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30 14:2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事实上的季家大管家9 W. f& a, I- b
0 T) [, |, T% _" ]3 a: _: S自从2003年季羡林住进医院,就一直与世隔绝,所有外围事务都由北大派出的专门人员负责打理,就连每年住院的34万医疗费用,也是北大支付的。同时,季羡林的一切私人财产也都由北大掌管,包括户口本、身份证、存折、工资卡、钥匙都在北大的保险箱里。3 R7 ]1 D8 {% {! V; l* Y
! `* q1 J% _5 y) G2 N+ g在医院为奥运频道《武林大会》栏目题词、为动画版《孔子》题词、为山东东阿阿胶集团题词“东阿阿胶博物馆”……近两年间季羡林的多次题词,有些被用作商业活动。张衡说,季老的很多题词都被拿去卖钱。季羡林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透露,杨锐一年要求老先生写100幅僧人语录,由于季老身体状况欠佳,去年只写了50幅,这些字画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8 a/ {. ~* x7 k- }6 T( {$ { j3 p; [/ E' c
季羡林的稿费也是一笔糊涂账,老秘书李铮的儿子李小军回忆说,季羡林的稿费出过一次事故,《牛棚杂忆》出版时首发8万册,工作人员领回2万元稿费,李铮觉得数目不对,就让季羡林派人过去询问,得知稿费是20万。后来那个工作人员把钱还回来了。蔡德贵前后给季老送去稿费75万,也不知下落。最近,季承带着儿子来看季老,护工开玩笑说该封红包,季老居然拿不出钱来,还是护工借给他3000元钱。蔡德贵看得心酸,就给季羡林联系了一笔4.9万元的稿费,后来又有一笔3万元的稿费送来,季老把这给了季承,让他取1万块钱出来包红包。% G, S- u& M k5 H
" j% d) y7 i0 F. K1 H9 B两年前,季承曾给北大写信,认为北大这样对待季羡林是不妥当的。但没有回音,他找到学校,学校让他去找吴志攀书记。不过,吴书记每次都不在。
4 N1 u' R3 l, {3 ]( m2 I( p
: a7 g1 b7 g$ F$ M' ~北大对此不予置评,吴志攀夫妇也不愿面对媒体。但在吴教授生日那天,他的学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罗培新撰写长文,为恩师辩护。罗培新说,11月2日晚,(季羡林父子相见的前夜),吴志攀在华政做讲座,上海的吴门弟子悉数到场,在吴老师房间,师生聊至深夜。告辞之时,学生们读出了恩师眼中无尽的悲凉。罗培新还透露,事发后,师母昏厥过去,一度呼吸终止,现在师母情况有所好转,但每天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C4 {8 ?: E, f0 a, @/ O1 \
; `1 m/ M1 J& s. _6 B
北大并没有委任崔岩为秘书,但蔡徳贵做口述历史时,崔岩也会拿出录音笔,说是杨锐交待,要跟着录。季羡林回应说:我们录我们的。可见季羡林对杨锐是有意见的,他曾说,这两年,我想见的人见不着,不想见的人她倒让我见了不少。
5 }8 _" A. }* J6 H
8 }& c9 t0 V X1 o# ^7 E3 z+ x: L从“假画门”到“隔绝门”,北大新闻中心一共发布了两条声明和一篇“答记者问”,主要内容分别是“季羡林藏品并未发生流失”、“张衡手中字画全系伪作”和“尊重季老家庭事务”。北大首席新闻发言人赵为民拒绝接受采访,在11月5日北大主办的“2008东亚四国大学校长论坛·北京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商报》记者提问季羡林事件,赵为民反问:“你没接到宣传部的通知吗?”
! X( ~7 |5 L* s6 D; @- H5 a1 P$ p' m7 O9 W* ? l4 T: L# `9 V( o) `
2008年12月12日晚,在北大逸夫楼模拟法庭内,校内外专家就“季羡林藏画被盗事件”召开“言论自由与公共理性”专题圆桌会议。会上诸位专家针对媒体报道展开讨论,学者们“十分警惕媒体不受公共理性约束的危险”,北大教授强世功认为媒体缺乏管束,“无冕之王”其实是贬意,并归纳出“法律向媒体投降”、“大学向媒体投降”的结论,引得北大学生喝彩。1 b2 Z# ]' f) H2 y9 e2 K$ e! n
3 ]3 o4 T0 F) Q+ a# s, S# r
据记者调查,北京部分都市类报纸已接到北大方面的“私人招呼”,不再介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