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29|回复: 4

拔火罐疗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0 2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拔火罐疗法
' u7 B+ ?# x  p% B( G9 w# i; c. E3 q5 A9 K' d
操作方法:+ ~0 ^' }9 K1 g3 `2 k
   火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腧穴或应拔部位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2 ^! ^2 m8 M0 j% _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
, t5 `4 Q* d* s# X* W' R6 u6 J" @    2.根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 M/ e# D2 i3 z" f& `; [1 t5 v: Y
    3.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9 s3 I, M/ q" {5 Q
    4.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已选定的部位上。5 D/ T5 S+ q, I
    5.按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q& e  n. o& i4 f+ i
    6.拔罐时间应按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大罐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 S# S4 N3 Y# O: _
    7.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然后取下。起罐时切忌硬拉或旋动。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涂擦凡上林。2 Q: z6 [: K; P) s9 _+ p8 G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5 u8 ?) u. ^; M* ^- w) o一、禁忌证
0 G/ T6 M; k7 a, _* z. g. a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w0 h* @# D3 S* T4 `/ S5 }, G6 m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 q) \' [$ v+ v& R  G' {* C1 H( R    3.浮肿病,或水肿者。% D+ K- a  A6 Q, B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Q; U/ X% G6 G
    5.妇女月经期。8 I) x) c* Q5 M7 y8 K
    6. 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
1 F! q# m7 H& u! n& w2 M# n    二、注意事项3 f6 @( x' J& h4 k
    1.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0 C# ~/ u2 i* m* L7 n7 h7 `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液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F+ }1 |% A4 J3 Q/ L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0 q+ x- r8 Q8 ^- |+ t  R  a% e
    4.拔罐可机械地刺激皮肤,反射地影响大脑皮层,通经活络。拔罐的种类有充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肤潮红)、瘀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下出血,皮肤呈紫点或紫斑)、感冒、头痛宜在太阳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气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瘀血性火罐。
5 Q" @# l7 }. |! p* @. q    5.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2 f$ z1 I5 ^, _' {9 u; c
    6.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2 o) H* U. B! T! M: \; u1 Q
    7. 拔罐时注意保温,防止受风着凉。
. ]- f8 D) y0 A1 [4 K7 i    8. 防止灼伤或烫伤。局部如有烫伤时,可涂龙胆紫等药物。局部起水泡时,小的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则应在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疱膜,然后涂用清凉油,也可覆盖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后包扎,或用大黄、地榆、寒水石各等份,共研细面,用麻油调膏外敷。
发表于 2007-7-20 2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0: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8 17: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拔罐

拔罐法
3 H! M7 s1 \$ l( a6 H
3 Z. R( d/ q+ M4 j. r, ?% q; ^! z
拔罐简史  
$ ^9 G* J* N  V5 D0 n4 d' W- c/ h" n/ F0 s7 `$ U

/ M" \; Q8 S6 |  `现代概况
0 s1 [% x! a  T/ x$ y: v2 J4 N/ H* `7 i! \) @
  拔罐疗法真正越出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界限,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疗法,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其现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以几个方面。4 N; k4 s0 l9 M! Y$ e3 Z

6 F) v2 q- p: N5 c" s  一、各种变革之法纷呈:: Q# U; T& v2 f

- W; j$ i( _# U% a8 K  纵观历代拔罐用具,虽经数千年,亦仅只兽角、竹罐和陶罐、金属罐四种,其中兽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渐淘汰,金属罐,因其价格贵,又有传热快,易烫伤的缺陷,实际上并未在临床上推广。现代,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已创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特别是玻璃罐及塑料罐,应用最广,似有取代传统工具之势。
  m6 w( a: o  r/ Q8 T
( I" h: K# Y8 w% v, w0 Z  在拔罐操作方法上,更为古人所望尘莫及。如以吸拔的排气法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单罐、排罐、闪罐、走罐之别。另外,近年来,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法结合运用日趋增加,其中不少已成有机整体,如用中草药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预行贮盛药液吸拔的药罐;在针刺过的部位或留针处拔罐的针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刺破体表细小血管之后拔罐的刺络拔罐,等等。
& n/ m8 I6 w9 T& P2 r7 T# E/ v( ]3 a: J$ m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上的改进和发展,有助于简化操作方法,提高吸拔质量,适应不同需要,扩大治疗病种,增进防治效果。
/ |3 g( `' z5 X8 @; b
5 c) y( U$ R! Q# G( W2 l  二、适应病症迅速增加:
( Q" ?( {" D) ~: b1 V  [* X$ [- z  t0 F& A; a
  如前所述,古代应用拔罐法治疗的病症十分局限。近几十年来,拔罐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据我们对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大陆公开出版的医学杂志统计,发表有关拔罐疗法的临床报道,就有二百余篇之多。所涉及的病症达五十二种。其中既有急性病症,诸如急性阑尾炎、胆绞痛⒓毙员馓姨逖住⒓毙匝?ど恕⒋?答逭畹龋?灿糜谥瘟颇承┪?执?饕剿??值囊赡巡≈ⅲ?缗Fぱⅰ⒑彀咝灾?粗ⅰ⒁拍虻取6云渲胁簧俨≈⑷〉昧似奈?捞氐男Ч??/p> & A; m6 B3 u! v! M) O
$ P, k9 k5 I! v% Z9 u- k: y8 ~
  为了客观验证拔罐疗法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数拔罐适应症都积累了较大的样本,以表明其的可重复性。如神阙穴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近几年就有多家报道,总共例数达数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超过90%。有的学者,还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关实验指标,进行对照观察,以证实其疗效的可靠性。如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测定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极为显著(P<0.001)。这些都显示拔罐疗法的科学价值。& [' I' J/ F( x+ M
4 A$ v! O. P( |5 ~
  三、综合治疗日益重视:
: S6 D9 d  G( |2 u9 }$ W) w8 X! C1 j+ m# J
  综合治疗是拔罐疗法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倾向。所谓综合治疗,是指拔罐与其他一种或几种穴位刺激疗法(有时也可包括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这是由于针灸治疗疾病谱的变化、疾病难治程度提高所使然。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的结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为在不同穴位或部位施治:如中风偏瘫,在头部穴位施头皮针,在患肢上拔罐。它可以以拔罐为主,也可以以其他疗法为主;可以与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结合,也可以与多种方法结合。二为在同一穴位施治:此法用得较多,如针罐法、刺络拔罐法即是。综合治疗有助于拔罐疗法提高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病防治的需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使与各种疗法结合获得最大程度的互补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探索。
5 k0 \! X# s3 L& q1 l, T% ]% F3 ], {; z" o8 R: z  g
  四、机理研究初见成效:" q6 m$ p( T7 ~

# Q" o( U" x' [& D3 ~3 ]/ v  拔罐为什么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都是应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主要是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解释的。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采用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西医学的方法探索拔罐的机理,虽然工作做得还不多,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
/ R! O. [2 g/ w1 @! ?$ G# {
$ N* O/ {5 ~- T/ |' H  有的学者发现,拔罐所产生的局部吸力,可造成所吸拔部分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有助于改善机体组织间的营养状况,调整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拔罐的局部刺激还可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反射到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性增强,从而有助于病症的康复。  `. q' c2 ]# N( ^/ k' o2 Z

9 L7 x; k/ r9 S- x" {  另有针灸工作者认为,拔罐疗法有自溶血治疗作用。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皮内出血,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进入体循环,调整全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
' ?/ O" n: y3 M! K7 b- [' h. T5 ?# H' H) \9 X  `
  最近,通过对实验动物模型(大白兔)臀部以药罐拔治试验发现,加负压组的动物131碘的吸收率明显地高于未加负压组。表明,药物一方面可借负压使毛孔、汗腺等开放,药液的渗透可循穴位、经络而弥散,另一方可通过负压所致的局部瘀血,加强引邪出的作用。从而达到新的生理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贮药罐的作用原理。总之,拔罐疗法无论在工具改革、临床治疗乃至机理研究在现代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也毋庸讳言,与刺法、灸法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穴位刺激法相比,拔罐疗法的研究,特别是较高层次研究,仍是薄弱的一环。希望海内外针灸工作者能够对此引起更大的重视,使这一独特的疗法放射更为璀灿的光彩。 ' G: d- T) N  w+ w
; Z/ x& i. I# ^, F
器具
% q0 K& |  ]+ J/ Y8 @' A5 c
! ~1 b# b( {0 K6 }/ e
% |( u/ V( C# b& x! B. P# I9 L玻璃罐
9 V# i  g. t& X$ c  a7 P$ w
9 v  S; ^1 u1 u$ F8 H  [1 }; y  是用玻璃制作的一种拔罐工具。玻璃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适合不同部位的需要。玻璃罐形如球状,罐腹凸起,罐口光滑较宽,设计比较合理。亦有以广口玻璃瓶代替。; z* s" s# j; C0 P/ V! l. w" V
8 a" \) Z6 D  l' j1 K
  玻璃罐,主要用于拔火罐,但也有用其拔水罐
  h2 V' _5 N; ^2 u& d
$ F+ P/ M$ a- L- f1 d! M  玻璃罐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拔罐器具。它具有密封性好,吸力强而不易损伤吸拔局部肌肤的优点。加之,玻璃罐质地透明,可窥知吸拔程度及了解局部充血或出血情况,而能随时加以处理。是比较理想的拔罐器具。当然,它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落地易碎,难以调节吸拔力的大小等。1 N, Q. A: y1 G- X6 q8 ]! B/ B1 m/ n
/ m) D9 r  F. x* O
竹罐- C2 l7 N+ H3 q7 R2 T: n

4 k9 `# {1 y) m: K  系用竹削制而成。取材为细毛竹,截成圆柱状,一端留节作底,一端削平磨光。通过加工,制成腰鼓形。口1寸、1.5寸、2寸不等,罐长约2~3寸,罐壁厚在2~3分左右。
" g( W2 j$ e) s! |; _+ N3 b( X) e% E
6 K9 w* g- ^3 u1 Z  竹罐现代主要用于拔水罐、药罐,亦可用来拔火罐。
0 P' _3 c) a6 T2 i2 A* k& ^
# v' n0 I% e/ i. q& E# n8 u) n# k8 A  竹罐具有价格低廉、取材广泛、罐身轻巧、不易摔破等优点。但也有不少缺点,首先是吸附力不强,又易燥裂漏气,影响拔罐效果。其次,竹罐用于火罐法,容易发生污染,因其不便于消毒。
; h0 A$ `* V2 M; d; R$ E; k
: N! C7 S+ |/ P0 X; X/ J陶瓷罐$ d$ [! Z0 A6 K. }2 q
; g3 D5 ]( ?3 Q% ]% M) Y: r. N* d) \
  是用陶土或瓷土烧制而成,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罐的两端较小,中间外凸,形同竹罐。近年陕西有医者制成球型瓷罐,系仿玻璃罐外形。4 ]% Y; z% A/ w* P. h3 w
: e: g- y) f) E1 M  Y; s
  陶瓷罐主要用于火罐法。2 _; k4 N' b2 U' S

; A1 Q( z2 L1 m+ }  陶瓷罐密封性好,不漏气,吸拔力强,缺点是罐具笨重,落地易碎。
0 o- ~$ C1 T* i* ~
, X" G; X% I) \7 W  C真空吸拔器
% I9 r1 a+ H- {4 X
/ m! L: i8 {& \& S  系一种特制的玻璃或塑料罐,其形如杯,顶端装有活塞。操作时此活塞可接通各种抽吸器。此类罐目前已有工厂批量生产。6 h8 j4 H1 Y- U+ w$ }# g

  r: e; w! e9 V. X6 h  此类罐可控制罐内负压,其负压大小还随所附吸引器不同而不同,如电动吸引器,其最大负压可达650毫米汞柱左右,能够在关节、韧带、肌腱附近及肌肉浅薄处吸拔。是较理想的吸拔器具。
3 F3 Q. K! C, y: X+ C8 k0 z6 ~7 Q( U% i4 B8 R, h7 ]
  在各类真空拔罐器中,以最新出现的手动式真空拔罐器最为理想,它有一手握抽吸器和15个型号不同之带活塞的杯形罐组成。最大罐之口径为7厘米,最小者仅2厘米,适宜全身各部位吸拔。手握抽吸器则可根据需要控制负压。手动式真空拔罐器罐身轻巧美观,操作简单,适用部位广泛,吸力调节灵活,加之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拔罐器械,值得推广和普及。8 O0 ~' A( ]. _* u( y7 f
; s9 {, o. E9 [
小型抽吸罐4 v0 T% E6 C1 Z# |  x

. M  ?- O) N# ~% t7 l& N, M. i  尚无工厂生产的成品,一般取用青、链霉素瓶子,除去铝盖,保留橡皮盖,将瓶底切掉磨平,洗净备用。. W/ J# t) i% @5 i% E( s
. y  }4 M9 p" O( ]' ~: l5 Y
  小型抽吸罐,一般用于拔吸罐或贮药罐。
8 X8 P  j, E& l! m8 k  Y( a1 _1 a# w+ f( s
  此罐可用于普通罐难以吸拔的体表,如凹凸不平的关节部位,且可调节负压的大小和贮药拔。缺点是吸拔面积较小,适应症较少。
# `9 c* \7 `2 a1 q7 T
4 g* l2 n3 f5 @' w5 I9 [7 z5 h! \器具
" p3 @, P/ M8 ~0 l. C8 L' ^9 N2 ^, K( g, p- a" i$ ]( M! }
  拔罐器具包括竹罐、玻璃罐、陶瓷罐。自七十年代起又出现了新一代拔罐器具,常见的有小型抽吸罐,真空抽吸器,双孔玻璃抽吸罐等。
! {6 g6 u4 U5 o; v# u
* X3 N' X. G% r$ e  {0 m6 O0 I  除了上述介绍的各类常用拔罐器具外,还有其他一些临床上用得较少的罐具。如金属罐,分铜罐、铁罐,其形如竹罐,虽密封性好、坚固耐用,但传热快,不仅医者烫手,患者也易灼伤,目前基本上淘汰了。又如橡皮罐,系通过挤捏排气达到吸拔目的,虽然操作简单,使用安全,但吸力较差,影响治疗效果,所以临床上难以推广。
) ^$ T7 I" W4 E" O8 M% G; u9 x* @% U! T
火罐法
4 I5 t  O( x+ J: a! k3 X% V8 v4 F: k, X6 I" {
  一、闪火法:
- c7 Y' p4 X/ a: B  M
& R$ m; l0 G/ G% S: H  D; F  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排气方法。先准备一头缠有小团纱布或脱脂棉的铁丝一根(如无,可用长镊子夹脱脂棉团),95%酒精一瓶,酒精灯一盏。拔罐时,左手执罐,右手执铁丝或镊子,先在95%酒精中将棉团浸湿,于酒精灯上点燃后,迅速在罐内绕2~3圈,即将火退出,把罐扣在选择好的部位上。本法因无火在罐内,较之其他火罐法更为安全,且操作简单,可连续进行,特别适宜于拔闪罐、排罐。但应该注意以下几条:0 n& }1 I/ O6 F  ^5 J' o: ]) H
% ^) ]' ]2 {, J
  (一)棉团蘸酒精时不可过多,以免火随酒精滴燃,烫伤肌肤。' ~; X4 `4 T7 Q, n- d5 U- D

: O& }* P! G9 D( h9 K: }! [. a  (二)棉团在罐内加热时,不可过于靠罐口,造成罐口过烫,灼伤肌肤。
# b8 r: w5 m% F( Q$ A
8 ^" ?) P' g+ J6 ^  (三)手执罐具,要始终保持罐口朝下的方向,不可向上倾斜,以防热气上溢,影响吸拔效果。, [+ S" ?5 d- a2 \$ C
8 D( v5 W8 J, F$ ]! y& r; N6 I
  (四)闪火法要求动作迅速熟练,充分掌握吸拔时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2 w* l# L9 C0 R$ G2 y
! D5 ^+ d7 y0 e" _7 P3 u6 D
  二、投火法:4 H+ g& c3 J" G2 y3 L5 ?* `; R
% Q% N% ]+ V% R- d* z, y( F
  系传统拔罐法之一。方法为一手执罐,一手执一张易于燃烧的纸条,将纸条燃者后,趁其燃得最旺盛时,迅即投入罐内,将罐扣于穴位之上。此法简便易行,吸拔力也较强。亦须注意:(一)因罐内有正燃着的物质,要采取横扣或侧扣的方式,以免燃物跌落,损伤肌肤。" r& \9 s; X# |6 O
4 R' ?1 J, E$ J! r
  (二)因纸条燃烧产生纸灰烟尘,易发生污染,故刺络拔罐或皮肤有破溃之处,最好不用此法。
9 F  \0 s$ `/ e) W8 g6 O- q$ h
( y2 u1 L3 ~/ q8 e1 |. I0 Z. s  三、架火法:
% b: c' l( P5 x/ {! v
4 F, p0 d4 I! @% p2 R  其传统方法是用易燃的软布,裹一枚硬币,将布的四角折转向上约一寸许,置于待拔的部位。拔罐时,只须把布角点燃,然后速扣罐在其上。目前,此法已很少采用。较常用之法是:先选圆形不易燃且隔热性好的物件,如青霉素的橡皮盖,姜片等,将其置于应拔的部位,上按一个浸有95%酒精的棉球。点燃,趁火势旺盛迅速扣罐。如在留针部位拔罐(即针罐),则可在针尾上套一酒精棉球,点燃拔罐。9 ~9 p$ M& b1 S

% z/ X1 \; W* B$ M/ }  此法吸力强,也较安全,但操作比较麻烦。同时,要注意扣罐正确,以免碰倒棉球,造成灼伤。2 N0 l- U  S. f: z, s2 t; _, h+ `

# n( f. k8 b+ @( w: y. c) t! @  四、贴棉法:/ C2 @( ~3 i, \- V* H1 y8 u

. B% ?1 v( n7 C8 w" v; D. W& W  亦称为贴火法。方法为:将脱脂棉撕成薄薄一片,浸润95%酒精后,粘贴于罐身凸出部内壁上,点燃后速吸拔于穴区。此法吸力强,操作也简便。但须注意:) H# s, d6 F- f7 {
( _% _9 k; r* {9 {, S2 O+ {
  (一)棉片上酒精不可浸涤过多,以免滴落燃烧灼伤肌肤。
6 R; }6 R. A( J
! T# q1 u% `. f* @+ q  (二)棉片不可贴于罐顶,以免拔罐因粘著不牢,脱落下来损伤肌肤。, D$ `& o: w5 q# L; n+ i! w6 o

, l7 W% R. h. T$ d6 m  五、滴酒法:
* f4 |! _$ g/ q0 k% \2 y8 ~
* E& J4 F! a0 w1 G2 v  亦称滴酒精法。系在拔罐前,预先将95%的酒粗滴少许于罐内腰部,并加以滚动,使酒精均匀地附著于壁,然后将燃著的火柴投入罐内,迅速拔在穴区上。此法十分简便易行,但须注意:4 ~+ D/ E0 L. @# s

) Q  r$ q6 |+ O9 z  (一)酒精不可滴得太多,亦不可滴在靠口边处,以免酒精流至罐口,在点燃时烫伤肌肤。
* n3 T) S9 y+ M. h+ b7 G! f) u! B
0 Z  _: r( q" B" J. ^2 ~  (二)燃着的火柴须向罐腰部斜投,避免吸拔时火柴脱落烧灼肌肤。 0 x6 V# F! j  s8 ^% C* r
9 t, ^5 _% e+ o
吸拔方法
$ k% `# Y' `# _# T# K$ [* X7 O$ \! T- k4 C
  临床上最常用的为吸罐法,它借助火力排气,造成罐内负压达到吸拔目的,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贴棉法、滴酒法。其次为水罐法,包括煮罐法和水火罐法;尚有抽吸法,包括注射器抽吸法:拔罐器抽吸法、橡皮球抽吸法、电动抽吸法;另有药罐法,包括药罐法和煮药罐法;还有针罐法,包括留针罐法和不留针罐法。另有刺络拔罐法,有刺络留罐法、刺络多罐法和刺络走罐法。/ X& x; z+ M: Y; M( R' Z. {
抽吸法- `$ Z" j( e4 c2 L* |  g6 L4 c6 o

. H$ G: G( o* f: w  抽吸法亦称吸罐法,是现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吸拔方法。它主要是用各种形形式式的抽吸器,将罐内的空气吸除,使之造成负压,达到拔罐目的。此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调节罐内负压,掌握吸力大小,而收较佳的效果。缺点则是要特制的罐具及附带的抽吸设备,难以大面积推广。9 S/ N8 ^" k* p, l6 O
. L* D) Y# c& k1 n" t
  抽吸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 w0 w" |) @' e. u' _/ ?9 M" v0 o) t, j# f' q
  一、注射器抽吸法& @. q  U6 L* I
# ~9 M3 X2 l7 S$ `* R
  目前常见的有二,一为以切去底的青链霉瓶子为罐具。操作时,将罐紧扣在穴位上,取10~20毫升的空注射器一具,以5号针头插入橡皮盖中,抽取瓶中空气,使产生负压,达到吸拔目的。二为用双孔玻璃罐,操作时,一孔以橡皮帽盖住,一孔用橡皮管连接,橡皮管另一头接通20~50毫升注射器,通过注射器抽吸,造成罐内负压。
6 ^! t$ w( D* M5 k$ e: W  j& F. T- {5 y8 w$ q
  二、拔罐器抽吸法:& L+ B& E7 E0 p

& ^: L2 ?" @+ t$ S7 s% \" A  系用手动式真空拔罐器操作。先选定需拔的腧穴或部位,取合适型号之活塞罐扣紧该部皮肤,右手持拔罐器,将其头部与罐上端之活塞互相插入,然后以中、食及环指拉动抽吸杆,一上一下,反复多次,直至达到所需之负压,将拔罐器取下,罐即吸附在穴区上。取罐时,只需将上端黄色之活塞内芯轻轻往上一拉即可。
, o0 V% ]7 E& K# c5 x
1 A0 s' J4 f/ L' U  三、橡皮球抽吸法:; e5 Y5 ^! f( I0 y: b3 Z
: d/ T8 {4 A! z0 ?! l+ q
  用于活塞抽吸罐。操作时,将罐扣于所拔处,然后接上带有阀门的专用于抽吸的橡皮球(类似直立式血压计之抽吸橡皮球),或类似抽吸器,用手反复挤捏抽吸,吸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负压可根据不同抽吸病症、部位进行调节,据测定,负压最高可达240毫米汞柱。
) \4 Q- G: ^) k" Z: E4 r  ]3 N- v4 j5 ^
  四、电动抽吸法  A8 A1 y8 Z- |! _3 M% T, D+ F

: T+ [, H( j9 d$ L$ N  亦称电罐法。使用的罐具和上述同,它利用电动吸引器抽吸。电动吸引器型号很多。以采用防滴型电吸引器为例,其输出功率为0.5马力,电流1.2安培,转速为1400次/分。操作时,将开关打开,把带接头的长橡皮管与罐顶活塞部分接通,抽吸到需要的负压时,关闭开关即可。以此法抽吸,其最大真空度可达650毫米汞柱。
" R, H# P+ {# x9 Q
- S2 s2 s( f: A) G9 Z 药罐法
4 o" ]2 z! ?, U. e9 k
% b; o, I1 k  {1 `  药罐法是拔罐与中草药物结合进行外治的一种方法,系综合拔罐法之一。现代应用,常见的有两类:贮药罐法:& V; G! Q9 z- `& K
9 v5 d' P7 T* w3 f) ?
  它是将预先泡制好的中草药液(可以是水煎后的浓缩液,也可是酒浸出液,即药酒或酊剂),置于罐具内,再进行吸拔,以起到药物的化学作用与拔罐的机械作用相结合的效果,更好达到治疗目的。贮药罐的操作一般依靠抽吸法。具体如下:* [7 @' t  h! h0 i8 M  h' u2 Y

# c1 }% r3 @% p5 [  o: B  应用小型抽吸罐法。可先将切去底的青、链霉素瓶的底口朝上,塞紧瓶盖,倒入药液,量约占瓶子的1/2~1/3。然后紧扣在选好的部位上,扣的方法同前述的水火罐法。再用注射器将罐内空气抽去,即可吸附于局部,药物浸润于穴区。此法所用的,多为对局部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如生姜片、辣椒液、风湿酒等。留罐时间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
9 ]6 t( y! G: T9 G; V$ s5 x, |; C7 G3 H1 r1 s# m
  应用双孔玻璃罐法。先准备好不同型号的罐具,50毫升注射器,止血钳及药液。操作时,根据病情和病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有药液。由助手持罐,罐口向下紧扣于皮肤,术者手持注射器吸取药液20~40毫升,注射器与连接注入孔的橡皮管相连,并把药液注入罐内。然后再将橡皮帽盖在排气孔上,仍用此注射器抽出罐内的空气,使之形成负压。抽气完毕,以止血钳夹紧橡皮导管,留置20分钟。至治疗结束,扶压罐具,松开止血钳及橡皮帽,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导管,由注入口插进罐内,吸尽药液。一般每日一次,每次可选3~4穴治疗。
6 E* o! `) m$ }4 {$ W" X; ]* M' L+ I$ ?7 A
  1、抽吸前准备不同型号的双孔玻璃罐及其他物品(药液、注射器、橡皮套管、止血钳)。) X- P6 j( t  b) L. A2 p
3 H% H8 u+ {, Q9 J( |6 F
  2、注入药液。- w7 K# O, _) q

& h' l, L5 J6 R6 n/ M! z- R  3、左侧双孔罐正在吸拔中,右侧双孔罐正在吸出罐内药液。
  o3 w1 z# g+ w) f8 K& L; q2 z
  各种病症药液配方如下:
* q( ~% o. [5 Z7 s/ M" h+ W7 g* J  J" L' l0 i
  1、慢性荨麻疹:麻黄15克,连翘2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 C+ K' a8 R! h* |) Q9 R& I8 ?* F
0 I( _  S7 h+ P8 Y# }8 W
  2、支气管哮喘:麻黄21克,苏子20克,生大黄15克,肉桂20克。
# Z9 G% Y' i' x2 y- B
) [/ e7 Y# j% U; z4 h' M  3、腰肌劳损:元胡25克,透骨草20克,川芎20克,赤芍15克。+ i. G3 `1 D1 j! R( ?
7 u. S& f# V0 [8 R& W
  4、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三棱15克,元胡20克,莪术20克,艾叶15克。
- N4 C  [5 A9 i& ~! G3 T! s  y2 _- ]& j* z4 |# i" }  ^
  上述方药,均泡制成30%的溶液,每次用量在20~40毫升左右。
+ o! f( k: F; S( j& D, s& S  F- f8 I+ E* J" ?
  三、煮药罐法:
2 r- ~, \* g/ G" z2 ~$ {6 {' Z, j& J
  系将罐具与药物同煮,然后再进行吸拔的一种方法。在操作上,基本上和煮罐法相同。方法是,先准备大锅一个,把竹罐若干个,置于锅内,加入适量的水。药物放入口袋中,扎紧袋口,再与竹罐共煮。一般在水煮沸后尚需煮20~30分钟,可按前述之煮罐法,进行吸拔。留罐约20分钟。" t. S( P3 u3 h) C# V4 B
0 Q7 a; U/ e& D0 S' \$ R5 T0 O
  注:6 |: r7 c1 @4 Y
! k# e3 J. N# i& I; C" o
  煮药罐法药物常用配方如下:& f8 S) A' E) F" E# S
1 N% [: z3 F5 u; f% p- l& |
  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蔓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4 d% ]6 |0 m) s) P9 d; e

0 }+ c! V; V5 A3 b$ o* V" o水罐法
, ~2 m* [5 z( @- Q) A# V; p( e
5 ?% M: B1 _! o/ r* U* z  目前有二类方法。
: ]  M, V+ t% i- `( i9 {0 z; o
  一、煮罐法:
1 s3 K) C( h- c5 X8 r; i4 s1 O3 I. h4 N$ b% R$ _$ i
  系通过蒸煮排气,形成罐内负压,使之吸拔于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操作为,将若干个竹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数分钟。使用时,令病人坐卧于一旁,以长柄镊子将竹罐挟出。挟出时必须使罐口朝下,把水甩干抹净,或用折叠之毛巾紧扪住罐口,乘热迅速扣在选好的部位。此法适于拔排罐、煮药罐等,其操作较为繁复,现代临床应用不多。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把罐内的水甩干净,否则沸水可能会损伤皮肤。
- k) W2 u( s6 }. E5 ?% r6 V* [; |
  二、水火罐法:# o7 D, L% k% ]' E9 e' T/ m5 A

+ w# \+ L5 n' t8 N6 `0 R  是一种罐内盛水,以火力排气的拔罐方法。具体操作为:选用大号玻璃罐,先在罐内放入适量的温热水,以稍高于人体温度为宜。水量一般不要超过罐容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将罐口略倾向水平,在罐内腰部上方,帖一浸有95%酒精棉片,点燃棉片即可吸拔(此为前述之贴棉法)。注意拔罐时,所拔位置宜斜向罐口,待拔好后,方可摆正体位,使罐口向下,罐内的水对穴区产生刺激。起罐时,因罐内有水,须将罐具慢慢滑向一侧,令罐口向上,一翻掌取罐,这样罐内的水不会倾出而弄湿衣衫。% C4 |2 G0 v/ R

. \' ^2 p0 W* T8 n  本法可起到机械和温热的双重刺激作用,对某些病症有较好的效果,但要求术者操作熟练,病者主动配合。 $ c1 |; Q: A9 J, m

) Q3 b( c  X2 m+ U: y: s4 X1 D针罐法
4 p; Y% D4 H' p/ [+ f* ?$ l" [. K" r( \4 Q+ r8 Z3 k( _% P; V
  针罐法是针刺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拔罐法,在临床上也颇为常用。其具体操作也可分为二类:. W% c" d  \$ i0 H7 ?( K# d! M
" g0 g5 i* n; o2 z9 f5 o
  一、留针拔罐法:
" Q5 [# }( }+ p" b
# A% A* r) }0 G5 @  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吸拔法多采用架火法,即在针尾套一酒精棉球,点燃后扣罐。留罐10~20分钟,最后起罐取针。此法多用于体位略作变动影响不大的部位以及局部病痛而又病程较长者。8 \& G8 b, V8 r$ L* C

" W/ }/ u5 ^5 y7 O3 f  二、不留针拔罐法:
# n8 ?5 S/ K5 q1 d) V
, j9 \* B) S5 x: k  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吸拔方法可采用火罐中的任一法。
; L- T# x+ C! R2 ?( |/ A, y$ z& \2 i( I: ~' M' W5 s
  近年来,有的临床工作者还将贮药罐法与针罐法相结合,研制出针药罐法。它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再吸拔一贮药罐,有助于提高疗效。但应注意的是,贮药罐内的药液应作高压无菌消毒,以防通过针眼发生污染;同时也不能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 + D4 j  H" p* |8 C1 C4 K% U
9 E: F; o# |& a7 m) S3 {. W& Z# R
刺络拔罐法. f  l" G, I7 x

! {% U1 g1 H! b: W5 q% a% e  刺络拔罐法是将刺血疗法与拔罐疗法结合运用的方法,也是常见的综合拔罐法之一。用于刺络的工具包括三棱针、皮肤针、小眉刀、粗毫针、陶瓷片、滚刺筒等。以三棱针和皮肤针最为常用。根据治疗的需要,在临床上又有以下几种具体操作之法。+ m9 ^/ C; w+ H& c, s! j5 Z
8 L3 P* P* r9 M( v) B
  一、刺络留罐法:! Q! {( a& \& ?3 g. x( A  o

0 R7 p7 i1 D8 V- m  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灶较局限处,常以三棱针迅速点刺数下或十数下,迅即用投火法或贴棉法在其上拔罐,务求吸力较强。留罐约15~20分钟。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拭净血渍,罐内血块亦应清洗干净。3 I8 U' S0 m! y/ d$ {& p

/ k7 W2 Q9 L3 p  二、刺络多罐法:
' f$ `. H* x( F! A; X5 C, m& P6 F' t
  多用于病灶较浅表,范围较大而症情较顽固者。常以皮肤针叩刺,刺激强度为中等度,以微见血即止。然后采用闪罐法在病灶范围内,吸拔若干只罐。留罐15~20分钟。
  B8 o6 T9 }# D4 [
4 O7 r$ c! q$ \4 ~9 [1 H  三、刺络走罐法:
3 b4 _# Q0 H5 Q0 d4 M/ ]$ J$ ?; j7 w- n
  适用于病变部位大,病位浅,病程短者。亦多以皮肤针叩刺。方法是先在吸拔范畴内用皮肤针作轻度弹刺,以局部潮红为度,然后在罐口及穴区抹上润滑油,进行推拉拔罐。
% {" ~4 p: y: z$ h* a2 {8 b$ V8 l' h6 w0 O% p8 S8 ~2 {, a" z+ i
  应该指出的是,在刺络拔罐时必须对针具和穴区都要进行严格消毒,以防引起感染。
; V# o$ Q% J& G* ~% u0 V3 B( s' D0 Q( @( z5 r  P

9 B0 {- t/ p- Z1 q9 l8 c' w走罐法
+ p9 ?$ H- D" J/ B; @
3 C- b! I( b1 t2 E, N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或拉罐法。适用于身体面积大而平坦,肌肉丰厚结实的部位,如背、腰部。具体操作法为:首先在选定位置,薄薄涂一层润滑油脂。润滑油脂包括凡士林、液体石蜡、蓖麻油或其他植物油。然后,采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适当型号的玻璃罐,吸拔其上。注意一定要挑选罐口光洁的。罐具吸住片刻,手握罐底,稍作倾斜,以后半边用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来回推移。在临床中,视不同症情,推法又有所区别,可分下列三种。9 ^# T0 z# Y5 F4 J) r/ x
  ^1 g5 ]% v; U2 a' d. R
  一、轻吸快推:' U& l# `5 x4 y& O

9 W9 T! W6 {, n9 S# {( T# e1 `  取小号罐,闪火法吸拔,以吸入罐内皮肤高于罐外3~4毫米,肤色微微潮红为度。再涂润滑油或温水于四周,以每秒钟约30厘米的速度推行。此法吸附力轻,刺激量小,多用于外感表证,皮肤麻木等病症。
+ b2 f( b8 H+ Q  X; Z. y2 J; [: q; F" Y  R) x1 G4 h8 e& \
  二、重吸快推:
2 I4 G2 Z8 f3 `% @& T
, j3 r; p. V! x! T  重吸,是指吸入罐内皮肤面高于罐外8毫米以上,肤色紫红;快推,走罐速度变为30厘米/秒左右,用大或中号罐。此法吸附力较强,刺激量大。用于一般病症。
! q. `3 [8 F+ j: ]) ]3 }0 T# C4 ]
  三、重吸缓推:
- N4 P2 C! F+ V2 l* F. K% o+ q- U
  重吸同上,以每秒2~3厘米速度走罐,使皮肤出现紫红色。腹背部选大、中型火罐,四肢用中、小型火罐。此法刺激量最大,宜用于病程长,症情顽固的患者。 - i" H! x1 d1 @$ g
3 W  A- U  J1 [$ o! ^

& y( c7 b( o7 ^. {6 M( e+ U. G* K留罐法
; N6 h' T# Y2 B2 u8 g6 q
- O- E& r$ ]) Q+ @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拔罐形式。适用于多种病症。留罐时间根据吸拔的部位(如面部时间宜短,躯干四肢可长)、病人体质(如强壮者多留,虚弱者少留)、病情(病程长,症候顽固者多留,反之者少留)等决定,一次10~15分钟,以局部出现红晕或瘀斑为宜。留罐法又有两种形式:" s( u* y2 K2 e; P7 ]
: C0 n0 p) V0 G7 o! j# R
  一、单罐法:" ~0 J! X# E( e
! @' V/ w2 s# f4 D9 y! \2 x
  即单拔一罐,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或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的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罐具吸拔。如胸胁部挫伤,可取大或中号罐,在压痛明显处吸拔一罐。. ]6 L! N' R$ [  D, G: ~
; Z  _% }* d7 ^9 u# q+ P
  二、多罐法:
! m$ M% l  C4 R
  c+ d' g8 |% @: d2 b  指一次拔数个乃至十数个罐,一般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者。其中,拔的罐分散而无一定规律,叫散罐;循肌束、神经或经脉走行位置排列吸拔的称排罐。 / x7 \+ }6 U8 Q# j' m0 E

5 u6 O- F) x" j) r闪罐法
. Z3 v8 ]/ {4 D# H0 P. T
: p) C, J6 B- `8 S  指在单位时间内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吸拔的方法。取大或中号火罐,一手执罐,一手执缚有棉团之铁丝,以闪火法,拔上即取下,又复拔上取下,可连续进行十数次乃至数十次,直至皮肤出现红晕或瘀斑。既可在同一穴位上吸拔,也可在较大区域内进行。要求动作准确熟练,吸拔时不宜太松或太紧。太松,达不到应有的刺激量,太紧则不易起罐。 ! Z4 e" |8 w0 y

: K% M5 A2 K# v  {& ? 拔罐法
2 G7 }2 V# S+ \: o" a适应范围
  x) O8 w1 H: x9 E% K$ a
' F  m/ |  ?# M7 e  通过古今医家长期临床探索和总结,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已日益开阔,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其适应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2 ?6 @: ^; G& {8 ^$ v+ ?* @0 L5 x" m3 {. e( I# e
  一、多种疼痛性疾病:5 E+ F4 B# |3 h7 R* @5 g  O

' |% @$ M% z2 p  (一)外伤性疼痛:如急性扭、挫伤,落枕,慢性软组织劳损等。5 B; s) p+ W# _, B0 v; B/ T2 `, `
$ ]- C$ f$ _! ?6 e, U2 E+ H" _- w2 m
  (二)神经性疼痛: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等。
6 e2 i$ Z0 S9 m0 U  m% V6 J) X; R
) x; l! t, p& ~( {) V; q  二、炎症性疾病:
  V( C' |7 I$ ^! i
  {8 R  l4 b, w6 n+ ?+ M  如扁桃体炎、胃炎、阑尾炎、盆腔炎、急性乳腺炎、丹毒、各种痈疖、面神经炎、胆囊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咽喉炎等。) Z9 Z# D+ R0 ^6 h( n" Z% _3 a

, T2 F5 ]! Q5 W! T6 a( @4 a  拔罐疗法有消炎止痛的功效。
! z0 d; P) i# J9 o# I, ~
6 p) I6 ]8 M  K9 f  ~# a/ S  三、功能紊乱性疾病:
# }9 E6 _0 ^, c$ k8 u! {  C  k* h0 {
  包括神经衰弱、癔病,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高血压,腰椎后关节紊乱症,颞下颌关节紊乱症,遗尿,婴幼儿消化不良等。
, |7 w3 t3 P4 b" C' G$ ~4 E; g9 v6 D  o4 d/ W
  拔罐具有调整平衡的作用,通过对紊乱的功能进行调节,使之建立新的平衡,促使病症的缓和或痊愈。) X2 f5 Z/ G/ ]

1 c! Q* ~+ H3 Z9 c0 B9 v, J  四、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 D# x% x% A! u: o- @. N: D$ P+ ]) |
  诸如荨麻症、哮喘等。表明拔罐可以消炎脱敏。! A4 y  r" c, r+ o

4 S/ G3 d0 _8 [2 r1 M  五、传染性疾病:
& z7 [1 G" T; {+ X
9 ?( c3 B  k- b5 A+ h  包括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流行性结膜炎等。
) C7 B2 }1 v4 W- b" a! [! B9 L- F- Q# s& Z% P2 k9 c6 M6 W
  拔罐有助于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防卫功能,加速疾病的痊愈。六、其他各种疾患:& L# m% }, T' l/ w8 a
4 V5 U' T( W* g! R; P% S( d4 e
  癫痫、红斑性肢痛症、美尼尔氏病、银屑病、颈椎病、肩周炎、股外侧皮神经炎、髌骨软化症等。4 ~  u2 y: _4 x  v

! @1 o/ s) S6 \( \! ^  总之,拔罐疗法已涉及到内、外、儿、妇、五官等各临床各科。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上述病症,并不是指单一用拔罐治疗,而仅仅是指其适应范围。其中的一些,可单独或拔罐为主进行治疗,而有一些病症,拔罐只能作为辅助治疗,而决非“百病一罐”。 5 z& J; t8 U& g7 ]$ O4 G* E

$ W2 C& V8 ]" e  @7 p& J0 W# Z禁忌症2 G2 o2 M9 A! t+ B1 Y
% m( F; x! ?3 l6 F+ S
  拔罐疗法比较安全,一般而言可适用于针灸治疗的各种疾病,但在下述情况,不宜应用本法。% O) U: R+ |% d/ x2 W3 `7 \

( c; Z" F. v4 V! V2 ^/ o" X- `  一、高热、抽搐和痉挛发作时,不宜拔罐。治疗癫痫,应在其间隙期使用。4 Q2 }1 W3 b1 l3 L3 w
5 E) y: x& B2 Q) @9 P9 [2 V6 c
  二、有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拔罐,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 s! i+ _  H8 M+ b+ y; x/ U* n
9 e/ L) N( m* f" L  D1 b2 X' E  @  三、有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拔罐,更忌用大号火罐或强负压吸拔。$ i, O# j# ?4 j( `( _
9 T  l4 B9 V: H! H; F7 E2 |
  四、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主张用拔罐治疗。' l8 T- w- W3 k+ z& R

- s( x: i7 F: F  Z  五、骨折病人,在骨折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避免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韧带扭伤者,亦应预先作仔细检查,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贸然拔罐。3 B- S. g, G5 S( t
0 X1 [0 u' I' s' T  Q1 L5 B. Z
  六、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在治痈疖或其他急性感染时,拔罐要严格掌握时机,在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病灶拔罐必须慎重。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5 a% z* I" ]6 n' C1 h: a4 ~. F, k! Q4 S1 |$ q! b2 d
  七、孕妇之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5 T3 m! K' P4 c, _; n3 w
) F" E7 t5 f  m8 Q1 b8 G, O
  U+ r' F- K. f  S3 E起罐法, c+ w) v+ ]9 O! Z9 }! |

: ]7 K$ @6 P3 w) s  o  起罐时应据吸力大小而方法略异,凡吸力不大的中、小号罐,只要稍微用力朝一个方向一年即可。如吸力较大或是用大号罐或瓶吸拔,可先以左拇指压迫罐边的肌肤,使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取下。
发表于 2008-1-26 16: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17:37 , Processed in 0.06339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