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医札记(11)从一则《伤寒论》佚文引起的思考5 [5 Z6 {* |6 |' e
, _7 ?# a* R% y( f$ L* ]/ C/ f; Y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宜柴胡汤。
$ @: q, s! Q& C# e7 T# v5 c$ I + A4 F0 s) X1 B; L$ Y4 x
以上为一则《伤寒论》佚文,见于钱超尘先生《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所引用的高本《伤寒论》。高本为隋唐以前的流传抄本,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本条所说的柴胡汤,根据高本与宋本第229、230、231条对照,凡宋本写作小柴胡汤的,高本均作“柴胡汤”,由此可知,这里的“柴胡汤”就是指小柴胡汤无疑。5 v, l% l' v. }( q9 M& F
这一条《伤寒论》佚文,说明了两个问题:
: W7 l+ K' A1 u: K7 ~ 首先,由此条可知,小柴胡汤并不是少阳病的主方,所谓“六经铃百病”的说法并不可靠。小柴胡汤的治疗作用实际是宣透郁热,提邪外出。该方与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5 g& m$ f7 \$ O9 v' K* P4 I/ H 其次,小柴胡汤除了可以治疗太阳病、少阳病与厥阴病以外,由本条可知还可治疗阳明病。这就说明,对于经方的运用,必须走从病机原理入手的路子,才能真正的掌握辨治方法,从而面对病症千变而应对无穷。方证对应的方法无异于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看似简便,其实反而缩小了经方的应用范围。 |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