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0 17: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风俗(2)
开门炮仗
' S9 n+ q" t$ w# G9 h: M: S, l. K
正月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C* q6 e7 F: F! g5 `" l
) s5 Y/ n8 z& g- ~ a! U- \拜年
* [8 l8 j7 A, V q) P4 g
s1 V* E) C* m; _+ z: Y9 `传统元旦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处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3 M- `9 ?8 O i$ a9 E5 I6 D9 r3 s3 v" o- k8 N2 u4 k9 }1 d, ~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K0 p- v& r- ]- b+ |) K
& E9 c* r! q s- p/ d( u) V# V/ i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V$ u! j6 _# m$ t
4 R& L; v W+ x, N9 H f h$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是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 I2 ]9 K# @2 G( e# F M6 e8 h8 d' G1 K& Y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5 l1 I$ j* j- @; r
, ` X1 \: n& J! i! W# Z& g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 v! T4 y9 m! ^
1 I: i2 n6 m0 p1 h4 i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4 g6 [, _, n; E+ ^* X: ]0 E
- W2 @! V- _* s% x/ G$ Y+ W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6 l2 q$ W/ u: h, H5 x# K# P. ` S7 o6 E* j- x7 x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现代的新年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3 A$ p7 h1 j7 f1 }7 m! `% E8 N5 \
" }! m4 C+ R7 ?1 |2 n7 x W$ L3 N& l8 r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9 f* E1 R( f& T; F
Z4 `! c1 P9 o: k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 h1 q4 U! ~' I9 ~- M5 |3 V( r" a9 p% K4 O3 h1 j0 n, T, E% X$ E
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 O# r6 F! L4 t' D1 [& ?
# L; |$ v2 C) Z' B6 M) ^占岁6 w x8 K( ]: t" i4 F
2 C' E2 W2 d4 l7 A+ S4 N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8 [3 i* L: D! ?0 f% `2 F+ s
! b% |9 e! b5 i! F贴画鸡
) t1 H( e( x1 R# G1 U. t% N5 }; q- L
古时新年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新年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远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 e& O, y; n1 q1 B! h7 v9 X9 o- T0 i- k! R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7 j4 d3 m0 ^" b2 N1 \# F
( W6 Z2 r4 N0 F# J- d1 H聚财) @/ g$ a4 c8 R. C
7 ^& Q4 n3 K0 A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