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埋针法
% B( P5 n0 |( K; \8 {% r D; @- M" ~ 【器具】5 k# n5 F3 n) q# c
用于埋针法的针具有三类。6 @& I$ C) ^2 b0 \2 h8 n% E7 k
一、颗粒型皮内针:亦称麦粒型皮内针,针身长约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e7 n0 @8 z* y' z4 v; M \ 二、揿钉型皮内针:亦称图钉型皮内针,针身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目前较常用。! E3 F8 E4 V# o/ \: n
三、普通毫针或芒针。
! r, j% ^4 ?4 d 【适应症及主要刺激区】- y1 Z' v+ g( I8 C& j9 t
一、适应病症2 @$ o5 `- `* G/ ?7 W( l
适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胁痛、腕踝关节扭伤、神经衰弱、心绞痛、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遗尿、尿频、遗精、痹症等。
5 P7 t$ H8 J4 c, C2 F 二、主要刺激区( t8 s2 g1 P i5 ?
由于皮内针须较长时间埋置在皮内,所以选取的穴位应以不防碍人体的正常动作为主。临床常采用背部、四肢部的穴位及耳穴、头皮针穴区。尤以耳穴应用为方便而速效,故被广泛使用。一般每次取1~2穴,单侧或两侧交替埋置。
$ Q& D6 E/ r9 p3 w: C 亦有用温灼或电阻先测定十二经井穴、背俞穴或奇经八脉上的有关穴痊,再根据测定情况循经选穴或取特定穴进行埋针。
1 w( L: r7 p9 W0 I 【操作方法】3 X# \; }1 ~/ m% t1 Q; x# m
一、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消毒后,应用颗粒型皮内针埋针时,先用镊子挟住针身,沿皮下横刺而入。一般使针向与经循行方向呈垂直,针身刺入0.8~1.3厘米左右,再以胶布顺着针身进入方向固定。$ E4 o3 ]4 ~. I. C8 n
二、揿钉型皮内针刺法:皮肤消毒后,用镊子或手指夹住针圈,将针头对准选定的穴位,左手拇食二指将被针处的皮肤张开,右手迅速捻转按压将针揿入,再以胶布敷贴固定。另法,先以镊子夹起针来,将针圈粘着于小块胶布上,再手执胶布将胶布连针一齐揿刺入穴。' e9 O# M/ Q) c' X/ G- i$ [
三、毫针皮下针刺法;又称卧针法。一为普通毫针,先将针柄剪短,(便于胶布固定)。在一般刺法基础上,深刺得气后,把针提到皮下,然后平针横刺;沿皮进针0.5~1.5寸后,外用胶布固定。此法适用背俞穴及头皮针穴;二为用5~6寸以上之细长毫针(芒针)。直到针身全部进入,针尾用胶布固定。此法多用于治疗癫狂、半身不遂、肠胃病、妇科病等。埋针后要求患者随意运动时不发生刺痛。埋针时间视病情、气候、体质等因素而定,一般可埋3~5天,冬天可长至一周左右,夏天气候炎热在汗出较多的情况下,埋针时间宜短,以防感染。
, m, R9 W0 [: `8 x 埋置的皮内针也可结合通电,其方法是先在穴内埋置好皮内针,然后接通感应电流,调节电针机至病人感觉最舒适的电流强度为限。一般通电时间15~20分钟左右,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通电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J8 Z2 k' U6 q5 K( |
【注意事项】+ I: v- x# u" c4 i w
一、皮内针应高压消毒,平时宜浸泡于75%酒精备用,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 S/ E. @- o+ O3 O$ i& ]2 @8 t. f
二、埋针穴位,宜选取固定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部位。, [' @; M" C- U
三、埋针后,若病人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
9 E8 b1 Q7 `, V5 g1 s+ |" g 四、注意埋针局部皮肤的消毒。热天汗出较多,尤须注意防止发生感染。( r: l/ G! Y0 P* q
五、关节部位及胸腹部位一般不宜埋针。1 w% ]) E; P! I# j$ L) V
六、埋针前应对针体作仔细检查,以免发生折针事故。 2 \' K( c1 s2 w. d& V
% z" ]2 L& O- M, r' A
穴位埋针法3 u* _5 `% N$ }4 ]* B+ Q
【器具】
9 c g$ @/ u# Y3 v* d1 p/ p* J 用于埋针法的针具有三类。
0 S3 \6 v# Z7 e 一、颗粒型皮内针:亦称麦粒型皮内针,针身长约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
' x, Z* w, {1 D M6 j 二、揿钉型皮内针:亦称图钉型皮内针,针身长约0.2~0.3厘米,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目前较常用。 m1 R& g/ E* P) {' ]
三、普通毫针或芒针。+ d }9 q" d2 Y* A
【适应症及主要刺激区】
( Z1 m) X4 p5 r' T7 @ 一、适应病症: \% o6 U; }2 W2 l9 g9 H U
适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和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头痛、偏头痛、胃痛、胆绞痛、胁痛、腕踝关节扭伤、神经衰弱、心绞痛、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遗尿、尿频、遗精、痹症等。
7 n$ {5 g5 `0 S3 r% @6 U9 K 二、主要刺激区
0 ^8 ]1 i% z5 ^; p. f9 r. c9 x 由于皮内针须较长时间埋置在皮内,所以选取的穴位应以不防碍人体的正常动作为主。临床常采用背部、四肢部的穴位及耳穴、头皮针穴区。尤以耳穴应用为方便而速效,故被广泛使用。一般每次取1~2穴,单侧或两侧交替埋置。( @; R) Q" j2 n8 Z3 t9 G
亦有用温灼或电阻先测定十二经井穴、背俞穴或奇经八脉上的有关穴痊,再根据测定情况循经选穴或取特定穴进行埋针。
- F( N9 R, z# z* C. g 【操作方法】" B: C0 ~' i/ m- L6 P% ^
一、颗粒型皮内针刺法:皮肤消毒后,应用颗粒型皮内针埋针时,先用镊子挟住针身,沿皮下横刺而入。一般使针向与经循行方向呈垂直,针身刺入0.8~1.3厘米左右,再以胶布顺着针身进入方向固定。
* P# T L7 m* |/ k) |7 r" } 二、揿钉型皮内针刺法:皮肤消毒后,用镊子或手指夹住针圈,将针头对准选定的穴位,左手拇食二指将被针处的皮肤张开,右手迅速捻转按压将针揿入,再以胶布敷贴固定。另法,先以镊子夹起针来,将针圈粘着于小块胶布上,再手执胶布将胶布连针一齐揿刺入穴。* Y/ B) a2 U9 q9 f6 {# E" G, Q
三、毫针皮下针刺法;又称卧针法。一为普通毫针,先将针柄剪短,(便于胶布固定)。在一般刺法基础上,深刺得气后,把针提到皮下,然后平针横刺;沿皮进针0.5~1.5寸后,外用胶布固定。此法适用背俞穴及头皮针穴;二为用5~6寸以上之细长毫针(芒针)。直到针身全部进入,针尾用胶布固定。此法多用于治疗癫狂、半身不遂、肠胃病、妇科病等。埋针后要求患者随意运动时不发生刺痛。埋针时间视病情、气候、体质等因素而定,一般可埋3~5天,冬天可长至一周左右,夏天气候炎热在汗出较多的情况下,埋针时间宜短,以防感染。4 ]& Z, o' c; R: a& g% b# a# a
埋置的皮内针也可结合通电,其方法是先在穴内埋置好皮内针,然后接通感应电流,调节电针机至病人感觉最舒适的电流强度为限。一般通电时间15~20分钟左右,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通电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 s/ c# ~& H) N# T+ e6 l$ [ 【注意事项】
+ J8 \* W) y9 r0 p 一、皮内针应高压消毒,平时宜浸泡于75%酒精备用,临用时以消毒镊子夹出。4 o P5 _" w# N- ^ T6 T7 ^
二、埋针穴位,宜选取固定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部位。8 ~5 @0 }) z8 ]; r+ w- f' y
三、埋针后,若病人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
; S# E' w. l9 Q8 R# f( `4 l* x 四、注意埋针局部皮肤的消毒。热天汗出较多,尤须注意防止发生感染。
, C6 L2 p5 v% `* X 五、关节部位及胸腹部位一般不宜埋针。
& J4 i# Q/ i, ]& u 六、埋针前应对针体作仔细检查,以免发生折针事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