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7 19: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11,29,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z# ^( r: G+ N6 ~! A4 b& W
【原文】
/ ?) h+ @# Z, E1 t" o2 _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9 m: E; |8 y' P! J+ X
【译文】 9 a/ o( d9 ~4 b" x( b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 y5 [! l8 n6 Y
【评析】
- |8 o: h; Q, B8 o/ Y- i孔子说仁者不惑,只可惜生活中仁者终究只能是少数,所以大多数不能成为仁者的人依然会有迷惑。孔子告诉我们,要想不迷惑关键要修养自己的定力,有了定力之后,遇到问题才会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才可能不被其他的东西所左右。孔子通过恋人的心态变化来说明什么叫“迷惑”,实在非常形象生动。0 Y. W/ n7 r- h. v" G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起死”,这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现象,为什么对同一个人感情会随着恋情的变化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变化呢?我想这除了是由于自身道德修养不到家所引起的迷惑之外,更多的是反应了人的一种自私的心态。如果对方对我好,即使对方其他方面多么坏,我也希望他活;如果对方对我不好,即使对方其他方面怎样好,我也希望他死。许多影视作品更把这种迷惑发挥到极至:在失去对方的爱之后,对方越是美好,越要毁灭对方,理由是“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个人觉得这种心态已经不只是一种迷惑,而后是一种邪恶和一种罪恶了。
2 z, l( j# i5 V这种心态不但会使自己迷惑,甚至可能使自己堕落,许多极端的恶劣事件都发生在由爱转恨之后的“恨之欲其死”。所以真正的爱情,不只是在相爱的时候珍惜、敬重、关爱,还在于不爱情不在之后的彼此珍惜和尊重,不只是珍惜和尊重曾经相爱过的人,更在于珍惜和尊重曾经有过的那段感情。这样才会避免被失去的感情所迷惑。) r A) L7 e, e
从一个人对待失恋的态度和对待分手的恋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高低。
7 Z5 m _ R+ y- r Z5 Q$ {" Q2 L: u. g( c* Y; I5 [7 A e
1 h( }( j. y& S8 D7 X8 _6 |/ p+ s7 H
11,30,赐也贤乎哉?
$ w+ [% J6 f0 A& J0 R5 o" z; O- o【原文】
; \! ^. |3 o5 }: _+ z& G7 e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9 u0 _5 Y! q/ @% \, f: }& b【译文】
" q' N4 k+ H* ^6 q0 E. N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 T' ^' B2 p8 ~3 ~1 k0 q \# N
【评析】) n2 q+ P+ ]! i- h+ c
孔子不主张批评别人的缺点,他把批评别人看成是不仁的行为,这与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觉得子贡自己还不够贤良,因此不应该去批评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应该的,自己先做好了,再去批评别人,也是不错。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批评别人的缺点,并不纯粹是一件坏事。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的那样,可以从别人的不足中学到东西,引以为戒。
$ b1 A; z! i! u" n/ P/ j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总是看别人的错误比较清楚,看自己的错误比较糊涂。所以能看出评论别人的错误,从而引起自己的警觉,也是一件有益的事。被评论的人听了之后能加以改正,则更加公德无量,何乐而不为呢?许多时候,善意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对别人的关爱。“批评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这话比主张不批评别人的观点更有道理。
( u6 j) q+ X/ k b7 |当然也要注意,不要整天只评论别人的错误,而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议论别人的错误不是为了帮助别人改正,而是为了取笑别人,或者通过评论别人的错误来提高自己的身价,那样的评论就真正要不得了。+ |& \9 y7 B# E- W
2 y3 @. g5 q3 X7 G4 F+ T$ R11,3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 Q, }9 x7 Q2 j9 r【原文】
. g$ W6 i0 U$ G$ u* T/ ^4 j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0 l1 b5 B/ { q
【译文】9 G0 H, ]& W' V: ~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4 @ a7 t2 i0 d1 Z
【评析】' n+ B$ @5 n2 r( }8 b' Z
作为一个青年人来说,要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的认知来要求自己,从而将立足社会的基点放在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上面。但是也不可迷信,认为自己一旦掌握了真才实学就一定会有人来重用自己。
, O1 H1 c k! {9 g% h5 W“不患人之不己知”只能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还远没有成为现实。怀才不遇的人们,每朝每代都不少。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a9 V N. K' w$ p; A. C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真才实学,另外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对自己的推销。不能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不能自抬身价,以为有了一个大学毕业的文凭就会有许多人来争相聘用。前几年某大学有大学生发起“薪资同盟”,宣称用人单位聘用他们这些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不得低于三千元,如果低于这个工资标准,他们一律拒绝应聘。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空想,很快这个所谓的“薪资同盟”就败下阵来。
/ R# e& t: C3 r6 @ {/ }大学生发起这样的“薪资同盟”,看起来是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其实真正透露的恰恰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因为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根本不别在意你刚进企业时的起点工资怎样,而在于你能为企业提供怎样的价值。只要你能有为企业提较高价值的能力,又何患企业不给你高薪呢?恰恰是那些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拥有一张文凭的人,才会对此类“薪资同盟”最感兴趣,因为这样最方便他们滥竽充数。
" y5 L2 ?0 h" T2 C' Z& C, D% S0 p
7 M" d0 C3 R! i/ Q7 O; |1 f
11,32,以德报怨,何如?
4 b! x3 A" R) o【原文】/ M2 t7 b6 Q" Z' K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h/ K' c4 ] Z( ~
【译文】4 a. d1 {7 [2 \/ `8 \3 @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 y' ]" R4 ~* m/ n4 s( k8 @5 m 【评析】 ' l E! i. n: S
“以德报怨”虽然高尚,确实如孔子说的那样不值得提倡。要求普通老百姓“以德报怨”更是难上加难,真能做到“以直报怨”就不错了。尤其是如果提倡“以德报怨”,还可能会在客观上起到纵人作恶的作用,不对恶进行必要的处罚,就不可能很好地对恶起到制约的作用。比如现在许多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右翼分子不承认历史上对中国和亚洲各国实施的侵略,与中国和亚洲各国曾经对他们的宽容有一定的关系。' K: H3 U2 a- V7 b& i0 l
坚持“以直报怨”是值得提倡的,对于日本在历史上对中国和亚洲各国的侵略,我们要牢记在心,要给予客观的事实求实的控诉和谴责。对于今天那些善良的积极主动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的帮助,我们也要表示真诚的感谢。比如,当日本的政客不肯为过去的侵略史进行反省和道歉的时候,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愤怒和谴责,当日本政府向我们提供巨额贷款的时候,当日本大批前来中国投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表达我们的感谢。这是孔子提倡的“以德报德”的意思吧。
$ v3 W$ n9 y4 b( U7 I3 E& C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点小磨擦、或小恩怨是难免的,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以宽大的胸怀“以德报怨”地对待别人,我相信许多情况下会得到别人的积极相应,并能有效化解原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结。所以有的时候“以德报怨”的方式亦不妨一试。8 q! Z" P9 y' z/ v6 Y
8 p# e9 B8 c: ]* }( i* p" S
11,33,老而不死,是为贼
5 J. U2 t2 Z/ P) N) f4 |% h【原文】 C6 f y/ B" S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3 P% w2 }0 S; S b/ z) K 【译文】) I; M9 _+ s% d8 K- q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 P' i/ ]9 l. J# w6 A' Z$ c 【评析】" Q, d$ M5 K: {$ M) u
据说原壤和孔子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老熟人,遗憾的是直到老了之后,原壤还是那么为老不尊。因此孔子才将他从小到老的一生加以数落,并指出这样为老不尊的老人简直就是害人虫。
& v, W- n" k% o" N6 H从这个故事中我体会到,每个人的年龄虽然随着日月的流逝会一天天增长,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学习,不提高自己,那么不管年龄多么增长,他的素养也不会提高。因此我们应该以此警示自己:不要放松对学习和个人修养的追求,到老了还被别人看成是为老不尊的“贼”。人必自重,然后人重之。; j- Y, J6 Q* B% ?
当然,也有人觉得孔子对这位原壤老人太过严厉了一点,如果他觉得那样度过一生也很快乐,我们又何必去苛求他呢?现代社会讲究尊重多元文化,讲究尊重个性,所以许多时候,对别人还是应该宽容一些为好。2 |( x# C2 y( P$ W% C8 }& x
, Y% j% N W" F. H& g9 k11,3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 b, Z2 B; d, |9 \; i【原文】1 S9 w% }( u( R/ Q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Z! ]4 d3 @6 |; E; P
【译文】% S! S W8 ]" u6 E% U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 X3 c; q8 H& C5 b8 v0 u
【评析】. I1 y) }1 d! Y
非常赞赏孔子这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眼前。许多人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往往并不是他们不愿意顾长远,而是不知道怎样顾长远。比如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由于人生阅历和知识的局限,没有能力遇见到未来的事情,也不知道怎样去考虑未来的事情,甚至还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青春可以永远不去。也有一些人是受了错误人生观的误导,及时行乐,只顾眼前,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回避对长远的考虑。更有一种人不考虑长远,是因为他们把一切都寄托在父母身上,认为自己将来的一切都可以由父母来妥善安排。所以,许多时候子女没有什么大出息,实在是父母惯坏的。一个什么都依然父母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有什么“远虑”呢?
: g4 x3 J0 J' _5 x曾经有一位朋友在某国营企业当翻译,工作舒适,还能有机会去外单位当临时翻译挣外快,许多人都羡慕他。也有人觉得他有点傻,问他为什么还不赶快结婚成家,还要继续坚持业余自学另外一门外语,学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他却不这样看,他觉得只会一门外语只能在这个单位里面生存,一旦这个单位不行了,要想再去其他单位求职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于是他坚持自学不但掌握了第二外语,还自选掌握了其他的专业知识。然而不等企业让他下岗,自己主动去寻找更加能发挥特长的地方去了。在他离开那家国营企业数年之后,那家企业破产,许多当年和他一起在科室悠闲地喝茶看报聊天的同事都下岗回家,而他却在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岗位继续发挥着他的专长,一个月的工资胜过那些下岗同事几年的工资总和。
' v: u. v8 w9 Q! o: F& y
% w4 I. E4 q! P$ E9 h; K4 b11,3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D2 ]9 V% F8 e$ C. e N
【原文】 - X. K: L+ r+ R& ]3 B. H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w/ K% C4 l6 C/ _- P
【译文】 5 m9 ]9 u0 P, v7 |7 i+ Z6 z* f* W+ u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 |0 }) t( ?+ S- D$ E
【评析】
* s- ~2 y, @, n“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是值得提倡的,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能少被人怨恨了。 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甲乙两人关系不好,彼此埋怨,周围的人试着去劝说他们和好。但是这两人无一例外地都严词指责对方如何如何不好,丝毫不说自己有什么不对。这样的现象不但存在于普通人之间,也存在于恋人之间、夫妻之间、子女之间、同事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等。其实民谚说得好“一个巴掌不响,两个碗叮噹”,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那么许多怨恨和埋怨都会烟消云散。/ a5 l/ E$ H! M+ P
所以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要经常多想一想自己有什么不对,自己怎样改善才能得到别人的谅解,才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许多因为相爱而结婚的夫妻,为什么在结婚之后常会发出“你不如恋爱时期那么爱我了,你变心了。”其实这样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恋爱的时候,双方都能主动迁就对方,所以就会觉得对方那么爱自己。结婚之后,一方面自己已经不再愿意迁就对方了,但却依然希望对放能永远像热恋时一样处处迁就自己,一旦对方也像自己一样不迁就了,就会感到失落,感到愤怒。搞清了这个道理,让自己恢复到理性,许多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6 @; f* f" I# o' ^# @$ W* Z当然我并不是主张结婚之后大家就应该放弃浪漫,当然不是,如果有条件、有情趣,天天保持热恋之中的状态又有何不可呢?问题是这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只有一厢情愿是不行的。所以有些夫妻结婚几十年依然如胶似漆,而有些夫妻才结婚几个月,就高呼起“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其实是与夫妻自身的修养大有关系的。我可以大胆地在这里说一句,所有离婚的夫妻,都存在着自身修养不足的问题,有的是单方面,有的是双方面。/ P6 L) @& K; n. Q
$ G( `6 r) i( k; E11,3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P1 [3 @& T0 u+ | }# L% G) \7 ?
【原文】
5 {$ z: C1 ^ d3 d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D' M# F6 o* z5 l【译文】
$ |7 F/ K7 z' a: m( D- `# L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 n5 J! E9 `, _, j, p- r
【评析】- r7 o$ F# Y0 g; }, T
孔子这话是强调“有错不改”是更加严重的错误,但这话容易引起误解,似乎只要错而改之就不是错误了。所以更加精确的说法应该是:犯了错是犯错误,犯了错误而不改正是更加严重的犯错误,是错上加错。7 q3 g6 T$ T' k8 t/ h. W: ], p/ @5 u' P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的管理理念和要点,那就是怎样防止生产过程中错误的再发生。一旦发生了错误,不但要分析错误产生的人为原因,还要分析机器、环境、工具、材料、工艺、甚至质量保证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原因,然后找出造成错误发生的相关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这在ISO管理体系中被称之为“纠正和预防措施”,也就是不但要纠正已经发生的错误,还要预防错误的再次发生。企业的质量管理是这样,人的素质修养管理也是一样。
" _, ]* G% G/ ~# j+ ^5 D, E! M1 f4 P; z
11,37,割鸡焉用牛刀?1 Q" ~; P8 @. Q8 U2 W9 X. s
【原文】 1 J6 |2 C6 ]- x8 O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S$ ?3 m, U q
【译文】9 b, Q8 C( v, K" i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学生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2 n4 o* F9 l7 Z9 a3 {
【评析】
/ W, x- ~. G2 a6 I% n" ]孔子虽然一再强调君子应该慎言,但是孔子自己往往也忍不住会失言,这个故事就是一个标准的孔子在学生面前失言的例子。好在孔子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弟子批评意见的人,立刻就以“开玩笑”的说法委婉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从善如流,这一点是值得赞赏的。' C4 @6 v4 Z; `% z8 Q
生活中长辈、家长、老师、上司等在晚辈、孩子、学生、下级面前失言是难免的,关键是要能正确对待,知错必改,而不要为了维护虚荣的面子而固执地拒不承认,那样反而更加不好。坦然地承认,并加以检讨,或许是最轻松最好的处理办法。; J9 n+ K7 p1 M* `
电视上曾经报道过一个案子,某地的小学老师野蛮地拉撤学生的红领巾,将学生的脖子都拉破了。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来投诉时,这位老师不但不承认,还指责是学生诬陷损害了老师的名誉权。最后学生家长只好诉诸法律,结果法院判决老师败诉。这样的老师如果还不悔改,则根本没有资格再为人师表了。! K! Q2 O" G# D+ ?* r! {/ Q
9 l: ?8 m9 E, x
11,38,道听而涂说
) f3 q& h6 ~+ U% }( W【原文】
0 M3 N! H0 L% Z/ n5 O% N7 C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Y0 C" J7 O3 t6 {6 Y; b【译文】' a: f& D! x) S8 P( P: T! z$ R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 L( A/ z, g F【评析】
9 C! A- o# P" v0 W: ^$ l- Z“道听途说”确实不是个好习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完全避免道听途说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然而不可否认,相对来说,智者总是少数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难于立刻识破什么是正确的消息,什么是虚假的传言。因此个人觉得“道听途说”,只是一个普通人难以完全避免的小错而已,完全没有必要上升到“德之弃也”的高度。# f) v, P1 `* A/ e6 E% f" H) U
要让公民避免被道听途说误导的关键,我觉得除了公民提高自身的判定能力之外,关键还在于社会能提高透明度和公开度。一旦有了什么消息,政府应该尽快做出证明的澄清和说明。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或者在封锁消息的年代,面对种种传言,政府或相关部门不出面澄清,是使道听途说蔓延的主要原因。
6 A7 y, K( A: P- m) |, R
% w9 v9 K, v( B) A11,39,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 D5 G, d% ]% v; {【原文】 * x, G6 h6 M2 r, O- W1 }. a* L9 P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S6 n, ~' @- o$ d6 S/ w3 t2 g
【译文】+ M+ {' r% T9 ~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 h" `& o. l) \! o 【评析】 t: l/ X! i* Y: m8 h
“患得患失”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普遍弱点,不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层次,是很难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完全避免患得患失的心情的。如果因此而将患得患失的人说成是“鄙夫”似乎也不很妥当,其实有几个人在面对职业、事业、甚至爱情的选择时,可以完全杜绝患得患失的心情呢?
- t9 b5 N+ V, y$ M' [# y- [在今天,共同“事君主”已经没有多少机会了,但是共同“事老板”的机会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对于一个真正的君子,他是否可以和鄙夫共事呢?我的看法和孔子完全不同。君子能和君子共事当然是最理想的境界,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如此的幸运。那么一旦我们遇到了不是君子而属于鄙夫的同事,我们就不能一起共事了吗?我们会因为有鄙夫的存在而放弃继续在这里工作的机会吗?显然不能。所以除了放弃之外,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将鄙夫变成和自己一样的君子,二是将自己变成和鄙夫一样的鄙夫,三是各自保持自己原来的属性。
" R1 U" T! ^1 A9 Q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但可以和鄙夫共事,甚至还可能让鄙夫改变为君子。因此一些国际上知名的企业会告诉你:他们不仅制造产品,还制造人——通过在这个企业里工作,将你改变成一个君子。
0 w a; i. T. Y1 ?以我的观察,在现实生活中高喊不能和某个鄙夫一起共事的人,往往正是鄙夫,真正的君子是可以和各种人共事的。: s ~: H+ C/ ^) O) Y. x. k. m- j
7 |. p- T: a6 a' P6 I6 C) }
11,40,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6 i+ H7 t5 ` t0 s- v
【原文】 6 ^% R$ r( b8 l) q9 ^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g- w1 @: O' N: u1 H5 [
【译文】 ; B; n: L& h" A) s' q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 n% W- m l( T' }( g 【评析】: R/ D) [7 F, Z! Y) x/ ~- \4 S
对于这句话,有几中不同的解读,有人觉得是孔子对女人的污蔑,有人替孔子辩护,说孔子这句话不是指所有的女人,只是指南子那一个女人。个人觉得,孔子这句话很可能是针对南子这个小人之类的女人而说的,但是从字面上来说,则是明白无误地针对了全体女人,换句话说,是因为南子而迁怒与所有的女人。. s4 N" J$ I: N+ _8 x- ]
在孔子的年代,将女人归于小人一类并没有什么奇怪,以世界民主榜样自称的美国也是直到1920年才首次赋予妇女选举权,现在的许多伊斯兰教的国家,依然不允许妇女的脸可以在公共场合裸露,所以在古代不尊重妇女几乎是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孔子辨别,更没有必要把孔子打扮成尊重妇女的样子。$ P2 `, K( Y4 ]+ @# E
孔子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将所有的女人都归结为小人是很自然的,这个观点在今天当然应该看成是对妇女的歧视和污蔑,是非常错误的,应该坚决摒弃和全盘否定。女子和男子一样,也可以分为君子和小人。由此我们亦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过去曾经是被认为正确的观点,会成为错误的观点,这是符合人们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的规律的。
. i2 I! \+ j5 F 我们今天学习论语的这段论述,不应该纠缠在男人或女人的问题上,而应该侧重在我们自己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时常提醒自己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小人情节:我们会不会因为我们的亲人、恋人、朋友等对我们很好,就对亲人、恋人、朋友等无礼?会不会因为我们的亲人、恋人、朋友等由于某种原因一时疏远了我们,我们就心怀抱怨?, ^# z/ i2 ~0 s5 l, `1 P
0 V/ V. G: E) O* A; T+ U7 [11,41,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1 ^) e/ H/ N9 F& I* Q8 V; B+ C& ^
【原文】' N& a, y0 X# k( Z/ I3 u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0 E% s- f8 v3 y6 _. L; k
【译文】: ^, A$ S! M7 L3 Z6 e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 ^) Y, z2 a+ {$ H \6 ^【评析】7 c7 g7 U* S) @- C
子夏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原则性问题上应该立场鲜明,但是在小节上面则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只是我不知道孔子是否会赞同子夏的这个观点,因为孔子恰恰是对小节也非常在意的,不但要求人们要“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闻,非礼勿行”等,连平时在家怎样穿衣、怎样吃饭,甚至睡觉、坐车的姿势等都无不有讲究。所谓一言一行无不于礼相关。& v; U8 o) E9 h; }: n/ k6 C+ d
因此这所谓大德与小德说起来容易,实际划分起来往往是很模糊的。许多大德都必须在非常时期才能表现出来,日常生活工作中往往能表现的均为小德。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强调从小德做起,积小德成大德,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机械地去区分什么是大德,什么是小德,而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自由发挥的,那些是不可以自由发挥的。/ Q) z! f8 J; ~: p3 X
比如个人选择怎样的信仰问题,这显然应该归纳到大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这样的大德,我觉得倒是应该自己做主选择的。而对于不能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应该属于小德,但我觉得这些小德倒是不应该忽视的。6 h1 j9 H0 P9 r: C( \. f- O
人的道德修养固然能从大是大非上体现出来,但更多的往往是通过小事小非,甚至是一些生活细节体现出来的。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对老人残疾人不礼让、错了也不道歉、见人不问好、没有礼貌、在严肃场合衣冠不整、不注意自身卫生等等,这些都是小节,可是如果一个人在类似的小节上都做得很差,别人怎么可能把他看成是一个君子呢?
2 @' y% h2 k# x7 p d+ D8 W, F1 ]3 J7 k) C
11,42,君子恶居下流. K: d4 i, n4 m: x- d
【原文】
& S& B4 l0 L! L5 j2 V' M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 q# R* e7 p8 x
【译文】1 N, I' h$ n! {% ]7 X4 s
子贡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并避免下流,以免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 M0 A- T# n6 y# ?- Z$ K1 P 【评析】
1 x' z4 b' J/ r ]) P' g; r3 k俗话说“千夫所指,无疾而亡”,人一旦有了恶名,确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一个人一旦被判定为坏人,就会越传越坏,即便你做了好事,别人也不相信。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古代,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依然存在。
% b m& N. X, ~个人觉得,在一个理性社会中,我们应该自觉地避免类似的宣传或批评,应该将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对一个人的某种好的或坏的行为的评价分开来进行评价。比如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只表扬他所做的这件好事,不要因为他做了这件好事而把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榜样,明天他万一犯了一个错误,也只批评他的错误,不要把他说成从来不曾好过。7 Z( a# ~" R% S3 R
红塔山集团的老总诸时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为红塔山集团的发展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国家也给予他很大的荣誉,多次评选他为国家级的劳动模范,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对此,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后来他犯了贪污罪,许多人便纷纷指责他,说他玷污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甚至连他以前是否真得配当劳动模范也遭到质疑,我觉得这完全是不应该的。国家发给他的荣誉,是对他以前工作成绩的表彰,这个表彰只能说明他到获得这个奖章之前的工作表现,并不保证他获得奖章以后的工作表现。所以如果他的贪污罪是发生在获得奖章之前,那么这个奖章应该取消,如果是发生在获得奖章之后,那么这个奖章就不应该被取消。他在获得奖章之后所犯的贪污罪,也与是否玷污了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我们应该将这两者区别看待,不能因为他后来的犯罪而否认他以前做出的贡献。$ i- @6 W# s8 {1 R, h9 b3 p' ~! e
君子应该“恶居下流”,同时也应该避免落井下石,避免将所有的恶都加到那些犯了错的人头上,连他们曾经的好也一概加以否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