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禹泣囚
- l. Q5 H4 ^, Q. m N6 q! w
' @- y: t, {/ a2 Y3 i2 K五帝时期的大禹,为治水患,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后世,功劳让人难以记忘怀。他称帝后也被称为圣明的君主。
8 [! Z- q& s! C1 ~8 }# E# e
; J y1 s& q8 E0 F) I2 q有一次大禹乘车出外巡查,遇到一个被押送的罪人,就下车去问怎么回事。 原来那个人做了坏事要受到惩罚。大禹听了之后不觉得伤心落泪。
& u* h0 D- n; z$ Q, T
. ]& B; E. V1 m+ f1 {3 p左右之人惊奇的问道:“这罪犯不守法令,被处罪判刑,是其罪有应得,您对他有什么可痛惜的?”3 ^, Y7 t) s! ~. Z6 W: a
- D, Z- z6 L) k; \* o7 b' E大禹说:“我想尧舜为君的时候,以德教化世人,天下的人都依着尧舜的心为心,守体安分,没有听说过谁做坏事而要受到惩罚。而今我执政,不能以德化人,百姓们各自以自己的心为心,不能和我同心同德,不顺道理,所以犯罪。这实在是我的过失呀,是我的德智思虑不足,不能淳化百姓的风气,给他们以好的教导,以至导致出现了这样的事要受责罚。因此,犯罪的人虽是百姓,其实是由于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让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尧舜啊!”; F6 J/ y, N. f
# z' V9 |' @. A& i4 I
禹当即命侍从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老百姓犯了罪。责任只在在于我一人”。
% [4 J' V& F9 N8 B
# o: X! t" b8 V- q# B; S- d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泣囚”的故事。( l( i4 T! `6 v* j% _( j" K8 v1 e
) a) S9 ^& l, O* J
大禹不怪罪罪人,而是遇事反省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事为他人着想,这是圣人的风范。4 x7 L+ p5 N3 X
& i3 }* h& w4 }8 k# @原文:出处汉.刘向《说苑.君道》* P6 w1 p6 f; O
- b; e. q* t3 i/ L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D9 R5 z( i7 }6 d, o7 e! {+ T
$ o5 k! H/ H. U. Z! K( M1 x禹恶旨酒% }/ B/ t( V, x, r5 h: @
. c# H2 _/ C1 F- b
《战国策.魏二》记载,大禹之时,有一人叫仪狄,善于造酒。他将酒进献给大禹,禹饮了之后,感觉非常甘美,遂说道:“后世之人,必有放纵于酒以致亡国者。”于是疏远仪狄,再不许他觐见;戒绝了美酒,并且不许再用来进献。
2 T% D, V* c5 X ) _0 e( _* ^+ `3 T) f
酒通常用于祭祀、宴请宾客等,但不能无度,纵酒过度,对内则容易生疾病,对外则荒废政务,甚至导致祸乱或国家败亡。所以圣人考虑周密细微而长远,预先加以戒除。 x' P8 [ O( y% a7 k
8 b& r- z" z# h" C8 s
可是大禹末世孙桀王,昏庸无道,不修德政。由于宠信妹喜,凿大池其中注入酒,池中可以行船,积糟为堤,长度可达十余里,击一通鼓后,人们都到池边,俯下身低头喝酒,就像牛喝水一样,有三千多人。
; ^ b d5 r* X: R1 d
" Z$ P0 p% m& T试想桀王的始祖大禹,简陋的宫室、朴素的衣服、克勤克俭,因为饮酒而感到甘美,于是疏远造酒的仪狄。深思远虑,辛勤创业。而桀王竟然如此放纵,能不灭亡吗!六百年后,又有商纣王,宠信妲己,建造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导致商朝灭亡。这足以为嗜酒导致灾祸的借鉴。
( t0 @5 T8 J1 n- S1 B% Y& l1 |
& V8 t2 o3 s& j) r原文:《战国策.魏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