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医新书发布——《带您走进世医得效方》
& w7 X/ s' R; Q- P% t' I
$ U3 d& K: g+ r* Z0 i9 c" Y' O% ?' d6 V
& B9 D6 S) C. l
本书首先对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在医学书籍中的地位进行了概括叙述,随后对《世医得效方》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价值、流传版本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据因辨证、按证遣方、收录方剂、论治杂病、骨伤整复、诊治眼疾、疫病证治、疮肿之疾、小儿病、中风诸证、妇科杂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全书视角独特,权威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1 ?2 Y. U9 V. I4 v/ Z1 y9 } A 中医学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大海。寻根求源,数以万计的经典著作和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成为这一大海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医古籍数量之多,汗牛充栋,有资料说,现存于世的大体在3万种上下。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得以生命永驻。, p. D7 g- @9 s( B: k" l7 _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进步做出过贡献。历史发展的长河是波浪翻滚的,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现在其学术的科学性的本质和其有效的传承手段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巨多的中医典籍、无数的名医名家创造和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穹窿。其中形成的中医学在立论上的“天人相应”和多向思维、在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脏象学说、在治疗上的辨证论治和达变思想、在养生上的扶正祛邪观念,既显露了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又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精髓。
; J1 R6 e- M$ S6 t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学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说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是从手段说的;师承,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是从方法上说的。如果从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三大要素,它们既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具有战术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废。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不好就发展不好。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继承,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继承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有突变,但其本质上仍是渐进的结果。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继承是滚动式向前的,其中不仅孕育、包含着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不时发生、进行着发展和创新。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近些年来中医人员的书读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经典著作学得越来越少,以外语挤兑乃至取代中医经典的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说,目前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在工作之余每周阅读中医书籍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每天不足1小时;中医临床人员每月进行个人总结分析的平均病例数多为5~10例,其中5例以下占40?6%,10例以上占14%。高级人才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情况尚且如此,一般中医人员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读书少、悟性低、知识存量减少、临床疗效降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医学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障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 u% r4 k& }" Y- H/ m5 r" k4 f/ P 提高中医药人员水平的途径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从研读古代名家的原著入手,学习历代医家和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夯实理论功底,在学习中做好学术继承,在继承中追求学术创新,以尽快提高中医人员的经典理论水平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出一大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信誉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新一代名医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已经提出了一个以学习中医经典为中心的一揽子读书计划,要在今后两、三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中医全行业读书活动,还要围绕这一活动开展知识竞赛、评选读书状元、推出中医名家,这实在是让国人拍手、让中医界振奋的善事、好事!据悉,初选的百部中医经典著作已正在校释、出版中,活动的序幕马上就要拉开。而读书只有积极性不行,还要善读书、读好书,这就需要我们中医的前辈、专家帮助读者荐书、辅导大家读书。有必要编写出一套全面介绍、评价中医重要古籍内容,兼大众性、趣味性、文化性、学术性于一体,能雅俗共赏的中医古籍导读丛书读本来,以满足广大中医药人员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需求,《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系列丛书,正是为此而诞生的。) l* f8 W% o" T1 O0 K
考虑到中医与中药、理论与临床、综合与分科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古籍的代表性,经专家、领导与出版部门的反复协商,决定对这套丛书采取分批推出的方法,第一批首先推出《黄帝内经》、《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诸病源候论》、《温疫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世医得效方》、《脾胃论》、《小儿药证直诀》等15部著作。之后,将根据读书活动的需要再适时推出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批量的书目。每本书介绍一种中医古籍,单独成册。9 r0 L* I1 t$ m7 O4 A! w9 P
这套丛书定位于学术与科普著作之间,即从学术观点看,它具有本质上的学术性质;从科普观点看,它属于服务于较高知识层次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范围,是向包括中医药初、中级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的社会性读者编写的,具有导读和构架学术与普及性知识桥梁的功能。其内容包括每部中医古籍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该书的主要医学理论及学术贡献,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世研究、应用该书的情况与该书目前的学术现状;该书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其他内容,特别是养生、养性、食疗思想及医案、医话、验方等实用知识的介绍等。因此,本丛书在表现手法上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使古籍白话化的手段(如语译、注释、考订),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浅说白描(如对古籍作者的普通介绍、对著作的学识性评介)。全书以观点科学、重点突出、文字典雅、表述准确、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要求为起点,力求达到使读者在读书中受益、在读书中轻松了解中医、应用中医知识的目的。3 z0 s/ r8 |: a( p1 u* Y1 h
参加这部丛书的编著者,大都是当今中医文献学界的大家,相信他们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中医界和社会各界读者的认可和欢迎的,这批著作也一定会对全面复兴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质、促进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普及起到催化和辅助作用。
6 \' a) J& O- t: z4 x5 k6 U) {3 d" \5 g! ]2 r" I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编委会5 W* T: H/ c6 E3 ~
2007年7月30日' u9 ]7 N* v% c
; H% W% Q5 B& | 9 ~/ t& O2 a! J7 U( {
0 Q9 A, i( o2 S! t8 u
一、《世医得效方》是一部什么样的医书6 Y; o+ n. u* |* c& E* \8 i; ^
二、危亦林其人
, S. X$ L9 J, W) B+ h- z4 j/ }三、《世医得效方》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价值/ V4 N3 j- l, ]3 Y7 N
四、《世医得效方》流传版本简介
2 {9 t) T) z7 K; X- \( o五、据因辨证,按证遣方
8 y! ~2 x3 l* `" X, Q9 J, v; c六、收录方剂,实用得效( W7 D% L( B" ]! j' q5 D
七、论治杂病,系统全面( P" W+ ~& E: W8 A4 t
八、骨伤整复,颇有创建; ~* W) Q! _' \9 T2 J9 n, n0 G
九、诊治眼疾,首绘八廓) k1 N8 Z9 P" F ^( T
十、疫病证治,因时详辨
" Q% a# k, l" h$ }十一、疮肿之疾,秘传十方
7 Q: ^6 x' T- X. j: |十二、小儿之病,多所发挥# l% |$ y( }) W' ~$ f2 @; J
十三、中风诸证,虚实论要1 g' {2 W+ H) R0 I4 d4 U) K
十四、妇科杂病,妙手回春' i) l- e |/ ? R
十五、结合针灸,增强疗效
. J' B' b3 M m; o十六、养生食疗,保民健康1 W+ d |" @& [1 ?0 J* A
参考文献
$ m5 h9 G/ j+ ^
0 @' Z, F0 l+ T/ Z1 v[ 本帖最后由 zxz111 于 2008-6-13 11:45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