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1 23: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肇乱之缘8 a9 Z, ~7 v8 c8 K7 H1 U8 z+ J
2 c1 }3 n0 \* Y# K& y+ l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虽然被堂而皇之地载入《史记》、《汉书》等正史。然而,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如今已经不得而知。历代之人,有深信不疑者,也有否定质疑者。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这不过是史家为了渲染神秘气氛的惯用手法而已。
+ R! K u2 W& H6 R. }: S$ N 其实,王莽名字当中的“莽”字,除了与蟒蛇的“蟒”字谐音以外,两者没有任何意思相近之处。“莽”,是古书上说的一种短节竹。至于前面所说的梦到所谓“黑色巨蟒预言”之事,则完全是民间传说。不过是后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附会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 O# U! Y- x+ U! w3 @: i; g1 K
刘邦于即位后的第十二年(西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去世,在二百零四年之后(西元九年),西汉被外戚王莽为首的“新朝”取代。
1 x1 ^- Z! V- Q5 R' ~ 细考其缘,西汉的覆亡,并不是什么白蛇化作的黑色巨蟒报复的结果,而是有着非常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的。
! t9 [6 m& w- c1 Y 刘邦所建立的汉朝,既不同于实行完全分封制度的西周、东周,也不同于全部实行郡县制的秦朝。大体上说,汉承秦制,实行的是一种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的政治制度。在中央是三公九卿主政,地方上则分为郡、县与王国两大系统进行管理。* H# i$ x/ o8 R& L
因此,西汉的皇权,从建国伊始就由四种力量构成,即皇帝、朝臣(包括功臣、权臣)、外戚、宗室。在这四种力量之中,皇帝处于强势的支配地位。也就是说,皇帝有权将朝廷权力授予其中任何一个派系的政治势力,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朝臣(包括功臣、权臣)、外戚、宗室等三方在争夺这种辅政之权的过程中,相互斗争,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保持国家的稳定。
9 Y4 n% c% w5 R- M! r, f$ @ 在这种模式之下,皇帝必须要有高度的平衡能力、正确选择辅政人选的能力。在他的主导之下,朝臣、外戚、宗室等三大政治势力,此消彼涨,或沉或浮,像走马灯一样变换,左右着朝廷政局。必须要指出的是,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过于强大,都是灾难性的。都会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严重的威胁。: ]/ X+ x6 L! x
具体地来说,汉初开国之时,朝廷大权是由以萧何、韩信、曹参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把持。这些功臣,有的被封为丞相、御史大夫,执掌中央政府实权。有的则被封为诸侯王或者国相,掌握地方大权。以吕后为代表的外戚势力,以刘邦之弟刘交、长子刘肥为代表的宗室势力都很弱小。这种情势,对皇帝刘邦是非常不利的。功臣们的势力过大,对刘氏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迫不得已之下,刘邦只好采取残酷的清洗手段来消灭来自朝臣的威胁。
8 {$ s1 o: {7 {+ z 千百年来,很多人读史的人都对刘邦评价不高。认为他心胸狭窄,心肠狠毒。批评刘邦过于残忍,把韩信、彭越、英布等开国元勋们杀得干干净净。抨击他是一个人品恶劣,没有良心的忘恩负义之徒。有人甚至说他是一个毫无道德良知的政治流氓。
4 s9 \" |, G! b: t1 h* \ 然而,对于政治家来说,与民间的老百姓做事,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因为,政治家做事,不能没有良心,也不能全靠良心做事。对于他们来说,政治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
+ q7 _" B/ o. Z 对于萧何、韩信、张良等这些功臣们,刘邦是再了解不过了。他曾对群臣们发出过这样得感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抚慰百姓,赏赐群下,保障后勤,保证粮食供应安全,朕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朕不如韩信。三者都是人杰,朕能放手任用他们,这就是朕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得原因。”刘邦自己最清楚,自己能够取得天下,除了运气之外,要是没有功臣们的竭力辅佐,自己不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 s0 r( P- D. V; W; I# T
开国之后,刘邦杀害、迫害功臣,是有他的苦衷的,这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的。刘邦在想,我自己的才能都无法和他们相比要是不把这些骄横跋扈的功臣们都给收拾了,我死之后,谁能够震住他们?这大汉王朝还不乱套了?
/ ~4 \. \$ N3 x! U/ T; B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当时的朝臣、外戚、宗室等三大政治势力之中,皇帝刘邦感到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就是朝臣。相对于外戚、宗室来说,朝臣是外人,只能利用而不能信任。在他看来,打天下,要靠文武朝臣。坐天下,要靠外戚、宗室。让自己人当权,他才能安心。相对而言,在外戚与宗室之间,他更侧重于外戚。己的兄弟、儿女等宗室子弟,与自己未必是一心。古往今来,骨肉兄弟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悲剧还少吗?相对而言,毕竟外戚更贴心一些。外戚是皇后的娘家,也是太子的舅舅家。皇后即便再不是东西,她和她们家的人,有敢于篡夺大汉江山的胆量吗?就算他们有这个胆子,刘氏诸侯、朝廷朝臣,他们会答应吗?
* b( y+ z7 H0 D/ m: l4 @! W 从刘邦开始的所有汉朝皇帝,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就信任度而言,他们认为,所有的臣子之中,最值得信任的是外戚,其次是宗室,最不可信任的当然是朝廷里的那些朝臣们。( V" n; d% z+ S2 T" E
刘邦在全国统一之后,马上就开始了打击文武功臣的计划。他在外戚、宗室势力的支持之下,对中央政府中功臣进行打击清洗。有的被杀,有的被贬斥。就连“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也被怀疑有贰心。萧何为了保命,甚至不惜自污以毁己声誉,把自己搞臭,搞得声名狼藉,这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 [) ?* R' | U2 l w& F 另外,他将最初分封的几个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统统从肉体上消灭。在这些人当中,除了长沙王吴芮善终以外,其他的异姓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
/ e/ ~1 Q% `5 f 在沉重打击了功臣势力之后,皇后吕鴙及其兄弟吕禄、吕产为代表的吕氏家族外戚势力开始权重,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外,在刘邦的大力培植之下,刘邦的胞弟楚王刘交、八个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代王刘恒、淮南王刘长、赵王刘友、赵王刘恢等人,把持着地方政治大权,占据着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地区,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 J1 U, P, R8 Q9 Q I 即便如此,刘邦还是觉得不放心。他也担心外戚势力有可能会对自己子孙的皇位构成威胁。于是,他立下了一条规矩,作为后代皇帝的祖训,试图制度上根本消灭隐患,确保大汉王朝的刘氏政权江山永固,自己也好享受万世香火的祭祀。这就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白马之盟”。 w; r) \' m1 E$ {% v- J. c
在刘邦去世前不久,他杀了一匹白马,与朝臣们盟誓,立下了一条规矩:“非刘氏者不王,非功者不侯。”他还特别强调:“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除了刘氏皇族子弟以外,任何人,哪怕有天大的功劳,都不能被封为“异姓王”。除了对国家建立卓越功勋的人以外,不得封侯。% r9 K# v5 S9 b3 B/ l0 q3 s
在此后的二百零四年的时间里,对于刘邦亲手制订的这条祖训,大体上执行的非常不错的。1 i+ J8 `* g! I. {# {4 h
具体来说,“非刘氏者不王”,这一条执行的不错,除了极个别的例子以外,大体上得到了执行。第一个也是唯一违反这条规定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他的妻子吕鴙。她掌权之后,封兄弟吕禄、吕产为王。吕氏的这一行为,公然践踏了墨迹未干的高祖遗训。这一污点,成为吕氏外戚集团的致命伤,也是朝臣集团、宗室集团指控其试图篡权夺位的铁证。因此,朝臣、宗室这两股势力联合起来,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祖训为依据,对吕氏外戚集团展开了猛烈的反击。最终,违反游戏规则的吕氏外戚集团落得了一个举族覆灭的下场,最终被淘汰出局。
) ~$ J% T8 u# t" i4 }! w7 @ 从此而后,无论是文帝朝的薄氏、景帝朝的窦氏,还是权倾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的霍氏,以及王鳯、王莽家族,没有任何一家外戚胆敢挑战这一祖训。“非刘氏者不王”,成为人人胆寒的政治高压线,触犯者会遭到“天下共击之”的可怕惩处。
9 W! y1 t2 x$ \0 m$ |9 i& y 然而,“非功者不侯”这一条,则屡屡被突破,几乎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几乎是形同虚设。因为,刘邦的祖训之中,并没有具体说清楚以下几点:0 \& p7 f. M( Z6 q9 O
第一,什么样的人才有被封侯的资格?; L3 r3 h$ q$ Q1 \( a' k0 d' m
第二,什么叫做有功?是战功呢?还是治国安邦之功?$ Z, T& ^, z' J' _
第三,非法得到侯爵之位的人,应该受到怎样的惩处?
/ W0 m$ G/ v- B# `2 Z$ r 对于这些,刘邦没有说。对于这三个问题,不同时期的皇帝,有着不同的理解。
K* l) ^- l/ c 大体上在汉武帝刘彻以前,此前的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以及汉武帝本人,对于这个问题大体是这样理解的:/ H% v% z) q/ n E) }
第一,天下臣民,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为国家立了功,都有被封侯的资格。
8 _1 A' R, q, F, O1 s' l+ j 第二,所谓的功劳,是指战功,其他的功劳一概不算。这一解释,主要是为了从严掌握封侯的数量,防止封侯过多过滥。
7 }$ w3 g. o( i J/ l( U1 B 第三,在文帝、景帝以及武帝即位以前,除了极少数的个例以外,基本上不存在非法封侯的现象。
" ~! J" @1 r; i8 ~0 r 无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没有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不能封侯。卫青、霍去病等外戚,无一不是因战功卓著才被封侯的。在文帝、景帝时期,因为是太平盛世,战事比较少,被封侯的人很少。到了汉武帝登基之后,开始对外作战,才有人陆续因军功被封侯。而且,汉武帝刘彻掌握的封侯标准极其严格,很多运气欠佳的名将终其一生也没有被封侯,因而也留下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而且,被封侯的人的侯爵之位,也不是终身的。一旦犯有罪责被查实,就会被革除爵位,重新成为平民之身。因此,被屡授屡革的人,也不在少数。
, x. }3 r [! g" m 在汉景帝时期,窦婴作为汉文帝的皇后窦氏堂兄之子,深得皇太后器重。但是,汉景帝一登基并没有给他封侯,而是因为窦婴在“七国之乱”中立功,才被加封为魏其侯。7 u, k6 P" H/ \4 y& e- I
武帝初即位,田蚡因为是皇帝的舅舅而被封为武安侯,他的弟弟胜也被封为周阳侯。这可能是比较早的没有战功而被封侯的例子。从此,皇帝即位之后,给娘舅家的重要成员从此成为惯例。
# D+ O7 D/ V- T/ h% }% C+ ~* Y 然而,到了汉昭帝执政时期,霍光以“无功不得封侯”为由,拒绝了盖长公主要求将她的情人丁外公封侯的要求,因此得罪了盖长公主。可见,至少在霍光与上官桀联合辅政之时,除了外戚可凭借出身关系封侯以外,对于一般人家出身的子弟,“无功不得封侯”这一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y X2 L. W+ g4 k
普通家庭出身的朝臣,必须要立下战功才能够封侯,而外戚则没有这个条件约束。只有到了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孙弘做了丞相之时,由于此前的丞相都是列侯,而公孙弘则是第一个从地方官吏提拔上来的,没有爵位。因此,汉武帝刘彻下诏封其为平津侯。从此而后,丞相被任命后即封侯,成为定例。然而,除了丞相以外的官员,想要封侯,只有一条路:上阵去杀敌!
/ @" q- R0 w. Z 可是,汉法是出名的严酷,在战场上想立功,又是谈何容易。汉文帝之时,云中太守魏尚在反击匈奴入侵的战斗中,仅仅是因为上缴的首级数目比上报的数字差六个,就被免官削爵下狱!对此,冯唐曾经气愤地上书汉文帝:“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由于制度原因,冯唐活了九十多岁,也没混上个侯爵。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打了一辈子仗,最终还是与封侯无缘。“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充分地说明了,作为朝臣集团成员,想要封侯晋爵,是何等的艰难!
- m# I5 S6 N, ^3 a8 `( l, c 而外戚家族的人,没有尺寸之功,被封侯者比比皆是。这种封赏激励机制,是多么的不合理!将士沙场万丈血,难比外家一女人。不过,这也为封侯、做高官开辟了一条捷径。一个平民子弟,你不是想封侯、做大官吗?只要你们家成了外戚,那就没问题了,你不想当都不行。
3 J+ ^7 C& g; a 汉文帝中期以后,滥封侯爵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上官氏、王氏、霍氏、许氏外戚成员被封侯,已经是司空见惯。到了汉元帝、汉成帝时期,王莽家族的成员有十人被封为列侯,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记录。
8 q4 s% \/ \9 @# ? 这些人,享受一点荣华富贵,从根本上说,问题也不大。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养活他们这些寄生虫,也是绰绰有余,毫无问题。但是,要害并不在这里。
, O3 T" E- P7 \/ d; R/ \4 A 重要的是,这些外戚一旦被封侯,他们不但享受着爵位带来的荣华富贵,还有了一步登天,在朝廷里担任重要职务的资格。% i x2 L4 ]1 j7 o b: |
自汉武帝开始,丞相一般都是读书人担任,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他们大多数是从基层官吏提拔上来的。对于掌握国家公器、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朝臣,皇帝却对他们很不信任,而需要私臣。于是,从汉武帝中期之后,就有了内廷与外朝之分。+ Y/ }+ d; B, p h
本来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的丞相,成了外朝的领袖。而最高军事长官的大司马(太尉)兼大将军却成了内廷领袖。由于大司马兼大将军的权力很大,而且一般都是由外戚担任,因此,自汉武帝之后,大司马之位就居于外朝的领袖丞相、御史大夫之上了。从汉昭帝、汉宣帝二朝开始,霍光以外戚的身份辅政,他作为外戚集团的首领,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把持着内廷的权力。虽然没有诸侯王的名分,其实际享有的权力和荣华富贵,与宗室诸侯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不但富可敌国,大权在握,逐渐对皇帝的权力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o- x3 D, ]2 u1 w4 M
比如,霍光废黜了昌邑王刘贺之时,根本就没和丞相杨敞打招呼。他一句话,皇帝刘贺就下台了。事后丞相杨敞问霍光:“这么大的事,你都不告诉我这个丞相,这到底是为什么?”霍光振振有辞地回答:“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足见其专横跋扈的程度。* l) f: N2 ]7 \/ y2 ]0 a# \5 @
作为内廷的大司马,居然位居外朝领袖的丞相之上,而且可以由一个家族的成员世袭。在汉元帝、汉成帝、汉平帝时期,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娘家――王氏集团,甚至创造了王鳯、王音、王商、王根、王莽等两代五人,辅政四十余年的记录。这种不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最终给国家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l: X; m2 m8 G+ N. B
随着外戚集团的一支独秀,朝臣集团、宗室集团的衰微,再加上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三朝的“国统三绝”,给王氏外戚集团的乘虚而入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土壤。最终,以王莽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夺取了汉朝的江山。
7 V) t" ?, C8 l0 i- G2 h( E7 D: p 本来,按照汉高祖刘邦的设想,朝臣、宗室、外戚三方,应该是一个相互钳制的关系。他们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势力过大,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在他看来,只要皇帝能够利用他们三方之间的矛盾,对其加以适当的平衡,任何一方坐大、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局面都不会出现。朝臣、宗室、外戚三方之间的矛盾斗争,有利于皇帝的平衡控制,实现动态平衡,从而保持国家的稳定。+ |! }, M7 ], y, T& r& o! O
可见,正是不公平的封赏激励机制、不合理的权力分配制度,导致了朝臣、宗室、外戚三方势力失去平衡。8 @* A, A( d# p8 W/ m: U6 a
不够成熟、完善的政治体制,也是西汉覆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中央集权王朝。这种模式,在当时还缺乏长期的实践的探索,与后世的唐、宋、明等王朝的制度相比,还不够成熟。因此,这种政治模式的继承者刘邦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在这种模式之下,如果要想达到他的平衡构想,对皇帝本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如果皇帝的能力不足,很可能会导致国家出现动乱。而明代的“内阁”模式对于皇帝的能力要求就很低,甚至皇帝多年不上朝,都对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没有太大的影响。
! {: f( \: C! k 不过,幸运的是,纵观二百一十四年的西汉历史,大多数西汉皇帝基本上具备了这种必要的能力。其中,甚至还不乏一些执政水平远远超过汉高祖刘邦本人的千古明君,如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等人。
8 c4 U, f S& D2 O 就这样,皇帝、外戚、朝臣、宗室四方,势力此消彼长,或起或落。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人间戏剧。这场戏,一共唱了二百多年。最后,以王莽为代表的王氏外戚集团架空了皇帝,降服了朝臣集团,沉重打击了宗室集团,最终活生生地夺去了汉朝的江山。他的成功,看上去有偶然的戏剧性的因素,但是,在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中,却存在着隐含的必然性。
8 }' q$ G& G; `8 | e: C 然而,无论是皇帝、外戚、朝臣、宗室四方中的任何一方,他们在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争斗之中,都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方―――黎民百姓。他们忘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教诲,他们只顾念着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丝毫没有想到天下苍生的疾苦。
' U s- w: Z/ C! H. k5 Z 西汉自元帝以后,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上层势力的争斗,日趋激烈。特别是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之后,他盲目复古、采取了一系列急速的、不切实际的改革,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 E8 a. c$ A; X) h- l/ J 王莽是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个失败的改革家。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能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制定出顺应历史潮流的恰当政策。对于西汉晚期以来日趋严重土地、奴婢等问题,无力解决。他是一个儒生,缺乏民间生活的体验。他生活在理想和梦幻中,一心只想恢复上古三代时期的社会。从这个层面上看,他是个悲剧人物。$ A: b3 I7 o. Z, _3 Y& `+ X
此外,王莽的治国能力有限,只知道一味地执行复古政策。即便是在这种不适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得力的中间阶层去推行,又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导致改革失败。最终,使得国家的经济蒙受严重损失,使得大多数的黎民百姓一贫如洗,以至于无法活下去。$ M$ M9 I" a5 p' y7 R% R* A4 _/ a, l
新莽王朝,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不但没能缓解元帝、成帝以来日趋激烈的矛盾。相反,各级官吏的横征暴敛、倒行逆施,使得四海沸腾,天下黎民不堪其苦。) x) l' P- V" a9 g, P3 P, w/ U( K
在其统治的末年,各地盗贼蜂起,或是占山为王,或是纵横抢掠,或是杀人越货。潜伏的社会矛盾经过多年积累,极其尖锐,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
- ]; }' e+ ^! C- i+ A6 \& n 到了天鳯年间,这个王朝就已经是危机四伏、摇摇欲坠,呈现出行将崩溃的征兆。此时,由于自然灾害等客观因素,老百姓缺衣少食,官府又赈济不力。各地的百姓活不下去,群体性暴动不断。朝廷对于各地的暴动采取武力镇压的策略,由于人心尽失,因而收效甚微。各地的起义、反抗之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王莽政权却对此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最终,爆发了全国性的赤眉、绿林流民大起义。
' ?) H% s/ b+ R3 K+ t) x t" F; l0 F 打天下,谈何容易。坐天下,又何谈容易……
& T. j N3 p8 \. r/ ~6 p 赤眉、绿林流民大起义,好像在宣告着什么,也似乎在预示着什么。长安城里的那些高官显贵,他们早已坐在了火山口上,自己却浑然不觉。依旧是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可以想见,未来的某一天,从地下喷涌而出的滚滚岩浆,会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全部吞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