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8 13: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茶说 --- 茶 诗
. }' o& H/ {! }/ M% c2 p+ q5 F% k7 [# C/ @) @- H) A/ f9 e! T4 k) E
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因此茶很早就渗透进诗词之中,从最早出现的茶诗到现在,历时一千七百年,为数众多的诗人,文学家已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茶叶诗词。 # M9 x4 K+ `( x) c2 {
6 L# ]( ^& a$ v* Y. k2 } 我国狭义的茶叶诗词是指“咏茶”诗词,既诗的主题是茶,这种茶叶诗词数量略少;广义的茶叶诗词不仅包括咏茶诗词,而且也包括“有茶”诗词,即诗词的主题不是茶,但是诗词中提到了茶,这种诗词数量就很多了。我国的广义茶叶诗词,据估计:唐代约有500首,宋代多达1000首,再加上金、元、明、清,以及近代,总数当在2000首以上,真可谓美不胜收、琳琅满目了。7 ^8 D! P2 E+ h& L9 k
- x; _' {# e) U9 B0 G" k1 f/ j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2 C% `5 p* Q% F. u8 d
( {. p, q) R0 Z, G- ]) i9 n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m% D& L5 w( F! U( F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A" r7 o( Y9 H# ~% V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2 u7 K% z7 {* _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x8 e- T" s- f$ i" w$ e; ~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D2 ?8 q3 R4 v; a. `( ~' l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K; ^% N' h, l( u" q% |( B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6 r: W D) c; q. i7 I, V! s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T5 Q9 H2 N, ]3 d/ X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3 U5 w7 s8 A8 Q7 d* h0 w( W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 N* `/ y D# s) t8 u) z1 {9 z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0 j5 r, Z0 H5 I" @( U5 I7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 y7 L0 H B" V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V) Q* G1 w" {$ G5 ~; J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f: O* K Z: [8 d5 s9 s# J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E/ {0 f6 U7 z0 t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o" R+ T) D: d6 b# I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7 m# c* {8 h" K( Y' Z" {1 ?" h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 t% Y! B! @! V$ b4 p1 X8 w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 ]5 ^ ^7 P& I0 N2 E# p
8 w/ t2 U, w, J" m$ J% [(月团喻指茶饼)6 R6 }/ x# {# u: T
3 D' r- p& j8 c5 p9 t
齐已的《咏茶十二韵》是一首优美五言排律。$ Z) b& a7 u9 U
. a- s" d+ i' b; a, s, n& b
百草让为灵,功先百草成。
! v$ k1 d9 ?2 A# e" W( \& x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 I A% S/ ], k; B: H出处春无雁,收时谷有莺。
, V& v, b6 F' P封题从泽国,贡献入秦京。
7 |; x: @; ^* ~) H0 |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D( Z3 H' v6 Y7 b4 R3 |
研通天柱响,摘绕蜀山明。
7 P+ M7 D9 m( i% J) V赋客秋吟起,禅师昼卧惊。
+ ?* {2 [/ A7 Q; c6 ]3 q6 y2 w角开香满室,炉动绿凝铛。$ M# {- j( i5 t, @5 D
晚忆凉泉对,闲思异果平。
4 }3 r" b( }' x w松黄干旋泛,云母滑随倾。4 Z8 t: S+ U% A/ [
颇贵高人寄,尤宜别柜盛。- [: u, {$ B& r' w P% o+ D, E
曾寻修事法,妙尽陆先生。: q8 ^1 _# P3 ^2 k2 G
9 R; i5 x7 D5 p" \: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 Y C' D& W( |+ _6 k
8 y( [& a. k5 i, d% D* b: s茶。2 x, ?- Z# N( K1 J- |$ x0 U
香叶、嫩芽。
7 @: `% y: {: |' S+ z( a: B6 @" w慕诗客、爱僧家。
; C$ v( R- m! m8 W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h A7 W6 o1 ?( \+ f) d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1 x7 G7 J; c) x1 }1 g& P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 z c$ a/ k' p! H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p2 [' s# i1 n2 M8 t
8 r- \7 o8 v/ i' |: ~
# c O. A- u/ i( I" G' K3 i( @ Y--------------------------------------------------------------------------------
5 _; w4 M, V6 x$ K! @ K- d3 g
* r% c: r' ~2 U2 G; k1 U, p茶 联 e# z& Z1 p9 l' T L" _
, y9 J/ I% S4 D. L' T 茶联,乃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相传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自唐至宋,饮茶兴盛,又受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茶联的出现,至迟应在宋代。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是在清代,尤以郑燮为最。
2 g0 |- U) g3 e8 q! p3 T( M6 B# Q) p5 T4 M( ^; } [* c T
清代的郑燮能诗、善画,又懂茶趣,善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如下:
0 J. U- D# d& {5 W! }, T) B; }: R5 U/ |& r1 Y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B) B' L9 X) X1 }- P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 Z9 q- s9 T& I e% V8 v, c: K* F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1 [5 e, d- c, J雷言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q+ K- F8 n$ v I
山光扑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 [6 I( ^0 x2 w6 S2 j1 B5 O& p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 d# J& f1 d9 P6 t2 H+ g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 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 z: N! w- c2 A9 G 3 s9 H* T: O! I
1 P0 I8 O/ `" o/ G
近代茶联更多,现择录部分如下:; }1 O& }4 y0 [6 M
8 X% o: T2 r" H3 {1 ^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已细谈心。# D b9 j/ I4 G& V3 r5 W# M, K! f0 U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 k9 j% x0 A, T( q7 ~2 X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6 a4 {! l! _2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 [% d) |4 B4 l6 O w* y9 R( H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0 _( N0 P. H( n2 R
得与天下同其乐,不可一日无此君。
3 E/ e+ ]6 P$ B$ n D1 F1 h.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2 X( i# D! f& _% i
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6 y+ W. D5 E0 T" j+ C/ s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8 K4 H* S8 M% R* b R2 C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 g: G9 [' C3 x2 h- q! @: a美酒千杯难成知已,清茶一盏也能醉人。8 x- G9 Y% h" y4 K: |
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 ]6 {5 h" N/ P# q7 }6 d$ R/ E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 W! O! M% |1 w, i& G5 e1 H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情正及采茶时。8 D: m: V+ ]+ t' f9 C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 x! R% F# O+ F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酒来。
8 Z$ o& l, `9 {; n7 L8 b7 o7 S菜在街面卖,茶在壶中吐香。1 H. M% r" n1 Z) c; J6 ?& s) X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 h# u8 c. M8 z9 @ g疑成云雾顶,飘出晨露香。
: w1 f# d6 B9 f6 E2 l4 L$ r剪取吴淞半江水,且尽卢仝七碗茶。
& Q" y& x* x# ], s# F' s四方来客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1 `$ ?! X, `# d1 I$ ?; w/ \9 U
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N- y% g% X% r; c- [/ c佳肴无肉亦可,雅谈离我难成。
! q* K y+ c; s/ H2 z3 B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
# [9 n# I) ?( U! t6 ~禅榻常闲,看袅袅茶烟随落花风去; 远帆无数,有盈盈轨水从罨画溪来。/ ~3 e8 I0 J5 K7 k' {% _
秀萃明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6 R# L( s* g- @)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 `/ R4 G7 ~4 u# U @$ P$ ?饮一盏新绿,染满身清香。6 `; d; }7 k/ K6 s
半榻梦刚回,活火初煎新涧水; 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扬落花风。
# X }" \ K! p' g! j; K趣言能适意,茶品可清心。
6 S/ B* c1 }; u- g5 ^) X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 z$ P. i: c; {. D 8 c5 [) V' c2 S: r
: T4 p0 I5 V# ^ Q% k--------------------------------------------------------------------------------
4 }' d6 r+ V; _: v( ]& W* @% C+ U1 u# f! [. l! E U
茶说 --- 饮 茶 方 式 的 演 变3 p+ a" n0 H( J6 h
0 M d& n' d s" P/ A: k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0 |. w+ U$ u9 t' i1 f" A+ r' u
) g. }1 ?3 B, o0 l1 E7 i* [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这与《神农本草》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相吻合的。茶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能,至今仍被某些地区的群众当作药用。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
; [. y# |+ t! r! B" L
4 {0 M2 X S! Q) I0 u, Y" O, | 至迟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这种在茶中加入调料的饮法,在我国的部分民族和地区中沿习至今,如傣族饮的“烤茶”,就是在铛罐中冲泡茶叶后,加入椒、姜、桂、盐、香糯竹等调和而成。
) i% P; e3 z: }; x9 m
+ g9 ^5 _7 D+ f+ w$ m3 ?; z3 L 到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当时人们最推崇福建的建溪茶,这种压成团饼形的茶,制作十分精巧,茶饼的表面上分别压有龙凤图案,称为“龙团凤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0 J6 h y* s; q5 M
6 `4 e# w- a x& I( h# t
到了明代,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制作龙团凤饼劳民伤财,于是亲自下诏:“罢造龙团,惟芽茶以进。”这里所说的芽茶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散茶叶了。从此以后人们不必将茶先压成饼,再碾成末,而是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人们把盏玩壶品茶,也使盏、壶的制作更加精美,使茶具成为艺术。这种饮茶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 a% U* B+ x6 V3 O. q: d$ O
, w& v: o4 z. G6 ^/ _# B8 m3 B 目前,除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一部分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外,饮茶的方式、方法自明朝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