸跪立,姿态十分坦然。人体塑造细腻生动,使人们联想到古希腊的雕刻。/ p, k0 S8 x# F
5 m! ]. [6 y& E0 z; y $ _9 d9 f& m- }
) k: H$ @, V, A7 j7 |+ Y《奥利略骑马像》
& m1 Q# Z( \. j- e6 Y
1 h$ D4 k4 C* I, \6 y 奥利略是古罗马“五贤君”之一,是崇拜柏拉图理想国的哲学家。政治斗争的现实和自然灾难使他的理想一一破灭,成为对前途悲观失望的没落君王。同奥古斯都那坚定、沉着、居高临下的气势完全不同,他骑在马上挥动右手但无目的,神态也显出不确定性,而坐骑的精神气质与人也一样。他更多地像个哲学家而少有统帅的气概。& q+ {7 L' C$ j) v V
5 z' @ w& B3 c9 i7 W/ { h* {! S, ?
6 w8 Z) }! s6 k4 Q& F
3 G! J6 |# D& V5 G3 p, j《大卫》 多纳太罗* [& W" R" R3 ?3 J- n9 ?3 h
; Q: ^1 r5 c3 B- k" e$ D
公元前10世纪以色列希律王在位时,非利士人兴兵入侵,有个武士叫哥利亚,手持巨戟,以色列人不敢迎战。少年大卫听说哥利亚如此飞扬拔扈,坚决要求希律王同意他出阵杀死哥利亚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大卫出阵后,用甩石机击中哥利亚的头。被击昏的巨人倒地,大卫机敏地拔出利剑割下哥利亚的头。《大卫》的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符合古典艺术的理想标准;它的姿态遵守“重心转移”的造型规律,显得放松而自然。这种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认识,正是文艺复兴的根本精神。# m! c( h. L) ^" c
0 ^7 Y2 A t$ a 8 R! i1 x3 [3 r1 ^' h- ^2 _
. t7 ~5 c* ^9 g0 b w v
《吹小号的人们》
# J, M( a( i+ g+ c- }9 H7 y; |& r$ e# x! s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十分生动真实,且富有情趣;人物表情尤为动人:用心托着长喇叭的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吹喇叭情态,一个因人矮而踮起脚,尤其前景两个跳舞的孩子,一个挺胸,一个弯腰,艺术家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和动态写生是难以雕刻的。孩子们圆润柔软的肌体和因运动而引起的飘逸衣裙,赋予了坚硬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
/ v& E: J: }% S5 t: @2 m; q# x% P. V1 b6 V4 A

1 F" R) C N7 [' G! f0 E, X
1 [- P. m* z! E8 {《访问圣母》: @2 N* ^" K( h' ]; Y
+ t/ l/ A6 A( h7 w' w
这是一组群雕,表现虔诚地跪拜圣母的情节。在这尊雕刻中,我们看不到一点神性,只见一位虔诚的、心地光明的老人,在祈求一位少妇对自己的宽恕。圣母与老者的目光手势相对相拥,深刻地传达了内心的情感,人物的形体塑造和精神传达和谐一致,情态十分感人。中世纪那种生硬、僵直的造型和呆滞渺茫的目光已经消失,人真正代替了神。
: l& E/ Q R3 @7 ?
3 o3 K- X6 g1 N4 E
$ Z9 _! l% i/ U+ U) V4 i3 e
, {- Q* s6 V4 j6 d9 `《赫拉克勒斯与安泰乌斯》 波拉尤奥罗6 V" K, o- l- E) n, {7 c& t
$ _) t: u* ^ E; l0 E
在希腊神话中赫拉克勒斯是个半神,他神通广大,力大无比,安达伊奥斯是大地女神之子,只要他立足于大地母亲的身,就力大无穷。所以赫拉克勒斯必须竭力把他举离大地才能战胜他。雕像表现了赫拉克勒斯智胜敌手的最后瞬间,即赫拉克勒斯双臂有力地抱起安泰乌斯,后者则仰首挣扎嚎叫。群雕中两个人体紧紧地扭抱在一起,既表现了力的抗衡,也表现了人体运动对立统一和变化。* }) v& o' p6 j1 N9 `
! y2 s' \0 H7 z& l2 c9 n

/ {* m3 x, C s# D& F4 E% e
8 E4 r' ?! W/ _9 Y《巴库斯》 米开朗基罗: t7 h1 {: `1 c( x' F
6 @0 x1 Q2 C5 Y! Q2 R5 e3 J* o
巴库斯的希腊名字叫狄俄尼索斯。有一次,他的好友因决斗而死,他含泪埋葬了朋友,不久坟墓上长出了葡萄,他取了葡萄榨了汁放在牛角杯里饮下,顿感兴奋异常。自此,人们便用葡萄酿酒,巴库斯也就成了酒神。雕刻家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健美的青年,用葡萄装饰头发,手捧美酒,身体的重心落在左脚上,呈开放状。背后雕一个顽皮的半人半兽的小精灵,抱着一串葡萄,这是为形体衬托需要而作的陪衬形象。! O" K. W# C x
1 d8 Z7 z* A( v- H1 H
" c3 E) R% e% v
* e% c9 V, G3 [( {2 a《柯莱奥尼骑马像》 委罗基奥
8 p3 |/ r0 i4 R7 w
a- j8 f( k/ K; W2 h 委罗基奥创作的《柯莱奥尼骑马像》,柯莱奥尼是位有名的雇佣军队长,1475年去逝,留下一大笔钱给威尼斯共和国,要求为他塑一座骑马像,安置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委罗基奥所雕的马已与前代大师不同,他的一条腿已离开地面,以雄健的步伐跨向空间。雕塑家以不寻常的手法,将马的前进与骑马者的遏制这两种力量和谐地统一起来,整个艺术形象具有弓在弦上的巨大冲击力。$ P3 I6 s, s' ~9 \$ q
q+ S9 j3 i. a- A1 K. w
0 _0 D7 w; l( Z% t! u) @
' z: P2 E: X6 E$ M2 {
《大卫》 米开朗基罗0 U9 t" d3 D$ x% ]$ S$ P
& ~: J7 P2 }* P( }" J3 }
米开朗基罗塑造的大卫,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英勇斗士,勇气和正义的化身,同时,也是保卫祖国、治理城市的象征。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选择决战前的瞬间,以全裸体站立姿式,重心落在一只脚上,显得轻松自然,表现出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胸有成竹,具有决战决胜的精神,身体呈正面而头部转侧,可见他怒目直视前方,有一种准备迎接战斗之势,这种身体的放松和精神的专注形成对比,更显得蕴含无穷的内在力量,由于它是裸体,更具有超越一切的广泛的社会意义,人们视它为保卫祖国,高度警惕,时刻准备战胜一切侵犯之敌的保护神。
" C! l# Q+ B8 m" X; I- k9 {+ u2 z y# P! H! W% c

5 x: O, c* O; r. \ ^
: V. v) N1 b( f9 y. }' S《被缚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
6 I0 O8 v/ O3 y/ ~( Z+ d* N" w* D2 r) ~# C: h# n# q
《被缚的奴隶》塑造一位强健有力的裸体青年侧转着身体,胸腰间被一条象征性的绳索缚住,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蕴蓄着极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得举头祈望解脱。雕像具有运动的节奏,他那壮实的躯体呈螺旋形拧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这种动势转折,体现了巨大的内在激情,似乎迸发出一股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因此,有人称它为反抗的奴隶。
- ^$ b- ^4 d3 k9 q' V [, R+ q2 v W
0 Y0 r9 G. h3 _
2 n* u: W/ a8 Y/ y9 J! g6 a7 Y( \% c* H T! W& B5 E4 D T `( O
《摩西》 米开朗基罗. T+ T; @! v: e" Z
* p) `0 K3 b- X/ r, W$ ^
《摩西》是一尊半神半人的雕像,是基督教和世俗的完美结合形象。传说摩西立法时已年过80岁。所以米开朗基罗塑造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他处于激愤的瞬间,坐着侧转头部,头顶上生出两只触角,那是神所发出的“神光”;他是一位真理、正义、至高权威化身的神,准备向世俗的罪恶宣战;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立法、护法、执法者的象征;一个愤怒的神所发出的可怕的预言,是神对人类的愚蠢和野蛮所作的判决。实际上,摩西是米开朗基罗、意大利以及全人类心目中理想的君王形象,它的意义是超越一切的永恒。; P V! C0 P; \3 F2 b
' N9 Q. z- c( @% C+ ~/ j
+ j0 [6 m( O4 j5 ~
+ G- R) Y) a0 |! t
《哀悼基督》 米开朗基罗
1 L* i' Z. h3 S3 j# E- [
" u) r2 k6 P! x; ^0 | 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圣母和门徒们立即赶来奔丧,耶稣托付约翰好好照顾自己的母亲,并对大祭司波拉多说:“我一向光明正大地对世人说话”,说完即仰面向苍天大声呼号:“父 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的手里! ”即断了气,圣母将儿子的尸体抱在怀里,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雕刻家所创造的圣母体现了青春的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雕像被安放在圣彼得教堂的法国国王小礼拜堂里,立刻轰动了罗马,如此哀宛动人的雕像在意大利文明史上还从来没有过。: x# q# A+ w. x
8 p) h4 c) \8 O$ `: [0 m
5 C6 ?! u2 W7 Z6 P7 B
( I& ]; S/ R1 t《罗伦佐·美第奇》 米开朗基罗
6 ]4 w" p) `; p J
3 q8 o1 v3 R; W8 L j 大师在59岁时完成了美第奇礼拜堂的两组雕像:一组是罗伦佐·美第奇的墓前雕像,像下安置《晨》与《暮》;雕刻家少年时代曾受过他的赏识和礼遇,他是受作者尊敬的统治者。罗伦佐被雕成坐着沉思的姿态,头微低,左手支撑着下颔,指压嘴唇,右手反依大腿,双腿交叉,表现他的文雅和思索的状态。
3 X6 t0 K: v B/ \4 K D: o
+ E# I& A& G+ G+ T
" P1 h; B5 \1 c( ]# E
- d, L9 D: u: O( N《朱理亚诺·美第奇》 米开朗基罗
2 A0 V) k" v, D; ^4 p2 K' g+ q( K" j! R8 ~; W7 ?
大师在59岁时完成了美第奇礼拜堂的两组雕像:另一组是朱理亚诺·美第奇像,像下安置《昼》与《夜》。罗伦佐和朱理亚诺生前都有教皇司令官的称号,因此米开朗基罗在构图时都把他们塑成武将形象。在朱理亚诺的雕像上,米开朗基罗则做成手持权仗,身着铠甲,巧妙地表现他外表刚毅、内蕴空虚的神态。
) _6 Q2 P9 s3 l* b9 F+ b5 \$ a O* F9 \9 x% p) o% p

a2 F% m0 u B* F
$ M- D _% B+ t2 C《暮》 米开朗基罗
, Q9 \: r @% Y8 p N6 P) V9 {
* k' z0 P! o4 ?. d$ k 《昼》和《暮》雕的都是健壮的男子,而《暮》却是动之后歇息之态。# O$ [ b0 A y; R$ I/ f6 H
% K0 S/ D" r6 ~- l
: [/ T4 u8 Y+ @7 B- |* j0 a4 F3 A B7 ?
《昼》 米开朗基罗
, Z5 n1 P3 d! [/ M$ r$ h: k0 p% g( [* {( b+ c! F s
《昼》是一位蜷缩而扭转身躯的男子,他隆起肩臂,目光注视人间。这是充满力量又无法施展而不甘心的精神形象,斜卧的姿式隐含欲动之势,恰似笼中的老虎、禁闭中的巨人。
t+ x v* e' D* i, W9 j& y) S! a' x# O2 y+ q1 Z8 s
6 A; W- |! ]$ E* R) i) X/ s
% g, v! `6 `0 |% {# ~《晨》 米开朗基罗
4 B# @, r# ]# l7 s( ?/ T) k
5 }5 c$ \2 Z! [7 Y 《晨》被塑为欲醒未醒的朦胧神态,似在刚从不安的梦中被惊醒的瞬间。雕像将女性的身体塑得丰满、健壮,具有刚柔兼蓄的美感,富有弹性的肌体虽然处于睡态,却蕴含勃勃生机,它是静、美和力的交响。: _: ~1 M3 T8 g1 {% I' x& l
$ T( K% Z# f" r+ ]$ C ; f! Q- g' r2 v6 C1 S
& |; D; T, [4 x8 g
《夜》 米开朗基罗
) u, q7 t# M3 s5 `* ?0 ^' l0 I, G
白日对生命固然美好,而黑夜对命运悲惨的人更是一种抚慰。《夜》中的女子曲着身子静静地享受梦幻的慰藉,在她身上烙印着白日的磨难与黑夜的解脱。& N' n( O; Y, y1 w# w8 h M
. v8 _: R* Q0 c
! A. \1 u% e! N7 s! N6 T5 o$ P* s) g
《赫尔墨斯》 詹博罗格那, Y& R0 F* R* [# ?, @6 e
5 k; X; [( k1 d j: `6 V4 V, C 赫尔墨斯是宙斯的儿子。他是奥林匹斯山诸神的使者,掌管交通、商业、竞技和演说。他多才多艺,有一双飞毛腿,来无影去无踪。他在传说中的形象是身裹长袍,肩披斗篷,头戴插羽盔帽,手执盘双蛇的和平之杖,脚登羽翼高筒靴。后来西方视他为商业交通信息的守护神。雕刻家詹博罗格那将赫尔墨斯塑造成裸体青年,作腾飞姿态,手执蛇杖,双脚带羽翼,左脚踩在一个人的头上。雕像光洁润泽如镜,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活泼流畅,轻巧悦目。这尊雕像作为喷水池的装饰,既有样式主义特点,又显示出激烈运动的巴洛克风格萌芽。9 ]/ Z% n5 h2 V
! {- [( v2 x$ r* p " m& e, j7 x& V) n" ?2 Y: Q
7 w4 i( i1 x- O9 k6 L: @: |
《掠夺萨宾妇女》+ Q$ C+ _% q) N4 v5 d+ b
$ ^% T9 l$ Q! ^5 _+ ^2 }
《掠夺萨宾妇女》所塑造的是罗马士兵劫夺邻邦萨宾妇女为妻的情节。群雕塑造了三个人物抱成一团,形成一个艺术整体,并按相反方向的力度之间的对抗和均衡构图,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雕刻家巧妙地将三个形体的动作缠绕在一起,同时这些动作又是精确地平衡着的,连续的姿势和动作把人们的视线螺旋般地引向上端。因此,这件作品以其复杂构图和有力的组合,预示着巴洛克雕塑群像即将到来。+ s0 M) s% B# ^3 _
) d' y( h/ b$ n" t# t5 [1 v * X- \" ~7 s$ i: q( `; m
; f [; _% @/ }8 C
《法兰索瓦一世装饰盒》 切利尼
6 f3 B$ K, X, c9 n( `' U2 m/ I% |- W( N4 }' z% H
1540年切利尼到法国,为国王法兰索瓦一世设计制造了一只不寻常的金质装饰盒。在这尊装饰雕塑中,象征形象“大地”是一位体态优美的妇人,她坐在被处理成微型凯旋门样子的胡椒研磨器上,而长着胡须的海神波赛冬则坐在船型的盐碟上观望。这些人物是从米开朗基罗创作的美第奇陵墓雕像上借鉴而来,被米开朗基罗夸张的艺术形象,在切利尼的作品中被进一步发展了,人体被拉长得更苗条,躯干、头和腿扭转得更加剧烈。
- |6 F$ f: T: Q5 A, P! D$ ]( ?
* c$ @$ ^/ ]& O4 C1 D, N
! }8 j; Z- z* k( d V# h) p) h/ Z9 A2 R) l; }
《珀耳修斯》- U9 e5 ^8 G7 {2 Z O, `- T
7 ~; ^- T. W- r. R. [3 s5 Y 珀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宙斯和达娜厄所生,曾英勇地杀死蛇发女怪梅杜莎,并取下了她的头(她的每根头发就是一条蛇)。雕塑家所塑造的是一位健美的胜利者的形象,他右手执刀,左手高举梅杜莎的首级,站立在女妖的身体上,雕塑精确的裸体,显示了雕塑家精湛的解剖学功力和艺术修养,具有米开朗基罗的风格特点。样式主义雕塑过分注重形式美感,作品精致而宏伟的形态结构,使人体被塑造得既概括又有变化。
2 S E; F9 z+ E8 `0 z J# [1 T R: T# O8 N
8 r( z6 K5 D7 P
" z. C0 w- g. S3 t3 g《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尼尼# H9 e4 Y }* B* D3 N6 L+ j
+ t: c3 d2 j4 J, [: |0 q( m 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这引起神界的求爱追逐。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亲爱的爸爸快把我十分喜爱的美貌改变吧!”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一棵月桂树。无奈的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的由来。?
' a0 B L! }; H" E( R
2 `- @- a, i& d 雕刻家着意塑造阿波罗刚要触摸到女神身体时,女神立即变成月桂树的瞬间情节,这组雕像表现了两个处于激烈运动中的人体,人物都处在乘风追奔的运动之中,给人以向上升华、轻盈、充满生命力的优美感觉。激情、激烈运动正是巴洛克艺术的特征。9 T9 `1 H+ u# t" N' I
- ~& f# q% e) D- w9 d/ ? # P6 v1 g1 {. ^8 o1 f. a
9 Q% r( V+ k2 }( H; X+ i& H《圣女德列萨》?贝尼尼
; e- Y: }% A0 {1 P' X9 ]4 Q$ F5 C7 z9 T. x$ s
这组雕像是一幅立体的绘画,雕刻家用锤和凿在云石上描绘少女神志昏迷和爱神欲向她胸中刺箭的情态。德列萨在贝尼尼手下并非潜心修炼事奉上帝的修女,而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形象,他着意刻画少女复杂的内心隐秘情感,把神秘的幻觉转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少女对爱与欲的痴迷神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刻家用坚硬的云石表现出少女的性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宗教外衣掩护下实现的,这是对当时禁欲主义有意的反抗。?
2 r( C' \# I; o6 s( |# Y' L8 H: Y2 [6 }% g; _/ V6 S- E- p

9 C: J( ]8 a% z" Y5 b" P( O4 y& a! C
《马尔利的马》
7 ?/ v! ~- q) ~) ]+ V/ Q+ S& l( \, D. i, K- d
在这件作品中,雕刻家着力塑造那匹性情暴烈、气势雄壮的难以驾驭的马,它昂首前蹄腾空,颇有不可阻挡的冲击之势头。马旁雕一位驯马骑手,他企图驯服这匹烈马,看来除了精疲力尽外毫无办法,马与人在形体和力度上形成对比,传达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形象。在雕刻技巧上,雕刻家明显继承了巴洛克艺术手法,达到纪念碑式的艺术效果,而过分夸张的结构与动态又体现了罗可可风格。
2 P# c6 w I5 W1 j0 \$ Z, t' s1 l3 q. L6 D j( I |

3 i: c! m9 F/ c' e2 E& H T- L; z' T% [
《丘比特》 法尔孔奈. j+ X3 o" U6 @5 p6 x0 p' x
& @( o- `8 V+ p- d# N& ?$ G1 |4 f
丘比特是美神、爱神维纳斯与战神玛尔斯生的儿子,希腊名叫爱洛斯,他有一双羽翼,据说他是个盲童,说明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情。丘比特总是身佩弓箭,向神间和人间发出爱情之箭 。法尔孔奈所雕的这尊丘比特,是一位聪明机灵可爱的孩子,在这件作品中可见他接受了意大利古代和近代雕刻艺术的影响,使他的雕像具有古典的高雅之美,儿童圆润的体型、四肢流畅的线条和光滑细腻的躯体,具有审美愉悦感。; |" i4 s+ n& a) ^, e
% X5 _; u: R' u, w I. j' D8 s
' b7 t' q6 a6 }9 p, q# r
, f D" H$ L4 o8 X《伏尔泰》 乌东
- r; v E5 o% s, l3 Z
: i k7 r7 `" @0 X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哲学家、戏剧家,启蒙运动的精神象征。他一生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腐朽黑暗,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为法国大革命作了精神上的准备,他是法国文化泰斗、著作等身,他文思敏捷,笔锋犀利,以机智著称。& R% C/ n8 A7 H3 `
: S! Q2 K I- y$ H& ?' K9 j 雕像中的伏尔泰沉稳地端坐在扶手椅子上,转头侧视前方,两眼闪烁着智慧与狡黠的光芒,好像古代传说中的圣哲贤人。他那宽大的长袍以流动的横竖疏密线的变化,使雕像具有不可动摇的凝重感,显出高贵庄严的精神气质。雕刻家抓住了伏尔泰这位老人种种特征,精微地刻画,它揭示了伏尔泰的灵魂,使伏尔泰的精神智慧永存于世。# S4 P. m# N' s5 f" P! L( C/ \
; x1 n! ~. }* n" E5 j

9 J) R3 b. [* p: g) T
, g. q, J5 K$ T" R. ^" Z: e《马赛曲》 吕德
" _, O: w8 J' A6 D: Y- r( D/ Z1 g: w- I) j
吕德于1836年为巴黎凯旋门制作一组高浮雕《马赛曲》。1792年法国人民奋起抵抗奥国侵略,马赛人高唱马赛曲挺进巴黎保卫首都,它后来被定为法国国歌。吕德就是根据这首歌的主题创作这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组雕,成为法国革命不朽的纪念碑。- I- N4 V) X9 @: v! M# U
8 Q' K4 `. T8 T# q$ e 浮雕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以一个象征自由、正义和胜利的带翼的女神为中心,她全身戎装,右手执剑,左手高举,发出号召“前进,祖国的女儿!光荣的时刻已经到来!”展翅飞翔的造型产生急速的飞动感;浮雕下半部是一群志愿战士,中间是位上了年纪的老兵,他取下头盔搂着儿子,振臂勇敢前进,在他的前后簇拥着奋勇的战士,汇成一股不可战胜的洪流奔向前方。雕刻家运用浪漫主义象征手法,表现了不可征服的人民的巨大力量,作品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E$ w! G7 _/ Y. o" J# P! W8 w
; ^* T8 l6 x4 f5 ~
: D* U4 U) L; L
& O2 A8 Z# \5 z' [4 ]) U《鳄鱼与虎》 巴里
$ u/ ^# ?6 _4 J' C- g) C5 |8 n4 Q0 B: q, P3 ~2 e6 f( {( @
这组动物雕刻曾被选入沙龙,受到公众好评,凶猛的鳄鱼以粗壮而有力的身体缠绕住老虎的颈脖,露出尖牙利齿;而老虎却不动声色沉着而有力地咬住鳄鱼身体,令它动弹不得。这种凶猛的搏斗正是浪漫主义艺术所寄予的激情,巴里很善于处理动物激烈的运动和紧张的动势,他这种生动的造型形式是来自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浪漫主义想象力。作品虽然表现的是动物,实际上寓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 ]+ ]4 k4 o" v* A8 }8 r+ }8 s/ N- j

) [3 q8 h$ z- s" Y* ?
I! u" q3 r! E8 w《青铜时代》 罗丹+ [7 _5 e2 W" P t* d( I
1 G7 r9 H% G# e0 t& k
1876年,罗丹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尊裸体青年像,起初题名《受伤的战士》,后来雕刻家从他的手中取下武器,正名为《青铜时代》,赋予它以更深刻的意义。雕像表现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后,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象征人类的黎明或人类的觉醒。不想这件作品问世时,竟受到猛烈的抨击,有的批评家说这个塑像是从模特身上翻制出来的模型。为了澄清事实,罗丹从真人身上再翻制一个模型,两相比较后方真相大白。' U: i- W2 x, d( F6 e9 p& T- p
9 X M% o8 ~- k5 C % i4 I2 D8 o7 c* D1 i
2 ^8 ^" h: I1 c& j
《地狱之门》 罗丹$ U; Y, y! T1 G" L) e
4 F* O0 S0 t$ n. @9 L 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艰巨任务。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光。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形象。这当中,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p. Q' }" k8 F
4 p7 ^, w ]2 y, q5 [, e( y 3 Q1 \7 } L% b! ?% z1 o
5 y+ y e3 e. P) p+ \5 F* J《加莱义民》 罗丹
. ^% S) f% S) F. X. e Y. {& S* e$ p, w
1884年,加莱城约请罗丹为忠魂碑制作雕像,他异常兴奋地接受了这一邀请。这个题材是表现公元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时期,英军围攻加莱市,英王提出残酷的条件--如果加莱城派出最受尊敬的高贵市民任他们处死,加莱城就可以保全。结果,六位义民为保全城市带着城门钥匙,勇敢地走向死亡。雕刻家真实地刻画了每个义民的心理,力图再现当年事件的真相,把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普告后世。依照罗丹的设计,雕像直接安放在广场的地面上,这样,六位英雄就有极大的感染力量。这一组雕像也成为罗丹艺术创造的永久纪念碑。
8 U! O& H6 j3 X4 d9 m- h
3 n; S$ ^* c: o0 y/ ^ . [# \9 _+ x# h* ?$ k# s* I
8 k0 i8 y; M" L% v ?3 n9 n
《老娼妇》 罗丹
5 x; X9 g8 f5 J' ?9 A% R* t- _% g- {6 J3 V4 y
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位年老的裸体女子,她屈膝低首而坐,似乎沉浸在往日似水年华的回忆中,对比今日如此境地,自然不胜悲哀。对这位全身布满松树皮般的皱纹、骨瘦如柴的妇人,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这形象很“美”,可是罗丹却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在艺术中,只是那些没有性格的,就是说毫不显示外部和内在的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 。”人们从这个老娼妇的身上看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她也有过青春年华,她也有过如花似玉 的面容和身体,何以落到如此地步呢?这是人生不可逃脱的命运,还是社会造成的?罗丹的伟大在于以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把这个悲剧形象的灵魂和肉体呈现在人们面前。' P+ l5 J {6 N
1 g4 ^# j+ U- A

/ {4 _# O8 ?4 S: m& l" `+ e0 c% R/ G
《巴尔扎克像》 罗丹& Y- a1 h9 V' ^( c! Y1 D
2 a, ]7 U! r& F8 {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 `* P% n$ G% j0 ]5 x* _
6 K- a# }7 S$ D" b# X, |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现在人们看到的巴尔扎克,双手被睡袍紧紧遮盖,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在月光下好像独自整夜在行走、思考。作品完成后,出人意料的是委托人拒绝接受,甚至指责这尊雕像像一个怪胎、不成形的幼体动物。还有人认为巴尔扎克像是19世纪末颓废风气和精神错乱的象征。面对这一切批评、指责,罗丹却说:“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7 b& a; k$ ^, q4 D3 U7 w# ?' Z" ^) h
! e2 K* z7 w5 _" y

' x; Y9 Y: N# S3 K' n+ Y
$ [* h4 Y! D6 {; @6 {$ f6 @7 q《思想者》 罗丹2 U- \ V; G: s; H
: Z& T$ s n- F9 O 罗丹在1904年发表过声明:“关于《思想者》有一段故事,在以往的日子里,我整天酝酿着《地狱之门》的构思。在一扇门前,但丁坐在岩石上,正在思考着他的诗句。在他的背后有《神曲》中所有的角色。消瘦的苦行者但丁同一切脱离,无任何目的。而我由于最初灵感的启发,联想到另一个思想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也坐在岩石上,脚蜷缩在下面,拳头托着他的下颚,他正在梦想。”0 V' W. C. g3 d# x
! R! R) V, J- d/ X, z( M. A' { 《思想者》可以说是艺术家自己的化身,他的深奥思想由于他创造的杰作而显示出来。在《地狱之门》中,思想者也是被打入地狱的人。这个全身都在思考的裸体巨人,成为这个“万恶世界”的目击者和痛苦的思想者,他居于《地狱之门》的顶上。雕刻家说过,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感情,形体表达内在精神。( o2 A& ~7 L0 ^5 [" N, o
; Y% [* D: u; N4 I; l; S5 t0 W
8 h. J& z! {+ I3 J# W) @) k3 b
- U7 I8 b* u* G8 F. D# F《地中海》 马约尔
' b9 \$ l4 u I( y( T8 e+ ?! }# Z; W; c5 J6 {
《地中海》是马约尔第一件伟大的作品,是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开端。这件作品通过女性裸体表现作者对地中海,对生活在地中海周边的国家、居民和文化的理解,富有象征意义和哲理性:女裸体席地而坐,低头陷入沉思状态,光滑丰满的体态象征富饶的地中海,静坐的情态象征和平宁静的地中海,整个造型给人以朴实、饱满、含蓄和健美之感,充满古希腊的艺术精神。
6 f4 ?7 }& t% ]7 L% O
- z( c3 V4 s: n& q# r y
0 e2 l, G- P# Y* G" w
9 U- T& L: T( l3 H《布朗基纪念碑》 马约尔
: `) C J* ]: {
2 d# t; X4 T2 N' s5 @5 } 运用女人体来表现某种思想、感情,象征某种观念、事物,这在西方美术中具有悠久的传统,但运用女人体来创作历史人物纪念碑倒是少见的。布朗基曾被马克思称为大无畏的革命家,他是巴黎公社委员,在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足有三十多年是在铁窗里度过的,虽历遭磨难,但革命意志弥坚。对尊重传统政治、社会准则和保守的马约尔来说,要创造这样一位英雄叛逆者的纪念碑也许是难以想像的。马约尔最后创造了这样一个裸女形象: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整个造型充满巨大的爆发力,扭转不屈的身体象征着为争取自由而斗争的坚毅不屈的精神气质。9 w$ ~5 P' u6 @, m O8 }/ `0 Y
s" M, O" _+ f$ r
- L% `! c3 p% M# Y; B$ ~% O
4 F- i. G4 Z( A7 \7 n! ?《贝多芬像》 布尔德尔
1 \9 p) z; [. a/ |( l2 P
, M. ^. U6 r+ Z5 ^: G 贝多芬的乐曲,已成为世界进步人类的珍宝,布尔德尔的贝多芬青铜头像,显然可以看出罗丹的影响。这是一件充满浪漫的诗意、有着绘画语言的雕刻作品,手法粗犷有力;它抓住对象最突出的精神气质及最关键的外貌特征,使雕像达到形神兼备的境地。贝多芬那雄师般蓬松飞动的头发,显示出作曲家内心巨大的热情及其正在爆发的力量;那貌似狂乱、实则通过雕刻家匠心处理的卷发的波纹,似乎是音乐家头脑中发射出来的旋律的波浪,又似乎是他的智慧和热情的闪光。他那低俯的头和下垂的眼睑,表现出作曲家的思想还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仿佛正在低头作曲或弹琴。他那紧抿成直线的嘴唇和线条粗硬的鼻子,显示着贝多芬的粗犷、憨直、倔强的个性。在雕刻底座上,雕刻家刻着:“为人类酿造美酒的酒神。”这是对音乐家极为恰当、又富诗意的赞美。0 l# y, T0 k5 {+ X N2 e% A
- F$ b7 T' {: S2 Y5 {) ^, ]

3 F+ }; i# W, R7 m% A
% d5 S0 H" j/ D" }《射箭的赫拉克勒斯》 布尔德尔
. r# Y' V: Y8 M/ _
6 }; q' A* m% I 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具有无比的神力,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他从不放下手中那常胜的弓箭,时刻准备用它来射杀恶人、恶兽。所以《射箭的赫拉克勒斯》是一座表现善、英雄与力量的纪念碑。布尔德尔说:“我要把他塑造成为这样一个形象,他突然出现在惊讶的世界面前,充分显示出自己创世的力量。”布尔德尔所创造的赫拉克勒斯全身、尤其是腿脚上的肌肉紧张有力,连形体轮廓也像弓箭似的。他的双手好似正以巨人般的紧张姿态把空间本身拉开,使这看不见的潜在力量把时间征服。他那紧张的形体的对比,赋予赫拉克勒斯以强烈的运动感。他巨人般的运动,雄伟而又庄严,显示自身这个形象是不可征服的。
$ z# n1 x0 ?, {- y8 Y! @5 ~% L) D6 O# K- W" ?4 o, Y; t! L

* g5 ?' w7 W6 r( L9 W# v# z
3 \' F5 T0 |" h9 n- z《阿鲁贝阿尔将军纪念碑》
) \! b+ ^# Y, S* b' W8 Z; Q9 {
阿鲁贝阿尔将军纪念碑,是作者为纪念阿根廷共和国所作,全像高达30米,在台座顶上耸立着将军骑马像,在台座下的四角,立有四个身高6米的象征性人物:胜利、自由、力量、雄辩。充分显示出纪念碑雕塑所具有的建筑性的宏伟风格,它更强调雕像的象征意义,而不是将军本身的内在精神面貌和个性。他高举右手,仿佛正对千百万向其致敬的人们挥手致意;他座下的骏马,造型的曲线刚劲有力,具有威武强健的雄姿,仿佛象征着阿根廷共和国坚如磐石、不可摧毁的力量。那四角立着的强有力的巨人般的形象,与其说是显示将军的才德品质,不如说是在歌颂共和国的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