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8|回复: 2

台湾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3 19: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要词义
* O1 S" p/ m# x3 s  Q5 _3 A) E5 ^7 `8 m1 S  u
1、地理学名词,指台湾岛,其约位于东经120度至122度、北纬22度至25度之间,并有
北回归线横贯中南部。台湾的附属岛屿,有位于东侧外海的龟山岛、绿岛、兰屿,北部外海的彭佳屿、基隆屿、钓鱼岛,西南沿海的小琉球,2、台湾省,晚清,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名称,该省区域除了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之外,还应包括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 B, r1 ^/ c$ d. D* P
3、
中华民国的简称,这是目前陈水扁根据两岸分治的事实及其台独理念提出的最新释义。需要指出的是,陈水扁的说法并未得到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可,也未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认可,台湾当局总是企图挤进各种国际组织及会议,试图借此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此立场非常明确,即坚决反对台湾当局利用各种手段在国际上从事分裂祖国的行径。
2 R# R8 b' p7 J( E; i/ i1 X" g7 I+ X% B, U  V8 \/ J
介绍台湾* I* L6 @* T6 y

; X* C8 C- D7 A- ?8 W. T% ?一、 地理
- i' A' x5 }# p5 `) |) i, t
* v* v6 q3 D' D. v) ^  g$ d台湾省位于
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x+ A8 s  [  D! Q* {( m1 i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
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r  k/ s  P7 c1 _7 D( q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称的台湾地区通常还包括福建省的
金门马祖等岛屿,总面积为36006平方公里。
) |* k: k2 z: L  k* F0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
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 C/ |+ U1 M  F9 o0 s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 p5 u- @% D" L- V- m台湾省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b! I2 H! M+ ]+ N/ {3 D: [+ _) G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
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著名的“台湾五木”(红桧、扁柏、香杉、台湾杉、肖楠)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_, u& z) ?0 Z/ }, D/ n/ m' u6 w9 [5 O
台湾省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8 E3 q; K5 i$ y
: X6 B0 G+ ]5 v$ P. b台湾省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 r4 Y5 K, K7 B/ U# Y7 i) g
  Q5 Z1 c7 G+ y9 b( Z6 r- g
台湾省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
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y: Q8 c& L# A5 g4 H' m
: D4 \8 s9 f0 X8 h+ T0 d. F
在行政区划上,台湾分为2个直辖市(一级)、台湾省(一级)中的18个县(二级)、5个省辖市(二级),另设有尚未法制化的相当于省级的区域联合服务中心。 原来的行政区划上台北、
宜兰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台南、高雄、屏东台东花莲澎湖被划分为16个县。台湾当局于1967年将台北市、于1979年将高雄市定为“行政院院辖市”。此外,还设有“福建省政府”,辖金门炮击金门连江(马祖)2个县。
; Q/ j) f7 n6 g" L& X6 n( z/ v+ }& H- ^9 h9 g
宝岛名胜有
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北港妈祖庙等。/ p" g/ K8 N' V( m
% f, i" j9 _. @* U
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自宋代以来厦门与台湾同属一个行政单位,大陆移民始从厦门移往台湾。相似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与生活习性沟通了厦门与台湾人民密切关系与往来,正如《台湾府志》所载:“台郡与厦门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即台,台即厦”。台湾人民70%的祖籍地源于闽南地区,两地人民情同手足故乡情。这种特定的地理与历史渊源关系使厦门成为与台湾各项交流交往的中转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经贸交往的集中地。7 u& ]! j. j5 R% z( J% y& H* b

: W+ S! k# G7 ^. D- i二、人口、文字、宗教1 ]! @3 R+ k. f  c& c
2 I7 m, a3 K8 e! y; ^2 \, P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2006年12月底,台湾省人口为2279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287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0.47%。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6 N% O. m  ?3 u2 n1 U" h- O. `; C& ~

  O8 y, i' a6 `% q$ P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根据语言、风俗的不同,台湾少数民族分为阿美、泰雅、排湾、布农、卑南、鲁凯、曹、雅美和赛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其中又分为“本省人”(84%)以及“外省人”(14%)。本省人主要为闽南人和
客家人,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外省人是指1949年跟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来台的新移民以及其后代。由于混居及通婚, 目前除了在部分地区如眷村外, 两者已不易分辨。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以及生活水准的提升,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族群来台工作,甚至定居,其中以东南亚人民为主。1 X! x" T' O; H8 j+ n* g' a6 g! X
, p! ?9 V: Z/ T- q
文字上,台湾使用传统的正体
中文(即“繁体中文”,中国大陆地区则使用简体中文)。由于义务教育的落实与战后初期的强制推广,官方语言国语是目前台湾最通行的语言,但也保留了各族群、省份原始的语言与方言),方言闽南语(亦称台语、[鹤佬话]河洛话,称为闽南语还是台语甚至是个有争议的政治问题)、客家话,以及其它各省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与客家话为大宗。( Y7 \( D8 T: r; j
( i$ O' a: A7 z/ x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又称韦式拼音),至今外国对于台湾的人名及地名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 p; g: V8 `2 ~

& a! q  U8 @, S  ]4 w7 U大多数台湾人有宗教信仰,主要的宗教包括了
佛教道教基督教(含罗马天主教),以及为数最多的台湾民间信仰(诸如妈祖、王爷、各式神坛、乩童),也有不少新兴宗教,诸如一贯道等。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很大,台湾每年的教师节就是孔子的生日。基督教在台湾十分活跃,主要以新教为主,其中又以台湾基督长老教会(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历史最为悠久。 依据美国2002年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台湾2300万人口中,548.6万人(23.9%)为佛教徒,454.6万人 (19.8%)为道教徒,84.5万人(3.7%)信奉一贯道,60.5万人(2.6%)为基督教新教教徒,29.8万人(1.3%)为罗马天主教徒,26万人 (1.1%)信奉天帝教。上列数据,有一半人口时常参加各类型宗教活动,而佛教徒与道教徒以自我认知为分界,两者重叠性相当高。
% ^+ v  G# h( R, i+ O
6 A% ^- D9 U5 y# A- c又根据统计,台闽地区中,2004年大型佛道
寺庙约11384座,皈依与传道人数达947311人,教堂数则有3159间,神职人员有6600人。( q2 n" @2 C+ Y$ C8 v  v0 H! h

; J5 v  M% t0 h  @& a三、历史概况6 z& u  i$ j0 g9 P

% }1 I1 @/ w; B3 m# t5 x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5 X; R" ?+ W! p1 l: X. N, V% X* y7 J% W3 H' z- o/ @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的,与福建考古发现的“清流人”、“东山人”同属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有着共同的起源,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台湾早期住民中,还有少部属于尼格利陀人种的矮黑人和属于琉球人种的琅峤人。上述台湾早期住民是现今台湾少数民族的祖先。
* {4 w' {6 e! R/ ~* n; J: P0 E7 d& k; Q. Z7 u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9 _8 [/ H3 ~1 u. a( b
, \, E, q( }4 s$ u1 k! j, [- h
16世纪,
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乘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势力日益强大,明政府处境艰难之时,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已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把其收购到的中国生丝、糖和瓷器经台湾转口运往各国,牟取高额利润。荷兰殖民者的统治,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652年9月,农民领袖郭怀一领导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它表明荷兰的殖民统治已经出现危机。# p7 k: a) D) o# x- r! z# W- D

& R/ ?5 b9 W, f5 A1644年,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清朝政权。1661年4月,
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在进军台湾时,曾向荷兰殖民者总督揆一至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及之物,悉听而归。”揆一不肯投降。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6 N( X; b1 ^% c( a5 v8 e
( d* T( s5 ^" j! ]4 i5 }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并向大陆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陆输入的日用消费品和建筑材料等,使台湾的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十分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9 B$ K/ t2 T/ d
' Q% Q) z2 ^& ~, Q4 H4 w9 h由于西方列强向中国边疆侵逼,中国出现了边疆危机。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到1885年6月《
中法新约》签定,法军被迫撤出台湾。
& D8 N1 j" T2 r6 b. V; d6 {8 D
% A4 i; H  o6 |& y8 e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刘铭传积极推行自强新政,清理田赋,增加财政收入,购买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电总局,建造铁路;购买军舰,增设炮台,设立机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务局,安装新式采煤机器;设立兴市公司,建街造路;创立西学堂、电报学堂,培养建设人才。刘铭传把众多新式事业集中于一省,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的先进省份之一。1 A/ ?, b2 w5 W$ A7 n, o/ h

- {; H0 W' y9 }1894年日本发动
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后,举国同愤,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相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5个多月的战斗,历经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 X7 T. T! J' l  F

2 R- c% S5 x8 d台湾人民从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日据初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长达20年的斗争。后来,文化协会、民众党、共产党等还组织领导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抵抗运动。
0 d! D6 [( h' g$ H* w/ g
) q6 t! j# t; l& x* t1937年7月日本制造“
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台湾同胞回到祖国参加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作出了贡献。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9日,中国政府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
3 u0 w( G8 s1 m# h4 Z+ j' D
/ o" t+ q/ A) m( k1 w) V  E" N1945年8月,日本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9 c4 \4 I7 c8 g# Q

, |( ~2 k# f9 ?1949年在中国大陆,中国
国民党在军事上被中国共产党击溃,国民党的军队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共产党在大陆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新败来台初期,一直扬言要反攻大陆,但缺乏美国的全力配合,只是有一些小规模战役,直至金门炮战双方暂时停火后,反攻都未能实现。国民政府在台湾一方面利用美援,推行经济上的变革,稳定农业,扶植工业及中小企业;一方面透过“戒严令”和“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配合党、政府、军队、特务的结合掌控,持续政治与社会上的强势压制,巩固一党专政、强人独裁的体制,造成许多因反对言论或行动,甚至无故被指为“匪谍”而受到非法迫害的案件(即白色恐怖)。在台湾的国民政府直到1970年代,都被认为是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合法代表,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逐渐增加。到1971年,联合国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之际(第2758号决议),国民政府坚持“汉贼不两立”,宣布退出联合国,此后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滑落;1979年与美国断交,"更是对中华民国的外交处境造成严重冲击"。台湾的党外团体也开始透过私下发行的政论杂志,酝酿对国民政府进行大规模抗争,要求全面落实民主政治与言论自由。1979年12月在高雄市所发生的美丽岛事件,可算是规模最大的民主抗争事件,随之而来的对被逮捕相关人士的军事审判更是引起广泛注目。1987年台湾解严。随着蒋经国在1988年1月去世,蒋家父子两代的统治也随之结束,开始民主政治。1991年5月1日结束“动员戡乱”,代表着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合法性。前总统李登辉任内推动民主化与台湾本土化政策,陆续推动六次修宪,并在1996年举行首次总统直选。李登辉在1999年接受德国记者专访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为两个对等的国家(即“两国论”或“特殊两国论”)。台湾内部虽有统、独两派立场,但多数人的态度为维持现状。
5 A" j& ?) X+ ~) q" x3 L# t: Q4 ^  i4 _
2000年3月18日,由民主进步党提名的
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写下首次政党轮替的历史纪录。2002年8月,陈水扁公开表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一边一国”,引发台湾、中国大陆及美国各界的不少争议。2004年,陈水扁及吕秀莲当选连任,但是在野的泛蓝阵营因三一九枪击案等事件,对其当选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请参见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2 _% h1 X5 L* Q' A' [' y6 }; Z5 ~( `) o3 ]. g
台湾的政治地位
  h4 N' J" c2 X" o1 y0 [, T   台湾当局虽然具有国家的全部特征,拥有完善的政治 司法 经济制度 ,但不具备合法性。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中华民国的合法性从此丧失.一个国家失去合法性,标志着法理灭亡。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属于内政,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共同享有中国国家主权。: f0 M. S9 R# J" j& h; V

* G" s7 s# e8 Y8 ^% e" p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9: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教育
, A( F2 [/ @4 R7 x1 {$ e
, y( t; d# z. ?8 E$ B# F3 E1666年郑氏王朝时期,郑经采纳咨议参军陈永华之建议,在今之台南市内兴建台湾首座孔庙,又称全台首学,并创办学院、建立考试制度,是台湾教育的开端。清朝时期,官方设办了府学、县学,民间也私设有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教育机构,1887年曾开办西式学堂。
6 b. m. v( [* i6 ^+ I+ j! y4 S, d- D
日治时期,自1898年起对台湾人实施西式的初等教育,日语教学是其重点,作为其贯彻殖民政策的工具。之后,亦发展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但在日本人差别待遇、隔离政策的原则下,台湾人子女升学机会有限,有不少学生因而负笈日本内地求学,并成为1920年代台湾非武装抗日运动的中坚人物。1943年,日本在台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
% O; l8 I$ q8 d+ j% ~% ]
# h- J# p" \. K  x3 o6 m/ A1949年后,以日本时代已经推动的义务教育及中国的教育体制为基础,实施改革学制、改订课程、甄选及训练教师、实施6年国民义务教育等政策,当时整个国民教育的重心是放在普及国语、灌输三民主义上。为了提高国民教育素质,自1968年起,台湾开始实施9年国民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在台湾的普及率几乎已经达到了100%。台湾教育的普及,是台湾后来的民主化以及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之一。- w9 n& f; x& p0 A( Q( `4 w. d! a
- J+ e' N. i: B+ v$ c/ ^
五、台湾文化
! ^& m( ?+ a8 q4 K+ f: m* g- M! I7 q* t6 `6 Y5 @
台湾原为南岛语族文化圈的一部份。 17 世纪初,汉人尚未大量移入前,曾被荷兰人占据 38 年 (1624~1662 年 ) ,接受欧洲文化影响。其后,汉人大量移入,发展出华南农渔业文化。 19 世纪末,割让给日本 50 年 (1895~1945 年 ) 又融入大和文化;今日的台湾社会,是上述历史影响下的多元文化社会。 史前文化7 B2 O& X; A' k5 n4 W' F

+ h, v" L/ t& b+ o) x自从 1896 年日本学者陆续发现台北芝山岩遗址及圆山遗址以来,百年间,台湾全境已发现 1000 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其空间分布,就海拔高度而言,从仅 1 公尺 左右(例如古台北湖畔的社子遗址)、或 5 ~ 7 公尺(如十三行遗址),至 2000 公尺 者都有;就水平分布而言,北自台北县金山乡南到恒春半岛鹅銮鼻灯塔附近,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
$ v! E; A* O0 L: y( ^6 O, D! W& t: X* v+ H# \0 j
台湾大约在 5 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长滨文化),其后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再经金属器时代,其中以新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和卑南文化)最重要。台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已使用磨制、打制的石器、骨角器和陶器做为生产工具和日常用具,并且喜欢用玉器做为装饰。这些文化除了本土的发展演化外,和华南及东南亚文化也有互动关系,因此史前时代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众多,文化复杂、社会组织型态互异。- w* e* D$ }* H) f/ O& e* f" K

; H3 ?, ~. }/ y" N& U南岛语族文化$ s0 s$ E1 d- w  P" m
- J& ?; T& s9 Z2 E( w  t
台湾可能是南岛语族发源地之一 ( 这个理论目前尚在验证中 ) 。昔日,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对亚、太地区南岛语族发展上,可能曾经扮演过重要角色,而高山族较少与海外往来。从考古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测台湾原住民至少在 6000 年前就活跃于台湾,并向外扩散迁徙。南岛语族目前遍布整个印度洋及太平洋,西起马达加斯加岛东至复活岛,总人口约 2 亿 5 千万,台湾仅 40 余万,昔日与菲律宾群岛的原住民来往较频繁,由两地语言的借字可以看出文化的关系。
, X0 u% K" |1 b- Y' m) ]2 V' I% n+ U$ l% i8 a
台湾平埔族汉化程度很深,几乎隐没不见;目前高山族中的阿美、卑南、泰雅、赛夏、布农、邹、排湾、鲁凯、达悟及邵族等文化特征仍然明显,其语言、物质文化、社会组织、祭典仪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多样性,譬如纹身、缺齿、贯头衣、腰机纺织、父子连名、亲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龄分级、猎首、鸟占、灵魂崇拜、室内葬等,都与印度尼西亚古文化特质接近。
1 Q# B4 t7 C8 G% @! z( D
" `2 w' o9 x4 ]. t' v+ X8 Q+ h信仰方面普遍存在着「祖灵」信印,相信躯壳死亡的同时,灵魂可以永远地独立存在。族内的巫师可以降其旨意、命令,以为族人生活信条,而泰雅族「出草」猎人头的习惯,在信仰的意义上,乃为透过仪式转换的功能,经由灵魂崇拜的观念,将被害者的生命「转化」为守护其社群的灵能。「图腾」方面,有以树、箭竹,蛇、山猫、山羊,高山、大石、硫磺口、火山口等为崇拜对象,作为部族、或氏族血统识别的标帜。3 I% v- ?( S8 }. b. k
6 k: f+ [0 R5 V, d; V; T
闽南文化(福佬文化)0 R4 W1 n' M* Z2 ]8 p' \
* g, _, ~/ M6 c! h5 ]+ A8 G6 k
台湾汉族则大多数是福建、广东两省的移民,其中,福建以漳、泉两地移民约占 80% ,因此闽南语(又称为 " 福佬话 " )为台湾民间的主要方言,被称为 " 台语 " ,闽南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福佬文化」。) P, n* J' K- B5 `4 `/ s/ b

' N6 Q; i4 g3 d/ k7 t' r9 T清代汉人到台湾后,往往是同乡群居在同一村庄,常沿用原乡名为地名,并建庙供奉共同信仰的神明,作为守护神庙,移民透过庙宇的祭祀活动,彼此结合成祭祀组织,庙宇就成为移民社会的信仰及活动中心。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不同的神明,如漳州移民供奉开漳圣王;泉州移民供奉保生大帝及观音、妈祖。* {4 f4 o- C4 k: U

5 W( N: e- L6 ]: `" ?- g客家文化6 ]& B. n7 U) s% X5 h! g  V

0 L0 F0 e7 I# ^3 u/ ]6 d9 m# s7 C: |大凡客家人的同仁都熟悉这幺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说客家人遍布海内外一点也不夸张。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与客家大本营地区的闽、粤二省只一海相隔,自古以来就有割不断、理还乱的亲缘、情缘。据众多资料表明,客家人在台湾遍布任何一个角落。% y" s) x; Y5 e. X

# U5 k7 P$ R8 |* O+ h4 T: P一般而言,客家人原居中国北方(山西、河南、湖北),后因五胡乱华、宋朝南徙等历代因素造成北人南迁,南方居民称他们为客,于是就有了客家一词出现。1 K" u+ J! o  O. K
: V; u9 u* ]2 e' u9 a" W
台湾客家人主要来自中国广东潮州和梅县,目前分布于桃、竹、苗地区,或者高雄、屏东、美浓等地。 客家人适应力特别强,为了生活,可以四处为家,漂泊异地,早期的客家人保有传统的客家精神 --- 「勤俭」、「硬颈」、「念祖」、「团结」、「凝聚力强」。客家人较为保守,有强烈的「我群」意识,珍惜文字、尊重有知识的读书人,比较重视教育成就。/ Z1 K3 m6 |4 |2 |/ N" {6 x

& a* K. L( V) T3 [$ M" s: z客家山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鲜明的地方色彩,在体裁上,分为传统山歌、道情、叙事与新的山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歌词,一般为七字一句、四字一句。从歌的种类来看,大致分为过山调(历史悠久)、山歌仔(即兴创作)、平板调三种。客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奉祀在公厅或宗祠。客家族群祭拜的神只以义民爷、三山国王为代表,台湾各地只要有客家人开垦的地方,就会有三山国王庙。$ r* C$ i( F: u- X1 j

5 K2 B. P5 n$ o6 a% W节庆文化; {" z* X7 O' M7 J5 S& ?

* v0 z. g( \" E; D6 n; s左营万年季/ 高雄左营/ DDM Xiao摄于2004年10月17日台湾百年前即有许多大陆闽浙移民,生活方式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节庆礼俗也与中国内地大同小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台湾的三大节庆,而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中元节、七夕(乞巧节) 等中国传统节日, 在台湾民间也有不同的庆祝礼俗。此外,尚有多项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迎妈祖、盐水蜂炮、东港烧王船、头城抢孤等等。+ I) h: J4 F" e; C4 w6 h9 i
+ {( W# [5 ^' }3 k7 A0 s% L$ ]
迎妈祖
- I- I5 }( I8 A6 ^9 ^; k7 X: x. Y+ M0 v6 Z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妈祖本名林默娘,其生平在后来已被神格化,而成了出海的守护神。台湾最著名的几处妈祖庙是鹿港天后宫,大甲镇澜宫(大甲妈)与北港朝天宫(北港妈),各地的信徒众多。每年的"迎妈祖"活动, 妈祖绕境出巡进香,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大规模宗教活动。
1 Z6 P: f# G0 q, V- k  W( k( l& b  w% v' p5 H
盐水蜂炮' F0 f) v  Y0 \; A- y
- j+ Q3 T" ^& }) R" r
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盐水镇因瘟疫肆虐二十余年,盐水人求助于「关圣帝君」(关公),示意将于元宵夜出巡,应于绕境所到之处燃放鞭炮助其声威以驱逐邪疫,瘟疫竟因此绝迹。当地人相沿此习,演变成具有特色的盐水蜂炮盛会。蜂炮是将几万只冲天炮连结在一起,安置成「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有如蜂群倾巢而出,故称「蜂炮」。蜂炮活动于入夜后展开,神轿与轿夫从「武庙」出发揭开序幕。当神轿行到炮城前,主人拉开红布点燃蜂炮,顷刻间万炮齐放,震耳欲聋。
1 h/ ~7 y( p/ D, c9 r! U* s% |9 g7 L4 d3 {. \# P' b: n- ?8 B# R
烧王船$ G0 e3 f6 s2 K; |6 ?

" {1 y5 G( X8 T: S$ D台湾早期以渔业为主的港口,常有寺庙及祈福祭典。其中著名的是拥有百年历史的东港东隆宫平安祭典。东隆宫建于清乾隆年间,主祀温府千岁,平安祭典的活动每三年一科,是将奉玉旨的千岁爷接上岸来(称为「请王」)。平安祭典过程重点在于千岁爷绕境仪式,经过数日的祭典遶境(称为「出巡」)后,千岁爷必须回天庭缴旨,而「烧王船」则是送走千岁爷的仪式(称为「宴王」、「送王」),也是整个祭典的高潮,近年来常以「王船祭」称之。烧王船的平安祭典代表着地方百姓对千岁爷的感激,并祈求神明赐福东港百姓。
9 T+ h# i& A- c, x$ i  V; o% y' `3 ]
. h' K8 v. F: D$ A7 P% T: }头城抢孤
8 R0 h4 J# p/ Q9 x" X4 o  u9 ]4 y
0 j. o+ e- U# y/ D台湾有些地方在中元普渡的庙会后,会将祭祀的供品提供民众抢夺,称为「抢孤」。一种说法是为了与孤魂野鬼抢夺祭品,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吓退流连忘返的鬼魂。台湾最负盛名的「抢孤」是宜兰头城镇的抢孤活动。抢孤是先搭设数十公尺高的「孤棚」,上层再搭「孤栈」,并在上头摆放供品以及旗帜,而棚柱上涂满牛油,想要凭己力爬上孤棚并不容易,往年常有意外发生,因此在清朝时期刘铭传曾经下令禁止抢孤活动。在1991年宜兰头城恢复举办抢孤,并且改善了活动抢夺的方式。以往为了账济贫苦亡徒争抢祭品的掠夺活动 变成了目前具有竞赛性的民俗活动,能够首先取得栈顶的「顺风旗」就算夺标。而民间相信抢得顺风旗的人,可以获神鬼的庇护。; w+ ~. h0 L  T/ K; E  h

8 K2 H) X1 y8 ?- \. ?, N日本文化的影响
8 l2 E' M# c. g2 z, |
+ f$ V/ N1 X- h3 g% r4 z- _日本曾经统治台湾五十年,对台湾的治理从初期的镇压逐渐转为同化,并经由总督府推动皇民化运动,要求台湾人说日本语、穿和服、改日本姓名、废弃民间信仰等等。这种文化移植对习惯中国传统的汉人造成诸多反感,使得当时知识份子所组织的文化活动或集会中往往带有反抗的政治色彩。但随着统治时间的推移,不论接受与否,日本文化仍对于台湾仍有影响,除了在当时的硬体建设可以感受到外,许多层次的影响或习惯都是深入民生的。
2 H) n. N3 t2 c' }6 r- |+ r5 k
) h& Y4 r7 s; {& ~! p; i; D日治时期所留下的公共建筑多具有日本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就是总统府;而台湾的「纵贯铁道」仍延用日式的右驾左行系统;而在饮食习惯与娱乐生活中所出现的日本语文常常转化为台湾话来使用,例如便当/弁当(饭盒)、刺身(生鱼片)、看板(招牌)、注文(预定)还有气持(指情绪或心情)等等 在台语中不胜枚举。而二战前后台湾的歌曲受到日本歌谣的创作模式所影响,多带有浓厚的东洋风格。
- W/ \0 l5 Q5 B6 B( o" ]( D4 e
" I) H; \. Y+ z  X国民政府来台之后曾经禁止日本出版品的输入,并试图消除日本文化的影响;然而日本式的建筑虽能拆除,文教虽能禁止,但是这些做法并不能完全禁绝台湾对外来文化的吸收。90年代以后,政府逐渐开放管制,日本通俗文化在台湾变得十分普遍。目前台湾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播放日本节目,许多年轻人喜欢日本偶像明星、搜集日本的流行资讯,成了「哈日族」。但这样的文化现象只是物质上的流行,往往不被认为是精神层面的;而另一方面,常在日本文化中所提到、牺牲小我的悲剧性格「武士道精神」则未成为台湾民众所崇尚的信仰。1 ~# {6 [  ~0 V* C# O4 R" G! v! a% D

+ W* U2 ~- m& z欧美文化的影响
! X  h$ e: s6 w( `- ?% q1 b" J0 C. F+ Z: e2 A
欧美文化对台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较为有特色,第一是天主教与基督教在台湾地方文化中的角色,如台语诗歌的改编,偏远地区地方教堂的贡献等。此外是教育方面,欧美教育在台湾教育界中往往被引为典范,近年来台湾的教改就是基于欧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此外台湾的森林小学、以及小留学生文化、也是深受欧美教育的影响。
* h  ^, k$ E/ i% `  F3 L- R4 A& X$ @" I- `
至于其它的影响,在很多亚洲地区国家文化中都看得到,例如美国电影文化已经强势的将台湾本土电影文化逐渐压缩空间,而欧美的现代建筑思想,如玻璃帷幕的摩天大楼,集合式的社区公寓,河滨公园等,也影响了台湾的建筑文化。
$ I0 Y) Y3 x6 P% N8 P8 l
: E& ~0 q: X4 j$ Y( s0 q* I六、体育
6 _. |: l5 E# _0 x
' U  D7 ?! @$ _# k' x# g9 d由于受限于政治压力,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义参加国际体育竞赛,目前台湾实力较具国际水准的项目包括棒球、垒球、跆拳道、台球、射箭、乒乓球等。2004年雅典奥运靠着跆拳道选手陈诗欣、朱木炎夺下奥运参赛史上首两面金牌。
0 x- b, }: V' B, m- E
' }0 I+ s, R) j. Z5 J台北小巨蛋/台北小巨蛋为台湾第一座国际级体育馆,最多可容纳15,000人棒球可说是台湾最受欢迎的运动,早在日治时期就已由日本引进台湾。自从1968年台东县红叶少棒队击败来访的世界少棒冠军日本队后,开启了台湾三级棒球的黄金时代。1990年,中华职棒正式成立,其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职业棒球联盟的亚洲地区。之后一度因爆发签赌打假球事件及台湾大联盟的成立,导致观众人数锐减,但在2001年主办第34届世界杯棒球赛并夺得第三名后,台湾棒球的热潮再现。台湾棒球实力也被公认与日本、韩国并列为“亚洲三强”。
- K. h) _; r9 I: O# c2 M
# S2 v+ ^) g+ N( e. p6 w: a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大事记7 c1 P, i& R9 H: x. L
* y, s: d6 v: N/ c" \
l563年(明嘉靖42年), 俞大猷、戚继光追剿海盗林道乾入台。" V* z2 G3 F. Z7 g* N+ k) t& l
4 E. E9 }* u+ M" Z, T; Q( H# y
l580年,西班牙耶稣会教士前往澳门,归途遇台风抵台。
' ^& c1 V. {, U
3 f7 f+ C9 I& W+ O' Q) w- [! f$ \1592年,日本海盗侵扰台湾鸡笼、(水+扈)尾。(基隆。淡水)0 \  E) W5 I+ M1 L* ?) @

1 u' Z6 @7 w( j& J  n4 y- O1593年,丰臣秀吉派家臣原田孙七郎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9 J, {6 i% ~3 J& W+ {) j- p; {
0 D8 e2 A' a# {+ ?1 t. A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
( d  z: A1 X$ ?8 ^9 G; H; U" W+ d7 b( f- A1 l
1602年,荷兰派韦麻郎率领船队东来,进攻澳门,遭到中国军民的抵抗。
+ R/ }, o4 m5 [8 }9 T0 t; |9 l! t
+ M+ |( x9 ]0 w+ r4 G) u: l" e* `9 @1603年1月8日,沈有容全歼窜入台湾的倭寇。
- i2 M7 S& j0 W, L$ O- ?  M6 i% b9 Y3 b
" K6 H+ L. P6 q+ C# l1604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设立了名为"游岁"的军事管理机构,并屯军.以防倭寇侵扰。
+ o: @5 V7 V- m+ M& Y
: D* r% H% h7 Y  J2 L: s# Z1604年8月,韦麻郎又率领船队进犯澎湖。
: a. {( {0 T$ p% I% f) @1 t9 Z, x6 J. {- f% r3 s
1604年10月,福建都司沈有容率领战舰50艘驱逐进犯澎湖的荷兰人。/ r) }  ~4 U3 a9 B4 a: M

; f0 w4 u$ ^8 M' B6 Z' H% q0 c8 l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中途因台风遇难。! X& e: S8 ]/ p+ R: c2 L) P
; n1 X2 b4 n9 H' K) N2 O. m* D
1616年,日本军阀政府派船进犯占湾,遭到明军重创。
! f* p5 o/ C4 s4 m% ]0 r! i) P  K6 L& ~9 ^" G& O) c) }3 `' M
1621年,颜思齐率人居台湾,郑芝龙附之。3 J; h$ T+ I9 f* D# f4 L

7 T" C- _8 F2 C7 W1622年6月荷兰再次派远征舰队总司令雷约兹率领军舰14艘,再次侵入澎湖并对福建沿海进行骚扰。7 l  M, t( @9 U* R! n

$ L; U; m7 o2 }7 k" P. D& c1622年7月13日,福建巡抚南居益迫使荷军拆城。+ [8 o1 v1 N+ i+ I- P7 H$ {
) s/ m9 {* J5 n, ?
1623年,明朝禁止船只航行台湾。
* L9 F/ h- {5 V) ?) T# v
- O- u' O, j, `9 d( h1624年9月,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e- y5 y0 e  i+ ~
% {# j/ ~  p+ L% S5 Y
1625年,荷兰殖民者建筑热兰遮城(今赤嵌城)从此开始在台湾近38年的殖民统治。
7 t% {+ C& z, ?- V
: `% r; R6 y3 h0 u% o1626年 ,西班牙舰队登陆鸡笼(今基隆)。
* e! T" Z" N6 C. Y" ^  L0 f
0 H- k$ Q6 m! b- w+ {; y1629年,西班牙军在淡水建造圣多明哥城(淡水城)。# M  T0 t1 f& L: R
' H* M8 C* X0 i" F
1629年,荷人出兵征服小琉球。+ }7 r1 `- @, i# D; J- r

1 M6 g# m7 H  w3 E, b* u1630年,郑芝龙来台拓垦。* n* ?  D5 V" h& i% \

0 Y3 @  N& S$ I/ N, d+ _1634年,荷兰军于台南建造的热兰遮城(今赤嵌城)竣工。
$ D) B6 E+ D& e, n& e+ @1 k5 x8 z& u9 d$ A( p
1635年9月5日,台南麻豆社人民举行反荷武装起义。* P4 z. E  \7 x0 ~1 [  ~

8 [' [3 h( [8 Y3 l& N: O1635年11月,麻豆社被攻破。
8 S4 r! E: H" F& W3 I: a1 K
+ z  I& E( ~! `% q- E7 q1636年3月,萧垄社被攻破。
. H' ?& [; q8 r0 C  @- B
  e" B2 N1 w+ [. X( `. l' D+ K1641年,荷兰人出兵占领北部的鸡笼(今基隆)、淡水,控制了北部沿海。1 e7 G* t9 t5 L- f" q
+ ?+ e: Z. ]5 t
1652年,荷兰人建普罗民遮城。
2 ]- @) Z/ M! D. a' O
: d( y( J) E0 `1652年,郭怀一与福建、广东等移民密谋反荷起义。
5 L6 ~  L0 \; _2 v; U% P
! d3 l/ f2 F+ P, w8 I  s0 @  E, f1652年9月7日,郭怀一聚集义民16万人,袭击赤嵌楼。
- p6 B6 _  f9 d
9 t- u1 c0 b0 L' q1 I9 k1656年,清政府实施海禁。
* B& r# u9 s- i% k
2 J$ T  S2 T/ X0 N" `1 [2 z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将士2万5千余,战船百余艘进军台湾。
( Z- w0 _/ n9 {  l
9 y2 [- N, |. y) k- N7 T, E4 s9 d1661年4月30日,郑成率军在台湾登陆。
7 O- A. K: n/ X" @1 A
5 D8 p8 z; }1 h+ f0 l9 e( g1661年5月3日,荷兰方面派出两名高级官员与郑成功进行谈判。
- {) M& M, M2 q: D+ I# H1 N; M5 P  B$ V$ y) q% ~$ Q) Q' B0 K
1661年5月4日,普罗文查城荷军签署投降协议。
; o' F' _7 S) g
5 q# O6 F$ Z) n' q5 n7 B1661年5月5日,郑成功进入大员市区,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
6 c6 s# H. W' r+ c2 o! A, `! \# ]) q' p# I5 ]+ x
1661年8月中旬,荷兰援兵抵达台湾。2 P) D+ k; ]& @4 E  E' i
0 B5 Q- K: V' w, {' H; ^' w$ h
1661年9月16日,荷兰援军配合热兰遮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攻击战败。
% O2 H2 \% m8 @0 b8 ?
) q4 c& P/ z* ?! }. y1661年12月,荷军主帅逃回了巴达维亚。/ {6 A' ?- |/ m' U

4 t" p9 j7 M. R6 a# h7 Z9 F1662年1月25日,郑军向热兰遮城发起猛烈攻击,粉碎了荷兰殖民者的顽抗。2 \; m4 W8 m6 a6 G0 j

* f" [+ }- b8 _0 f1662年1月27日,荷兰的台湾评议会决定投降。
9 b6 [, K7 J9 Z+ g/ p; |' N* `( [$ a' r" v
1662年2月3日,郑、荷双方的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了协议换文。
0 z/ b& _5 ~( L( ~" [) K+ i* a+ n  ^$ o  d! U1 L
1662年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8 e1 E3 t( V& }, S8 _: x
; G9 A/ ^0 @% i
1666年,台湾第一座孔庙落成。$ n3 D7 [5 w1 d4 R
$ p4 B' g) l# f1 }
1669年,康熙皇帝派大臣到福建主持与郑经谈判。
9 F" q* I/ J6 U% Z1 q
% ]6 p) _+ x% u4 A1673年,沈光文设私塾教育平埔族人。0 ~& o" ~2 N  Y, @% x- {

+ Q3 I6 z9 Y0 q; s: L1674年,大陆发生"三藩之乱",郑经乘机从海上出兵,遭失败。. k; n1 @" ^. k+ h

- G' d- [/ S) u; N, l" e5 A2 }) D1680年,郑经撤出厦门,完全退守台湾。
& K/ y3 k1 f; f1 S& i
* e. ]7 b* m3 u) y, @4 L  U5 l1681年,郑经病逝,岛内因争权出现混乱。
- E: Y) ?9 S& F+ C. N
' S) k" m0 f7 _9 p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向台湾、澎湖进发。
5 ?7 I7 a  H; M8 d( [7 t, ~/ |! J0 y0 F1 A8 q% S; G
1683年10日,清军向澎湖发起进攻。4 H- [/ ?9 G4 b

' g7 R2 r5 ]% [1683年10日16日,郑军与清军进行激战,郑军大败。
( m( I, T9 E/ \( I9 J1 o
" D" `3 F# r% i9 F$ o: M" H1684年7月31日,郑克塽派人到澎湖向施琅请降.
1 y5 v) F& F1 U7 z2 D' Z% I( ?6 F) x2 j' Z2 O) t! M
1684年9月17日,郑军向清军正式递交了降书和所有印册.* X% u/ F4 c5 G9 U1 M9 E- M( F
6 O! z: h1 l, ?# R  C4 r2 o2 e# ?
1684年10月3日,施琅亲自前往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  ~! L: u, e6 A2 c9 {) G* h

- Q3 |' N- E7 t7 z! p1684年,清政府决定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并明谕台湾隶属福建省管辖.
5 ]5 t7 e: F" m1 R% I* [. A
: H: ~/ b' ^$ u7 E" f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吴球起义.
! x( F9 @7 D9 L2 q+ Z
- P- A& D: }2 ~3 G170I年(康熙四十年),刘却起义., V0 t. q( w$ G8 X. z4 Z8 R% I

4 }; I9 N2 m$ b1 W5 u+ q1721年5月14日,朱一贵于罗汉门起义.4 j' ~6 r6 e! e- x) I
1 s, f; R8 K1 m; |4 p! M
1723年(雍正元年),朱一贵起义被镇压.
+ Y' S( j# _' |; k
; y# ~* `& p" u) c! l0 ?- ^6 o4 x1723年,清政府增设了彰化县和淡水厅.; I7 l& ]5 k; k7 M2 o& X. ]
- J# e5 P6 m$ w
1725年,清政府开放熟番地区准租给汉人.
, L, h7 V7 m/ q
2 W/ d# v/ y* Y# G/ f( ~1726年,清廷将台湾盐业由民营改为官营制.+ {( S8 ^, h3 O

& l2 p+ i* U: P1727年,清政府又添设了澎湖厅,并将台湾正式定为官方统一名称.8 i: C, x8 r- I. Z8 V
0 r# m  h! i7 I- e4 L- h1 g
1732年(雍正十年),吴福生起义.4 A& d# D! a5 |# {3 E

; M1 L  H, b# k2 p; s$ w1745年,清廷允许移民携眷属入台.
2 m( H" Y- W9 X8 P, b2 Z* m5 F4 `* a" O! `
1748年,清政府停发来台执照." ^4 k0 E" B  E3 O$ A! r/ e2 F
" z+ @6 W( B) D0 z6 @& w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黄教起义.( V: T9 F/ h2 {. B8 `( v
+ u' Q: x* i2 C8 l
1783年,大陆的秘密结社“天地会”传入台湾.
: |4 z3 o" s7 z! k4 E0 H; X: N, ^9 [' m' K
1786年,清政府严令解散“天地会”,并缉捕会党.
6 l/ D. P1 E+ ^7 P9 x( A
) g0 e2 f2 r( G% O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11月底,林爽文起义.. }$ U6 d2 ~' l* O+ k
) Y5 T. M1 l& u% A
1786年12月13日,林爽文义军攻下凤山.; M* D* b! U# u4 Q. r0 o8 P% @

8 n- E: I3 r7 N1786年12月19日,林爽文与林合兵围攻台湾府城.2 }5 g( _% l0 o# f! p9 U; y
$ e# a  x$ O, k3 m  Z/ p' I$ C4 J
1787年,清政府派大学士福康安、领侍卫大臣海兰察,调川、湘、贵、粤四省兵分几路入台.
. h3 E# g. q4 ?& n8 m2 V( h* Q
# a2 O- X6 P- E- k* k/ i1787年12月初,福康安率兵抵鹿港.  p& b& q7 F$ e" c0 x

) Z2 t1 W. }/ N( @. D" @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2月I0日,林爽文被捕.* v; A3 N$ Y# T" P* C* |3 L

7 l' x9 ^* Y1 j# G* {& }  m7 U1795年(乾隆六十年),陈周全起义.
) g( d' k& p  K0 u9 e* s2 ~+ |/ l3 w$ F" D! r0 ]+ W: K
1796年(嘉庆初年),黄斗奶起义.
% {3 X6 X# i6 A( Q, E! p; k# }- O* Q1 _: b3 E: O4 k
1805年(嘉庆十年),林瓶起义.
+ m9 {0 g# X" z. _6 R! M' t* j2 ^
9 \# J* J( O, N0 `5 m: `+ N1811年(嘉庆十六年),高勇起义.
) B! W" U  Z( T: \1 L# N, ]) u8 c5 A* K! t' ~# f' h. }) g
1823年(道光三年),林永春起义.
* z% t( B; G6 w, T7 P- a
! E9 r% d/ a1 q0 `0 X5 X! x. n/ I1841年,中、英首次在台交战,停泊鸡笼的英籍船舰纳尔不达号(nerbudda)被击沉.
+ o7 p, y5 i. R  [4 A; N; G' h* e; R9 @, I' p
1853年,李石与杨文爱、林清等十余人,在湾里街村起义.
* i" a; z' u) g6 p/ X5 e; F4 R. s9 c1 ^, n  e+ y: E
1854年,美国伯理派阿布特率舰队开到台湾,调查台湾地质矿产,力主占领台湾.7 V( I3 V5 R, ^, W

8 t+ _3 M4 u9 O3 |7 k6 V/ b1862年,戴潮春起义., x' E; W! t* Z, Q" ~

" A% d$ T; i. F) r1863年,戴潮春被捕、遇害.
" g* Y& Z% g3 ~5 o& G) Z
0 ^/ U' }9 ?0 ]' O( Y1865年,戴潮春起义被平息.
& Z  R- D" @1 g9 z6 U7 J, a/ a4 K$ {8 C( T; C8 _+ X, d- z& h
1867年,美国入侵台湾,当地军民奋起还击,迫使侵略军退出台湾.  [2 }/ J5 `* E
+ ?( y; C4 L- y5 S2 F
1870年以后,实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对外“开疆拓上”,把琉球和台湾作为扩张的目标.
! z& ~6 }- L; A9 C* C2 M
  G5 [) d% I* m: `1874年4月,日本侵入台湾,台湾军民英勇抗击.
+ Y$ A- T5 _+ t$ C5 X  m- k; u/ s% G% N9 r; H; O3 D
1874年I0月,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日本向清政府索取了50万两白银,退出台湾.8 x: S- O9 m7 M5 F  C
. S' X/ W4 g8 `  b/ X! }; t( N
1875年,清政府为鼓励开垦土地,在台湾设置了招垦局.- W% j+ [, `8 p+ v9 H, N
' f9 `* h: Q' q. o
1875年,台湾行政机构增为2府8县4厅,统治台湾澎湖全部地区,并把原地名鸡笼改为基隆./ N( ]( D' F! e5 s+ m, z3 M

0 d' R5 N/ _8 \" K4 e+ t1883年12月,法国挑起了中法战争,战火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侵略目标首指台湾.
% S, l7 @" z4 t. C
* ]2 L7 E9 L- K. F1884年7月,刘铭传率军进入台湾,加强台湾海防." t/ R3 w1 Z5 z1 k4 U2 x6 G6 i: ^# k

' V( n) ~) D% B* T8 G: o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军重创.
- O1 n; E: W* X. s5 }2 ]: t
1 V' Z+ L0 M/ v* M0 |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订,法军被迫撤出台湾.3 E6 B' V/ e( x, t. f* ]2 Q; v
* y* Y2 H- U6 W. M' a2 ]
1885年7月,左宗棠上疏,建议立即建立台湾省.- @/ z/ ^3 g$ M: R
+ O: c# X% [7 g) X0 C) p
1885年10月,慈禧太后下懿旨,诏准左宗棠提出的台湾建省方案.) [" n& _# D8 ?. q% O+ N
& k$ H) A3 _# ~' Y" O* q% z
1887年,刘铭传在台南台北两地分设“清赋总局”.
- {% Z* H; g) `$ y7 `- i
8 m9 e$ Q7 \) z  |$ o1887年底,台北创设邮政总局.5 l+ G0 S, t) ?* a" |

) H+ D# H  s2 [1 |1888年3月3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正式上任,台湾省正式建立.# d: c& A4 J; C- f2 N9 P
# h$ a. m$ K' v& g2 P
1893年,建成台湾第一条铁路。铁路北起台北,南抵新竹.6 @- g3 h8 A/ ?% C' U! x3 O5 ]
  s( x8 c- j, ?  ]6 o( i
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 u- v" G9 {; b, L* L
5 i% C/ j0 C6 u  i1 _$ z* E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7 s( _' l! T/ z, H* W- Y8 `- l* c, L) n2 t8 Z  ~) }" l
1895年5月25日,上午台湾抗日政府正式成立,定名为台湾民主国.
2 @- I* F2 s  p: O+ r7 J" E
, Q) T( _2 @& F2 r, ^1895年5月29日,日军开始进攻台湾,台湾军民英勇抗击.
" p( y8 D1 q, C- s1 @& F4 O  r: X& M3 i1 Y/ E6 D
1895年6月1日,清政府的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人签订《交接台湾文据》,台湾正式割让给日本.7 {5 N/ M4 k3 l  a" v- e" \

8 p: t' C) k7 Q4 E1895年6月3日,日本陆海军同时向基隆发起进攻,基隆失陷,台北危急.
% J- s' G6 G7 j7 N8 E5 N7 ?) f7 ]) m8 d! r8 T
1895年6月6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回厦门.0 N. r% Q2 H4 c, r

% [8 _- u+ C( C6 g( U. ]  u1895年6月7日,日军进入台北城.# C& {9 |+ O4 G( D4 r6 L% g( [

! @  e2 ]' H0 q! |) R6 I1895年6月17日,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 [" X3 k2 u/ {$ j
9 U) e1 v* i: r( ?7 [! q% T
1895年7月,日本的“总督府”派人在台北成立“国话传习所”,推行奴化教育.* B! |0 w* K  G
. A3 a  B* E% _
1895年9月16日,日军成立“南进司令部”,调集4万大军,海陆并进,向台湾南部进犯.
3 H5 m3 f1 r3 R* K  {& {2 b2 M) b# C- Q, S
1895年10月11日,抗日义军与日军在嘉义展开激战。日军战败.
" \+ [; ]! j5 L& A( @
6 W& a+ F9 _; K5 @1895年10月12日,抗日义军退出嘉义城.
3 i) U7 H% Q2 Z9 q9 d, q6 d
$ ~% E, ~9 i- G" O0 g& x3 ~1895年10月19日,刘永福乘坐英国轮船内渡." a( t5 c- V; b. Q

) E' G: G9 f+ O" o3 `2 `) m) t# f1895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台南城.9 x* G  d! a5 B1 |

4 C% g) |4 y6 b# D. U9 {; K1898年,日本在台湾制定旨在实施奴化教育的《台湾公学校规则》.
6 C9 f1 K. T! w) V+ ?2 H; S2 z8 T2 Q* O% i
1899年,日本殖民者成立台湾银行,控制了全岛的金融.$ J; w+ w2 {0 E/ ~

2 |8 w( n6 D$ e$ S1913年,罗福星领导的苗栗起义爆发.+ n+ z# |& V. E' D, |" [

  x' I4 a- l% I/ B1915年3月,西来庵起义.
) {5 T6 l$ {  ~0 v4 Z. w/ K7 V4 ]* C
' E% q/ e. m* W# j+ L9 z2 ?l9l8年,孙中山抵台北.
# m' \% G& n# }( }5 f2 B" @5 U+ M5 Z; f2 e! U
1920年,留日的台湾学生成立“新民会”进行新文化的启蒙宣传.; F3 j' W2 @( a( U9 U

- o/ P- ^( c8 ]4 P% h" t9 o8 m1924年,台北师范学校学生罢课.$ w7 U, T  U- v

, }+ T3 a: A1 U1930年,高山族人民的雾社大起义爆发.! J& ?! }- A, o8 X7 Q/ o* I8 a' ]: x

+ ~$ l, Y8 V8 A3 U1931年,台湾民众党被禁止结社及活动.
% ^" R! f% ~! }/ C* K# }
) Q. g6 Y! N6 {. s1936年,日本积极奖励日人移住台湾.3 N9 p% [# j& {1 M! G! [
* j; B/ Y5 |* V; |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台湾人踊跃抗日,日本重派武官总督镇台.( s  \6 z. N  t. u6 C

8 W; u3 Z6 K! Y1941年,日本驻台总督在台湾发起所谓献金报国、储蓄报国活动,以补救军费的不足.
! t7 m# F/ W$ [! v" D
3 ~4 {- z+ I  [" z$ i8 O$ Q1 Z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 F0 {8 ^/ O% F
- q" Z2 F; f, B; [6 Z
1942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和协议.
( g- Z( |# Q. \$ g( I
6 X" U; o  Y& u/ Y% s2 C3 e% P+ y# @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召开最高首脑会议,中国代表明确提出台湾、澎湖应归还中国.
* p  k# E4 B! G6 V% k: l
4 L1 n! q. ?9 F2 y4 f( X0 z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严正宣言:“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I4 j+ d& ~' F2 J( d9 D

4 p  ~% e% g/ ^/ H  q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 p* V/ e% L# @9 W# k9 t( T3 K, F% J5 x) A) f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将台湾、澎湖交还中国.
/ x, H. u% s- p; K& \: n4 H& @3 B' t7 R( j2 B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条款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 V" [+ t) x, Y( \  i

9 u" r8 A; h; x# C9 |* k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
4 t- p1 u5 h2 U/ _6 v
, b: ]6 @. B% E1946年,留台日人全部遣回日本.
8 |. m( X( I5 z1 p9 V$ t( t% j
- c3 C. d% I. a' a6 E6 s# }+ X7 v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爆发.3 M- F9 E: G0 m$ k

( s+ z' Q5 g, E8 H3 ?1947年3月3日,王添灯等人组成“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与当局协商解决问题.
- {2 G9 f4 _3 j: D: v% {/ X! H& O& ?  H
1947年3月5日,工人、农民和学生组成武装队伍,攻打国民党军队据点,捣毁国民党党部.5 L( Q$ ~# q& \# O/ B

; U. u' a# ?" l- [5 u# y1 l& ^; ~1947年3月7日,陈仪拒绝“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处理大纲”.5 @4 p( r3 Q& ?9 K3 J8 D
$ O7 d/ N9 [6 D0 Y" r, B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通过其在陕北的电台发表广播,表示支持台湾人民的反抗斗争.4 c& R  {, {. E& q

; W, k5 G3 `0 U4 b" S6 I5 d1947年3月8日,国民党当局从大陆调来的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宪兵团分别在基隆、高雄登陆,开始大肆镇压起义群众.
& \* A- z# t' u5 c2 R2 T& g
$ Y! R$ I. \- q5 }: v  G9 O: u1947年3月I0日,蒋介石发表处理“二·二八”事件的谈话,陈仪宣布解散“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
2 }1 U; \7 X" @6 L* X7 `, |: S6 h, _- q5 l& X
1947年3月17日,白崇禧在台湾发表处理“二·二八”事件的意见.) F; L' L# n' m. H! m; u
- P% G7 V" t* b8 B
1947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宣布“二·二八”事件已经解决.8 X' r) Y' z7 @; ]* Y

3 G8 ]( b' Z; Q1 b1947年3月,美驻台北领事馆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和“联合国托管”方案.2 W; b- F/ Y$ W

2 ]* i- U8 j* c6 p1949年1月27日,美军顾问团撤离中国.
; j3 ^' f* R# g6 l5 C$ m& p3 b8 l: Z0 s' \* S/ H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6 T8 q3 S+ }) C! s8 K+ z) R% C

3 T" S# k" E1 e) B* L) j- ~# D0 k1949年4月,国民党当局颁布地租条例.  j) {; x9 G. M" \

, s: P3 B7 j; E) s: W1949年5月20日,陈诚颁布“戒严令”,在台湾境内实施戒严.
' Y5 h' e7 N( e! h4 D0 a7 S6 t9 r- c5 e/ J. t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其中强调了“一边倒”的方针.
' I* m* _! G# u; S, x. [% R7 j7 A1 y8 W: O
1949年8月5日,美国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
* ?- Y& L8 L7 S! z" j$ T( r3 r9 e* X0 N( K! l0 f
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4 E" F  e7 U5 {* `7 N
1 K0 ^) G; n8 H. }9 i0 n+ W
1949年1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迁至台北.
$ K$ N/ f  Z& U9 V$ K# F4 N
4 {6 `; [* c6 R' ?& }" Z" @9 \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台湾政策宣传指示》说:“台湾在政治上地理上和战略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t" `5 O6 O! n  n0 o
; I- \. E0 b' }2 Y+ U- \* `
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Z0 m# j- c4 X+ \. t$ ]( S, G) h

9 s. G  D; V. Q+ R& E9 M3 e  I( S2 Z1950年1月5日,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正式发表对台问题声明,重申了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
# j4 K8 n% I; v; \8 ]$ E
  ^: e" ?% N0 p/ X/ c2 [& L1950年1月13日,在美求援达一年之久的宋美龄黯然返台.1 z5 q$ E- S, @+ V# C

$ W( [5 G; L4 f% ~( c  g* x1950年2月6日―13日,国民党当局派飞机连续袭击上海市13次.
  V" r2 t( {+ d! u5 `
% v4 b$ f+ Y5 B' Z* ]2 |1950年2月19日,美制国民党飞机轰炸南京.
7 S# ]4 n  L0 z% [: O
# F. f, E! `. X: `( J4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北宣布继续行使“总统”职权.
2 T5 R% @8 B5 ~8 v9 Q1 k9 P
: }* v" a3 u' Y' E2 S( R1950年4月26日,国民党当局修订颁布“惩治叛乱条例”,严格限制台湾民众与大陆人民的交往联系.5 {% p5 m& c0 v" _/ L

- o0 n; n0 i* Z* Q8 o% q1950年5月9日,3架国民党飞机空袭福州.
8 |3 i) |" m0 A5 P! _) [" M: Z. ]) f5 ^
1950年5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4 w" u3 d! a" s) C& c, _# n# w

. Z# v  G2 J# W) M1950年5月1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
6 f6 N: W5 [" P6 v
: L! Z5 u  s7 `1 r8 Z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推迟.6 E& L  a; _' Y

. `- J$ d# P5 L( P! H4 p, U4 i* o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 H% W% M1 @, S
' w# n5 S2 S5 H) [0 a# s7 z1950年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6艘驱逐舰,2艘巡洋舰和1艘运输舰侵入台湾海峡.
- X) }* P8 P4 z' t
6 j2 N. G/ \% d1950年8月初,美国又派第13航空队进驻台湾,并发表“台湾地位未定”的谬论.
( _' e( l6 _6 B
1 n" d1 g  O: v1950年10月,美国提出受到苏联和中国政府质询的关于对日和约问题的备忘录.( P# ^+ c9 Z$ e/ M6 |
* k* {! u, s! z, V7 S8 b% a# v
1950年10月,蒋介石集团召开国民党七大,通过关于反攻大陆的决议案./ }) K: n# l* U( e$ c
* R3 `3 x+ d2 V( e8 ^: l+ M
1951年,“台独”分子在日本建立组织.4 v4 b3 m0 [. D! L& _; G3 f

8 \; v! l/ ?* x  Q5 O$ X. \# b1951年6月,台湾实行公地放领.
! p! k4 h+ ~- d# b: P0 `
& W& m! z* ^4 M& n( w9 j$ b( D1951年9月4日至8日,“对日和约”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
3 _8 u/ Y  Z& M' v4 Z( k$ ]( l0 v- O1 L0 V  u$ W8 `& y$ H+ L& N/ F
1952年9月20日,国民党军队袭击大陆沿海并一度占领南日岛.
5 a! u4 R3 g# J8 c9 \7 W, q4 g
2 \/ h; m5 F9 m7 h# H1953年,台湾开始实施第一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4 D7 A; n* g$ M& e4 P9 Q! z

1 t; Z0 _3 ?+ F2 ~0 n1 U1953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告同胞书》,叫嚷军事第一,反攻第一,“复国雪耻”.- p0 V# b5 c! P+ e5 _- D
: O0 g; a& w0 X' T' W2 a
1953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下令将原来的“台湾海峡中立化”政策改为“单方面防守台湾”.
1 v/ w/ \' c# |. W. \& E6 O, P5 O- y' t
  y: ?8 E- I3 I3 G& o# }. i1953年4月,国民党当局颁布具体实施条例,购买地主的土地.
+ Y; q- ~, r1 y! I/ N$ T* u- R9 L9 n1 j  ]) j* T; t; G
1953年7月16日,蒋军1万多人突然袭击福建省东山岛,被人民解放军击溃.- y$ q( S4 c  r  r9 s

; X5 o7 o7 [4 W4 n( V( @# F1954年7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要解放台湾.; ^" l' ~7 o/ [% r

& i* b+ w3 `. ^) h# M2 W/ O1954年9月3日―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对金门、马祖诸岛蒋军实行惩罚性打击.
2 I. f; ~( |% S3 Q  o, s2 e/ X: C0 u& J: A) X' l
1954年12月2日,美国同蒋介石集团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 x& e9 p7 w9 U. |0 I; A1 z. o

* r5 p  L; ?  `! p; O1954年12月8日,周恩来发表声明,指出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是“非法的,战争的条约”.- F6 i! s' M" T7 |
" W; l, L; h, c& k) o' V
1954年12月10日,美蒋交换“谅解”“换文” 正式取得在台、澎及附近地区部署军队的“权力”.
$ m9 N: V# J4 e7 L' S7 p, {- e( h4 }6 _( }' J. f% T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了浙江沿海的一江山岛.
; b8 @+ o: v7 h4 i/ d( t
# ]- Y( L. _- C' _5 F" k1955年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发表《关于美国政府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声明》.
9 V& S  c5 [  _" p+ ^0 A8 x/ a  v4 M- m8 g. g$ E; r/ Y7 x  r
1955年1月28日,美国会公然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美国军队防守有关沿海岛屿.' p! n5 G, g! M, e3 r

" m* H3 j9 u0 J4 w0 ~8 X% R3 R, {1955年2月初美国在台湾海峡集中了包括6艘航空母舰和近百艘巡洋舰、驱逐舰在内的数百艘军舰.
: G: B* M  s# u) u7 E' c4 T; Z0 ^
+ l5 a' K0 k: ?% A$ S, n% _1955年2月5日,蒋军在美舰的帮助下撤出大陈岛.( {: n0 l& v0 a4 I8 ?, }! \

& H2 V3 Y8 h4 o5 ?1955年2月25日,蒋军又撤出南虎山岛.
+ k1 E" l" ?6 P* B" q" S6 ^; b, M2 O# h- F
1955年4月,周恩来在访问缅甸时说如果美军撤退,我们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7 W+ \$ d6 m! ?* ^4 w: k( b, k3 J. N" d. _
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和平的解放台湾”.2 B6 ^* u$ T4 S* i

, l* M0 ]  }& N. [! T$ u0 w5 T1955年7月30日,周总理重申只要美国不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愿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
& k+ P; n5 R4 j% }- |& ?+ E4 Z: k6 ~' m2 W" r/ l/ b6 a% `1 G
1956年,“台独”分子在美国建立组织.# |" z3 H) i  a

. K' U/ E: b6 b+ h7 K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首次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 Y! N' p5 m- }7 n# R) L: _

9 R. e7 s* f& Q( O& K. i1957年春,蒋介石派国民党“立法委员”宋宜山到北京与周恩来、李维汉等领导人接触.4 Z2 }6 _5 L* ^7 ]) c

  D3 d* S8 @8 g1957年10月,国民党召开全会,由“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发展到“反攻大陆”.
" Q" [" _- b$ i% ?( M; E  S, Q
$ g/ ?' I$ O/ H0 F1957年11月,美国第六舰队在台湾南部海域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z3 O7 @2 g) ?* r6 ~  a$ A' ?0 J
7 Y. n; F2 e+ s0 V% y/ s& s
1957年11月28日起,国民党出动部队11万多人,进行全岛大演习.1 H0 ~: l+ J( ]% Q( {( P- D  M
: [- O3 D4 P7 l1 `5 J
1958年1月22日,解放军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在马祖列岛附近发生激烈海战.
" F4 P& C: G, t- B5 @+ J0 O( R1 \% I: p3 g& y
1958年3月,美国成立了“美军驻台协防军援司令部”,全权挥在台美军和国民党军队.
  T" Q. ?0 ~% H8 W# }- r" X5 [
- j0 u( |9 @+ r' P. S+ ~! i0 a1958年3月1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与蒋介石会商“台美合作问题”.0 s0 X3 g' }/ Z3 ^
" Q+ D! E; |# _( L( @
1958年7月,美国怂恿国民党部队加强对中国大陆的骚扰.
+ @0 H: z6 }6 a( X  n
" U% e$ L* D' S& ^. ~1958年7月,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在台湾海峡地区进行战争挑衅., B- t9 P- k" ?0 D

- s$ Z1 ~# {+ K; ^8 r' l1958年8月,美国援助台湾的第一批F-100型战机运抵台湾.- {. E& U0 B- q0 E% p
' r, ?! e3 J2 C
1958年8月6日,台当局“国防部”宣布台湾海峡情况高度紧张,命令部队进入紧急戒备状态.
! j8 z- B; I5 D. t
5 O  {/ z4 V1 e# J& U1958年8月17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炮轰金门,攻而不取的决定.
6 ?: z  @9 i8 v& u
' j1 y. b4 \$ q2 r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0 P& J( J; p. w# X* F
1 v8 w' C% p+ z+ A2 I  u. i9 q
1958年9月6日,周恩来发表声明,重申解放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主权,任何外国不得干涉.1 p& E- H8 x* }, f0 u; V
% G$ ^/ |: Z% x0 ?( b
1958年9月7日起,美军第七舰队开始为金门补给舰队护航.) m$ u" M; O3 z
  G- Y0 \0 P! {5 @0 j# W
1958年9月下旬,蒋介石公开表示固守金、马.
- x( V  \$ @6 T# {( r$ m
. \8 W2 Z, J( {1958年10月6日,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3 ]* [( s* j/ k% D* R* z9 o% [! y$ j4 t# Y1 M
1958年10月25日,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发表《解告台湾同胞书》.
  \" \- m2 {4 \; E# O7 ^  D& r
. Y+ g1 f( S- R2 M* N1958年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为其军事干涉制造舆论的美国驻外使团的备忘录.+ g7 G4 Q3 U* ^% @2 }3 }3 U9 M; m' q
, x1 O9 i# K  f) z; B
1958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
$ ~" z2 m0 s2 `2 w( B1 p" {9 M2 F/ O$ O: Q
195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发布特赦令,首次对确有改恶从善的国民党战犯实行特赦.
" K! X& c0 n0 I5 _. ^7 m, d  `3 A- |
1961年10月10日,蒋介石发表文告,再次鼓吹“光复大陆失土”.
# E0 Z) l5 ]; @( Y0 H' L- |- O' S7 e+ R
1962年1月1日,蒋介石公开宣布:“对反共作战,已经有了充分准备,随时可以开始行动”- ?# `5 K5 S6 Y
% V) f3 @% N/ L1 Q, V& i  S
1962年,蒋介石成立“反攻行动委员会”,下达“征兵动员令”.
, U$ l# ?) ^% [( ^$ K  c
/ Q) f* z% o  X1 T5 ^: X' k1962年开始,台湾当局连续派遣武装特务窜犯祖国大陆.
( G- w% Y/ Z. [  @6 `7 U* Q9 D
! I# Y9 _! I/ }5 {$ `1963年11月,国民党九大确定了所谓“反共复国总体战方略”.
' \2 P* U# C! O9 G, r; ~
: ~/ k. r8 D$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m0 }. }; e* m
+ ?9 P7 a$ @/ ^, y1965年,高雄、台中等地先后建立了三个出口加工区,台湾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 k9 q, w7 |# W8 |; E! R
* _' _# I% m; s! a3 {7 H$ U1969年3月,国民党召开“十全”通过了“积极策进反攻大陆案”.
/ W5 V# T# U( `! O0 x
& y. \& U( w7 }, J6 O1970年1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华沙恢复.
) C/ n6 r1 j8 d. K' u' g7 g, `# x& ?! M5 P+ P) l& K3 O0 R
1970年1月,“台独”分子彭明敏逃往美国.$ n2 }3 L7 O" S2 Q

9 b9 w( |7 B( J6 ?1970年,统一指挥“台独”的“世界台湾人争取独立联盟”(即“台独联盟”)在美国成立.+ K6 L  o( \, b& Z8 @( l0 n

# h* j+ W$ V: O4 @, U( b1970年10月25日,尼克松转告中国,美国愿意派一名高级使节访问北京.
) y5 D2 n9 s* h, Y3 d$ @. S
5 O7 Q  f* t  ?1971年7月8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y0 t3 y) [; t" t
  U. S' X9 D# H7 E
1971年7月15日,中美双方就基辛格访华发表公报.
2 p7 h9 _; Y- d6 u/ a4 I
% S& S3 m7 m% \- Q" K  s" y$ C5 C$ a1971年10月25日,美国企图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重要问题”提案被否决.% O& M' k! S" E( i  O; h) A- W7 |( Z

$ W$ `" w4 G6 T$ Y$ j7 O8 t1 T1971年10月25日,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 f$ F8 ~7 R# D3 a! b5 |) l' U  [

, t. z0 ~  P* @0 p1971年,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 d2 T' _' T: f  B, I6 d- n
# e5 T" G+ p2 Y
1972年2月4日,台“外长”周书楷在“监察院外交委员会”上宣称,今后台“将采取弹性外交”./ ^  d$ P: N0 _0 c7 a

- x8 r& p9 F/ k, H" |# m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 W' S# {$ _7 ?/ O+ C7 _4 G9 l. v

/ K5 i: i+ f% i, O: s$ k1972年2月27日,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上海公报》.
9 y# E, y6 f! `4 a/ V% ], a5 ]4 s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日方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w7 ]- ]$ Y+ `& X% d/ ~4 H* }& F! h
1973年2月,中日两国达成了互相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的协议.  P/ V$ P# N5 p

6 r" r( F; O! |: O+ S1 o' ^1973年11月,国民党十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弹性外交”的原则.0 k+ y6 d) q/ d# Q% @
1 `8 f! j7 J6 u+ k1 E: E* a
1974年,台南县左镇乡再次发现人类化石.5 R/ ?; d+ |4 v& Q4 a

6 `$ t& L) I0 w3 z1975年12月,福特总统访问中国.- q  F' J. [9 h
( v  @: \+ |2 s& s2 f/ y2 A' ]
1977年5月,卡特就任美国总统,派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
" V7 D6 }$ l9 e  c& L% R8 D' e6 [0 X  b7 S+ b
1978年10月8日,邓小平提出,我们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作不使用武力的承诺.3 }2 M/ q, v6 k
2 [  n- e8 Q8 t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发表,美国再次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4 p" T  F: i$ K# m" Y; M) |/ M

  |) W$ f1 O# b4 D, N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 G8 H* T7 B1 ^. g8 ]
5 |* `' V/ d' i8 N5 m6 o% [9 P1979年1月1日,美国通知台湾:“结束外交关系”.# G' v$ @2 ?" x7 ]) Z

9 Z. }. }8 a2 z# i" v) T: h3 B1979年1月,中美建交后,蒋经国公开提出维持美台“新关系五原则”.+ |/ H2 P8 r* Z; D
7 @& o: \9 B/ l) d) D
1979年1月8日,邓小平明确表示,将来台湾实行什幺制度,可以根据台湾人民的意志决定.
2 O2 f3 u$ ~0 y, ?  K( t) p- q, j" V& h$ K
1979年3月1日,中美两国互派大使.% ]1 A- e+ y( y; h/ I

, W% F2 N. l& W' f; T- l1979年4月,美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
; H& ]4 a- \) o( [* d% B- H  r* ]/ ?( l. ^4 X8 d
1980年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向中国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决议案.3 C, L  K+ n0 z. \# M

0 ~! ?* g3 l1 v: I5 Z5 k1980年5月16日,台“交通处”通告,禁止外籍商船直接往返于祖国大陆和台湾各对外港口.
8 I4 j4 v7 E6 C. W+ O" ~& b, ^( y* e9 y% ?  i: v. o0 {
1980年6月9日,蒋经国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治口号.) Q0 C9 {, m: d) N5 c

2 D/ H7 L8 Y& F2 x1980年8月23日,“国贸局”通令“台湾所有输出厂商及贸易商,不得与大陆进行贸易”.! p* z* D) o4 h, r' x

- U3 H1 t" g$ p; \1981年3月,国民党正式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定为该党的纲领.
- A# m) {$ h! r8 h& n; F) ]/ n% j4 `2 U" J" f- H
1981年4月,国民党召开十二大,通过了《贯彻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
& E1 y3 S8 I% g+ W* D1 U. X- r
6 R5 p9 K$ l! t, N) m9 B. X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说表示“和平解决不可能,不排除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8 ]% `9 s( p: @6 w, O+ z6 O
4 I0 e3 K5 F8 p# f5 s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向新华社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 z. c  ~) N- `# n& ?

3 `+ c% ~: Y4 u( Y  w1981年12月4日,中美开始就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进行谈判.
4 m' r9 g) k) e8 `
4 X9 C/ O" s" g) Z" m, q, @5 E" j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 m& i1 n' ]: I* {( E- Y" j) W  {1 G) r* |& `1 D
1982年8月17日,中美发表对台军售问题的联合公报,宣布分步骤解决.
- v% _% a6 y# n
+ V* y! t2 g" A3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
/ z# X$ P# H) H* q1 V# A6 u
! H7 H5 R, W/ K, I; t1 C: }. Q1983年9月30日,国民党的《香港时报》提出“和平统一六原则”.. ^; @2 [- X, U( N

" X' M8 c. a  Y- a1983年11月1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台湾前途决议案”.4 Z1 ~) {1 H; m( n; S6 _7 d) ]

8 w. R: \) M( w6 U1984年1月30日,台“行政院长”宣布,台湾人员在“国际学术、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会议和活动”中,可以与大陆人员接触交往.
9 Q$ \* I; J5 M7 t) F9 Q0 [9 X
$ P! m" P* q3 X: p  ], `+ `1984年3月,美国宣布:美政府“工作阶层的官员”可以以“美国在台协会”顾问的身份赴台“旅行”+ E( K) h0 \! P9 ]. a4 {9 j

2 Q% ^* H! U- |6 j5 q) N1984年3月,台当局“经济部”宣布放宽自港澳转口产品限制,默许民间通过转口形式与大陆通商.
* j+ X  B" ?+ }: n- D: H: w( v/ }' E8 _' G1 k8 n) ^
1984年7月,台湾当局接受国际奥委会的改名决定,以“中国台北”名称参加体育交流.6 D0 c  D* ~( n' }

# r3 ^8 V4 k3 z& l1985年7月4日,台湾当局宣布了转口贸易“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的“三原则”./ t4 f9 l; V# t" L

5 F$ d9 Y; F! m# e# D1986年3月,蒋经国在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中国国民党对于统一的主张”.( e3 r. a% @0 A; z3 g
' u" A$ I8 l" p+ w
1986年5月3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机长驾机飞回祖国大陆.3 `( W, ]7 m4 m0 o0 v" A! D* q. u% t4 A

/ t! A- b% m7 Q2 }1986年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了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方案.
9 W4 Z; u" M$ L$ e- S
  S5 T& x% H( a( _* [" C1987年3月6日,“行政院长”俞国华首次承认以台湾的武力进攻大陆“是不可能的”2 `, i( g, W5 q3 i* H0 i' O% o

! p$ i2 s. V: k* W$ _6 Y; s, c" r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有关接待台胞办法.
# I: l) M4 i; U, n- `1 ~+ P- C7 n& D, O4 x" n' p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 D# \4 z8 b" Y, L& r7 W
, |% k9 ]! M! ?* p9 l9 C
区号:0088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07:25 , Processed in 0.0491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