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各行当的唱腔各有特色,这里选听的都是老生、花脸、老旦、旦角、小生行当很具代表性的唱腔,是学习和从事京剧表演、器乐演奏各专业必须掌握的曲目。也是京剧爱好者、广大戏迷喜闻乐见、非常熟悉的唱段。 . b, `4 ~1 u. z% d- f 十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和七字句的老生二黄原板唱腔所有唱句都是从板上起唱(如《洪羊洞》“为国家哪何曾半曰闲空”为国家的“为”字,。《搜孤救孤》“娘子不必太烈性”娘子的“娘”字),上下句的腔尾落音都落在了板上。 7 J. m1 x* e! {, _9 I5 d* R
通过欣赏旦角的二黄慢板,可以感受到旦角的二黄慢板唱腔细腻、节奏比较慢,从伴奏谱面看,旦角的二黄慢板要比老生的复杂,老生二黄三眼以八分、十六分音符为多,旦角的则以三十二分音符为多。老生的二黄慢板比旦角的二黄慢板要快,大家习惯于称它为二黄三眼,而把旦角的三眼直称为慢板。各行当的二黄慢板,称为慢板,或称之为三眼都可以。 8 s+ Y- k' V* N
《九江口》“心似火燃”这段诞生较晚的花脸二黄三眼唱腔,是袁世海先生在排演他的代表作《九江口》时创编的。在“孝服拦驾”一场,有一大段极为精彩的念白,从“怎不令人”,这一句念白的后半句“心似火燃”四个字进入花脸二黄三眼唱腔。二黄慢板适用于表现忧伤、感叹,或对比较复杂的内心情感的抒发,情绪性较强。“心似火燃”这段花脸二黄三眼,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十分感人。欣赏之后,叫我们非常钦佩和怀念这个板式、这段唱腔的编著、演唱人袁世海先生。 " h) V- l i% o) f( z7 h5 L9 P P
碰板是一种紧凑的开唱形式,在剧中用碰板而不用普通的慢板过门开唱,是剧情的需要,所以碰板三眼的唱腔节奏,一定比普通的旦角慢板的节奏要快。另有一类唱腔,起唱时连一拍的小垫头过门都不要,是紧接台词、锣鼓点就起唱,这种形式的唱腔,有人把它称为“顶板”。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三生有幸”,这是一段麒派老生的二黄碰板。因为开唱时连小垫头都没有,是紧接着念白起唱,也可以把它为“顶板”。周信芳先生创立的麒派艺术,在演唱的韵味风格上,有别于高昂的谭派、淳厚的杨派、细腻别致的言派和逍洒的马派。我们这里把有垫头和无垫头的演唱形式统称为“碰板”,不再细分。 & X H3 o F& i1 `9 F% G
摇板在京剧界又称之为“紧拉慢唱”或“紧打慢唱”。即伴奏的鼓板和胡琴,拉和打是紧的(快的),而唱则是慢的。从演唱上分析,摇板与散板的唱腔唱法基本相同(都是自由节奏的),但伴奏上的特点区别十分明显。 7 N; k3 b4 h% u 二黄摇板是有板无眼的音乐伴奏自由节奏的演唱。各行当的二黄摇板,过门相同,唱腔有别。二黄摇板的开唱锣经与过门不同于二黄散板,二黄摇板的开唱锣经是“上板凤点头”或“抽头”,过门是十三至十五板的旋律。唱句与唱句之间不用加锣。 # q9 N- z; n. H' o, X. |5 A9 c 京剧表演和伴奏专业人有共识,说伴奏散板比伴奏上板的板式要难,伴奏摇板比伴奏散板要更难。弦乐在伴奏摇板时的要领是:拉弦和弹拨乐的左手,要随演唱奏出演唱旋律(不可超前也不可拖后),右手的运弓、弹挑的节奏1/4节拍与板同步。每句和每个小分句由唱腔转入过门旋律时,胡琴“交待”得要清楚、领奏要到位,全体乐队要整齐划一。行里的规矩是,琴师二黄摇板的起始过门开奏后,演员可随时入唱,各分句之间要不要过门,也完全根据演唱停顿的时间长短由琴师灵活决定。要求全体伴奏员做到严谨、灵活、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