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95|回复: 0

中医原来要自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13: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原来要自学
$ g: X4 w: t/ H: N; [
8 O4 a# P& [/ o  [& V( ]) Y$ e姜宏军
( d4 z! {! Q4 i8 s7 Q5 `% V3 \4 `3 m
- v* h( F7 Q/ P
- Q8 _- M! P0 ^# [

- c+ f7 ^; s$ h. F汪莲石[1](1848-1928?)
9 f8 i$ b  I& t' b% Z" k
0 a% q- M, G- J8 S5 X$ E' C2 E4 C( L3 M  W: M: n* @; T
3 @* e8 |* d  o4 t: V4 H, K
字严昌,号弃叟。谈及此君,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丁甘仁。丁甘仁可以说是上海中医界最骨灰级的人物了,他在上海开创了著名的丁氏学派,并创建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即是今天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弟子有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等,俱是中医界的泰山北斗。但丁甘仁早年医术并不高明,他最初在苏州行医业务平平,给县官儿子看病还意外“失手”(类似于今天的一级甲等医疗事故),县官要抓他,便连夜逃到上海,后来遇到汪莲石,拜其为师,授以舒驰远版本的《伤寒论》,在他指导下医术大进。
5 Z- C9 j/ v" {! R6 l. K8 B+ c
2 H7 `$ ~5 y5 \. j" G  I* z
' n7 k; b( C$ ?) f+ J( L
8 Z/ a3 F  @1 }" y- i汪莲石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学识渊博,但早年无心学医。20岁那年出去游玩,在夏秋间生了场病,发热不退,请了三位当时的名医,或以为暑热,或以为伏署,或以为秋温,但都没看好,于是他很生气,再也不吃药。到冬天病却自己好了。可第二年病又发作了,经月余又复自愈。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又赶上他父亲生病去世。于是汪氏深恨不知医之苦,便有了学医之心。他先是自学《脉诀》、《汤头歌诀》、《临证指南》、《温病条辨》等书,发现以前旅居江浙患病时所服方药,书中均有记载,遂认为书中汤方均不足为信。向其堂叔询问学医之门径。堂叔是个教书先生,不会看病但稍微懂一点医,告诉他以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主要读本。于是他便钻研这几本经典,医术大进。汪氏从未悬市挂牌(没正规行医),也从不以医术作为猎取个人私欲之工具。平时热情为亲朋好友看病,治愈者不下数千人。学术上崇尚舒驰远注解的《伤寒论》,集毕生精力著成《伤寒论汇注精华》一书。(非常有意思,一个不是医生的外行叔叔指点出了汪莲石,汪氏自学成才后又指点出了丁甘仁。这样厉害的名家,一生也仅写了一本书。这对于今天那些所谓的某某名师带出来的“权威”,对于那些著作等身的“博导”,那些当官一天到晚出去开会的“名医”,那些虚假的论文与科研,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 C8 D( R" T! F  j! m2 Z- D5 m7 W, r

& a0 b) [3 [! s2 W+ f1 c1 {4 p, ?4 _
( n& l2 U" Y: e6 _

7 D: S2 m8 Z& Q: i3 j0 R8 w" [, f7 T6 r- q  Q# i  x
恽铁樵[2](1878-1935)
4 b9 ]5 ]+ ~1 c% V% v  c/ ^
! |7 T& c8 A& {3 X7 v0 C: q' p+ I& R
' Z4 e' _- g% u7 h- J4 k- B
; z# \7 M; e! U! S0 o, f
名树钰,字铁樵,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自幼父母双亡,但他刻苦攻读,精通文学、英语。曾翻译《豆蔻花》、《黑衣娘》等,并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平时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也有涉猎。他在长沙时因多次被医生错误治疗,引起一耳失聪,并先后有三个儿子死于伤寒。后来爱子慧度也得了伤寒症,请来名医开的方药,都是历次用过的山栀、豆豉、银花、连翘等,服用后病情亦愈加危重。先生终夜不寐,在室中徘徊,翻阅医籍,但苦于缺乏临床经验。等到天色微明,他对夫人说:“这不是《伤寒论》太阳病吗?应以麻黄汤主之。”于是开出了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四味药,拿处方交给夫人说:“我三个儿子都死于伤寒,今慧度病,医生又都说无能为力,与其坐着等死,宁愿服药而亡”。然后出门上班。等下班回家,儿子竟然好了大半,再次服药而愈。从此先生笃信中医,尤其是伤寒方,开始了刻苦钻研中医的学医之路,并于1921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一职,挂牌行医,不久门庭若市,医业大盛。著作有《群经见智录》等,还主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等函授教育,学生众多。有“国医革命先导”之美誉。" o. U/ A: M+ A& `  d
) `; @1 ~  j5 E& U/ i
3 l, `' D  b+ l

4 D+ w4 n4 E8 B7 v0 r
& U. \8 M, a; M1 {0 Z# [# R5 G, ~) f  A$ [1 ]

; x& s; g$ @9 D, q% g8 y6 A萧龙友[3](1870-1960)
- v- A8 V8 a- {& y* F
; f6 L  X0 M1 h- f' {% Z2 R/ T# |: N8 ^0 E1 Z5 @1 o

1 |+ N* f3 n1 P6 Q9 x7 l6 C3 \% r4 p2 d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汪冯春)。先生业医,既无家传,又无师承,完全是自学。因幼时其母体弱多病,屡治不愈,便暗下决心要医好母亲的病,故很留心于医药。当时他家边上有一药铺,他稍有空闲即去识药,向店员请教,而且亲自品尝,并抓紧时间阅读家藏的医书。一有机会,他便把所学知识用于医疗实践,经常免费给人看病,效果良好。1892年川中流行霍乱,死人无数,很多医生害怕传染,不敢出门诊治,他一方面怀着救死扶伤的善心,另一方面非常珍惜这次实践机会,不顾危险,使很多病人转危为安,终于控制了瘟疫。这使他感到了中医药的威力,从而更加热爱中医事业。1928年先生毅然弃官行医(此前担任财政、农商两部秘书)。先生德艺双馨,解放前曾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培育人才甚多。8 B) D% n& R! M

+ G5 d# {  j$ m) M% e
0 Q. n# W. ~& j$ z# s1 d2 t) h8 x: q, G& e! o3 l
) a. n" X" I  i8 x' O

4 a" _% P% I7 M$ g) w" c5 g6 u7 x' z5 B, x
岳美中[4](1900-1984)
' D- o& B. R' z
. Q; ], {; m; |% s& ?$ G: M; W: {9 L3 s# e3 l
; h/ E# t5 k7 m; f2 @9 D4 ?
; x# n; ]2 Q' c3 n
名岳钟秀,号锄云,河北滦县人。生于一贫苦农民家庭,借钱读了八年私塾,后当小学教员,1925年报考清华国学研究院落榜,遂发愤读书,不久累得吐血。某医院诊为:“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教职也被辞了。在万念俱灰,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买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等书,边读边试着吃药,加上休息,肺病竟慢慢好起来。觉得中医确能治病,于是决心学医,自救救人。于是他先找了份村塾的工作,日教夜学,三年内读了很多医书,并亲自品尝药物。有机会就为村民诊治,疗效显著,并治好了一些名医看不好的病,从此名声大振。1928年正式行医,学验甚丰,造诣极高。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等职。: Q3 Q( R8 |$ g; s( d2 u8 b
+ f) E& A5 }3 T
$ {, ?2 g. a: V' G
7 P- C' m$ I1 t# s8 C
此外,张锡纯、曹颖圃、金寿山等名家,亦是自学成才,有空时再一一介绍。
- J3 m9 |3 e* e4 s4 Y" C
  w$ u0 ?/ v: K! S& ?; x, K5 c- J0 c  t
; G2 O2 m1 Z* q4 n6 @, W1 n
) M* @/ u* C& j

" [0 Z/ ]5 r) w5 r8 {( X# |7 ~8 Z% l' J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中医是可以自学的,并且能学的很好。所谓自学,是指抛弃了庸俗之医的误导,而通过古代圣者的著作直达圣意。同时加上自己的决心,刻苦,勤思,勇于实践,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达到的。自学成才,不知道是不是空前的,但我想一定是绝后的,今后不可能再有了……名医、名师的光环,人们只在乎这个了。7 S, _1 Z1 Y; K

9 k7 s3 G3 |5 r4 L
2 ~! Y) \" m1 X  n: |9 @- ~7 x- [! E0 q7 Q4 c" N
5 r' X" {9 d2 \! A, N

. t: k* ?1 F# C- J& e8 I, N, l
* m( c9 I/ r' t1 X, \" o( \- }* d: u% t. l2 P

) z2 O& g! p0 g' d: o0 G" o! S* V% ~' ~# ?6 Y+ v* _! e" x" S
5 R& H, t& B2 l$ A: l: s7 O1 `
[1]《伤寒论汇注精华》王致谱( k8 t) b* {7 x3 d
主编
/ X2 H0 e/ d" Z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1月 1-4
9 Z' N, B# y: T9 ?! ~& \9 \, N! M. K6 I. d

& q( ^  N0 ~- q  ]5 A% c# m1 F5 e1 {, e& V
[2]《中国现代名医传》黄树则
) g) Q! }! J" j6 R2 D" a2 Q主编
$ [4 L2 W5 S& M5 d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年10月 42-45
2 E2 i1 I, n4 P) T# E3 Y: B3 Z% t) v- s- L$ u7 O

3 t, Z8 U: ^2 i4 ]9 x  t! q% p. Q; J+ x& O1 p* k0 Y
[3]《中国现代名医传》黄树则' [* e% B5 r1 h( n# u8 @* i
主编5 b  ^0 b* w& ^% ?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5年10月 16-21
3 s/ f$ j, Q5 f' J0 D
8 G/ e' R* Q- g3 u. ^
) X0 Y4 m2 u/ V8 U. h" P, N! L& Q/ Q; L/ W
[4]《名老中医之路》《山东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年7月 9-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19:16 , Processed in 0.0211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