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大均(1630 ~1696),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奇特的人物。其人其诗,皆可圈可点。屈大均气节高尚,忧国忧民,痛恨南明政权的腐朽,誓死不做二臣;文学创作成就甚高,以诗词为至,其作品非常丰富,气魄豪迈,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首。他的著作在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的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加上《道援堂词》,应当称为“屈沱六书”。龚自珍对屈氏有极高评价:“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夜读〈番禺集〉书其尾(之一)》。有人在其墓地所建的牌坊上题曰:“南天第一”,又因他是屈原同宗,气节相似,故称其为“帝高阳之苗裔”。清代文学评论家何曰愈说屈氏“性任侠,有奇才。诗沉郁豪迈,横绝一世”(《退庵诗话》) ! m5 Y0 {) n8 D, y5 ~
6 t4 m5 t. ^3 u- Q% W
读屈氏诗词作品,我们无不感受卓越的激情和雄健的笔触,诚如王瑛在《岭南三大家诗序》所言:“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诗人少年时代起历经民族危难、国家丧乱;青年时参加抗清民族斗争,亲自参加明朝将领陈邦彦的反清战斗,曾自带一支军队参战,保卫广州城。终生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这些经历在其诗词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其诗作内容丰富、体式多样,而以近体诗数量最多。《翁山诗外》凡十九卷,其中古诗四卷、杂体诗一卷、词二卷,而近体诗占了十二卷。其近体诗取法颇严,想象瑰奇,工稳自然,很少无病呻吟,富于感染力“数律不减唐人”(《退庵诗话》)。 G9 h8 P* x5 g9 {
9 \% @. e$ B- N4 p: w屈大均年青之时为了逃避清廷的逼害,在番禺南村的海云寺出家为僧;为了联络北方的抗清志士,曾远游了北京,江西,江苏,辽宁等地,与顾炎武、王士祯、朱彝尊等名士相交甚恰。还俗后和明朝榆关都督王壮猷之女王华姜结婚。王华姜是屈大均的原配,去世之后,屈大均先后又续娶了三位妻子。 ) x6 L; o8 o9 A0 N; O0 o& Q* {
& q9 m/ b" \2 o5 k7 }0 ?% V" m王华姜,是一位琴棋书画、骑马射箭俱精的陕西才女,“尝读屈翁山(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慕其才”,20岁上嫁给屈大均,并随夫来到番禺的老家居住。这位妻子和他相处仅仅五年,后因小产中风去世。屈大均深爱这位才女夫人,妻子的早逝使他伤心欲绝,随即写了六首诗哭之: 6 R+ |: i2 R9 ^. h$ [9 O
+ n+ j3 I+ P; i% ]/ e来时哭度雁门关,酹酒明妃白草间。
$ a) M( _: q: ^& @1 R5 L( a4 X胡越可怜俱远嫁,梦魂空逐雁飞还。
9 R& r5 y- Z) r# V8 \( [6 \
. D4 F, X, t5 X. O# ^7 l% y% Z明月舒光乍上枝,梦残空使楚王悲。
" [+ e* ]* ]3 D7 Q# O6 t无情最是巫山女,暮雨朝云只片时。
1 m3 t9 |4 P; U, l, {/ x+ b9 W- s
7 M- g- W [- C R: R终日焚香理彩云,云中不见旧仙君。 - Q' V7 I/ [" [) a4 f% P z" i
画图悬在梅花洞,蛱蝶无情亦上裙。 * j' L) r" Z' V- m
; j9 p+ J, C4 B: L/ Z早识佳人命不长,殷勤花底作鸳鸯。
6 @/ ~0 K, K& V7 X# u三年不肯如泥醉,恐致卿卿恼太常。 ) j- r& S1 |- S& T
5 `" l4 ~1 e ~. @, [2 }秋风吹叶满空闺,不见盘中苏氏妻。
" A8 }4 {" p8 A2 ?/ {0 R' M黄口小儿怜失乳,夜深犹向玉棺啼。
) h% q1 c2 D7 L6 v0 H& f' o2 h* e$ C
啼到无声血满枝,杜鹃何似客心悲。 . p- r) g8 ~ L9 Z+ n" o) l
英雄自古原无主,不殉佳人欲殉谁? 5 a1 F1 Y, f! v$ C8 e
% y- t6 Y1 S, G! }. `% N0 R6 S% l" X1 ]/ { a0 O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为“光复”大业奔走,历尽艰难险阻,乃至生命之危,“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怀念家乡、亲人是他流离颠跻的情感依托。“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许多诗词作品描写此种经历和情怀。这六首诗,迥异于其他“沉郁豪迈”的作品,丧妻之痛,子失恃之苦,强烈地刺痛了屈大均的心。我们仿佛看到涉笔时颤抖的手和滴在诗稿上的泪花。 . a5 r- v& Z" X% R" V
1 J6 f* h" h% r/ X. _3 l3 r第一首,诗人用写实的手法,追忆了其妻王华姜从西北秦川远嫁岭南的情景。“来时哭度雁门关”,既然自愿下嫁广东才子屈大均,为何要哭呢?显然是远离父母,相见何期亦不知晓,何况是女子出嫁,返回陕西省亲,路途遥远,加上战乱频仍,更是难上加难。诗人联想起汉代的昭君,恰好华姜也姓王。都是远嫁他乡,一个是“群山万壑出荆门”,一个是“梦魂空逐雁飞还”,虽然他们的远嫁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胡越可怜俱远嫁”,胡,指匈奴,越,指百越(即广东),皆远离亲人,觌面无期,心境是完全相通的。
% V% ~4 s# T# V% O
1 w3 C/ ~7 _: m1 ^- K他们的结合在感情生活上无疑是幸福的,尽管屈大均常年在外奔波,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然而,幸福的生活好景不长,仅仅五个寒暑,华姜竟撒手而去,留下的只有“梦残空使楚王悲”。他怨恨命运的不公,怨恨造化的无常,怨恨之余“终日焚香”,企求“仙君”下凡,归还他的佳人,他的幸福生活。在第二首和第三首里,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悔恨和期盼。但是,当明白这皆徒劳无益之时,他便悔之不已。为何悔恨呢?我们从诗人的身世了解到,他常年跋山涉水,联络志士,冀求恢复垂垂危矣的晚明王朝,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因为如此,妻子驾鹤西归,他怎能不感到有负佳人呢?所以才有“早识佳人命不长,殷勤花底作鸳鸯”之喟。我们非常理解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 3 J# L$ i) [8 B$ U/ T' k
H2 z3 E5 d; p5 Q9 R% w4 Y% O
更为可悲的是,“黄口小儿怜失乳,夜深犹向玉棺啼”。可怜的黄口小儿才出世便失去母亲!深野啼哭,在一旁守护棺木的屈大均,更是倍增凄凉。“秋风吹叶满空闺,不见盘中苏氏妻”,诗人用晋人苏伯玉妻写《盘中诗》的典故,《盘中诗》首见于《玉台新咏》第九卷。苏伯玉其人史无记载,其妻自然更不可考。只从诗中得知,她家住长安,丈夫在四川服吏役,久而不归。她思夫心切,便写下此诗,抄录于盘中,以诗代书,以盘代函,寄给丈夫。据说此诗十分奇特,它不仅仅在写于盘中,更在于文字的排列不同一般。它从中央到四周作盘旋回转,如珠走盘,屈曲成文。作者显然是一个很有心窍的女性。她想通过不同于一般的书写与传递工具,不同于一般的文字排列方式,打动丈夫的心。以此来比喻王华姜是非常贴切的。她是才女,常年累月在闺中,以诗词来排遣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乃是最好的方式。原诗是这样的:
6 G4 P. M' e/ P1 f: c$ q, M' V4 n; U. [' N5 B& X" w- A1 ]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中带,长相思。君忘妾,天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为苏,字伯玉,作人才多智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 c/ z9 p# `4 g$ ]2 |- N
5 Q" \3 _4 T' q9 L3 i; }: U2 c“吏人妇,会夫稀”,丈夫公务在外,自然不能在家里厮守,是故“君有行,妾念之”。可以想象,王华姜极有可能把《盘中诗》读给“结中带,长相思”的丈夫听。其中,不免会对丈夫“出有日,还无期”的远游生活,产生幽怨之情;20几岁的青春少妇,难免会生出“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喟。“一般的征妇诗多诉说独守空闺之苦,而此诗却重在表现对丈夫的热切思念,一往情深。在写法上也不是一般的直抒衷肠,而写了某些行动与细节,带点叙述成份,这就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身的性格:温顺、多情而坚强。如此一个颇富个性的形象,在古代的征妇诗中实不多见。”(《苏伯玉妻〈盘中诗〉赏析》,咀华庐网)屈大均“复国大业”之渺茫无期,加上丧妻之痛,促成了他吊妻诗中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血泪,“数绝深情款款,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堪卒读”,《退庵诗话》引此六绝,片语点评,字字珠玑。作为读者,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