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 09: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有关人格修养的这些论述,今天是否还有借鉴的意义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组成。 $ g! Z, b& L8 \+ c/ E( z! }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
: W+ P% f; F: [; B$ T( B! _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
4 m' Y& p8 P) g7 d: Y: I' @; Y5 J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 6 p" y$ s- c5 t* k
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
5 Q5 r' m6 ^# t9 w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 + H2 Q! h! g$ R; Y
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
* q: V z- v/ k/ c+ i要的。
. @+ |# g4 l7 }; y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多了。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其形式的本质就是
$ `' @% K. Q8 C0 \7 W它们的“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的事。但是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则是“爱
7 o* Q& o8 k, S, F* w4 H/ F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3 L1 Q8 f- }. Z& Q“爱人”(《论话·颜渊》)。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在《论语》中 0 h1 d1 l# V, G) j, n+ v# l/ \
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所 : l) I6 ?# W- g& O2 I; D4 m
以“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在这种情况下。“仁”可以译为perfectvirtue(全德)。$ C- t* O0 l9 ?7 ]
参考资料: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