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6 10: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自利性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激发欲望,刺激需求是开发市场的主要手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当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便会追求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人只有在生理和心理欲望的满足过程中,才能感受和体验到自我和生命的真实存在。人有“生”(创造)和“死”(破坏)的本能,本能随生命降生,在适合的环境萌发和生长,转化为欲望,意识可以对其进行促进或压制,但无法根除。欲望得到满足,便体验到快乐,否则感到痛苦。
! \# n( M G0 D' f9 d# i0 D 庄子《盗拓》中讲孔子游说盗拓,盗拓的一番言论竟令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芒然无见,色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盗拓讲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盗拓的人生哲学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将金樽空对月”,“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的及时行乐、享受人生思想不谋而合。
, F% s/ E) G9 w. { 庄子对人生的看法:“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所以庄子认为: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周劝诫人们不要追求世俗的快乐,痛苦产生于追求快乐的过程,真正的快乐是无为和知足。
# q) I4 E9 o0 q# n; D 佛教认为“诸行无常,无常故苦”,人生没有永远的欢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真是人生苦短。贪嗔痴生我见,我见生我执,我执造业,业生苦果。要脱离烦恼痛苦(灭度),不受轮回(无生),自由自在(安乐),消除一切束缚(解脱),达到自觉觉他的境界(圆寂),便要修行戒、定、慧三学,防非止恶,静心之乱,去惑证理。
9 ]' q# @& r, s+ ~& B9 y 儒家讲“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推崇仁爱、忠义、孝悌的伦理道德,视名誉和气节贵于生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等千古传诵的诗句和佳话是儒家精神的写照。- ]5 J" B3 _; S% \ k. w# R
我们可以说盗拓是享乐人生,庄周是逃避人生,佛教是改造人生,儒学是奉献人生。盗拓的享乐和庄周的无为似乎过于极端,佛教的方案最为彻底但过于艰巨,儒家的理想令人向往却不惜代价。作为碌碌终生的凡夫俗子,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 P& R) f* x) b, l3 _( E" U# [3 ~
我想,普通人的生活应该追求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会赚钱,善理财,有生财之道;有良好人际关系,追求个人修养,培养能够陶冶情操的爱好和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