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以把声音归纳为三大类:语音、乐音、物音。如果没有声音,不仅人类无法生存,就是一切生物也不可能生存。/ ^) R8 m% b) Y. f4 ~: Y! C
) V! b; S5 m' s, m5 }
人类的文化是人们共同创造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共享文化成果。音乐文化也不例外,她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 c) A9 K- ^3 M6 F$ y; ~ m/ E
- h X8 \" J$ J* u( o( y“音律”这个名词的解释应该是:用数学的方法计算物理振动的音响学;用数学的方法计算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中,音的频率相互关系;音乐中各旋律音阶中的标准高度的相互关系。
" }" s2 W+ Y S4 F. p& {7 [& N
" n' b. Q& w, r' c0 H, \9 `人类在没有语言沟通以前,人们为了在群体共同捕获一个大的野生动物的时候,用自己的呼叫声或吹响号角表明自己的地理位置,其音高有相对的高度,这就是最古老的音律。
! q# T1 y" B. z/ T; ]
( X+ j+ v& {+ \& ?; n/ B( O人类在远古的夏商时期,通过各种自娱活动,用直觉判断的方法,创造出了不少乐器,如牛角号、牛骨笛(只有二、三个音)、芦苇管笛等等。人们在乐器演奏中创造了音律,这些音律虽然不是计算得来,但是其可听程度是用人耳的直觉判断,产生了“1”、“3”、“5”、“6”等有相对音高的音律。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人们对音乐的认识有限,其音律没有固定下来。" G5 |& H; H2 y+ n9 G& m
' l0 q* C6 K/ p# E$ m' b, ?2 D% F那么什么时期才开始初步明确音律呢?可以说是在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那时芦苇箫管(称为龠)已经出现而且流行,人用口可以同时吹奏长短不同的二支、三支甚至更多的管数。芦苇管笛同时发声时,发现了哪些相对音高好听、哪些不好听的芦苇箫管。于是,把好听的、协和的芦苇萧管(长短不一样、音高不一样)保留起来,便利以后仿制。从这时开始,人们就发现箫管越长,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箫管的长度短则发出的声音高。按现今的音律验证方法可知,古人保留使用协和的芦苇箫管的音程是:以某一根管长为标准音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音程;次之以纯四度管长为标准而制作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的协和箫管;再以纯五度管长为标准而制作的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的协和箫管……在中国出土的殷墟(约在公元前1401年至公元前1122年)甲骨文中就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十三苗至十七苗)小笙的前身。可见笙的历史距今至少有3千年以上。既然有“和”这种器乐,就必然有音律。从古到今笙的音律调制是用传统的四度、五度、八度和声音来调音准。可见在这时期,我国古老的四、五、八度相生音律产生了。这种四、五、八度调音方法在现今器乐调音中仍有实际应用意义。9 W$ J6 P8 n; F
( G A: }% p2 J- F4 c请看四、五、八度循环、旋宫调音方法图:. I4 b( k: E7 W- z. ?8 k2 Q
- z; k9 c% x5 W7 P
音律的产生离不开声音,声音的产生则来自于振动。当我们用发音体(如一根弦或一根竹管)通过外力使其振动,最早发出的音波是基频声音,这个基频最容易使人听到,然后按其各部分振动产生许多泛音共同存在。由于第三泛音以后的泛音很弱,人耳不容易分辨。请看泛音关系图:8 z$ }9 q& e9 W% r2 W
2 S; C4 r8 b4 U) p, v: j, W8 S
当乐器发出一个1(Do)音时,实际上已存在“有规律的泛音列”(在每个物音的泛音系列中,都存在波腹和波节,波节不发声音,波腹才会发出声音)。
: r- T9 W8 M: I3 n A4 H. q* Z" B9 u7 }* z- }
我国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确立年代大概在商朝(约前16世纪)。经过人类不断在艺术实践中积累经验,囿于“龠”的前身就是芦苇管箫而发展起来的,乐师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凭人耳的听觉,确立某一根管为基准,运用四、五、八度相生律调制出长短不一的、带有协和音高的芦苇管箫,从而产生了“1”、“2”、“3”、“5”、“6”,这些五声音阶并且固定下来使用。这时,乐师们发现了芦苇管箫的长短与音律的比率为9、8、7、6、5。即:9的长度为宫音,商音则是宫音的九分之八(9:8),角音为(9:7),徵音为(9:6),羽音为(9:5)。从这些份数的关系比率,古人做出证实五声音阶中各音的计算方法,即是历史书上记载的中国最早的音律计算方法。' T7 q7 q; T6 N' v. l# T% a4 d( q
9 y- Z+ L% ^9 v+ @. w
古代这种五声音阶确立后,由某个主音连结许多高低不同的、有相互相生律产生的音,便产生了调。当时的音乐有三种主要调式:清调(羽调式)、平调(宫调式)、侧调(商调式)。$ i6 y; P2 p% D% Z) }* x
& v G8 X+ f) Y8 s约公元前770年,有《周礼春官》记载:大司乐“吹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又有《礼记•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 n& l/ Q; l b3 Q; @" }( V9 i' _3 m
综上可知,“五声”是古代一切音乐的主体,“六律”是由“五声”发展而成。即:宫、商、角、徵、羽、变宫“7”。在“六律”的基础上,古人把它再发展为“七律”。发展的方法仍用“五度相生律”。在春秋战国末期,古代乐师充分利用“四、五、八度旋宫相生律”的方法,开展了律制大改革。产生并使用了“十二律”;其命名是:黄钟“1”、大吕“#1”、太簇“2”、夹钟“#2”、姑洗“3”、仲吕“4”、蕤宾“#4”、林钟“5”夷则“#5”、南吕“6”、无射“#6”、应钟“7”)。同时产生并使用了“24律”、“纯律”,产生了“三百多律”等等。
9 `- r. N3 h8 Z7 N( a
0 N) s4 ~! u2 P- u3 A i1 }8 o当时,还未有“简谱”和“线谱”的发明,所以定“音名”时,由宫廷乐师来定。尽管那时十二律已经出现,由于大多数乐器不能演奏十二平均律,而且音律的律制也太多,作曲乐师也没有完善的作曲法,所以十二平均音律没有在民间广泛流传。
; f7 {# G2 K |* F, a1 U, z) o7 v% Z
- Z- z3 q. R7 Y/ q' \0 c音乐律制,经过2千多年来无数乐师的实践后,证实应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这3种音律比较完善,而且在民间也流行。% X+ h; ~8 ]* N1 q- }+ @& K+ z5 I
! V3 R8 w3 W+ r9 l: _% c
“五度相生律”在民间弓弦器乐演奏上,人的听觉上感觉协调自然;“纯律”具有和弦音的结合,音响纯正而协调的特点,因此在和声效果突出的多声部音乐中使用较多;“十二平均律除八度音之外,各级音之间都不够纯正,但它是键盘乐器惟一最佳选择的音律。3 T* f' f' j$ y* S6 N
6 c$ u/ y1 L8 e$ z# E$ l目前,我国民族乐团乐器使用440Hz左右的振动频率作为a音。其可行性是绝大部分的各种民间乐器制造者,因此均应用440Hz的振动频率作为a音标准。近50多年来的大型民族乐团演奏实践证明,十二平均律的应用演奏大型现代音乐作品是合适的。" h7 g& c4 P9 Y: e9 j
0 [$ S; u) ?0 G; w4 V& c! r8 ~ _
在民间器乐小组奏中,如广东音乐“五架头”的演奏,使用广东音乐传统的、特殊音律来演奏,在我国北方民间的“吹歌”,江南苏州、杭州一带有特色的音乐“江南丝竹”,均属民间器乐小组演奏,使用当地传统的特殊音律。也就是说,“在演奏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器乐小组奏中,使用带有地方传统特殊性的特殊音律”。但在应用民间弹拨乐与弦乐演奏现今的外国器乐曲的齐奏、重奏时,使用纯律演奏比较合适。% N* c; [. Z3 ^$ L1 z
u, W$ G& G5 p2 I( E2 m" k& k由此可见,音律,就是规定音乐各级音阶之间的标准高度。由于人对各级音阶的记忆力不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各级音阶的高度。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音律的认识,加强人对音程标准高度的概念,从而在演奏和演唱中把音阶的标准高度反映出来。
- ?# T6 d& u# V5 c% H0 t2 C( u! C# R+ f4 s/ d! y6 Q
音律的宽度在理论上是无限的,但在人耳能接受的乐音范围却是有限的。从事音乐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乐音的分辨率大约是15Hz——18KHz;我国民间器乐演奏的应用中,乐器发出的基频振动一般是25Hz——8000Hz。在民族乐团的器乐演奏中,声音的强度也是有限制的,一般在30db——120db范围内比较合适。8 H' l5 `& F' d! n
+ z& h/ @- F# `) t1 l w
在音乐的音律中,一般把乐器发出15Hz——220Hz左右范围的音频理解为低频,392Hz——2000Hz左右范围的称为中频,4000Hz以上称为高频。每位民族乐团的专业演奏员,在演奏中,除了能听到自己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外,同时要求其本人也能听到别人演奏的声音,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音量。另外,在演奏中,音律的标准高度是通过人的心理主观想象和记忆来实现的。3 C4 t4 ~. d( C4 L! ?
X8 e3 `+ [- }4 j: F" X. q
人耳在同等声压下(声音的强度),会对中频感到声音强,而对高频声音和低频声音则感觉到弱。所以,在民族乐团现场音乐会的演奏中,要不断调整高、低音乐器的演奏力度,防止声音的掩蔽效应,以适合听众在欣赏器乐演奏中的乐曲完整体现。
' W) e0 ^% f' M8 @: O' ^+ W/ t W- {! W& D: k, H) ]4 u8 @
音律的应用是民族乐团必须遵守的规则。纵观几千年来音律的产生和发展,它是从古到今众多的乐师们不断追求音乐的完善、做出总结性的律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