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霞客故居
4 m1 \7 P, w; _2 y 8 P' X6 W! I0 c& \3 n* E7 X. S
徐霞客(1587—1641年)为我国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故居在江阴马镇南岐村。明末遭 兵燹,清顺治年间徐之侄孙徐君铨重建。至1984 年,仅存面阔七间二进瓦房,1985年,政府拨款 大修。现有三进、十七间正房、两间厢房,占地 二亩。大门正面悬“徐霞客故居”匾额,两边立 盘陀石。门背面镌“绳其祖武”砖额。第一进前 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东西置花坛,大厅前有 “承前裕后”砖刻,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陈列徐霞客生平事迹及溶 岩标本。第二井遗有一棵古罗汉松,相传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 右树龄。第二进大厅为“崇礼堂”,正中悬徐霞额画像,陈列当代书画 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近年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 风光照片。 胜水桥,架在徐霞客故居前的枕塘河上。据传是徐霞客当年出游船 只停泊处,此桥亦有400年左右的历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着明代江 南小桥的风格。 - N( Q% L5 z' {* u
鹅鼻揽江 ; W5 K9 o/ U1 U+ n5 h+ m
, c1 v, \1 c `: G8 t: O
“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状”。美丽的鹅鼻嘴公园位于江阴长江大桥西北部,距市区一公里,逶迤婉蜒多姿,形如鹅伸鼻江中而得名。
; m' s' u2 P6 m! J 鹅鼻嘴景区建成于 1997年,是首批国家 AAA 级旅游区,1998年度被评为无锡旅游业十大景点之一,是滨江要塞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以鹅鼻揽江被列为“无锡十八景”之一。随着江阴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进行了形象提升的大改造。2004年10月 1日,鹅鼻嘴再展新姿,水线、岸线、山脊线三条游览线路将充分彰显江阴沿江的独特山水和人文生态优势,把山、水、桥有机融入其中,让人们亲水长江,回归自然,别具魅力。 ' H. o) F. H2 f
鹅鼻嘴公园占地350亩,以山体为主森林茂密,野趣浓郁。置身鹅鼻嘴景区,得到的享受是多层次的:江尾海头,江水西流,独显旷世奇观;江山一体,鹅鼻入水,宛若自然天成;锁航要塞,明清炮台,凸现重镇魅力;鹅鼻积雪,鹅山夕照,向为澄江美景;长江大桥,雄伟壮观,是为观光胜地;森林野趣,江鲜佳肴,更为休闲首选。
- F5 I1 _9 M; v! Y C Q9 f 鹅鼻嘴公园,一幅绚丽的画,一座秀美的园,她因山而势,将楼、亭、阁、廊等组成的建筑群落与山、水、桥、炮等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虽由人作、宛若天成,成为人们旅游、渡假、科教、健身的理想之地。 ! W. c0 j* h- Z2 K/ H+ R& [
龙头马迹 6 h$ D0 m% E$ _# Z( n* e
0 k! X0 F) |2 C7 k% O3 z: v
位于无锡马山西南。山脉如一条游龙,直伸入湖中。其山脉形状有龙头、龙舌、龙睛、龙颈、龙背、龙爪、龙形,形态逼真。 ; ]- z9 v, K3 d/ Q
民间流传着一个“斩龙头”的故事。古代这里有条青龙,深夜潜入湖内,惊动了鹿山的一只神鹿。鹿龙相遇,斗得民不安宁。于是鹿山派出18勇士,斩断龙头,用铜钉钉死在这里,后人便称此地叫“龙头渚”。 ) x! k5 {$ [9 c6 U `" Q! X2 X
宜兴竹海 ) Y/ {6 ]- q) I' ~
/ ~0 x4 |: n2 u9 C- Q* M
宜兴是我国重要的毛竹产区之一,有竹林18万亩,来到山区竹乡,但见竹海茫茫,无边无际,那重重叠叠的翠绿依山就坡,形成一层层铺景叠翠的波浪,春风徐来。自然成画,夏日当空,绿影铺地,秋雨飘洒,冬雪初萁。浓装淡抹,分外俏丽。 宜兴南部湖父、太华等山区,盛产毛竹,有12000公顷竹林,是江苏最大的毛竹产地,素有“竹海”之称,著名的有“省庄竹海”、“太华竹海”等,“竹海”内曲径幽幽。登山眺望,碧波起伏,习习风生。春来嫩笋破土,茫茫竹海更显无限生机。游兴所至,令人忘归。 6 q( z7 M. M s5 _: m+ n% V4 P
运河古风
) s; p# G9 e: o6 b: w; b0 g1 k& F
; h: C, ^3 A; A$ Y, z/ ?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486年,全长1794公里,而唯一穿城而过的无锡段,成为流光溢彩的风景线,沿线的林泉祠园、米市货栈、古墩风情、南禅塔影、古桥情韵、老街民宅等,构成一幅江南名城的历史画廊,被海外游客誉为“神奇的东方之旅”。
) C" m: \7 s& ?* m2 G; }1 Y东林书院 ; r* d% b) L* m# |! R) c f2 Z4 F
* C8 x6 s6 X' X# K
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 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
' B/ o) k% N" B3 e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 ,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 & _8 ?0 z( k1 `' u1 g$ D7 u
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近10多年来,无锡市对东林学院又进行了不断的修复,成了家土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市区东侧东林广场旁(解放东路867号)。 - K2 N" V* W F6 m4 U8 W3 z
薛家花园
. V1 F( b, h6 M" @
) y% g }: r' D7 }, M4 r6 k6 _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旧城区的西南部,有一片晚清风格的花园式大宅院。它南起学前街,北到前西溪,东靠健康路,西近护城河。这就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故居“钦使第”。 % J, `& y9 t, C4 U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无锡北乡寺头人。从小勤奋苦读,尤好经世实学,立志投身中国的改革事业。光绪五年(1879)所著《筹洋刍议》一书,便是他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自光绪十年(1884)起,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未到任)、钦差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等职。一生勤于笔耕,文属桐城一派,有《庸庵全集十种》等著作刊行于世。这座大宅院是薛福成亲自筹划、由其长子薛南溟具体营建的,落成于1894年。按清朝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厅堂,面阔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薛福成的官衔为正三品、特赏二品顶戴,可“钦使第”的厅堂面阔均为九间,远远超过规定。为免遭政治祸患,他采用对剖双排柱的做法,将九间厅相对分成三个三间厅,从而既不违制,又有气派。专家们认为,这种形制及整个建筑风格,填补了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空白。现在这片宅院,除门前照壁、院内亭、廊已拆除,西轴线上偏厅已改建,后花园、西花园和小庭院已夷平外,其余均基本保持了原状。
) M7 h( a- f! ?' e梅园香雪
( p' e4 g; c1 ~- U4 ^" c
7 m" s7 J1 W0 @ 梅园在无锡西郊的东山、浒山及横山西南坡上,周围诸峰拥翠,南近蠡湖、梁溪,东距无锡市中心约7公里,占地948亩。1912年,我国著名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东山购清初进士徐殿一“小桃园”故址,始建梅园。1922年园自东山扩充至浒山,面积共约150亩左右。 1955年,荣毅仁同志根据他父亲荣德生先生的遗愿,将梅园除“乐农别墅”外献给国家。六十年代,梅园向东拓宽至横山,将梅园原“荷轩”改筑成“清芬轩”,作为新老区的联结枢纽;又在它的东南向,构“松鹤亭”,并新辟梅林,初步形成“松鹤园”景区的雏形。八十年代,横山景区范围内,新建大门、石坊、明壑亭、闻籁亭、怡怡亭;更在横山只巅构双层“吟风阁”;于南麓辟建以牡丹为特色的“小金谷”;又重建“开原寺”,翻修“畹芬堂”。在这前后,于东山东麓建“锡明亭”;于松鹤园内增建“梅园碑廊”,开凿“梅溪”,叠石成景,点缀碧云亭、琅琅亭等。清溪环流,花木有情,建筑疏朗,浅草如茵。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横山面向蠡湖处,再辟以“弘齐苑”为核心,占地27亩的“中日梅观赏园”,接着全面修葺了梅园老园。 这样经过历时80余年似断还续的构园活动,使整个梅园景点疏密有致,布局紧凑合理,脉络贯通,浑然一体,人气涣焕然,风光常新。 ! a! Q" v( Y9 N+ M% ?, e
中视影城 0 h* s% c4 H* w8 P; E5 u0 q v/ |

+ X P- k1 E! _# X9 @5 K, V" z 唐城,是中央电视台无锡太湖影视城中的一组仿唐建筑群,占地十 五公顷,总建筑面积达三万平方米。城内沉香阁、唐宫、骊山画阁、唐 街、御花园、仙人承露、杜甫诗堂、杨贵妃出游图等近百个景点金壁辉 煌,色彩瑰丽;一条长110米的“唐街”店铺林立,旗幌招展;整座城池 再现了盛唐时期的皇城风貌和风俗民情。 唐城具有良好的影视拍摄功能,拥有720平方米的摄影棚、各类服装 间、道具库等,同时还有为演职员提供吃、住、行和娱乐项目的“演员之 家”。唐城艺术园推出的大型宫廷礼仪、唐歌舞表演和大唐茶道让人叹为 观止。
- ^$ F8 W2 a6 H$ {6 F9 a. I 唐城正以其瑰丽的唐文化色彩迎接海内外摄制组和游客的到来!8 I; S- R' S- M. G
泰伯遗迹 * N5 D, A4 O6 n! h
H! u/ u: P# g/ W0 _4 \
又名至德祠、让王庙,在今锡山 市梅村镇的伯渎河畔.为纪念古公父 (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他因让位,偕弟仲雍,避居江南,在梅里 (今梅村一带)建“勾吴”国,筑 “泰伯城”,成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东汉恒帝永兴二年(154),敕令 吴郡太守糜豹在泰伯故宅立庙。经过历代修建的泰伯庙,是一组群体建 筑,庄严辉煌。现存的泰伯庙为明清建筑,庙前立照池,池上架单孔拱 形石桥,名“香花桥”。桥北立花岗岩石牌坊,上镌“至德名邦”四 字。石坛北为棂星门,竖有六根石柱,高6米,有云龙、仙鹤雕饰。棂 星门为泰伯庙第一进建筑,面阔三间。后有院落厢旁,东西各九间。 院内尚存古柏、桂树各一株。 泰伯大殿,面阔五间。1983年对 泰伯庙进行整修时,塑泰伯像一尊, 身高4.5米。两厢塑泰伯、仲雍后裔28 尊塑像。 1987年,陆定一和赵朴初分别题 写“泰伯庙”和“至德高风” 额。泰伯庙旁,又竖起“江南第一古镇”牌楼,正在兴建“秦伯园”。 8 h7 f1 x m' }/ y# l, ]; u
鼋渚春涛 5 u$ _' ] @. x* Q% Q
, f+ b) ~8 I1 X4 i l
鼋渚春涛是鼋头渚景点的精华。这里水抱山环,层次丰富,平山远水,组合紧凑。1917年,邑绅杨翰西于此购得濒临太湖的山地60亩,其范围包括伸入太湖的“鼋头”山渚,翌年始筑“横云山庄”;后又围堤拦湖建“长春桥”,形成了今日“鼋渚春涛”景点的主体。该景点以人工美来提炼天然美,于苍茫中出典雅,使用生动的建筑语汇勾勒出无锡太湖北半圈圜最佳一角秀美而又丰富的轮廓线。加之观景点的位置经营得当,时间节奏掌握恰到好处,使人游无倦意。因此游览该景点就像读一篇虎头、猪肚、豹尾的绝妙文章,回味无穷。 该景点以仿古式的“太湖佳绝处”门楼为前导,门后是饰有“凤穿牡丹”图案的照壁,壁后是临水而构的“涵万轩”,悬乾隆御“湖山罨画”匾,系原园主于1934年在北京天安门外购得,钩摹重制后悬于此。由此向东,依山面湖的建筑有云逗楼、在山亭、涧阿小筑、松下清斋,以及花神庙等,总名“小函谷”。 在濒临太湖的西南山脚,始自“问津·利涉”景门,经曲拱如虹的长春桥,至“具区胜境”牌楼的樱花桥堤,沿堤种植大山樱,每年3月底、4月上旬,嫣红粉白的樱花,先叶开放,烂漫如云;如沾着毛毛雨,更显得晶莹妖艳,恍若仙境。樱堤内侧有“绛雪轩”,龙脊凤檐,典雅耐看,于落英缤纷时尤妙。其前为“藕花深处”,典出李清照“兴尽晚归舟,深入藕花深入”词意。景名匾悬于荷塘桥头的方亭檐口。亭北是“清芬屿”,四面环水,上有五开间宫殿式建筑“诵芬堂”,建筑优美,布置精当。堂前水中立一湖石,亭亭玉立,姿态凝伫。对岸为“净香水榭”,周围植牡丹,名“牡丹坞”。登上建有灯塔的山渚岩石,三万六千顷浩淼烟波奔趋而来,胸襟为之开阔,精神为此提升。 ) m0 q3 m' N) c3 e9 o
太湖仙岛 ( O0 ~3 c! `1 B Q8 O- o

; O0 B: P! r% `- N' m
4 R8 J" H8 M4 Z8 D t 位于鼋头渚西南2.6公里的湖中“三山”之上,形如神龟,俗称 “乌龟山”。岛上林木繁茂,琼楼玉宇,瑶池灵洞掩映其间,建有仙岛牌坊、会仙桥、月老洞、天都仙府、天街、太乙天坛、灵宵宫、大觉湾、仙佛洞等景点,加上灵猴戏耍,是一处融中华传统历史文化于秀美山水的特色景观。游人置身岛上,听古乐,赏胜景处处,大有登临“蓬莱仙境”飘飘欲仙之感。 5 j. r- A) w$ |5 W0 B* _) Y6 w
二泉映月 + ^- N7 r) `7 e# H7 a

5 }9 s! a2 ^2 E) p: }+ T1 ? 二泉,分上、中、下三池,上池八角形,围以石槛,水质最好,汲 泉者都取上池水,千百年来,石槛已被汲水者踩陷十多厘米。中池方 形,紧靠上池,相距仅三尺,石底“活水细流,澄澈可爱,惟水质较 差”。上池和下池之上,筑有“二泉亭”。中有元赵孟?所书“天下第 二泉”石碑。下池最大,长方形,凿于北宋明道年间,池纵二丈,宽三 丈,深一丈,紧倚漪澜堂下。池壁有明弘治初年无锡人杨理良良工雕刻 的石螭首,形制苍劲朴。池内有太湖石数块,叠成观音立鳌鱼像,世称 “观音石”。左右两边较矮的湖石,似善才、龙女,系明代礼部尚书顾 可学别墅中遗物,乾隆间移置到这里。方池北边墙上,嵌有“天下第二 泉”大字题刻,为雍正时王澍所书。 漪澜堂,是二泉方池上面的一幢古建筑,始建于宋代。因苏东坡吟 有“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之句命名。现存的漪澜堂,是清朝重建 的木结构敞轩,三间七架,歇山顶,四面环廊。漪澜堂一额,由费新我 左笔所书。楹联取苏东坡的诗句,由曾可述所篆: 雪芽为我求阳羡; 乳水君应饷惠泉。 二泉亭上有景徽堂,歇山顶敞厅三间七架,正面环廊,危立于石级 平台之间,这里原为陆子祠,祀茶神陆羽。堂屏门上制有漆画“陆羽品 茶图”,两壁屏书陆羽的《慧山寺记》。钱玉麟根据旧句重书: 十贤去不回,曾听松风荐秋菊; 二泉清且冽,先后槐火试春茶。 厅前悬有以苏东坡诗意写的楹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 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天下第二泉侧,有个“伴泉”、“映月”的月洞门,从此拾级而 上,有廊若“长龙卧坡”,名“垂虹廊”,南北连结着一处名胜古迹。 它就是南京礼部尚书万袤的遂初堂和锡麓书堂。还有遂初泉。 尤袤晚年告老还乡,在故乡锡山惠山之间的秦王坞,结屋数椽,名 锡麓书堂,作为读书处。他又把祖上的“依山亭”故处,改建为“遂初 书院”。现存的建筑,由尤氏后裔修建,现在堂屋三间,立于“垂虹” 廊的石洞门上,飞檐翘角,雕花门窗,古色古香。石洞横梁上,镌有 “锡麓书堂”四字。二泉旁一幢古建筑,就是尤文简公祠,紧依于二泉 的就是“万卷楼”。尤袤晚年,以抄书为乐,积至三万卷,藏于万卷 楼。1982年大修时,万袤后裔尤巽照,特撰《万卷楼记》一篇,请黄怀 觉刻石,立于壁间。两旁一联,取顾光旭句: 依然锡麓书堂,南渡文章,上跨萧杨范陆; 允矣龟山道咏,东林弦诵,同源濂洛关闽。 6 X+ L! a) l+ l( c* k
灵山胜境
% {, [$ @* L* z8 t$ `2 X& B
. X+ g5 d7 a% F2 y* x灵山胜境由灵山大佛和九龙灌浴两大主体景观组成。
" d+ x" L/ }7 z5 [/ l2 A5 d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禅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弘扬文化,落实宗教政策,由修复祥符禅寺、建造大佛立像筹建委筹划,在重建祥符禅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系由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 7 ~9 j3 O$ \ u4 V- Q3 S
灵山大佛的建成是中国佛教界近百年来最大的一件盛事,同时也将成为太湖明珠--无锡的标志之一,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大佛采用锡青铜材料铸造,除因青铜件持久永恒外,更重要的是青铜艺术是源于石器时代的古典艺术精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极为灿烂的一部分。青铜艺术的古朴素雅和优美细致,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地位。 7 @' h& q: c4 w7 L+ n1 s
大佛的铸造是一项大规模、高难度的工程,筹建委决定由南京晨光集团承建此项工程。南京晨光集团有令人信赖的技术,并曾在建造香港天坛大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佛的建筑结构设计由设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名闻海内外的华东建筑设计院承担,大佛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 & X( O0 y% o( F) [
蠡湖烟绿 a2 J2 K6 w3 o

1 w* B6 [5 [3 Z; x: ^: a 晴红烟绿水榭民国24年建,位于长廊东端。采用50米长的平桥引伸入湖,在湖中平桥顶端的平台上建水榭,故俗称湖心亭。亭呈长方形,飞檐翘角,四周通敞,金色琉璃顶,内悬华绎之书“晴烟红绿”匾额,为湖水园景色彩多变的写照。水榭东侧隔水处,有凝春塔,小巧玲珑,五层八角,红砖青瓦。水榭塔影,成为蠡园摄影佳景。平桥西端长廊尽处,为园中六角洞门,入门,可见一泓池水。池广1亩多,四周有梧桐、冬青、香樟散立;池北有西班牙式洋房及荷叶亭。沿池架4座小桥,形式各异,西侧另有翠荫亭等,均系东瀛风格。有曲径可通东部新园区。 ; w: Q$ d/ C/ d6 U
锡山晴云 2 L* z c6 o+ o! W
- v! ^' o2 I, W+ k) X
锡山是惠山的余脉,海拔74.3米,周围约1.5公里。经考古挖掘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锡山南麓一带,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无锡先民的大型聚集村落,相当于“良渚文化”。据传说,周秦时,山上有锡矿,至汉初采掘殆尽,于是就成为“无锡”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民间俚语云:“无锡锡山山无锡”。又传在1—2世纪的东汉时,有樵夫于锡山下获得古碑,上面刻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等语。 0 z- m% @1 c3 q$ k) p$ w
在明初,“锡山晴云”被列为“梁溪八景”之首。明洪武、永乐年间,山巅建八角七层楼阁式龙光塔,成为无锡风光的点睛之笔,更是无锡的城市标志。登塔放眼,城市气象万千,运河穿而过,太湖风光旖旎。
' n, c1 ~! h" S- b0 t* Z& n寄畅清韵 * S7 @9 u5 A. O* T- I

}: a, e) l) j' `8 u 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原名“秦园街”,1954年拓宽后该现名),毗邻惠山寺,面积15亩。明正德年间(1506—1520),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改作别业,名“凤骨行窝”。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子转给族孙秦梁,由其父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骨山庄”。 6 p5 ?/ t$ q+ ?) E+ B+ q9 `
善卷洞天
( b# {: _+ ?/ N8 V7 } / E, V3 x% {) p- E+ N" \" a
一名善权洞,座落在善 卷乡螺岩山中,距宜兴市区 25公里。传说是在虞舜时,舜要将天下禅让给贤达的善卷先生,善卷隐避在这洞内而得名。面积约 5000平方米,游程800米。有上、中、下、水四洞,分三层,层层相通。进口处为中洞,大厅为“狮象大场”。上洞名云洞,如螺壳,终日云雾迷漫,故名“云雾大场”。洞中气温常年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环壁石钟乳,滴出涓涓细流,汇集成池潭,有“娲皇池”和 “盘古池”等。上洞狭长,有飞瀑流水,故名“瀑布洞”。沿石级经 “波涛门”、“风雷门”、“金鼓门”,可领略到先闻细涛潺潺声,渐 若风雷隐作声,继则金鼓齐鸣声,终如万马奔腾。水洞,又名龙洞,也是后洞。它是一条山腹暗河,长120米,最宽处6米,最深入4.5米,水 面距顶2米左右。人们从“壑心”乘船,行经“水关”、“地鳌门”、“三湾”,船在水洞行,处处挂彩灯,宛若龙宫游。水洞尽处,顿觉“豁然开朗”,弃舟登岸,沿绿荫小溪行,如入桃花源中。善卷洞西南,有碧鲜庵,为东晋上虞女子祝英台读书处。庵旁有祝英台琴剑之家,并有英台阁。现已建成一座仿古园林,筑亭榭,凿池塘,1992年开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