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网易论坛 作者:白白饭米粒+ [% {+ u. z) u! _# f
- x2 c5 x- k( K7 [: [1 V
说真的,再也没有比方言更能原汁原味折射出社会即时的韵味。方言是社会时 ' E: B/ g- u0 b6 d e3 W. K' l4 B
尚的温度计,就像敏感的水银柱,一起一落之际,别有一番沧桑蕴藏其中,这也是
1 G% \3 G5 W7 C% i无奈的! ' i8 d, W3 D/ [* W& O
" J; m, \( Q4 K; Q
今天沪语,与上几辈已很不同,少了几分含蓄,多了几分市井。比如“很好”
$ M4 ^. S4 r8 T" R,我们上几辈的“蛮趣”,或“交关赞”,也有一声豪气的“好极”,到我们这一
' f5 k& N) n: H7 d3 w- x# ?代,却爆出一个屡屡令他们入耳如刺的“老”字:“老好”“老灵”;现在?“瞎 $ Q; r4 a% m* \1 X2 x
嗲”,“勿要太嗲”,还有更惊人:“好到煞根”。
6 S" L5 {. ^. W- ~3 J7 W
5 J' k( {1 c! x" o# Q0 x/ @! w 以前一样讲上海话,选择不同词语可辨出不同教养和层次,现今上海话比较划 ! ~4 M" e) E( g9 ?! t% m& C4 N
一,只有粗口和不粗口之分。
! d/ E7 D! _( F& S0 W0 H8 [" c! q- f9 [9 `) |& m3 [+ y3 J
许多老上海话,十分幽默形象,婉转又击中要害;如“三等白相人,独吃自家 / Q) v5 l0 j4 q( Y5 H$ V
人”,“罗马蜡烛,不点不亮”,“耳朵留在陆稿荐”……虽然相骂,却不见恶言 - \2 D) _+ B8 V& ?2 j. H$ x
相出。
# l. A1 Y& F2 d! Y
% O& _0 R) l0 b9 \; E/ D 老上海即使称一位不在场的,也冠以称谓“革履”:××公司那位张革覆,我 ) p$ |" |8 C) R: m _
的同事王革履……大约出自“西装革履”一词吧,常见用于旧上海白领之间,虽已
. s# P) ~9 K8 s, H带有几分揶揄不恭,也好过“××公司那个姓张的赤佬,阿拉办公室的那个姓王的
9 e: f" u5 Y% Q/ B秃头……” ) B0 C E) r* K( m Z1 V
" \% h& W H( m9 @% w$ f 老上海嫌某人太纠缠,最重一句是“忒个人交关牵丝攀藤”,细细回味,还很 ' a K0 _+ F- W$ U. G9 h
有点田园之味;后来变成“老搞七捻三”,再是“拎不清”,现在是“浆糊瞎捣” 2 P' A4 a Q/ w a
……难怪连一位香港作家陶杰都不禁感慨:……上海话的异化,令人别有游园惊梦 , O2 J7 |( `3 y' Z, i
一样的沧桑……光阴匆匆,原汁原味的上海闲话,有的已成“绝唱”,因为历史是 / g6 c( j1 [. t% O
不会回头的。 + h/ Z" V+ z2 G9 z
( D- V' ~$ r( U$ s “小开”一语,是沪语最大的创举,这句上海“闲话”已成绝版了! 4 t/ J: ]% U5 u
; A# s( A; e) _' p, u E& a “小开”比“公子”多了点俗气,也多了几分诙谐;很有种不以为然的海派作
& }4 w5 e7 ^0 q4 {& d7 ] ?2 _: h风,什么稀奇?不过老子多几个铜钿,再神气,也得个“小”字。 3 i$ E. t9 ^* F& d) V1 F
w9 a' y" I3 E1 Y2 U9 O “小开”很百搭,不管酱园店小开还是百乐门小开,搭上去都很顺耳,换个词
7 j: E% ^4 c4 M,酱园店公子,南货店少爷,百乐门少东家……都没有“小开”传神,口语化。 . @2 M+ \, Y6 F9 M% j2 c+ h' O n
& ^* j. Z/ \, E) {8 ^- l0 X
: V1 O# V1 {3 J
“小开”十分神髓地描绘出这样一簇上海男人:一般没有自己独立打理的一爿
$ }" B& @6 T: j8 G0 k* L, y+ Q9 p生意或赖以作主要生活来源的专业,只恃着老爸或老家的财势,却一样过得鲜亮风
( E/ k! }+ | {2 g光;因为是小开,凡事不知轻重,不分尊卑,喜招摇过市……因为有的是时间和铜 7 k8 E: T. B% {# s+ W
钿,小开棋琴诗画,跳舞桥牌沙蟹麻将网球玩票,都知一点,又因为天生懒散,大
( ^8 ]2 m6 W) I( \6 }% z- V9 b$ R# I都是三脚猫。 ' M, W3 C E- X9 ?, J
4 M/ K/ \% F$ h8 u3 D 在旧上海,小开是一众小家碧玉的东床快婿,是职业女性婚姻中的恶梦。
- v4 l* \" _, d" s+ w3 y+ b2 J/ _4 S& {: |7 o
小开是旧上海的土特产;今日上海有小太阳,小皇帝,但高节奏的城市律动和 : ?) T% ?3 `' I8 u0 w( M
直线上升的生活指数令上海或会有二世祖,也会有新一代公子哥儿,唯独不再会有
4 m8 i* E. k" y6 Y8 n小开。
# x; N5 S) V8 [4 Z, m9 W: }" l8 M8 v0 E# |3 t- b& y
旧上海一众白手起家的男人,不论是银行家企业家还是南货店时装店的老板, , i$ c" v( i. D; g
他们的下一代,或自强不息欣欣向荣地上升光宗耀祖,或脱底棺材一只,吃光用光
' q6 @! |- X ?& D负上败家子之名,那当中一层两头不沾际的,很可以划入“小开”一类。
4 y& C5 p5 U3 [3 d" e1 I" C: W) d8 ]4 M5 c8 Y( C2 _
小开绝不能与花花公子、二世祖和洋场恶少划等号。
8 n! w0 y; \) C6 j; ?
L$ ~& _0 s+ m4 n 上海小开,是石库门天井中的“七星荷花缸”,放在天井中撑得满天满地都是
4 e" V/ C+ T C' z3 i# H; l他的市面,搬在外面马路上只能缩在一角,眼睛看也看不到!小开就是这样,在自 ! i& p2 R, J- S: \2 f( m) {
己的圈子里如鱼得水;走出家族的庇护就处处碰黑。因此,上海小开大都如上海女 , V+ u7 L, a+ d1 ]; X; Z0 T3 d4 b
人欢喜发发脾气,小开脾气不同少爷脾气,小开脾气更重精神上的专横而不重物质
9 _/ d! M' V% _1 F9 N% H8 J上的挑剔。
* [& Z. a( X( u9 ?! R9 B; Q l) j: d+ u, d+ Y
小开的人生之路曲曲折折,总也离家不远!
4 h! v! k- M' K' E5 f& @1 J
2 y8 Z' l! [+ I; H4 K1 W/ u+ h 上海滩,一度是孕育小开的温床和庇护小开们的福地;不论是廿、卅年代,还
# S1 s. p$ K" T是孤岛时期的租界地,直至百万雄师下江南前夕,甚至公私合营后“文革”前,一 K$ c' ~+ o2 y* I
代又一代的上海小开,滋油淡定地过着好日子。
9 O- O+ R# Z# j/ a4 G3 U: k) A$ y, v+ L9 F0 |8 T
小开对上海最大的贡献,是拓展消费文化和缔造海派时尚。 & A' M6 ]# ~* y5 B1 j& i9 E
8 j+ g, N- H0 g9 X4 @
小开在上海男人队列中,比例不小。若写上海男人而剔除小开一族,上海男人
% W! j B. o/ U+ q1 @的特色会大打折扣,犹如吃小笼包少了一碟浸着姜丝的醋,炖鸡汤少了几片火腿; q- a1 U9 I( M; v1 i2 X
上海滩的红尘俗画,如果没有小开,会少好多神韵! 0 h5 w2 F" H. F2 ` W* e
: d9 j- y8 j+ x7 c% i: Y7 D( b& |* {$ \
平心而论,生活中真正的小开,并不如戏文中唱的,电影里拍的,小说里写的 " W" E$ [, T8 e+ h' O
那样不堪,回忆有意无意中在我生活中走过的上海小开,从老到近百岁到现在的五
x: y O) a% d. }" r4 n六十岁末代小开,一嚼一啖,一回眸一颔首,都令我由衷地忆起属于很个人的一些 , J: g. G6 D$ B) [! q
细碎的,对生命的体会,历史,本来就是这样悄悄地从我们指缝中溜走的。 : w2 N2 b# J! \& h& y. j- Y. N
1 |9 q3 r- L) U/ X
这些上海小开的故事,就是我心目中不少已逝去的上海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