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元帅队伍中,共有十位成员,其中朱德元帅从未直接指挥过作战任务,是象征性的人物;罗荣桓是政治元帅,也没有指挥过大的作战行动;陈毅元帅虽然一直担任中共一个战略方面的军事主官,但他的作战指挥都是依靠粟裕来完成的,而且到最后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时,他已经离开了军事指挥的第一线而被粟裕取代;贺龙元帅虽然也一直是军事干部,而且在抗日战争中长期担任八路军120师师长,但中共领导人也许是知道他指挥作战的能力平平,没有交给他太多指挥作战的任务;聂荣臻元帅也曾长期担任115师政委,在华北时作战上也没大的建树;时剑英元帅一直从事参谋工作,长期担任八路军参谋长,没有直接指挥过大的作战行动。中共除粟裕以外的其他九位大将,都没有担任一个战略方面的军事主官。
$ i3 X' T4 g5 z4 U
( y3 M/ G7 B1 _% @, L3 m5 W/ T$ H! U/ i
在中国高级将领最优秀的名将之中,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徐向前等五人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但在这五个人中间,谁最有才干,指挥打胜仗最多,仗打得最精彩呢?我觉得在这五个人中间差别是不太大的。因为他们各自所处的战区环境不同,领受的命令不同,战区的重要性不同,中央所给予的关注程度也不同,当然,这五个人各自的性格也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在指挥作战的方法和各自的战绩方面有些区别,但仅就这些区别是不能确定这几位高级将领的指挥水平高低的。我认为这几位人物在战争的指挥艺术和作战功劳方面各有千秋。并不能说哪个能干很多而哪个又差很多。
6 ?, {4 P% `/ J1 ]1 _* y) J9 i! ]3 e1 w
现我就自己知道和查阅一些资料所得到的结论对以上五位名将作一个粗略的评价。
7 J, I7 @! A$ v9 v* r& z
$ X: c6 ?2 A& r. W0 g
$ U3 l. k! T/ E* [1 b, I2 \彭德怀元帅3 L5 N, j4 G- W, L
0 T! G* k+ E- Z0 T* K
* @3 q& _' e* n* C2 h p! b! n彭德怀,1898年生,湖南湘潭人,北伐战争期间在湘军当团长,1928年率部与滕代远,黄公略组织平江起义参加革命。彭德怀元帅在红军时期就是赫赫有名的红三军团总指挥,这个军团是彭德怀平江起义的基本部队。与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同时是红军时期是毛泽东手上最有力也是最坚定的基本部队。& ?/ S$ s! `" U' p% j( M
: C3 B$ o, \$ I& ?9 O6 m* s' |' Q
& H) ^3 X0 H# \; t* [& _在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湘江战役中,他与林彪的红一军团同时坚守湘江上下游两个阵地,控制了湘江30公里长的江面,为红军首脑机关中央纵队安全过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9 O& E$ p b5 {) [ R0 f' y& o8 P/ P9 _7 `* m6 H. A
4 o9 v( H0 Y: K1 Y& a, ~, q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彭德怀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到抗日战争中后期,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壮大形成山东、华东、山西和晋绥地区几大根据地后,军事指挥工作已经转到各方面大员手上,彭德怀不再承担具体指挥任务。3 P" E) V7 K+ H+ H4 o9 t v9 @
6 q' N1 q2 N4 z
( }+ T+ k% G! ~" J彭德怀军事指挥艺术的高水平发挥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彭德怀处于中央首脑机关的延安,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都集中在东北、山东、苏北、中原这几大区域。1947年3月,国民党西北王胡宗南调集二十万精锐谪系主力进攻延安,延安当时只有所谓的留守部队两万多人。而且装备极差,但彭德怀主动要求担任西北地区的军事指挥任务,就用这两万多人与国民党胡宗南部二十万大军对抗,在当时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条件下,要作这样的决定是要很大勇气和自信心的。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解放军以两万多人的力量,经青化贬、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榆林、宜川等一系列精彩的战役后,到1948年中旬,解放军彻底扭转了西北地区敌强我弱的态势,并成功收复延安,到1948年底,部队已由最初的2。6万人发展到7个纵队15。5万人。1949年初全军整编后,编为两个兵团。即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然后与华北调入的第十八兵团第十九兵团和第二十兵团(第十八兵团后入川归二野指挥)合兵一处,形成强大的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又率领第一野战军收复整个西北。并出兵新疆。彭德怀在整个解放战争开始时手上的兵力是各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少,装备最差,敌我双方兵力对比最悬殊、地理环境最恶劣的一支部队。仗能够打成这样,并形成席卷西北之势确实非常不容易.
( x5 M& |4 F: ?0 d: [# |9 K' B$ q3 e( Q* l6 M% M& R
彭德怀军事指挥艺术的第二次高水平发挥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前彭德怀力排众议,以超人的胆略和极强的自信心承担起志愿军的领导和指挥任务,入朝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作战,并创造了解放军以弱胜强、打败强大美军的新纪录。彭德怀在朝鲜指挥对美军作战的经典战例是第二次战役。1950年底,当时美军已经逼近中朝边境。美军指挥官、也是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率领着装备精良士气正盛的美第八集团军、第十军和十多万南朝鲜军队,眼望着前面不远的中朝边境线,急切地想尽快结束这场战争,以取得他战争生涯中的又一场辉煌的胜利。彭德怀在第一次战役取得小胜的基础上,故意示弱于美军,其实彭德怀早已在美军的必经之路上布匹好了口袋。麦克阿瑟果然中计,置已经出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不顾,挥兵急进,发起了他号称的“圣诞攻势”。待美军进入袋形阵地后,彭德怀指挥志愿军突然发起进攻,此战获得巨大胜利,一举将美军赶至三八线附近,而且在战役进程中多次围住了美军的重兵集团,只是由于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严重不足,无法达成歼灭的目的,致使美军又多次得以成功地逃脱。彭德怀指挥作战的特点是勇猛顽强,豪气冲天,而且也极其善于灵活指挥,避实就虚,以少胜多,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经历首开了中共军队对外作战并战胜世界最强大敌人的经典范例。经朝鲜一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威名远播世界。
5 R p F. O/ `7 h+ E" [- _( a/ a" @# A
% ]4 v9 j% I4 Q; G1 L& m0 y7 \
林彪元帅/ F8 h( b" \% C% I2 `% X
' S2 v6 `# t( I/ Y0 M% {+ S: Q( e. u& A- K& Z
林彪1907年生,湖北黄冈人,那是一个非常容易出人才的地方。中国有句名言,“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老”。现在那个地方又是长期保持全国高考升学率最高的地方。其教育方法和高考策略被教育界称为“黄冈兵法”。林彪是中共十大元帅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为中共夺取天下所立战功最大的一位,林彪在1949年指挥百万大军从东北进关时年仅42岁,1955年被授于元帅军衔时年仅48岁。林彪在战争年代一直是解放军及其前身红军、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号称从没当过副职的唯一的人。其军事指挥艺术和风格以精于算计,奇出巧打而闻名于世,他在战争中总结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等战术动作和规则成为解放军后来的战术教程。在抗日战争初期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士气正盛之时,以一个平型关大捷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率十一万装备低劣的八路军出东北,三年后的1949年初,成为统领一百万装备精良的东北解放大军的最高军事长官。由于林彪在战略战术和军事指挥艺术方面的高超水平,在东北的三年中林彪连破国民党军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大将,一时成为国民党军的克星。林彪麾下战将奇多,部队的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其中38军在朝鲜战争中获彭德怀元帅“万岁军”的美誉: g0 u2 G2 q! @" D0 t
( H: i7 o) X" N& G$ x% V# q7 T
/ o2 r: |- [, D5 Q
林彪的用人也有出奇之处,林彪的心腹爱将李作鹏,有“大烧锅”之称,酒量如海,原在林彪的东总司令部当参谋处长,林彪见其为人豪爽,而且胆略过人,参谋处长也当得不错,是个在前线领兵打仗的军事指挥人才,后来林彪把李作鹏放到六纵当了司令员。并兼任16师师长,纵队司令又兼师长,这在解放军中是罕有的现象。林彪破格提拔任用的另一个人是钟伟。此人原在东北野战军任第五师师长,有“小巴顿”之称。由于在1947年三下江南战役时靠山屯一仗不服从命令,调动了东野总部的指挥而打出了名。因钟伟的出色战绩,林彪破格把钟伟由五师师长提拔为十二纵司令员。
1 R$ h* K' u) Q& h7 b+ {% O
& n t! r5 p% }' A8 r6 Y J7 B+ F/ L* M: |* | ]
凭心而论,林彪在中共高级将领中最受毛泽东器重,视同已出,每每委以重任,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军队远离东北,调军队不易,国民党军与林彪带往东北的部队在数量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国民党当时进入东北的只有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第七十一军、新一军和新六军共五个正规军十五万人,加上一些收编的汉奸地方杂牌武装,能够统一指挥的兵力共二十多万人,八路军出关的基本部队是十一万,而且也是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骨干力量,到1945年底曾一度达到27万。与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基本持平。只是在武器装备方面稍逊一筹。 1946年国民党军在其名将杜聿明指挥下将林彪赶至长春以北后就感觉兵力不足而采取守势。由于林彪在东北靠苏联支持,并随军搜带了大量日本人留下的武器弹药,利用国民党军兵力不足而停止进攻的机会,经过最初的失败后又在短时期内迅速恢复了战斗力,而且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整个黑龙江及省内数个大城市都在解放军的控制之下。后方稳定可靠,这也是中共其他方面军事主官没有的优势。在这样的有利态势下,再加上林彪的个人天赋,取得明显的军事胜利是可以理解的。
8 x* b/ B4 S0 [+ t9 D$ w( P! S/ O2 T* u' j: w
) `* R& {, U! s0 e3 o6 Y4 U/ @正是由于林彪作战精于算计,对客观条件的考虑过分精到,造成他在1950年对抗美援朝作战的信心不足,拒绝出任入朝作战最高指挥官,这也成了他在解放初期长期不能得到重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 F- |/ Z+ M. S5 P! F; V9 B
6 `; K7 M5 K- B# g# r. P. X6 H( ^. I/ s) N* T" I8 q' b
林彪身材不高,外表文静,少言寡语,由于在平型关大捷后被阎锡山的友军开枪误伤中枢神经,致使其长期身体虚弱。他在苏联养病期间恰逢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居说林彪经常在斯大林面前对战争进程和苏军的战略战术发出奇思妙想,使得斯大林甚爱其才,1950年毛泽东首访苏联时,传说斯大林愿意用十个装甲师换林彪。这些传说使得林彪的身世颇富传奇色彩。
% Q4 e d1 M6 z- u
+ b+ o, ?5 S' x& E. c& A
7 }1 R3 ?. Y& o- y& {3 n林彪的另一个传奇身世是林氏有三兄弟先后在中国共 产党内任高级领导人。林彪在家乡的名字叫林育容。其堂兄之一林育南,1921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7年即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是中国共 产党著名的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之一,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1年林育南与何孟雄、李求实、胡也频、殷夫、柔石等24位中共其他早期著名人物一同在上海龙华被国民党杀害,时年33岁。堂兄之二林育英,1922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1932年担任中共全国总工会常委兼海员工会总书记。1933年1月奉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苏联,并担任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国际的委派,化名“张浩”经蒙古只身返回中国,并重新建立了中国共 产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最为重要的是在林育英的努力下,张国焘取消了伪中央,并同意接受陕北中共中央的领导。最终促成了三大红军主力的大会师。1937年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林育英出任首任129师政委。因林育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于1942年病逝于延安。林育英的去逝令毛泽东非常难过,并亲自为之??葬的人。# A8 B4 b4 }1 n( }
$ Q5 ~0 E2 K/ {% p' V
n0 d4 z+ A5 J刘伯承元帅$ p ]4 l' Y3 Q
5 C8 N/ m7 T. D% r( u _! R/ V1 \
% R3 M: o6 ?# b刘伯承,1892年生,四川省开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 产党。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先后在高级步兵学校及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是中共内少有的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高级指挥人员。刘伯承意志坚定,作战勇敢,北伐战争前在讨伐袁世凯的作战中伤及右眼,他在做手术时坚持不用麻药,因而被称为“当代关云长”,在川军中素有“军神”之美誉。
# e0 Y" |6 }3 |2 z' Z, x# G& ^& B e
1 B- x+ C7 T4 I; d# e: S" g刘伯承在红军时期由于没有直接担任作战部队指挥官而少有建树。1937年刘伯承被任命为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并长期担任一个方面的军事最高指挥官。最能说明刘伯承军事指挥才华的是1945年8月抗战结束之时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打的上党战役。
$ y/ {7 [" x: d& }$ d# ]$ L! c
$ d9 P$ S: e9 o# b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阎锡山按蒋介石密令于8月16日命令第八集团军副司令兼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率1。6万余人袭占了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以长治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六座城市。刘伯承随即调集太行纵队的陈锡联部、太岳纵队的陈赓部、冀南纵队的陈再道部三个军区的主力及地方兵团共3。1万人,于9月上旬展开了共 产党军队自建立以来首次较大规模的与城市攻坚战相结合的运动战——上党战役。八路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直都是分散作战,部队还没有进行大兵团集中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经验。但在刘伯承的指挥下,用20天时间全部攻下除上党中心城市长治以外的5座城池,歼敌五千余人。并将长治之敌一万多人团团围住。阎锡山为了解上党之围。派第七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率2。2万人,携带24门山炮从太原南下解长治之围。刘伯承巧施“围城打援”之计,以其大胆而又精到的战略战术和预测能力,除留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之敌一万多人之外,将攻打长治的所有主力部队悉数北调参与围歼敌援兵的战斗。并将敌军合围于屯留县老爷山地区。激战5 日,全歼敌援军,主将彭毓斌自杀身亡。用一个团一千多人看住长治城内的敌人一万多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又奇妙的创举。也是解放军高级将领用兵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说明刘伯承在作战指挥过程中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心里活动、部队的作战能力、战场的地形地物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十分准确的程度。援敌被全歼,安守长治的史泽波在耽误了宝贵的五天时间后才如梦方醒,率余部一万多人弃城西逃。按刘伯承的预先布置太岳部队司令员陈赓立即率部队取捷径,经三天追赶,在沁河东岸的将军岭、桃川村一带截住西逃的史泽波万余人,激战6小时全歼逃敌,史泽波被俘。至此,上党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3。5万人。这次战役创造了解放军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对国民党军队的首次大规模运动攻坚歼灭战,并创造了在一个月内以3。1万人全歼3。5万人的以少胜多战争奇迹。
1 K$ u5 ^& Z* T% z% n
0 r0 S3 p; G2 E3 T8 F( w7 W: c解放战争全面暴发后,在刘伯承指挥下,接连取得闻(喜)夏(县)、同蒲、临(汾)浮(山)、吕梁、汾(阳)孝(义)战役和滑县、巨(野)金(乡)鱼 (台)等战役的胜利。到1947年6月,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已发展到42万人。在这一时期内,刘伯承通过战争的手段极大地发展和壮大了部队,在1947年的时候,二野部队有这样的大发展,这在解放军的各战略集团中也是少有的。
! x$ |6 P- h) ?& Q: t8 T. ]. z- d. c" ^- }
4 `3 [* y8 N7 ~ x* I% d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遵照党中央打到外线去的指示,率部执行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刘伯承是个党性原则很强的人,对中央指示坚决执行。说老实话,刘邓部队千里跋涉前出大别山穷困地区,脱离根据地作战,有多少战略意义那是中共中央战略家的事,但对于刘伯承及部队来说,确实受到了很大的损失,重武器全部丢失,人员损失也很严重。我们看过一部电影叫《挺进中原》,看到刘伯承带部队在毫无防御手段的情况下,一边作战,一边通过黄水漫漫的黄泛区,向大别山前进,象这样的情况部队损失之大可想而知!
) K! r; J' N8 ^- c" v2 g& J4 V/ ?2 \) ]; j# H" W; P% X" a
* U: o0 S7 z$ g# B
到了大别山区以后,刘伯承又取得了一连串的战役胜利。在1948年中连续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其中襄樊战役被朱德誉为“小型模范战役”。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又凭借不足的重武器,和受到极大削弱的部队,相继攻克了郑州和开封两大坚固设防的城市,这是刘伯承指挥城市攻坚战的又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挥。
s! {- Q' }3 I8 \9 J a) B7 d9 n5 L* j: z
/ J- n% y% e$ l7 e" `
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并不象粟裕那样抢眼,整个二野部队几乎都是在为三野当配角,主要原因是粟裕的三野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几乎都是在自己长期经营的根据地江淮地区作战。没有受到二野脱离根据地前出大别山那么大的损失。而淮海战役的规模是巨大的,动辄是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大规模集团作战,而刘伯承带入淮海的部队只有十几万人,而且重武器十分缺乏,但这并不能说明刘伯承指挥作战能力的高下。6 t9 d# z8 I c4 U! t
4 B1 ? M1 P- g1 _; B( p# v
# e" J2 S$ W" {, K5 h
粟裕大将
& c' c3 _2 G9 {
4 k# j4 S# l. _7 F: e
' L3 X: O. K3 V8 [6 t2 s粟裕,侗族,1907年生,湖南省会同县人。1924年3月,十七岁的粟裕考入湖南常德省立第二师范读书,并在此加入中国共 产党。1927年夏,许克详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常德也受到影响,粟裕深夜潜出学校,前往江西参加了南昌起义。一介书生粟裕从此走上他波澜壮阔的从军道路。1955年他被授予的解放军大将军衔时,是所有十位大将中年龄倒数第二的一位,仅超过比他小的许光达大将一岁。也是十位大将中唯一担任解放军一个战略集团最高指挥员的人.
5 r; ^" ~2 N9 S/ m4 H. K" E
2 D4 n# b1 U6 `粟裕在中国共 产党的高级将领中属于年龄小,资历浅的人,1927年刚参加革命队伍时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但粟裕凭借自己超人的才干以及对战争理论超常的悟性,使其很早就在红军中脱颖而出。他1928年4月随朱德陈毅上井岗山,1930年12月即任红65师师长。31年9月又任红军王牌,红四军参谋长。红军长征时,他与陈毅都留在江西老根据地,没能与红军主力同行。这也为他日后与陈毅的默契配合以及对战争指挥艺术行云流水般的发挥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 i+ J( {5 N1 S, E8 ]( r& I. M4 j$ N7 ^1 g, h/ H
" [; x- T/ P7 Y7 u. a$ N
粟裕最终引起中共高层领导的注意是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40年7月由他指挥新四军一部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进行的黄桥决战。向他进攻的国民党韩德勤部是三万人。而当时粟裕手上只有5千人。此战的最后结果是粟裕的五千人打败了韩德勤的三万人。延安的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兴奋地说,“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今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4 j' H: K" v9 z9 X4 b+ H E5 P& j
( _6 @0 }: M; ~9 C0 |7 Q+ E3 c8 {* `- z% Y& H
粟裕的第二次战争指挥艺术的大手笔地发挥是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孟良崮战役的结局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关键是战役展开的时间是1947年,这时解放战争开始刚刚一年,敌强我弱的现状并未改变,而且面对的是国民党军的头号主力,号称御林军且全部美式装备的敌整编第74师。战争打到中途时,形成了解放军5个纵队包围着74师3。2万人,外围国民党25万大军又正在收拢对解放军的包围圈。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是考验指挥员作战意志、作战技巧和部队素质的最关键时刻。最后粟裕经受住了考验,不仅全歼了74师,而且还带着缴获的大量美式装备,押着2万多名俘虏,成功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过后陈毅对粟裕在此战中的评价是:“有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的勇气和才干,陈毅的此番评价对于粟裕来说毫不过分。
' a$ O, m. @& ?. Q( F0 J1 b3 X
6 }+ H4 g7 A$ T1 M- A5 M/ A) Q
4 G1 H4 ]% a( X" X粟裕战争指挥艺术的最高水平发挥是在淮海战役。淮海战役的经过在中国的各种文章中记述得相当多,但粟裕在其中的表现最令人佩服的,是他首次向中央提出了展开淮海战役的建议。这说明,粟裕不仅具有一般战役指挥员所应该具备的战役眼光,而且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眼光。中央也对粟裕有着充分的信任。为了让粟裕真正地全面指挥好这次战役,事先将三野司令员陈毅调到了二野当副司令。粟裕在淮海战役表现中第二个令人佩服之处是,当时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是60万对80万,人数不占优势。而且淮海战役是由“小淮海”打成“大淮海”的,也就是说这次战役是在进行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事先并没有预案或预测,这就要求作为最高指挥员的粟裕有高超的应变能力;对自己部队有最真实的了解与掌控;对敌我态势及其发展有最清晰的判断;对战争理论有最深刻的领悟和运用。显然这几点粟裕都做到了。所以淮海战役是粟裕胜利了。2 D: Z0 o& C$ M. R r) W* E
( }1 n( z3 O' o. `, w+ _9 e1 z, G$ Z7 B- L- a+ D& u$ C$ m! X' G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三野部队一下子发展到了四个兵团,8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成为解放军中另一支与林彪部队齐名的最有实力和战斗力的部队。7 f; M0 ~ j% f. c
1 J$ S, k+ }; ?) H3 I+ @
6 S: {) @! u0 ? K2 u# ]$ g
对于粟裕高超战争指挥艺术的展现还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苏中七战七捷。电影《南征北战》中反映的莱芜战役,还有济南战役。但都不如前述三个战役那么惊险,那么引人入胜,那么有代表性。正是粟裕具备了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使得其在新四军及后来的三野部队中由一名不起眼的支队长、师长成长为统领80万大军的一代名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