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百家讲坛》引起我的兴趣的是看《百家讲坛》引起我的兴趣的是孙立群教授讲《范蠡》,这个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即成就了人生的政治又富甲一方,最后还落了个拥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隐世蔽居。他的经商原则七年生聚,三年荒芜,就是说十年中如果有七年农作物收成较好,那么接下来三年就可能要减产或受自然灾害了,所以他懂得如何囤积商品,自然也明白什么时候开始清仓兑现。这其实就是做远期期货,只不同的是它的期货经济商是他自已,经济人也是自已。0 u0 d5 ]7 U' A$ u* i9 F" O
4 G( p F0 g" F2 D3 M8 J
《胡雪岩的启示录》曾仕强教授讲的,按他的划分中国古有商圣范蠡近代有胡雪岩,这种说法我觉得勉强。个人认为胡雪岩乃一介高级投机份子,既不为国,也不为民,只是想为己留名以垂芳百世。可他的秉性决定他的人生是悲惨的结局,这种结局是必然而非偶然。
! W' i7 W& ^) H7 r9 I5 `0 X- O
: I/ D) J6 L! j. N4 h ~% c8 V胡雪岩以‘忠诚’换取钱庄老板的信任,他才敢将私讨的公款挪用到王有龄身上,这是为了他日后的政济飞黄腾达而铺垫的第一个跳板。到这里还不能说明他目光短视,接着尔后它却利用这块跳板一味地为了挣钱升官,升官好挣钱,最后栽在了私加利率被李鸿章整死。说到底他死在贪上,钱是刀。胡雪岩谈不上为国为民更谈不上什么收复新疆功不可没,我们要搞清楚胡雪岩支援左宗棠并不是为了搞政治升官,而是为了发财。他象世界一战期间美国资本家放贷款给欧洲银行家们一样是资本交易,美国人并不是为了支持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他要的是白银。一战时期的美国资本家与胡雪岩家乃异曲同工,我们没有听说过世界上那个国家处在战争时期国民向政府捐钱后还要求还本带息的。
' a/ p4 d! R( G g; T& i- u( `/ x+ Q) m4 H
再谈谈范蠡,他出身布衣与文种结伴出楚赴越国求前途,得到越王勾践的重用。在越王不听劝阻轻言与吴国交战且败后入吴为奴,范蠡与勾践同肝共苦,最后终施计得以重返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他回越国后重振越国政治及经济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扩大人口以备军需。这是智与勇的结合,权与谋的发挥。《春秋》等史书上有明文记载范蠡为越王勾践消灭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大夫,随即不许几年范蠡辞官归隐,有人说他看透勾践可同苦不可同甜,也有人说他功成身退且救得西施以曲求全。我们不论他的退官是何等原因,但我们很楚地可以看出他为官乃以国家社稷为重,百姓沧桑为重。而胡雪岩只不过是拿政治为依托来谋取钱财,虽官至一品富可敌国可国家与百姓并非受利的对象,以此说胡雪岩的一生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以己利为主旨。
" k3 V$ Y( o- H' `7 A4 U" x# g. f0 @! V
范蠡退隐后而三徙实乃避功名为利。但他的这种利益是靠自身的才智与学识得来的,三徙也是因为富甲一方不得已远名而迁之,况且范蠡富仍不忘亲朋好友及近邻他都有施惠。而胡雪岩临死仍欠一屁股滥债不还不说,还曲线保全了他的‘胡庆余堂’,这是君子所为吗?范蠡以从政与经商来体现他人生的自我价值,并不为名与利所迷醉,这是一种何等的超然境界,虽比不上庄子的逍遥,可他的心智却绝对不可与胡雪岩划上等号。如果要那样的话我们的思想肯定会受到侮辱,或说我们精神境界太匮乏。
5 }) d8 `9 |5 V' X6 g* |$ U( u+ Y, [. _8 \1 p3 W3 }
孔子日:“无邦,富且贵,耻也;有邦,贫且贱,耻也”。相比之下晚清的胡雪岩与春秋中期的范蠡那个耻也?: M/ G1 D4 m+ ?# R) {! P2 e
立群教授讲《范蠡》,这个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即成就了人生的政治又富甲一方,最后还落了个拥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隐世蔽居。他的经商原则七年生聚,三年荒芜,就是说十年中如果有七年农作物收成较好,那么接下来三年就可能要减产或受自然灾害了,所以他懂得如何囤积商品,自然也明白什么时候开始清仓兑现。这其实就是做远期期货,只不同的是它的期货经济商是他自已,经济人也是自已。
# t6 _* F$ A3 m5 ?3 D; T5 M4 S2 Y% F7 K; {( I0 U6 }, @3 n
《胡雪岩的启示录》曾仕强教授讲的,按他的划分中国古有商圣范蠡近代有胡雪岩,这种说法我觉得勉强。个人认为胡雪岩乃一介高级投机份子,既不为国,也不为民,只是想为己留名以垂芳百世。可他的秉性决定他的人生是悲惨的结局,这种结局是必然而非偶然。
8 _7 r6 T( j* b0 K) x9 `
( G( w) D( R4 r胡雪岩以‘忠诚’换取钱庄老板的信任,他才敢将私讨的公款挪用到王有龄身上,这是为了他日后的政济飞黄腾达而铺垫的第一个跳板。到这里还不能说明他目光短视,接着尔后它却利用这块跳板一味地为了挣钱升官,升官好挣钱,最后栽在了私加利率被李鸿章整死。说到底他死在贪上,钱是刀。胡雪岩谈不上为国为民更谈不上什么收复新疆功不可没,我们要搞清楚胡雪岩支援左宗棠并不是为了搞政治升官,而是为了发财。他象世界一战期间美国资本家放贷款给欧洲银行家们一样是资本交易,美国人并不是为了支持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他要的是白银。一战时期的美国资本家与胡雪岩家乃异曲同工,我们没有听说过世界上那个国家处在战争时期国民向政府捐钱后还要求还本带息的。
. C+ ]: D: L( b
9 } V M. p. Z5 h0 D4 m, n# k再谈谈范蠡,他出身布衣与文种结伴出楚赴越国求前途,得到越王勾践的重用。在越王不听劝阻轻言与吴国交战且败后入吴为奴,范蠡与勾践同肝共苦,最后终施计得以重返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他回越国后重振越国政治及经济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扩大人口以备军需。这是智与勇的结合,权与谋的发挥。《春秋》等史书上有明文记载范蠡为越王勾践消灭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大夫,随即不许几年范蠡辞官归隐,有人说他看透勾践可同苦不可同甜,也有人说他功成身退且救得西施以曲求全。我们不论他的退官是何等原因,但我们很楚地可以看出他为官乃以国家社稷为重,百姓沧桑为重。而胡雪岩只不过是拿政治为依托来谋取钱财,虽官至一品富可敌国可国家与百姓并非受利的对象,以此说胡雪岩的一生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以己利为主旨。
! z/ u* L% s( w5 Y6 t F( \! H4 j$ E/ M) t* x# P g: t, z
范蠡退隐后而三徙实乃避功名为利。但他的这种利益是靠自身的才智与学识得来的,三徙也是因为富甲一方不得已远名而迁之,况且范蠡富仍不忘亲朋好友及近邻他都有施惠。而胡雪岩临死仍欠一屁股滥债不还不说,还曲线保全了他的‘胡庆余堂’,这是君子所为吗?范蠡以从政与经商来体现他人生的自我价值,并不为名与利所迷醉,这是一种何等的超然境界,虽比不上庄子的逍遥,可他的心智却绝对不可与胡雪岩划上等号。如果要那样的话我们的思想肯定会受到侮辱,或说我们精神境界太匮乏。$ @$ }9 S4 s N4 I' z# {! J( x
" E" M8 i4 a! K0 n5 B! X" a8 }3 |. k3 N
孔子日:“无邦,富且贵,耻也;有邦,贫且贱,耻也”。相比之下晚清的胡雪岩与春秋中期的范蠡那个耻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