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语句不再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改用直接用文字翻译的表述形式。怎样正确地翻译文言文? 8 y/ l$ W5 n2 }/ J& {& _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9 [8 {8 s; q; f. K1 c8 N# L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 ^" a. Q3 o2 K! a# M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 y) W( |( t( k* L: a: A; e6 n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 U2 }: A' j0 H3 @4 s5 Q
三、文言文翻译的失误形式
J1 X9 ^- U# I! p, c) }: A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9 g: V: y4 q/ x5 T0 n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 g( k# h/ n" d& y' |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4 _/ ^: G' }" w& ^. y% N7 G 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 |: K/ S' P4 h; J* e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 Q0 G9 d2 {9 M L/ v' a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 W- I. n. M7 a4 ^) H8 {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0 w6 y- P2 ]2 L9 N5 D* n) \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A& f- h# Q7 t$ ^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 Q9 ]* q" u* x3 q* E* T; s7 ` 4、先帝不以臣卑鄙。
% A: T2 i/ \1 ~. ~* d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 B1 X: U- l: Q6 ]' ?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译古义的毛病。例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 f4 H& e! m6 A% ^/ g. n5 | 例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
/ ~+ A# a# n4 i7 D6 W5 g' V 例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 ) Y& M3 O9 i4 J
例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9 O j* J1 ?: b3 h |( p4 S" O# w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7 t c+ W9 u! v1 J& M' ~6 N/ s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 g+ G: _% T8 r0 Q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 }3 O" \$ v" `* y! f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 W0 s5 X* N! n3 H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u4 i- L6 L2 n, k0 i2 Y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 X# @' z/ B, Y4 ~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3 a# `2 r! u" r2 \: e
1 h( T3 s. R: ~5 I* o" M2 U, N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l, b6 V7 L7 V( b i5 U2 Q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 w2 H1 e$ `7 r! E8 D/ R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3 X5 A/ [0 w# L. Y' m' w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3 r" f. B7 a( r4 c8 s5 k; ^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6 w& u0 i3 M0 L) g! S9 U
权以〈 〉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 }: d; s- S/ h6 c3 s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1 l( _- ~9 U8 p+ G0 `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 L8 s. c7 |* H7 |
(七)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如: - ^9 Z" b: [% |- |. F A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 b2 G3 l. d/ Q N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6 X+ ?9 K4 u: v5 y- i) ~4 T2 H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再如:
( l. w* j5 e6 {+ K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h& v! y, ?) f2 \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字。
4 n4 Q, ^5 S) s- o3 K (八)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以至违背原文的意思。否则,就会造成失误,例如: d7 P; }/ l6 b- k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Y/ @ r9 q- ~& K5 a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1 \; c* X. u# q& N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翻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应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 j! t( J' t7 E9 u& F5 V( B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 d1 g. D+ p( \% g4 o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v5 w0 W% ~' j- ~3 M. \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 h! Y9 T# O& {4 ?) ~1 M6 f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 @) L6 [5 Z U: R* c8 H1 M g. \' ]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2 [: @' `' L+ z6 _- L( W+ x: D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6 S" J3 I$ H5 L% r+ L$ j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5 D! _( d5 W# `
这个句子翻译的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 ) \+ t- F k: Y" ~5 f7 i' B3 k$ @
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 d) Y* L2 \& ^#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s% B9 _5 U7 f7 I g1 V7 E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 G' q3 P& X& y6 d8 D* k- {( b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6 H$ q; I% u/ a, B& S% ?, e! U; M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