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昌硕(1844--1927) ; y! b3 z/ a/ ~$ P* n. P }; t, }
现代著名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俊卿,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晚号大聋。69岁始以字行,浙江省安吉县人。工书法,擅写“石鼓文”,用笔结体,自成一家。精篆刻,雄浑苍劲,摆脱浙、皖派而自创面目。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时被同道推为首任社长。30岁左右作画,博取徐渭、朱耷、石涛、李复堂、赵之谦诸家之长,兼取篆、隶、狂草笔意入画。作品重整体、尚气势,有金石气,亦创新貌。
# b3 h. H- {! Z* W7 d! P) Q6 U- A ~) d- M) i0 S9 N$ Q6 G
吴昌硕论书画艺术:
# Z5 `* L/ ?8 c* }"笔端具此众相亦大难,事惟任天机之外形似,兴酣落笔,物我两忘,工拙不暇计也。"! j7 c& o9 w" H9 W# B
"我谓物有天,物物皆殊相,我谓笔有性,笔笔皆殊状。"0 n. e8 E- C5 e. F9 `/ d, ]
"山水饶精神,画岂在貌似。苦铁画气不画形。"" q9 }2 r8 [" ^$ B& H2 [
"直从书法演画法。"; w, S; ^# `" }2 |% K/ W
"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 B* J, |7 d/ o u4 [
4 f0 H @; E: z: W: b3 G4 ]吴昌硕简历:
, K) F) o3 X" w" F9 H5 } 1844年 甲辰 1 岁 9 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 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当时隶属孝丰县)。; V/ r) W1 y* }4 a6 X
1865年 乙丑 22岁 是年中秀才。8 l! ~: `" j6 I4 b! @/ N/ g, j
1866年 丙寅 23岁 与父迁安吉城内居住。. S& b! G' k1 i1 r7 y
1869年 己巳 26岁 赴杭州,就学于诂经精舍,从名儒俞樾习小学及辞章。本年编成《朴巢印存》。
- U! C- J/ w$ S" ^ 1872年 壬申 29岁 赴上海,得识高邕之。0 V8 [' Q' X& w$ V
1873年 癸酉 30岁 在安吉从县教谕潘芝畦学画梅。再赴杭投诂经精舍。在杭识吴伯滔。
$ n k) R" S2 o; A9 r& L. d 1874年 甲戌 31岁 秋,赴嘉兴客杜筱航(文澜)曼陀罗馆,识铁老金树本,与谈诗及识古器之法。
+ I0 f; l% G1 p+ I' u4 a8 n 1875年 己亥 32岁 赴试武林。3 r$ j0 L4 x3 ]) r6 B: ~* E: |
1879年 己卯 36岁 集拓所作印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就教于俞樾,俞极赞许,为之署端并题辞。. ^, v' A+ A+ Q8 s! E: \
1880年 庚辰 37岁 寓吴云(平斋)两X轩,以《篆云楼印存》请教,吴云为之删削,更名为《削觚庐印存》。识吴秋农、金心兰、顾茶村、胡三桥、方子昕等。与杨岘 (见山)订交。7 Z: d6 w- G( B; @* O7 U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1 \0 ]' ^& m7 N5 K2 q3 l; g5 I 1883年 癸未 40岁 因公赴津沽,在沪识任伯年。在析津(今河北大兴县)识杨香吟。由析津回沪,与虚谷、任阜长缔交。任伯年为作《芜青亭长小像》。是年在苏州由潘瘦1 H/ a5 B8 y) e( X1 a% w4 E# t
羊之介,与收藏家潘祖荫纳交。5 R7 x5 m# T3 H' U, ?2 t7 f; d
1887年 丁亥 44岁 至沪,任伯年为作《棕荫纳凉图》。8 G% G+ B8 W) Z1 W" \
1889年 己丑 46岁 在苏州。时伯年来访,为之作《酸寒尉像》,自题诗。施旭臣、谭复堂为《缶庐诗》作序。
+ J% L+ v+ Z- d* k& a 1890年 庚寅 47岁 居上海。识吴大4 M' S! e2 w0 m- J% Y% b1 q0 I
1891年 辛卯 48岁 日本国书法家日下部鸣鹤(名东,字子萑耍 1838--1922)来华,与先生纳交。
. k( P# n( }3 e, h i; K6 A6 i7 B 1892年 壬辰 49岁 任伯年又为作《蕉荫纳凉图》。. f, g' }' q( x
1893年 癸巳 50岁 在上海编选壬辰以前所作诗三卷刊行,题名《缶庐诗》。
% W! p4 h5 ]3 f* C/ E* b 1894年 甲午 51岁 在北京以诗及印谱赠翁同。中日战争爆发,参佐吴大帜唬鄙峡谷铡
+ }, R# z) E. I2 d; _ 1895年 乙未 52岁 任伯年为作《棕荫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十一月,任伯年病殁沪上,作诗哭之并撰联。6 p# m; q' _/ s! X% [
1899年 己亥 56岁 十一月,得同里丁葆元保举,任安东县令,一月即辞去。- E) ?7 u9 ] S! Q
1900年 庚子 57岁 日本河井仙郎投先生门下。
% D8 ~4 `5 r$ S2 p 1903年 癸卯 60岁 自订润格。编选壬寅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刊三卷,又《别存》一卷合为一册。
) l& \% c0 i5 n6 c* V 1904年 甲辰 61岁 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赵子云投入门下。3 w+ W% I; b: X* _# r. S' Z o) n
1909年 己酉 66岁 在沪与高邕之、杨东山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
) k, p8 {4 f3 b1 g& V0 x& c4 _: [$ c 1912年 壬子 69岁 至杭州与西泠诸友宴集。本年始以字行。
3 ~# \5 T9 Z5 {( v: c5 G6 f, v. M 1913年 癸丑 70岁 西泠印社成立,任社长。秋,梅兰芳来会。重订润格。王一亭投拜门下。迁住北山西路吉庆里923 号。
# `7 F4 O+ b, C; m# n 1914年 甲寅 71岁 参入九老会。上海书画协会成立,任会长。
, W. d: N1 H. b# i 1915年 乙卯 72岁 上海“题襟馆书画会”推先生为名誉会长。, ]6 r; t# [( O0 V
1920年 庚申 77岁 日本长崎首次展出其书画,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双树园刊行 《吴昌硕画帖》。诸乐三列为门弟子。. N. o8 F+ t+ l8 a* {7 y2 }/ j1 k
1921年 辛酉 78岁 赴杭西泠印社宴集。《汉三老碑》被日商购去,与西泠同仁奔走呼吁,作画义卖,终募款八千大洋将碑赎回。日本朝仓文夫为范铜像。
- Q$ }3 y O7 M) ~. E 1923年 癸亥 80岁 潘天寿由诸闻韵引见来谒,撰联以赠。门弟子陈师曾卒。7 p+ @. V" }, v/ O9 }, \% s
1925年 乙丑 82岁 沙文若(孟海)由王贤引列为门弟子。' X# M5 f( F! v6 O$ J
1927年 丁卯 84岁 11月29日逝于沪寓。( L: n3 w* v/ P" Q4 x4 t& R* K" |+ A
) q e7 C4 H& @. e
吴昌硕著作:! U2 f% b/ y7 f7 v8 ^7 E3 ]
《朴巢印存》 18705 ?' M: m2 V+ s1 e1 A3 p
《篆云轩印存》 1879
|9 _2 @ D" V- [ 《铁函山馆印存》 1881
) S9 O5 J+ T. l5 \: h# q: [ 《削觚庐印存》 18847 f# J* |" c0 D5 f' L
《缶庐印存》8卷 1919 / y9 A' |- `4 h4 Z/ G
《苦铁刻印》2册 1930
9 R/ K$ a8 M6 k9 k 《吴昌硕印谱全集》 1937 上海印学社辑成
) v! x8 W A3 i$ F; b, d. V 《苦铁印选》4卷 1950 上海宣和印社
: b: l; R, k) r. b' I @ 《吴昌硕常用印集》4册 1978 浙江西湖艺苑 ' \0 a* P2 P3 k+ A8 v) a( a. `. r
《中国篆刻丛刊
" |; E* z0 S* e
. R) [* n* C9 o7 q- P* _5 b# z) s+ _( s
3 L8 Y; b( u0 g( y3 t& k" Q6 _0 y
/ X1 h5 _: J' J8 B, U) V/ j
7 B1 l" Q! i% L$ P* g2 S! X
2 `+ e0 m }9 {3 k
" n* X9 x7 _ W4 ^3 S- a8 L, K* Y+ [* a
7 Z2 \6 C; o. a) U# \
, c# l' L4 {2 s. C2 V
4 L- F) w% z8 ]6 S' ] z* [2 M! [/ K8 l( ]# j, a0 G ~
; [: W* W$ ?" B0 y! U5 U
% K6 c1 m! D$ {7 u( h- Y
: g9 m4 _( x9 B( W1 k$ K7 I
3 F% p, J8 s! \7 i3 T+ m# q- F7 }& [; o& C! V* d4 {, g( R
n! t. p8 l1 |! z8 R) G+ N
) \8 K7 `/ j6 a8 J4 I( i3 b
1 C+ f2 Q% i; `6 W2 C$ H" N3 l( t3 i6 E0 n' ]$ v. z& M1 d
% J' s* `2 n6 T! q
~) v8 {5 W2 K- s8 r) }6 H
6 d% N! s& U9 \9 w; N8 o6 w# x6 O" e: \* Q; w; u/ \- o# V
% `: S5 k7 _$ p( J9 u4 j
; Z5 Q) z5 ~8 W3 b
# p# u1 k# |6 X0 w+ p6 E" I( w u0 Z* T2 H/ X8 ]
+ K" P' a8 m6 S, Z
. c' ^2 Q/ e$ ]& E# L
# ^, u4 \, F& l2 o/ u2 i
- c1 b& F6 X0 a& F8 }! j6 o
! A8 W) f* ]5 x0 z: A& c. P
) N/ W3 O3 Q8 T# ]( R" F9 s/ x9 V1 T# }( n( _: N
9 U8 H, M2 ?2 x6 o4 B1 d4 u+ c% b* A" k7 ~9 {4 G7 Z
/ W+ S) S6 o5 }7 J. L
8 N0 N! ~7 } J5 C
' I' d0 _9 C# d3 T" P5 k& }
9 @8 G+ m3 {! {0 L8 \! c! y$ p& w: D
$ Q$ D* |+ z* S7 H& ]
$ K. h) p& _. G& |
, B3 Z+ P4 v; l5 T0 L6 Y- _4 P4 D/ Y+ O
]% h6 k* }) P( l
9 O& I3 n) V- V+ v
. E4 T6 a& N, d( K#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