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59|回复: 1

浅论道德救世——熊春锦先生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经》导读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9 22: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常感谢读书会邀请我来给大家做一下汇报,既然是读书会,我想就应该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有的“读书学习方法”。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文化教育,对于如何“读书”,在概念上已经有点混淆了。
6 @: v8 l( X/ E' ~1 {0 G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在家里是读书还是看书呢?
  K: x+ a. J$ e3 Z3 C答:看书。
4 R+ Q3 A5 Z  ?( O1 [1 w
$ s% g  P2 y& K0 V% V
( i! v' h$ b1 f# R, j, |3 E
2 E$ I9 m$ o1 S) o  ]6 K        一、读书会中话读书; q+ ^9 `% o8 |+ [
        真正的“读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大瑰宝,现代人把这个读书的“读”字已经误解了,只是用两只眼睛看,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读书是要调动舌头,调动眼睛,调动手,还有心。基本上是要求四动,眼动,舌动,手动,心动。要一起动起来。那才叫读书。而且这个读书,基本上分为三种方法,也就是儒家的呤诵,佛家的念诵,道家的观诵。这三大方法当中,那一种比较好呢?
& w1 E* [% o: Q; d* g8 k8 k& I+ e0 V/ h/ i& {

  }% z4 v. Z2 N' J
* x& M( p) M$ U$ n6 S  根据我研究道学几十年的心得,我认为道家的观诵法比较优秀。从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文化。就是说,我们学习也好,诵读也好,都是为了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个“思”字在早期的甲骨文当中,上面是个“囟”门的囟字,后来才变成了“田”字。这个“囟”字怎么解呢?古代的“思”要求我们主动把囟门打开,将自己的心与天相连,主动获得天德的能量。《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搏而生者也。”就是说:天给我们人类的是“德能”,地给我们人类的是“地气”。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当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否则仅仅靠我们自己体内有限的能量,是难以达到的,同时也难以实现诵读中的高境界。
* C9 s. G0 Y$ g: G8 ]
5 q& g% C1 E( \) W; z我们人体的营养,基本是两个来源。一个是五谷杂粮,另一个就是精神系统的营养——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道家就称之为仁德、义德、礼德、信德、智德。五种德性的能量养精神,地上长出来的五谷养我们的肉身。经典诵读是通过诵读前人的著名的篇章,引导我们主动地获得天德和地气,来滋养我们体内的精神系统。我们的肉身系统通过一日三餐进食五谷杂粮,得到了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由于长期的忽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其实,人体精神系统的自我营养机制在我们体内也是存在的。人类在大约15岁以前(男性16岁,女性14岁)都天然具备自动吸纳天德和地气的生理机制和心灵状态。而且还在体内建立了一定的储备。/ g5 h3 o) c3 j! B

% i) ?2 X# M2 [( X: k8 m3 U  G6 f' q

5 {, h. |( }# { 但是大部分人15岁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用一定的方法辅助,继续获得充足的精神营养,那么就只能不断地调用仓库里边的能量。一般来讲女子49岁,男子64岁,就把仓库的储备调用完了,人就会出现明显的衰弱。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感觉精神不支了。“不支”的原因到底是肉体缺乏营养还是精神缺乏营养呢?你奋斗了几十年,物质条件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更好,比年轻时吃得丰富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力气,没有精力了呢?实际上主要是我们的精神系统缺乏了营养。7 K& j$ O) R# Z' e0 A
古代祖先留下一个宝贵的、简单的、滋养我们的精神系统的方法就是读书。这个“读”字,它所强调的,正如许慎《说文》里边谈到的,“读”的意思主要是开口诵读。如果不主动开口,就不叫读书。为了使我们今天的读书会气氛活跃一点,我邀请了我的几个学生和大家共同示范一下。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如何运用道家的方法去进行观诵。实际上很快,只要想一想,自己的天门打开了,天上的能量进入到心里面,心和天连起来了,然后再开口诵读。6 B- G* U8 \# J; b; {
        二、音声相合# y4 W5 u! m/ v5 j5 W8 u
诵读中还有个窍门,要找“声”和“音”,不能糊里糊涂地读,一定要把自己的“音”找出来,这个“音”是什么呢?学过音乐的人可能都知道,音是和谐的,是震荡产生的。当我们真正读到体内有震荡的时候,那个音就出来了。“音”的生理作用、营养作用与“声”是不可比拟的。你的精神就会百倍,你的两眼甚至都会射出金光来,为什么呢?因为声音相合了。
4 X0 L- G; B5 O* J* `* J, [/ ~7 I
; e/ r% ]* O8 z# f4 e2 W1 p! O
1 u! n: J: k& t% g! q 5 G+ ]7 J4 b. v( ~
中国有句成语:钟敲罄响,是说十几里以外有个庙里边的大钟,敲它的時候,结果这家人的罄跟着鸣响起来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这就叫同频共振。因为这个罄的频率和钟的频率接近,所以钟的“音”传到罄上时,罄也就响起来了。我们注意到没有,中国的钟跟西方的钟是不同的。中国的钟敲击外壁,“梆、梆、梆”,对不对?而西方的钟敲内壁,这个看似微小的区别恰好反映出是否把握住了其中的道。在木棒敲击钟壁的那一刹那,所形成的一种声响叫“声”,而钟体内的空间里边发出的共鸣叫做“音”。西方教堂的钟声因为音声混杂在一起,听起来不如中国的钟“音”柔和、雄浑,缺乏中国钟音那种震憾心灵,震动身心的作用。( N2 e# T2 r+ G  r
要使我们自己的音和声发生共鸣,就得开口诵读。并且主动在自己体内寻找这个“音”,这个“音”一旦找准了,那么以后自己诵读的兴趣也就会来了。为什么呢?同频震荡以后,我们体内的精气神能够比较快的提升起来,人要是有点小毛病不吃药自己就好了,精神也回到了一种年轻的状态,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对你仓库里面能量的调用也减缓了。就不会还不到50岁就已经躬着腰咳嗽了,弄得毛发也掉了,牙齿也稀了,真好像这一生已经过了半辈子了。我已经60岁了,但觉得自己像30多岁,为什么?因为自己的精气神还挺足啊,没有那种疲劳感。大前天、前天,我两个通宵没睡觉赶着写东西,我今天还是有点精神啊,还能够给大家讲讲课。  b3 B. V* q0 u* }& e) w
在我们正式介绍今天的主题内容之前,先共同来诵读老子一下《德道经》双一章。双一章呢是指老子《德道经》的“德篇”第一章和“道篇”第一章,而且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老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在离道失德以后沿着修德的道路,回到大道的怀抱里。但是到了汉代以后,儒学被独尊,为了全面取代道学,再加上汉武帝特别不满意他的奶奶对他管得太严,就和宰相田玢联手把黄老学说清除了,甚至把《黄帝四经》从国家书库和社会上一起清理干净了。老子的五千言虽然保留下来了,但经过一翻编修和颠倒篇序,编修成了现在的通行版,已经把原意篡改了。我花了几年时间,把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版“德道经”整理了一下,中央编译出版社很重视,几年前出版了。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德道经》这一提法,这非常有利于把道德根文化复兴起来。
7 X  r  W2 d8 o3 D/ k5 _- [0 Z" u
$ m  `7 X1 `/ d7 Y7 r1 w" ]4 R
( _. O  a. V) Z* x4 |. v) v2 j" t # \8 s- M$ C, `" r9 E$ w7 _
我带一下,大家一起诵读,别忘了开自己的囟门,把心打开,和天连起来。
# z' J( `8 o- m; f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D/ ~0 c# }5 b) h3 O9 q! j
上德无爲 ,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
1 {+ E4 z) V# L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 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 # J7 [$ x* [" l8 @1 r+ U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B, |. R. P7 ], B: r6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 K0 _) B* U" C  z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 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9 c, l, t* l* f% ^5 T/ b' Y1 f # ~- H+ T( h1 T- ?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I) V. c- O2 E, B- }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U/ o6 e; v, J) E2 F- H# D5 n$ q: g无,名萬物之始也。7 q: g) H7 I0 H3 Q" a1 g5 C' c. w
有,名萬物之母也。! L# t9 S3 V9 K6 H8 T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4 q2 g  s* e" S, Q1 F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門。
. G( X4 y' D5 ~( {8 O* a, M# z很不错,很有点读书的味道,有一种共鸣音出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22: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点点滴滴见智慧
' w1 a0 [, i6 y) y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中国的古文文字都是上下排列的,不像现在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横着排的。古人对经文非常重视,读一行点一下头,给予肯定。西方排版从左到右,读一行摇一下头,像是在说“No”,在否定人家。这其中就有一个礼德的差别在里面。
. o- n7 D( ]4 u& a9 C7 o2 c8 S' ~0 ^/ b1 g

" g5 a3 c; r" U 5 f7 V, u9 b7 W/ v$ Y
  刚才说的当然是个笑话,但是我们的祖先对人体生命机理了解的更为深刻。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颈椎会前后上下小幅活动,大脑和脊椎里的脑脊液,也会随之加速循环。脑脊液,古代道家称之为天河水,这个水从大脑流到尾骶骨的终池,然后再循环上来,当我们读书的时候,在点头磕脑的时候,随着脑脊液循环的加快,大脑的深层和表层都得到了更多的营养,使你越读越精神。如果总是左右摇动呢?就会摇晕了,这也是有生理原因的。我们的颈动脉两侧,有两个压力感受器,当你这样摇头读书的时候,压力感受器刺激你颈动脉上的两个化学感受器,会使你的脑压降低,这样读长了时间会很疲劳。
5 x8 m8 }0 d8 c. Z* a5 J  v) q仅从这些细微的现象,就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确是具有人天合一的大智慧。他们早已把我们生命的奥秘窥测得非常详细,而且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制定出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读书的方法。通过诵读,去“与古人居,与古人谋”。古代特别强调,临江临河,焚香而诵。8 F( b5 B' O+ c( p; ~" A

( d: W2 d2 {! g- M
* J$ Z; m+ F6 f% g& D8 w9 v
) q  x! T# @4 I/ v8 Y- P+ V为什么要到江河边去诵呢?正如老子所说的“上善治水”。老子早在2500前就知道,人体内主要是水,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水有个最大的特性,就是与天德和地气的亲和力特别强。有水的地方,有江的地方,天德地气的饱和度就明显地超出其他的区域。我们到江河湖海边上去旅游几天常会感觉到心旷神怡,其中看不到的原因就是天德地气的能量,通过水的携带和释放,大量进入到了我们的体内,滋养了我们的精气神,所以临江临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诵读。- ^4 J1 `* W$ H# @7 f
孔子曾经说: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中国古代教育方法中,诵读就是一个最强劲的法宝。通过诵读,使我的思想境界逐渐与圣人接近,最终达到“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一旦能够“与古人居”,那么你的语言,你的行为,你的举止,你的作风也就合德了,具有了道德的品格。古人对诵读是长期坚持的,而且契而不舍。7 R6 o' a8 S7 P) [# U) [/ y3 g* T
明宋以后基本不读经了,不读《黄帝四经》,也不读老子《德道经》,改为只读《四书》。特别是八股文形成以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迅速衰落,科学创造力也嘎然丧失。这是因为“书”里面的精神营养没有达到“经”的层次,“经”和“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书”描述的只是肉眼可见太极白里面的事物,只能对人的品格产生规范和较正的作用。但是“经”却不同,“经”能够自由的穿越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双重世界,激活无相世界中高品质的能量源,既能提升品格也同时提供给我们精神系统能量。特别是我们成年人,格外需要将“经”和“书”一起读。2 @' p- F1 o5 D4 [7 Z7 O( `
我小时候还有幸接受了私塾的经典诵读教育,那个时候对“经”很重视,诵经前还要插插蜡烛上上香,读儒家的典籍要先拜孔夫子,如果诵经读书的时候不恭敬,私塾的老师还要拿个板子打打手心。我们在座的各位可能没有这个机会,没有尝到那个味。我们后来基本上没读经了,经也没读,书也没读,从小到大在品格培养方面大都是后天不足。除了有些人因为先天足,还具备较好品格气质外,很少有人通过在学校里的教育培养出了好的人文精神。在学校里面我们学的都是知识,没有文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一句话就把我们都弄得钻到知识的海洋里边去了,而忽视了文化的修养。
+ @* N" h% \  H) Q% Z* a实际上知识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丢掉哪一块都不行。只有按照老子说的“执两用中,知白守黑”高度重视德性品格的修养,抓住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这几个环节,才能够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H4 ^7 N' x% a3 A. g
        四、令人担忧的道德现状8 k* s% H' H1 o6 h$ ?. V$ Q
当前整个社会也好,人与人的交往也好,没有诚信可言,道德已经滑落到了底线,该怎么办呢?自然界自然灾害连绵不断,流行疾病的暴发也岌岌可危。最近金融危机又席卷全球,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难道真像有些预言所说的,世界末日要来了吗?请大家放心,世界末日还没有来。因为天道和地道无限地关爱人类,希望人类能够重新认识到“道德”的力量,人类一旦能够尊道贵德,整个人类的精神面貌和世界的面貌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w, `2 Q) c9 l6 }) t, }' q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问题在哪儿?就在于道德的滑波!正如司马迁《史记》上提到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人类离道失德以后出现的名利增多的现象,以及对人类心灵的腐蚀作用揭示出来了。名和利,需不需要?回答是需要的,但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用德来规范,用道德的品格和品质来规范,才不会对社会、对他人产生祸害。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深刻的哲学思维当中,也发现了这一点,在他们选集当中我就曾经发现这样一句话:“一种离开古代氏族社会的纯朴道德高峰的堕落。”我们现在人类是不是这样?正如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所揭示的,我们人类的确是从道德高峰跌落下来的。
0 P. _9 j& D8 l- v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英国的剑桥大学也作了一场演讲,也谈到了道德的问题,他其中就说了:“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这个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德文化的根蒂。他还说:“道德缺失就是这一次金融危机加快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感到:中国有希望了!我们中华民族只要能够将我们的道德文化接续起来,并且用道德文化教育我们全社会,那么,就可以从这个道德底线“反也者道之动也”地走向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 g2 k4 o0 Y$ q7 S9 ?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神秘的,她很简单,很朴素。关键的环节就是修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的这段话,并不纯粹是儒家的思想,准确的说这个提法源于《黄帝四经》。汉朝的时候,运用黄老思想——《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治国,曾经创造过两次辉煌,唐朝的时候同样利用老子的《道德经》治国也出现了两次盛世。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鼎盛的时期。文景之治时期,粮食多的吃不完,粮仓里的粮食化成了齑粉,国家钱库殷实,串钱的麻绳很多都烂掉了。这充分说明: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基础!金融海啸的出现,以及中国贪官污吏无法根除等问题,都是只注重物质文明,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3 11:08 , Processed in 0.0542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