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7 18: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结的历史
中国人相当久以前便学会了打结。而且『结』也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结之所以具有这样的重要性,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这可以从许多史料和传统习俗中见出端倪:最早的纪录
6 |4 F, h. Y# U. |+ k8 x1 I9 x& m" A# E! e/ M
? 早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周口店山顶洞人文化的遗迹中,便发现有『骨针』的存在。既然有针,那时便也 一定有了绳线,故由此推断,当时简单的结绳和缝纫技术应已具雏形。
0 k8 d7 U0 }$ H* E( I8 y2 k( j. y+ s
?文字的前身
9 L/ g# [$ s$ Y$ E* t2 z+ t8 M, x6 Q, h# |
? 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记事,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而和郑玄周易又注称;『大事大结其绳,小事小结其绳』而在战国铜器上所见的数字符号上都还留有结绳的形 状,由这些历史资料来看,绳结确实曾被用作辅助记忆的工具,也可说是文字的前身。- D$ O5 i2 v; M! `" \7 ^- I$ M6 r
[7 g+ S5 v3 S" Z- \2 a: Y 穿著的习惯" l! N1 E3 R8 K" k
0 ?% K" p: T" L
? 服装* p) i4 C# Z- E& t
2 l2 a. _9 M, E ?9 g' J 最早的衣服没有今天的钮扣,拉练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借助将衣带打结这个方法。
$ Y. f) M! z( g5 N: |# E2 Q( e$ y" e P1 ]6 C }4 l
玉配/ _0 A4 Q4 |6 x' i
% R0 \& w8 S8 g9 F% k
中国人一向有佩玉的习惯,历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珑,玉□等,在其上都钻有小圆孔,以便于穿过线绳,将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还有一种成套的玉佩,是由好几种不同的玉佩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长串,而其连结的方法当然也非靠穿绳打结不行。+ ^ e' F' S% s$ n
1 c; f- O3 n0 ~: L( K" C: ~ ?应用
, P; o W/ P( C- F
+ w" l1 H: |% K3 E1 |$ I+ D?印钮和镜钮
4 S8 z8 `& _* X
. Q2 U. }; S0 T. F6 X2 g+ ~? 古人有将印监系节佩挂在身上的习惯,所比流传下来的 汉印,方方都带有印钮。而古代铜镜背面中央都铸有镜 钮,可以系绳以便于手持。由这两各地方不难看出,绳 结在中国古代生活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 r3 L( i: D/ ]: C# u7 V O- e: }( }9 |9 a' P
?同心结
8 e! Q* g* \* Z9 q* {0 v* U/ Z
0 F9 H# e+ Y) G8 a4 D- r 古人喜欢用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结来表达相爱的情愫 , 并美其名称为同心结。梁武帝诗词中有:『腰间双绮 带, 梦为同心结』而唐朝的教坊乐曲中,尚有『同心结』这个词牌名。
, b2 h- i; T8 ~# T& Z
# Y. R" I4 C7 m2 t* Z8 a' ?+ i妇女装饰0 w b( |) Y9 u1 U& k: K7 h
8 s$ s& I: [3 y" F?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绘『女史箴』图卷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貌,我们可以由画中了解当时妇女装饰之一斑。例如在画中仕女的腰带上, 就发现有单翼的简易蝴蝶结作为实用的装饰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画中, 有一位仕女腰带上的结, 就已经是我们现在 通称的蝴蝶结了。到了清代,绳结已俨然被视为一门艺术,样式既多,花样也巧,在那时绳结作为装饰的用途 相当广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轿子,窗帘,帐钩 ,肩坠,笛箫,香袋,发簪,项练,眼镜袋,烟袋.. 下方常编有美观的装饰结,这些结常有吉祥的函意+ q' R6 _/ J; o( v" Y
! y/ }& H" ~7 K) i' c
?近代:结绳艺术0 m- d3 s- E! v, k$ y9 [
. _+ v" ^- e1 q! H! u? ?到了清代,绳结发展至非常高妙的水准,式样既多,名称也巧,简直就把这种优美的装饰品当成艺术品一般来 讲究。在曹雪芹著的红楼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有一段描述宝玉与莺儿商 谈编结络子(络子就是结子的应用之一)的对白,就说明了当时结子的用途,饰物与结子颜巴的调配,以及结子的式样名称等等的问题。 结子之为用在当时可大了,比方亲友间喜庆相赠的如意 ,件件都缀有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结子及流苏。日常 所见的轿子、窗廉、帐钩、扇坠、笛箫、香袋、发簪、 项坠子、眼镜袋、烟袋以及书画挂轴下方的风镇等等日 用物品上,也都编有美观的装饰结子,有时候这些结子 还另具吉祥的含意。( W8 p9 u/ S* n% |
, t2 k6 T) h/ c8 s) q' d' e
?现今中国结艺: g+ C _: Z$ n8 b' I2 t1 Z
1 {9 n+ \2 {) f- k. \3 N
民国以来,由于西方观念如科学技术大量输入,使我国原有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重大的改变,再加上对于许多固有的文化遗产并未善加保存和传扬,以致许多实用价值不高,而制作费时费事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便告逐渐式微,甚至在不断朝现代化蜕变的社会中湮没。中国传统的编结技艺就是一个最好例子。编结艺术式微的 另一个原因是它所采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动物纤维或用 植物搓成的绳线,都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终究经不起 经年累月的各种物理和化学侵蚀,而无法长久流传于后世,现在所能找到的附属于器物上的绳结,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遗物。
: M: |9 {+ y, ^2 u9 U' y0 D, v* x3 k, K( b% E K. L0 g
[ 本帖最后由 爱在蓝天下 于 2007-1-9 12:19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