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9 13: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洞山人叙《西厢》[1],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w. a! @4 f5 Q5 z/ e5 A, O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2],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 V7 @- @1 u/ H2 g4 R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3]。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4],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5],又变而为传奇[6],变而为院本[7],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8],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因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9],更说什么《语》、《孟》乎[10]!
# b) h/ j) i3 M4 K" U- r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11],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1 Z# P, T5 n# W; Q/ j0 Z
* G7 b* @6 T$ B. ^* r& N注释:5 W; r4 N9 J2 |5 Q# \( K
[1]龙洞山农:或认为是李贽别号,或认为颜钧,字山农。《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 r z) Q; C" e( e# W+ v" @
[2]见:通“现”。
! Z8 w: Y: q3 S+ V: V5 H* {* ^[3]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 E3 ^6 v( ?8 l5 I
[4]《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 z+ c4 Q) W8 O* r" D' v[5]近体:指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w! c, { J) F# P: [4 D6 e
[6]传奇:指唐人的传奇小说。. j. n# i! W2 H( W
[7]院本:金代行院演出的戏剧脚本。4 n0 A( Z9 |. g9 X5 A
[8]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文章,也就是八股文。; ]( K2 f4 U2 B: Z, [( w, N3 T
[9]六经:指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6 ]/ D; b/ q* a+ X N9 Z9 r2 @$ T, G1 h
[10]《语》、《孟》:指《论语》、《孟子》,《四书》中的二种。" X, Z" Y5 M7 {( y. u7 F. q$ }
[11]道学:指道学家。
% v, L- k5 N: D2 W【译文】龙洞山农在为《西厢记》写的序文末尾说:“有识之士不以为我还有童心的话,就知足了。”童心,实质上是真心,如果认为不该有童心,就是以为不该有真心。所谓童心,其实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V* S; B6 C3 I: Q c1 V$ A; ]% [; Z
$ `$ L, X, @: A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就失落了。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在了。人的闻见、道理,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童心一旦雍塞,说出话来,也是言不由衷;参与政事,也没有真诚的出发点;写成文章,也就无法明白畅达。其实,一个人如果不是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自然流露的话,那么从他嘴里连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也听不列。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童心已失,而后天得到的闻见道理却入主心灵的缘故。
% `4 v6 l; T# q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因为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即使是天下的绝妙文章,因被假人忽视埋没而后人无从得知的,不知有多少。原因何在?因为天下的好文章,没有不是发自童心的。如果童心常在,那些所谓的闻见、道理就会失去立脚之地,那么,任何时代,任何人,任何体裁都可以写出极好的作品来。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古诗演变成六朝诗外,近体格体,古文也发展为唐朝传奇,金代院本,元人杂剧,《西厢记》,《水浒传》,还有当今应科举的八股文,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所以,我对那些发自定心的文章体会最深,实在用不着言必称六经,言必称《论语》、《孟子》。
6 i7 `" r& h" b, E* J2 t- V六经、《论语》、《孟子》,不是史官的溢美之辞,就是臣下的阿谀之言,不然的话,也是那班糊涂弟子们,追忆老师的言语,或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或是据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写下来汇集成书。后代书生,不明此理,就以为全是圣人的精辟理论,而奉若经典。又哪里晓得,这其间多半根本不是圣人的精论呢!即使真有圣人讲的,也是有的放矢,不过就一时一事,随机应答,以点拨那些不开窍的弟子罢了。对症下药,不拘一格,怎么可以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呢!显而易见,六经、《论语》、《孟子》早已被拿来用做道学家唬人的工具,伪君子藏身的挡箭牌了,绝对没法和发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同日而语的。呜呼!我又到哪里去寻找童心未泯的真圣人,与他一起探讨作文之本呢?. b. D- B6 a5 ^- P( m
2 ]2 U5 i* h8 X2 u
除夕之次,夜子初交(1),门外宝炬(2)争辉,玉珂(3)竞响。肩舆(4)簇簇,车马辚辚(5)。百官趋朝,贺元旦也。# S, j8 R$ f! r) H/ @- M
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更间有下庙(6)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7),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8)可听也。, Q. S2 [0 N2 a" W5 [' `. b; ^
士民之家(9),新衣冠,肃珮带(10),祀神祀祖;焚楮帛毕(11),昧爽(12),合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饫(13)蒸糕,呷粉羹。出门迎喜,参药庙,谒影堂,具柬贺节。路遇亲友,则降舆长揖,而祝之曰新禧纳福。至于酬酢(14)之具,则镂花绘果为茶,十锦火锅供馔。汤点则鹅油方补,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15);酒肴则腌鸡腊肉,糟鹜风鱼,野鸡爪,鹿兔脯;果品则松榛莲庆,桃杏瓜仁,栗枣枝圆,楂糕耿饼,青枝葡萄,白子岗榴,秋波梨,苹婆果,狮柑凤橘,橙片杨梅。杂以海错山珍,家肴市点(16)。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17),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 N4 W- Z) K" b, M% u
注释:(1)“除夕”两句:新旧年交替的时候。次:际;子:就是记时,子时为午夜十一点至一点。(2)宝炬:本为蜡烛,辞职点蜡烛的灯笼。(3)玉珂:马笼头上玉制的装饰品。这里指代车马。(4)肩舆:轿子。(5)辚辚:车行的声音。(6)下庙:一般平民居住的里巷。(7)娇娘:指年轻的妇女。(8)良:甚,恨。(9)士民之家:指一般读书人家。(10)肃珮带:指装束严整。珮带,系有珮玉的衣袋。(11)楮帛:祭祀时焚化的纸钱。(12)昧爽:拂晓。(13)饫:饱食。(14)酬酢:请客饮酒。(15)黄黍饦:用黄黍面做的饼类(16)家肴市点:家里做的鱼肉类的菜肴和集市买来的糕点。(17)喧阗:充满喧哗声。
: |2 W/ R' i! E3 {3 W: d( t# B, S
% C, x8 Y1 `5 _1 w + s! b# x' V: G0 a
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之,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 e, p( ~* R" Z2 ?' R7 v, r/ o" H
. }1 L+ |9 I8 p# F# y& L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p, E; F$ \0 N
【译文】近日有大人物教人作诗,必须要仔细研究经文和其注疏,然后才能落笔,这样诗才能被人吟诵流传。我听到后,笑着说:且不要说建安、大历、开府、参军,他们的经学功底怎么样。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尽了什么经书、什么注疏,(才)得到此不朽的作品?陶潜的诗独绝千古,而他却说“读书不求甚解”;为何不把此话当作注疏来解读呢?梁昭明太子在《与湘东王书》中说:“所谓六典、三礼,他们的实行要有特殊的场合,所用也要因地制宜。没有听说过写诗吟咏情性,反要参照《内则》之篇的;提笔书写志向,反而要摹仿《酒诰》之作的。‘迟迟春日’,反而要学习《归藏》;‘湛湛江水’,竟要和《大诰》文字相同。”这几句话,振耳发聩;我想那时候必定有迂腐的读书人,用经学来谈诗,所以用这些话来提醒他们。: t. W8 d9 f5 j$ t- R! Z" I$ g
; A1 Q1 @ }3 l2 R8 ~# }/ x1 ^8 {+ D" j0 C . {: x( l0 K6 P4 u7 q! S, |& q
余常劝作诗者,莫轻作七古。何也?恐力小而任重,如秦武王举鼎,有绝膑之患故也。七古中,长短句尤不可轻作。何也?古乐府音节无定而恰有定,恐康昆仑弹琴,三分琵琶,七分筝弦,全无琴韵故也。初学诗,当先学古风,次学近体,则其势易。倘先学近体,再学古风,则其势难。犹之学字者,先学楷书,后学行草,亦是一定之法。杭堇浦先生教人多作五排,曰:“五排要对仗,不得不用心思。要典雅,不得不观书史。但专作五言八韵之赋得体,则终身无进境矣。”/ L: i' h# o: [$ t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 r% q2 o3 [* L _
【译文】我常常劝诫作诗的人,不要轻易地作七言古诗。为什么呢?唯恐才力不够而任务深重,如同秦武王举鼎,有把膑骨折断的危险。七言古诗中,尤其是长短句更不可轻易来作。为什么呢?古代的乐府音节看似无规律而恰恰又有规律,轻易地去学恐怕就像康昆仑学弹琴,弹得三分像琵琶,七分像筝弦,完全没有琴韵。开始学作诗,应当先学古代的民歌,再学近体诗,这样就会容易一些。倘若先学近体诗,再学古代民歌,势必就会很难。好比学习写字的人,先学楷书,然后学习草书,这是必然的方法。杭堇浦先生教导人多作五言排律,说:“五言排律要求对仗,不得不多用心思。要想典雅,不得不多看书读史。但是如果只作五言八韵的‘赋得体’,则一辈子也不会有所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