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4|回复: 0

端午节的别名与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15: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文/ 子羽
& n. l" q5 e/ G6 N
8 E. H8 i3 a; e% y" \. p$ x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和春节、中秋并列为最重要的三个节庆。端午之“端”字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来称“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既然是两个“午”,故又被称作“重午”;再者,由于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所以又称“端阳”。. X! C, [% o2 `

( I- G3 y4 C8 q此外,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因为此时,天气炎热,蚊虫苍蝇孳生,百毒齐出,很容易发生传染病,古人就用天中五瑞─ ─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b7 X% c# O1 M" K  z; H

0 g+ U9 ^' b% B: U1 o" t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此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加上当天有龙舟竞渡之习俗,故又称“龙舟节”。
2 K+ c6 G" O7 ?. X0 W$ h
; y" R3 z7 a. d3 s& q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兹介绍如下:
0 t) P6 M" F& c2 `! T% R( o( _2 i$ y0 d9 ?
(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N1 ^2 Z4 i) v& U1 K
( \7 q' ~, j2 E, G' D1 F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一心为国,主张联齐制秦,却遭贵族子兰等人馋言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一带。在被放逐期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诗篇,影响深远。后来楚国被秦大军侵略,心痛失望之余的屈原,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便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见证其爱国的至情。/ {' h" X6 ]! a

" J0 O2 d4 F5 r/ V6 U) |& t传说屈原死后,哀痛的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诗人。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面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为了不让鱼龙虾蟹咬屈大夫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祭祀屈原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8 Q6 P, p" K0 S1 _0 V5 t. _$ x' A
还有一位大夫则将雄黄酒倒进江里,以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后来的棕子。4 D" L7 f' n# _' C. J: @. C1 ]2 I
6 |( e: {0 P+ D' s; w0 b

( y8 ~, b3 A1 U* x% D(二)伍子胥的忌辰
- r2 S' N- s! i+ E! i2 b$ i0 l  G) w3 y/ ?6 ~
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由于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便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后来楚平王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在位时,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则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加上吴国大宰受贿赂,因而进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便以宝剑赐子胥自尽。
& }1 v7 d3 z/ d+ j+ M! ~  ?: M* i# Y/ Q" N" x" Q
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人说:“我死后,请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后便自刎而死,夫差闻之大怒,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4 }3 f2 d, I- T6 H
, |0 i# ?$ w, b4 B  q; u4 m  g! B" Q, g8 ^
(三)纪念东汉救父的孝女─ ─曹娥
* w  V/ J0 W1 x- ?8 ^0 h! e% Y
0 `+ C$ d0 Q7 @3 }3 p# T) x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的五月五日,曹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8 g5 N; ?+ @/ ?+ @; u2 ?

5 V. h2 U1 R. `, H7 _) d/ Z' v县府知事便令度尚为之立碑,让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便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Z/ |) @( H$ v( B2 z

; y) A7 p, A% _' u( d. F  p1 z2 s  s: V; l7 t& q5 p
(四)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j) i# ?: }. @6 ~) {9 V( _; c5 [, V6 J/ k5 q+ w6 R9 C8 i
由近代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史称百越族。' o1 I, ^( i, M9 W: g6 }
9 I5 A) u" }4 _! `
他们有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包括大量的石器及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生活用品中,以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族群特有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4 s1 N0 V4 n- K; S0 Z1 J' e1 d8 x' h1 S, x& B) Q2 a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 00:52 , Processed in 0.0288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