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4|回复: 1

汪精卫命丧江湖郎中之手 死后遭蒋介石鞭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3 2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开场,汪精卫当上“主席”,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其他汉奸们也都分得一官半职。 陈璧君病急乱投医,请来江湖郎中为丈夫治病,岂知郎中对汉奸恨之入骨,故意将枪毒扩散。日本医生虽竭力进行抢救,但最终回天乏术。汪死后两年,终被焚尸扬灰 转眼两年过去了。
  O) w4 d; W6 h3 R6 e8 n2 C
  w0 o7 i" R* F% a+ n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国内外反法西斯形势开始好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1 v; F7 p# D, }
! J6 D# d6 w- W9 ]$ U: y8 ]9 T7 l- [
  抗战胜利不远,汪精卫知道末日即将来临,惶惶不可终日,本来就不好的身体,这时变得越来越差。特别是一想到当年测字先生预测的“可杀可剐”,就会心惊肉跳。
# `  k. J# V& v. Y. a! ^9 J
. V7 X$ T6 |& b5 N9 P, l# V* A  原来,当年汪精卫刚“还都”南京,当上伪政府主席时,一天他微服上街,路见一测字先生,便上前抽了一字,此字为“哥”。测字先生说:“哥”有三解,哥者,两“可”相连也。第一解为“可父可师”。汪精卫听罢觉得自己地位显赫,对世人来说,的确是“可父可师”之人,心中便十分得意。测字先生又道:第二解乃“可敬可佩”。汪听罢更加高兴,想起自己青年时代慷慨歌燕市,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之英雄壮举,实是“可敬可佩”。他认为测字先生很有水平,忙问第三解何意?谁知测字先生却噤声不语,说第三解乃天机不可泄露。汪精卫不便暴露身份,只得怏怏而归。为这第三解,汪精卫彻夜难眠,一心想知结果,第二天又去找测字先生询问答案。不料测字先生已飘然而去,只在地上留下用白粉所书八个大字:“可字三解,可杀可剐。”看得汪精卫魂飞魄散,从此打不起精神来。如今日本主子的势力已是日薄西山,中国人民的抗战即将胜利,每当想起当年测字先生的可怕预言,汪精卫就会不寒而栗。早在1935年,汪精卫被人行刺,大难不死。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要取出这粒弹头十分困难,弄得不好便会危及生命,医生不敢下刀,便把这颗子弹留在了体内。这个时候,旧伤时时发作,使得汪疼痛不已。
0 }  m5 u- m. r+ v6 X: [' m3 G& y+ Q& Y+ r: X
  1943年11月,日本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汪精卫参加这次会议,并会见了首相东条英机。工作谈完之后,汪精卫向东条英机提出一个请求,他想请东条英机派几名医生去南京,为自己取出留在后背上的那颗子弹。
8 {- c: W0 G( X' k! q# D$ X
, R9 w/ O; F& L/ p2 h) Q! e  东条英机答应了汪的请求,派出了黑川利雄一行,带着医疗器械,来到南京。
2 N# S/ X) q) L; G- i7 e  e! S6 b. e6 b1 y; N3 U; s
  经过一番细致检查,黑川利雄告诉汪,后背的那颗子弹已伤至骨头,但并没有什么大的障碍,还是不取为好。, e* Y9 ~- O' M+ n$ M8 s3 x/ y
& j7 m) ^' ~1 S8 z( x
  汪精卫仍不放心,子弹留在体内,他总觉得是一个威胁。没过多久,汪精卫跑到南京日本陆军医院,坚持要医生取出子弹。日本驻南京陆军医院的后勤部队长、中将医师铃木小荣于1943年12月亲自操刀,替汪取出了那颗子弹。5 N1 ~* m6 Z/ g! j0 }

" B& y: ^2 ^9 F8 d  可能是手术伤及了中枢神经,术后,汪精卫的双腿变得不听使唤,一时大小便失禁,病情恶化,任何药物均不起作用。陈璧君见汪精卫病情加重,十分着急,见西医不行,便求助于中医秘方。她托付亲朋好友,寻找民间中医,企盼奇迹出现。最终,陈璧君的侄儿陈春圃辗转打听,在江苏无锡找到一位治骨伤疮毒的名医刘一帖。这位医生用祖传秘方治疗刀伤枪伤和无名肿毒很有名气,外号“刘一帖”,意思是再难治的伤,只要他的一帖膏药,很快就可以好。刘一帖名扬江湖,其真名反被人忘了。
3 x& d7 u/ Q, @! O3 }
5 d) O- F! n- X2 c4 [6 t" C8 m  刘一帖被请到了南京汪精卫的病房。他微闭双眼,认真地为汪把脉,替汪做了仔细检查。他发现汪的创口已经平复,只是内侧发烫,脉象细促,便开了两剂退火的药,接着从贴身的内衣口袋里,拿出一张膏药,在酒精灯上烤了一会儿,然后贴于汪的背后。7 x. {0 B) K# O) Y3 U! p
/ q3 {  T' j& F* }7 A
  第二天,汪感觉到后背凉飕飕的,疼痛大大减轻。
/ m  h) Q) s! Z5 f) D( m/ A, g0 f+ j8 ?; f$ ^; p1 G% q
  陈璧君暗自高兴,即派陈春圃给刘一帖送了一份厚礼,并派车邀他复诊。2 E9 |" T: T, p. n) H  V% j

6 B  c( D. k# R4 l  刘一帖来到医院,检查了汪精卫的创口,面露喜色地告诉陈璧君:“汪先生创毒不重,只要照原方服上两剂,等两个时辰后,再贴一帖毒散膏药,便可一劳永逸了。”一面说,一面
2 ^7 S  ~9 n! k7 D, z: p' @& z! Z' K  l# W* f
  从小药箱内取出膏药交给陈璧君,交代了几句后,便告辞回旅馆去了。陈璧君拿着药膏,自是千恩万谢,亲自将刘一帖送上汽车,目送他远去。% E. D2 v2 ?/ {) J: f  p) M1 ~0 f
  ]/ m; g! R& _
  汪精卫以为这一张“败毒散”贴了之后,便可消灾纳福,也等不得刘一帖必须等两个时辰的嘱咐,马上要陈璧君给他贴上。谁知这张膏药贴后没过一会儿,汪四肢抽筋,贴膏药处火烧火燎发烫,疼痛加剧,手心、脚心和额心一齐沁出汗来。陈璧君见状,慌了手脚。她一面请铃木大夫审视,一面命陈春圃去接刘一帖到医院会诊。陈春圃去了半个时辰,气急败坏地回来报告说,那刘先生已离开旅馆,四处寻找,已不知去向。陈璧君知道不妙。
# Q: p6 C3 J: S( M# Y; i" ^0 F& z
  三天后,汪精卫收到一信。陈璧君拆开一看,见白纸上写着四行大字:. R4 v. B) |! G
. U: J7 C) |5 J
  厚礼不该收,既收亦不愁。 平生药一帖,宜人不宜狗。陈璧君看了信,气得两眼发黑,差点没晕过去。
  |0 D" k+ |1 l5 L! G
- a" K+ e. C2 b& L  刘一帖的这帖药,将子弹铅毒扩散入骨,汪精卫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不仅脊椎骨和胸骨疼痛难耐,而且开始发高烧。1944年2月,黑川利雄邀请日本名古屋大学神经外科斋藤正教授来南京诊治,发现汪已病入膏肓,因受条件限制,无法控制其病情发展,当即决定带他到日本治疗。* c  ~' T' g3 [2 a& [% A
" w# W+ F1 T$ A( @3 v& P
  就这样,汪精卫被抬上飞机,直飞名古屋,住进了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院4楼一间特设的病房里。为了对外保密,这间病室叫做“梅号”。
; R8 a3 b' }% k; ~; i2 ]% K- X% e7 P1 R2 w3 n- Q; n1 \
  日本政府对汪精卫赴日本治病当作最高机密,对外讳莫如深,医院内外军警密布,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汪精卫到达日本的第二天,由名古屋帝国大学的专家胜沼精藏、整形外科教授名仓重雄和助手教户田君组成了治疗小组,由斋藤正主刀,施行手术。5 f0 Z- Y$ g6 R1 U+ o7 W7 y7 y
" `. y# ~; ]% C# J9 R/ x2 {
  手术中,医生发现汪精卫的三节胸椎骨已严重变形,骨膜发炎溃烂。手术后,汪精卫的身体和头部全部用石膏固定。此时的汪精卫已元气丧尽,形如僵尸,生命只能以日来计算了。汪精卫知道来日无多,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于是,由他口授,陈璧君记录,留下了《最后之心情》的遗书。汪精卫在遗书中,极力为自己叛国投敌进行辩护,活现出一颗死不回头的花岗岩脑袋。6 Y( b( @- j- U; K; H
5 P( e+ [3 N5 E# W, z6 B; b8 a' G5 b+ m: U
  11月9日上午9时,美军出动150架轰炸机空袭名古屋市。陈璧君和子女们在一声声巨响和火光中,将奄奄一息的汪精卫连人带床送进地下室。虽刚进入冬季,日本的天气却十分寒冷,地下室又无暖气设备,如同冰窖。3 o0 E7 K" n# S& V
; k) W: Z. y# F% f
  地下室寒气侵袭,加上又惊又吓,汪精卫的病情急剧恶化。到了第二天清晨,汪的体温上升到41度,心跳每分钟128次,呼吸极为困难。日本医生虽竭力进行抢救,但最终回天乏术。1944年11月10日下午4点20分,汪精卫躺在病床上抽搐了几下,停止了呼吸。+ M6 @' W# _! \' }

) B4 x- r9 ]/ N- d5 \; H, M  汪精卫1935年遇刺后,医生就说过,他顶多只能再活10年,如今刚好10年过去,果真应验了当年医生的预言。, C( s6 I* W; ]3 U

, ^$ Z  v8 z" z& P8 T  汪精卫死后,日本军方将他的尸体运回南京。在日本军警的监护下,汪精卫被葬在他生前选好的梅花山麓。2 X& J0 n0 D% A4 J

# H6 G1 F% t& D/ b, w: ~" \# P  梅花山在中山陵左侧,是紫金山的一部分,也是游人去中山陵和明孝陵必经之地,因多梅花而得名。这里环境幽静,鸟语花香。4 U. k1 D6 V. p$ |6 a; b
# P  S" Y+ O: N
  11月23日,在日寇军警的严密监视下,汪的棺木被埋葬在梅花山麓。汪精卫的坟墓内窖为圆形,直径一丈四,内窖壁上嵌着大理石。+ B3 t+ h0 d2 ^% t/ A5 i  [
* r4 P" e4 U; D9 h
陈璧君自知汪精卫日后难免被人毁棺鞭尸,便亲自布置,在棺木下葬后,将5吨坚硬的碎钢块掺在混凝土里,浇筑成厚厚的墓壳,坚固无比。! Y; a; K; y  ]  F
) @9 ]- E4 V7 o" [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还都南京。
5 h& X2 r/ j6 o3 T  k. y8 T* f9 p. \3 `
  听说汪精卫埋在梅花山上,蒋介石气不打一处来,命令何应钦马上平坟。
) @) X  N6 R3 y  e/ a
& }' `2 B& N4 H  Z$ _  于是,何应钦派出工兵营,将汪墓炸毁。
) [. ^( o; e4 N( O$ R$ g2 @, ?+ K! Y: G3 s6 f
  炸坟是在秘密中进行的,前三天,往中山陵方向的交通即被封锁。工兵爆破分两步,第一步炸开外层混凝土,第二步炸开内窖。
" L5 L3 s. g, u% }9 K/ J" F( x; {& U* U2 [* ]; x
  1946年1月21日深夜,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坟墓炸成数块。开棺时,由当时的南京市长马骏超亲自检查,其余无关人员避开。开棺后发现,汪氏入棺经防腐处理,尸体保存完好。除在汪的口袋里找到一张陈璧君亲笔写的“魂兮归来”的三寸纸条外,别无它物。1 }# B7 C! Q0 o3 h' q$ [9 Q9 a7 B2 G
( K# E/ F' K+ ^0 T9 q
  随后,起出的棺木被装上大卡车,运到清凉山焚尸扬灰。工兵营当夜平整好坟地,在坟地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随后又种上花草树木,使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点,与中山陵遥相映衬。游人至此,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经埋葬过投日巨奸汪精卫。& C' z, n, d: H- j0 z% o& V
3 i6 C9 n0 o! M) ~- g
  汪精卫死前曾写过一首《自嘲》的绝命诗。诗道: 心宇将灭万事休, 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 谅无后人续春秋。
. z5 e3 A' i1 c' E2 T; X
# p" M+ w( p. t' ^! }0 w( S  这首诗,道出了汪精卫临死之际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一代巨奸,就落得如此的下场。 % {5 f1 ]! k1 V! Q/ b% h- u
0 U+ H9 e2 q  W8 L- a+ Z% B

+ _  T  t0 Y7 `& M$ v! @" G- O* O# c7 k4 g" s- N$ D/ i% _. z
   文章摘自《民国十大汉奸之死》
发表于 2007-3-13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卖国贼就不该有好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5 16:59 , Processed in 0.05214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