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5|回复: 1

 年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8 18: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Legend of Year7 w# L; A6 h2 c5 @+ P* d- v/ {

$ h1 O. D& s4 U# }
" |0 C/ o& q6 r1 z& U
& Q" w# J2 U1 n) Z; d
5 @2 D0 w& ?& `; \# v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6 q+ k0 ~5 v4 i* r- Y, H/ h) ~6 e9 a: U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 f9 Q4 ~/ j" K4 \* g5 e1 h

: F5 N- V- z7 J- O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 {8 S( O: l2 h0 V  @" J+ X3 |: l2 q3 A! Y" @% ?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6 L. |- |" \' q3 T% q! G
$ V6 {4 \$ r) h. z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F8 f6 T$ F; |, I) A5 u* F9 V& {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 ]  T& C, N4 f( z! _

4 g* h( d2 ?$ d' A3 q一种说法是:
: y5 E3 ~! Z0 U9 _& L* X5 K9 o
, {- |4 S/ b( A( _$ M7 P2 G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H: l& l, D7 A6 g; k9 k

1 L& S2 |8 {2 W! n/ I' J- ]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O  ?% w' Q$ u! ]4 @4 C  w) M0 R- e2 o3 Y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V+ k9 u  s) e7 ?8 x! t5 I6 b: R$ |7 [! `% }' x* C1 [* U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n' m1 F2 b; M' q8 s/ R0 h
# x" z' m* }0 U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Z! H1 f$ y; i& A
. S4 H; \7 ~3 u+ ~7 g  t0 K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6 T& A" X$ R0 k; Q

) s* W! |- p' n, [1 z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d$ {5 Y% i( c6 ~
6 y" w( T; B% j, ~+ ~+ N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 q. i- h) O" K3 Y, r- D- M1 A9 s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 X. m, N8 Y5 K. |& F3 a

( `# K# b8 v# W0 b) p- g; X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 S. O9 T) l7 D$ t: f# b
0 m" Z% B' |: g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o* e4 g/ I3 F" }! m5 P, Z
* |; X1 G6 g, l! v7 M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6 j( L# F- m' L' R* I3 E: m

$ @- r! q5 }3 c; u8 ~% {* [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9 ~, {( V$ V, e9 ]2 t
" J/ l. K$ I/ _' `& z5 b. k3 Z
另一种说法是:
# X' M0 o6 i1 F
  [; s8 a" {! i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 e8 ^" @! ?2 s( Z
2 G( L* h8 U6 a; J! F4 x0 E3 u: W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8 G. j, b* X1 o+ j2 r" |. T% c5 |2 i" V! w% Z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e$ @  e7 L1 V, w# P
- @% Q- [- y3 r4 H+ L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d6 {" Y1 ^) ?. B1 K! @$ K
) F# U' N) a" I/ z; U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 p: |/ O: Y( D; A. n% e/ n6 v% S: h" E6 j0 P# \" r+ c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5 n: l% h2 |8 t: B
( p6 y  E& k+ j3 [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5 M, f5 a; W: q0 ]5 vLegend of Year6 e+ N! }7 S# b* d6 i8 H, L) z# T, k

2 a6 ~: m6 @: I; i% x/ u1 g( H: v$ m, E- n. D  ~3 ?

' `' k$ r+ |# [! M
1 K9 g0 [9 _0 a9 e; F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D! w6 ~+ K4 L9 \* l

5 K+ h& j2 j$ r5 M$ v" |+ r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J3 \$ _8 ]* |3 u; H* w2 U

( X* g# S4 g, K- F2 K$ Y) e$ H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6 ^  G: h4 j& Z( ^+ [. S0 D4 p3 V3 [" c/ X4 r5 o* Y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D$ R2 H* K1 a, G- t
- X! m& \1 i+ H: X& C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3 h. {0 d$ l" T! I' ]8 d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0 J) s* v( _: J2 R% g0 s
% L6 [! p) L8 d. }5 }
一种说法是:
6 D- E9 j9 `  p. m0 }8 D9 K# C/ }# C- `7 Z; G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h9 u9 J& V. ]0 ~
0 j0 P% |& `1 T7 U+ _; e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v& ?, y( E6 d% c2 \
  _# S" @/ X- [3 k" Y& A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 M% P  Z+ g8 \. a8 d) i; R" s6 J8 Y( l+ B% q2 F+ s. x9 [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W) m4 Y9 B* N! X7 q5 n  B
* V4 A* R: G5 f" N, ]  N- x. U, F; ]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0 Z; s* M7 U/ z2 E# W7 F% d# L  k6 y* ?5 g9 ~. W7 Y# C$ l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l+ b0 s' q  ?2 y3 Q, Y/ o6 I7 }3 T' q% L4 U# y% g8 _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L$ L6 l, |3 ^  _$ a( n/ P

5 F$ _1 B+ H7 D" c4 E! O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2 |% e5 K2 Y" Y* l

$ V; Y9 {0 w$ C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 t* H# o/ X8 l, t
& t- b2 D3 q: N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6 H! h& R! S2 d) h! J- _# |8 B" E* Y1 `+ _( x+ N' g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U, j4 x7 Y4 P3 g$ u. q
) ]- Y! p, `( F: C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S2 o& f% F3 i) @5 n, v- t# t/ A2 f+ o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7 H9 Q: \1 A3 }3 c

- v- o" j7 q- |( K0 d2 |; e6 ~另一种说法是: 8 w0 i$ h2 G6 a4 N: q: S
: `% z/ c4 W- T. O! v8 P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 [" [9 S( H7 ]2 Z
- f% S1 s; j9 Q* d6 J" D4 f8 w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d8 ]! o7 n$ w, C* A( ~) b0 D8 h& x. f

7 V1 U& y. u, ^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 C3 g' t' V7 L
8 s6 z2 l2 `: S' m/ g, N% P' @( l" z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5 t' r! Y8 f. p0 }' |+ F: O: c& ]
* M2 ?+ c9 [: A, G% ~, [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 O6 I# N8 Z2 [( _* I$ x3 P: \6 g5 |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 Q9 g- ]# M" c2 K" Z4 N* r

# L$ Q/ @) V% K5 F, x  t2 g/ o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9 H! ~: q# f# W) T3 k3 q$ A8 vLegend of Year
; p; [6 b/ ]; H) z* x- b- B) L" R. n3 ^: O5 I

3 M0 Q% D! j4 G6 [! x! Y: [$ M
/ ^- M! ~5 ?9 ], n
/ F& p2 J, N$ R0 a6 N* [, n, C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 _7 J$ x/ q5 v1 c7 l% l# T

2 k# T9 I* j7 z" m6 {! a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禁放烟花爆竹的法律,使这一沿续了几百年的习俗成为历史。 ! V! }; @, F4 }

7 Z' O0 ^) q% Y. Z( R7 F2 i/ S9 Z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2 @' W1 Z4 S" I$ v$ N8 q) ?. X4 J- x" |' h$ J9 i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 E' W: y; j! X% O' K
+ s! u$ c% P% l# \- ^9 L  春节: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7 K; H0 A9 y/ p9 t4 ?0 I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 f7 a: T# I! r3 O1 F3 f
* ^$ }! f1 g/ N1 ]/ T) l( w: S一种说法是:
* F7 ], }, \" T& I" e/ _: h) E* H! O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 m' j! b5 R7 u9 O+ a5 S% |) W4 ~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 d0 z+ }% ?8 C$ r! b: M- k1 A& G& ?
, i. l; x8 J- U+ Z; Z4 ]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 ^4 E/ G1 I5 z
9 M2 ^3 q" {- W5 k) L% J0 D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 W& V9 `8 \. w8 U. V8 e1 p# M

4 ^- s: @. G! K8 f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 M0 p* A4 Y5 z% n
1 Z: `4 C6 c: F! N+ w5 x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 l8 y  N. Q6 U) D) b- n7 D
, g& a5 N! v$ @" Y2 r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 K2 E. d: S9 d8 O) X
3 `2 p9 I7 j6 v1 \3 x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7 A. R" \& H: x1 Y0 j
5 j& w* _9 H9 j+ S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2 @7 k1 ~0 w# q0 T( O$ Y; |, l/ w2 @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3 q; \' E, W- X$ W" W/ s

' `6 D, G" \. l8 }0 m9 y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 m7 J. V. y' ?; [- G

; t* q* }& Y1 w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 s: [3 Q4 w. G0 o+ b' B2 k1 D2 l4 @0 m8 p7 `4 a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 x9 S2 F9 }5 H/ U' k
( G$ p  y: d# E! C
另一种说法是:
& k% H3 T) y3 w8 X: W5 Y
& d  }; i( ?- R* m3 X. j; I3 p   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 c& a4 R. N2 W: W: }) }+ a) P) P- I3 @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 Z; p& Z) w, e* C
! Z) u! B- @9 H+ [) d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f6 K9 A! X3 Z2 ^
. w1 `$ l% B# k4 b& t/ {) M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颇为显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 A/ a2 I8 n+ a+ J0 ?. |+ t7 a' [! h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故名。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这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
  K+ [3 Q7 [8 l0 F. z
" ^  }4 h3 ~* e5 V/ G. Z8 E   关于元宵节习俗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变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史载汉武帝的时候,汉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据称泰一是当时相当显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并有恩于汉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相传另一位汉室皇帝汉文帝也和元宵节有关。
" R% j% r7 y2 l" A( T' K' C: V( H# X9 F, D* {9 M
   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和这两位汉室皇帝有关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F3 y) Q! F4 O( `! c5 ^3 K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2-18 18: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4 16:51 , Processed in 0.0378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