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1999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邮票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的56个民族,虽然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都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该多些互相了解。" H& t6 T; I9 ~: O0 i# J1 B% Z
由于邮票过于抽象,我在每张旁边都配了张实图,为了不喧宾夺主所以选的都是小图.- R" d8 Z* s3 e5 X" L+ ?1 W1 p
7 P7 Y9 I+ ?6 y% S! F8 @: U. N 8 t S4 @; K) A3 ?* o, G( y1 j
汉族(汉族的图片实在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3 ^0 x1 |) ^4 k4 H" P8 r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 d& w; X9 s3 v" D7 ?3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3 T1 x* |( }* H
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元霄节等.8 |2 r' m& b+ x5 m# K* i
4 s$ r0 O9 o3 X. y
. G, H0 C$ e, t, \4 m/ P

! H9 H. V4 ?. Z& R蒙古族menggu zu
4 H$ m8 u( `7 {( Z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 [8 B$ r m# s- l
( R: T- A- Y+ ^ A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使用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一布里亚特3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的,经过本民族语言学家多次改革,已经规范化的蒙古文。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以“蒙兀室韦”之名初见于《旧唐书》。
$ x. }! J1 R } S4 U* V' q3 l! I5 n& }% n
4 T6 g1 T- x) H3 A2 T" f- B% ? / k, x$ k% }1 Z7 o! t2 ^. I3 h
回族hui zu
5 g, _0 @3 r6 B; V2 ^8 O* b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V# J) n1 F% Q `' |
6 j9 g: s6 J% W2 W8 X3 D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1 H2 k" a9 K$ ^& C( s5 s: X
妇女多戴盖头,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 j! x X+ b5 J9 l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来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6 z9 _5 M# a& m* B
; g! j* [0 e/ a' D$ X9 W6 [" ^- v6 ?" a; P. u. G4 d5 T6 N
2 ~' B7 V, b; V! G5 F
藏族zang zu
0 I" f* I, z' U U, \Tibet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7 X5 ^$ b4 m, c0 S$ g
- r/ H0 V0 I- x6 [: t0 _) I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y# z; P) \* ] a q
藏族早期信仰“本教”,藏语“本曲”,俗称黑教。本教经历三个发展阶段:①笃本,即“原始的本教”;②恰本,即“流传的本教”;③觉本,即“改信的本教”。从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信仰佛教,抑制本教以后,本教与佛教几经斗争,佛教终于占了上风,现在藏族大部分人信仰佛教。
" h5 ~: K1 H8 U3 _( S* o# M7 N
$ _# D3 S) F, t6 j U 4 V. S7 z$ o+ Q" M! ^1 ]2 c
维吾尔族weiwuer zu 2 j6 ~! P: \$ m: W: X
Uy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w8 R/ F5 ~, _6 f1 T& D; D$ f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c! I# O/ h8 E: k3 B' o
维吾尔族在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纪后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 o# y! d4 j; B" E0 |6 z;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亦称库尔班节或献牲节)、诺鲁孜节。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
( M/ f: F) E4 B6 Z7 W4 b( D m* l" l0 o3 ^6 q
: ^+ e( c( `- w( H# X
苗族miao zu
: S4 _: \! D" M- j$ r: t! d* {5 ^Mi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 r- a: a" i0 F
! t2 L e/ B+ B0 ]9 K8 F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建国后统称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 V1 G; s a; p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5 u) {# [0 `# S5 {1 g. I1 f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3 f* P5 b! X; x( a, u0 G8 ]
: c$ ?! M4 v0 ~3 ]) f/ f W 0 v/ ^6 ^( V7 x( k8 M5 A
彝族yi zu4 r3 a) z1 `9 {' G& F/ D
Yi ethnic minority group 
8 L( l7 e2 B' C3 j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A& n* w3 k* @4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X8 J- w# u5 n- }0 d9 _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u, [+ z8 @. q- @2 g
! \0 A* j& D0 J C+ E

! x, c3 h Y: j* x) P9 [2 [壮族zhuang zu
: M6 R a$ j& g$ P8 G- I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M8 q9 ^3 c; v$ Z$ d
) C$ n, o3 u& T y0 P2 n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 ,“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世纪5 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2 V1 U; h1 |5 E% x5 b% g# U
1 o1 {4 e& _7 c2 j b" X2 S
3 y3 D" g9 h# t9 ]! t* D ?6 ? 6 e3 S; u2 n7 i1 X1 F
布依族buyi zu ! q3 E7 o3 S* z8 E2 {' \
Bouye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z0 W1 ~8 @6 o5 d- X! ]( V6 v; r T8 H3 F! Y" ?% M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4 _' u5 d ?+ z& `) ~普遍信仰鬼神,崇拜祖先。也有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 ^2 _/ X; A) S/ f/ g. C节日除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外,还有“四月八”、“六月六”。“四月八”又称“牛王节”,须蒸糯米祭祖和给牛吃,并让牛休耕一天。“六月六”是布依族的隆重节日,仅次于春节,布依语称“更将”。
" N, @: u2 t' X9 ]$ |) m$ s1 \; [1 q: U
9 S8 I" a+ i; ^% `7 ?
3 t. g& ]; G" ^ l9 a4 _% z& ]朝鲜族chaoxian zu
/ ]/ p0 f% L9 w7 {2 b) q. D/ ?Kore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b/ [' \2 j1 T9 _( C( @! i
* C4 x& C4 _! [7 L2 d! ? 朝鲜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这里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光一绚丽,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的地方,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I% c3 G3 K7 q9 F
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信教者有的信佛教,有的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没有全民性的统一宗教。 ( M6 ~0 h( o- p! C6 I
朝鲜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 A+ i* v3 \$ z$ n( u7 A3 R; L( z# \0 |) h6 y. c
( Q* [0 J( |3 `/ m* m U0 p" `
5 s8 u' G6 e; C; D4 m. P% }
满族man zu
5 [, c7 p4 [9 i m9 t x! e6 AManchu ethnic minority group 
: h- S, R4 r1 n/ k7 ?4 b4 L- k+ b9 N' r7 D- q7 d' z0 j9 ] D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S8 l. Y0 H4 S7 S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 n. Y, p, S3 J/ d! X4 x( U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 X' g- m& x: D5 B4 \
, H' ]' [! Q% ]# Y8 L' [ 3 V' c' ?5 ], u$ Q4 O0 _
侗族dong zu + y/ S9 T* C. q0 d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t' {4 f: v0 q# \
) ?$ N" h! @) W' _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 i1 R: R' w0 U+ |$ Y8 s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 V; p5 [, k& N3 f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 |1 m% P0 r: z( U- k: A$ p/ A" f: G r s; K
) w" l3 l3 G( f1 a1 B+ ^: s5 }2 ~3 G. ^$ @' R5 r8 i

5 F8 r4 E) z8 G. D5 a1 O瑶族yao zu 6 Y- M7 R& q: K7 I: O! f
Y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 u s, c d5 R5 P5 h/ h
+ O3 X6 O7 B# Q
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 G1 k: K9 Y9 T, z! D. e5 a4 ^' t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7 v" F/ o8 I1 _: T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a& q8 b4 y. a# c
9 [# ~# Y0 P y8 |2 Q6 u( o0 N) {+ J" a/ v. D4 \9 {
8 }; F( i. d" w1 ^5 j! }" m7 [
$ X/ }, R8 n8 o! s+ [3 D8 C
白族bai zu 7 l/ W0 ~* g$ q9 w u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Z$ ~$ Q" ^ Q! z
& z" T: M: v! y, }. D/ |1 [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2 R9 a& H) O% [
白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0 s/ x% R9 q7 e, g0 a8 u2 d/ ?: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1 t& V5 }/ w$ X# {4 v7 Y$ V
“火把节”是另一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预祝五谷丰登、人富兴旺的活动。
0 h/ g0 N$ o5 M! u) k( O+ P, X( l2 @8 x$ {9 G9 `$ H
^7 p' s6 k& ^. }" m* f
0 {$ Z6 E+ B! f5 l0 F9 q D; Z1 A7 ?
土家族tujia zu
, V) Q+ R* N; T% [9 c! A9 C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Y4 @. T* U2 S) m
# g: a9 Y* F$ @7 R. o* H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 [. l5 H$ k) V. G) y J. F( v: y( g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X) r4 M4 X( r6 G/ k$ a9 d9 n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k/ N" j, {0 W
8 M# f, J7 U9 ~" D3 Z 2 _7 L8 I: s% i
哈尼族hani zu 1 f. s. V5 _6 ]/ Y6 M6 [# R6 j
Han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D6 L8 ]9 _. a
- q$ Q1 g5 R8 Y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6 f5 Q) ?+ X# }1 T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 f8 L. g& t% u/ _8 u( S) A
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
& G5 N& M- d4 B, o/ r& E2 D) W0 f5 m! b4 c: Q+ O0 l
; C8 q. H( S8 A% U
哈萨克族hasake zu & C9 d) i) C) R5 H) j5 P
Kazak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Q- S$ @/ `( r; M; f9 \+ ?1 j8 ?2 I6 M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 p0 s+ s* k7 Y0 v& h! r
哈萨克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有些牧民仍保留着萨满教的残余。
6 Z9 ]8 l2 S) r) ^. m" g: J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诺鲁孜”节,时间在旧历正月,过节的那一天,互相祝贺,有如汉族的春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每逢节日喜庆时都举行传统的刁羊、赛马和姑娘追等游戏。
2 E& _$ u- v# h* |& y
) q( F* j& X3 ^9 ?1 A ) v5 x8 R% r, q7 y+ X
傣族dai zu * m3 o" ?: [1 D$ X2 o% s$ W Y
D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2 u9 ~7 N% h/ |7 i6 w: N M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y% H' s# `" t3 j9 |7 @
傣族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过去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
- x! L4 d7 N+ i! X a$ O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关门节约当夏历六月中旬,开门节约当九月中旬。' ?9 b; C+ ~' r* A- @3 Z! `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约当夏历清明后10日,届时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活动,为每年最盛大节日。
3 w1 `% P+ }# y# L$ b- S) i
4 U; g' X' M5 [" A! k/ n
/ K. R' Y6 }/ i! \( ], i黎族li zu , W- {. i! ?2 ]% u o7 H
L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Y) n2 Z& V: q: c* l# p: q# r: h+ h6 }; N0 d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c; I+ T% w8 T& x' b; t; }" G
黎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个别地区还残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黎族信鬼,特别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动,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 e7 l) k5 g# c2 w3 M' A& }/ i1 L* M' F7 l
+ |* G" F* C; N ; N* @; z0 ~: r# Y0 i
傈僳族lisu zu
+ h3 x- B7 h' o2 x2 x5 d" ^7 i, s1 SLisu ethnic minority group 1 {) t l4 |5 j9 n: v ?. Z: e% B; X g
* }/ c" o# |( ~ 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5 `+ W2 u7 i$ y% Q' |+ ^: o* ~6 G; h傈僳族群众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德宏、怒江地区,传入基督教和天主教。" `$ ]7 H$ o$ Y8 e6 `
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腾冲僳僳族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 Y# y" L; z3 V6 J" ]9 f9 P3 v+ k
- q' X ~! B& c2 I

- L. w4 A: H7 U佤族wa zu 1 J6 {& R+ Q7 G. {# [- [$ J! s8 Y
Va ethnic minority group / C4 u; K$ n# B1 O
6 P, n3 M+ V. f7 Z% e7 V 佤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 阿佤”,是周秦时期“ 百濮”的一支。清代有“ 嘎刺”,“ 哈瓦”,“ 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 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 圆圈舞”,“ 舂碓”等。“ 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9 K& `, g, u% a新中国成立前,佤族的宗教信仰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相信万物有灵,认为所有山川、河流和一切不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精灵,会给人们带来祸福。佤族最崇拜的是人类最高主宰“木依吉”,他的五个儿子是分别掌管开天、辟地、打雷、地震的神和佤族的祖先。" T& A1 Y/ J6 i8 S# `6 ?% q- U% h
5 ?# g6 \: T5 H# a; U8 w
6 ]* W, R! X- E" [' m, b( S2 m! `% [& n$ v* R
6 ~$ y2 w7 w6 N3 p. O
畲族she zu
- n/ f3 ^$ X' R1 LShe ethnic minority group % H; V) m R% E
& D* k8 v0 `" i3 f, L( c5 J
畲族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 山哈”或“ 山达”,意为“ 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a( ^ j4 R: ~* I& O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畲族十分重视祭祖。
" l! w! W4 ~3 w9 f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w% \9 E4 ]9 i" ], H7 n
! E6 }4 q+ K ]. m2 @, i6 f7 y2 i: G. A
" z0 A3 \7 V- f6 R6 k! w2 q& w5 O6 Q3 j& b/ d1 R4 G

4 Z, K* T+ I l3 H- l8 I C高山族gaoshan zu
! v1 P4 {4 m! g( uGaosh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9 l, _4 n; S, T2 ^
U j; N- L. _2 z( Z- o: i$ X6 J/ y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现在的台湾当局把岛内各族群分成13个民族)
9 |7 L2 Q, @& N; I( L( g, W0 p由于汉族移民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的影响,高山族宗教信仰复杂。汉族带去了佛教、西方侵略者带去了基督教、天主教等,还有高山族自己的原始宗教.0 e2 d3 o9 {3 l- R# @0 g
高山族的重要节日有:播种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结束之日)、平安祭(布农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丰年祭(曹人、鲁凯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湾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与大猎祭(卑南人,十一月)、矮灵祭(赛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飞鱼祭.
$ t. w6 ?: L1 Q* N4 W3 M0 n, m7 V9 o3 M
# p, m4 m& N2 W/ t7 ~7 m0 [( j4 R" t
# _- f% t* p. O1 o6 N' M拉祜族lahu zu / @7 i$ j, m; _" b# e
Lahu ethnic minority group 
( [6 u& p9 t( n c; _: B, j7 M* _, X4 L. m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 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N; m1 O F1 }& M: L; r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春节是拉祜族最盛大的节日.- ^, E, _4 C& V1 j% j
, N9 O3 G! j/ I
) Z q. g' _& p& P. e

" \( Z8 v+ V& W水族shui zu % p1 C {( }3 l. O
S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0 T! {* x: M' @0 T7 o& [ }# y5 T
# v$ D- E. W% y2 j3 _; n1 G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水族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水族的远祖是古代“ 百越”的一支。唐宋时与壮侗族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 僚”。北宋时在水族地区设“ 抚水州”。“ 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 水书”,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但只有4 0 0多个单字,且多用于巫术活动。3 M' z0 X. R t; D; G* ^, I" {
水族有本氏族的历法,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从八月底至十月初的4个亥日都是“端”节日子,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水语称“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日期间举行赛马及跳铜鼓舞、芦笙舞等活动。并举行盛大的宴会。部分水族过卯节,即以9月卯日为节日。此外还有“额节”、“霞节”“苏宁喜节”等,也过清明、端午、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 ; O4 o9 h1 @6 l! u4 g5 Y- }
) U7 M4 [, V5 L+ l" I- ?% i- u
( n: S8 }$ h4 S5 f0 _, h; R& E3 w

6 S. Y* M4 x; r/ H+ m, H东乡族dongxiang zu
! c9 B' t' H9 F: j; z6 }2 x4 Y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i+ i! U* P8 v/ D* Y# x/ N8 m0 J a! b5 C1 H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 东乡回回”,“ 东乡蒙古”,“ 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4 v1 V' l! ~: C) w" o主要节日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日。圣纪日一般在清真寺集众举办,节日活动有涌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 W p6 A6 M9 G
! J3 z$ s- k: B3 M' j) C6 E2 o1 \5 y2 p; P
' W0 ~* E! s* }% I( [ / P) h+ Q; r" E. [+ @
纳西族naxi zu . N3 U3 F5 T! z0 v0 G+ R# e
Nax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t, i! R1 d# w- i7 |
! |: V$ x( ?0 m. k; u( ?. u纳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历史悠久,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自称“纳”、“纳西”、“摩梭”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2 Y4 ~" {/ }( Y% i u z% e
新中国成立前,纳西族比较普遍地信仰“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都被视为神灵,巫师称为“东巴”。凡遇婚丧、年节、治病,都要请东巴念经。在明代,喇嘛教传入丽江地区,曾为部分纳西族群从所信仰。道教、基督教都曾先后传入,但信仰者不多。 1 k1 l' c4 }7 g
纳西族传统节日有“正月农具会”、“三月龙王庙”会(现为物资交流会)和“七月骡马会”。此外,还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等。 : I G& q1 L9 k! X& D2 F7 E) e/ V
8 Y/ D, z7 E+ _2 T* j* t0 o
6 g5 h! L! {4 e/ R6 @% W, J
+ u/ [) V7 F& y0 V . I! K3 F z* h* d5 \' M* k
景颇族jingpo zu & l( Q7 ?0 z% S* o9 s3 D: D
Jingpo ethnic minority group 
8 N, H+ Q; k& A- {; z
# o2 @6 q7 g# c 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 l% C' H- z3 X6 H景颇族群众过去普遍崇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多神教,迷信禁忌很多。大巫师和一般巫师除祭鬼外,还给人看病,能记诵本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历史传说和大量民间故事。祭祀活动有祭官庙(一年一度的破土仪式)、吃新谷、献谷堆、叫谷魂等,大多与农业生产有关。遇婚丧、疾病、械斗等都要杀牛祭鬼,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很大。最大祭祀活动是目脑,现已发展成为景颇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目脑节。近几十年来有少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
8 G2 B/ T1 p, i" P0 y& \2 j' g3 W+ {. r2 k1 d6 M( [
4 `4 u" t5 S8 U
4 q8 f! y/ _0 L, h6 ]
柯尔克孜族ke'erkezi zu
4 d2 Q7 Z1 v4 l5 f' L/ }& \Kirgiz ethnic minority group 
' P! E. l0 ?- X: W0 }! T- }- I' ]! u; k( s9 {3 K5 L
柯尔克孜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生活。柯尔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6 c) S( U) J. R' y. j. E) T& Q
柯尔克孜人最初是崇拜图腾。有名的图腾是雪豹和牛。除此,还信仰“乌买”女神。信奉祖先和天神,他们朝南方祷告,崇拜太阳,认为火星不吉利。到了清代,才转信伊斯兰教,属于正统的逊尼派。在东北部分柯尔克孜族信奉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 [' N) r. I% E( _5 U7 B6 w. v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等节日。过节时,男女均着新衣,并以茶水、油果等互相招待。
5 h/ I, M# D& }. c. M6 T2 w/ M3 @4 {' P0 ?9 U# U5 b
2 e. \. x0 _6 \9 U$ S5 H) }) p. G
" X2 c1 X: r3 x$ f' `- Y# A0 E9 I3 Y* P/ X* k
' Y, N, o" ]; O& z4 Z1 ~+ O- w8 [. _
土族tu zu
7 b* J% {" e3 h) u5 rTu ethnic minority group 
8 \; Y* b5 H6 m7 @
3 P8 g# m( C+ w; F! g 土族是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0 s0 w' b1 t6 G/ t9 L
土族居民原信奉多神教,也有一些人信奉道教。元、明以后普遍崇信喇嘛教,但民间信仰仍然存在。土族地区有喇嘛教寺院40余座,著名的有佑宁寺、广惠寺等。佑宁寺出了不少名僧,如章嘉、土观、桦布,颇有影响。寺院占有大量土地,互助县15所寺院占有土地69200亩。寺院是土族的文化中心。对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9 P, R ?$ M" c. j
土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有,农历正月十四日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十一丹麻戏会,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会,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庆丰收会)等等。其中擂台会、丹麻戏会和“纳顿”最具民族特色。届时,除举行赛马、摔跤、武术和唱“花儿”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举行物资交流会。此外,与汉民族一样,也过春节、端午节等。' n, _( k o2 ]# b3 z1 _$ w9 S! W; S
1 y5 V6 g7 w/ L
2 |% U @4 D' s4 R1 H, g" {
) `" S( j# K' s+ }; ?
+ z, \6 T% v5 \0 o6 T* p达翰尔族dawo'er zu
5 o1 f- B; \) p: H- W0 KDa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1 J: m- ~6 S/ K, `! s
- a# Z& F" D; C8 W
达翰尔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盟和东北地区的嫩江两岸,从事农业和畜牧业、渔猎业。“达翰尔”是“耕耘者”之意。达翰尔族人相传祖先居住在东北地区,清朝时被调到西域,从而在内蒙古一代一代定居下来,会说蒙古话。在新疆长期和哈萨克族人杂居的达翰尔族人都会讲哈萨克话,而孩子们多数进入汉语学校学习,因此精通语言,被称为“天生的翻译”。8 e% Y2 y8 g; g# B! Q7 A1 B! p6 e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供天神、山神、火神、河神、财畜神、祖神等。原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主持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喇嘛教。2 D* ^# R9 b5 R3 w7 x8 G& x
! l% ^1 i8 z& @( L
+ R r0 t" _% E' P$ ]6 |! U+ A A- z1 j" U$ @. ^
' ?6 Y8 M& U. S+ T$ w : j% W3 c% Y' c* d" [
仫佬族mulao zu : t T6 e3 N7 s( g* N/ l4 `
Mulam ethnic minority group 
6 O5 Z9 u' `$ a3 n( U9 t 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 0%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H. Y9 `$ k4 Q
仫佬族没有统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发展到信仰多神。过去仫佬族地区佛寺众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两种。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复杂,有家神和外神两种,这是仫佬族地区科学技术没有完全普及的缘故,人们过去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对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现象迷惑不解,于是把美好、善良的愿望寄托于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区信教的群众已经很少了。
2 A: [- b- C* o; y6 N+ c( ?, \: Y! r6 X) Q
7 c$ u6 j/ b) D6 T2 Z . @8 Q! [& Y! h/ I0 B+ ?7 M w+ [+ w
羌族qiang zu
% P% { i8 _0 w9 P" y- a1 k3 n% tQ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R0 N! U" m7 {+ \% _. s' l
& \4 T2 G8 U2 }& m! O' O- u9 C 羌族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7 U/ _8 R2 Z5 n- l# {
羌族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
0 r$ o* {8 x! m2 ~8 m& |( F. k. `8 R E. M8 M/ w: \
7 N/ x c b) t) y
( N8 s P% b w- f$ J: v3 X布朗族bulang zu
/ b3 X! e7 s N7 ?Bl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J- Y- n& Z% j1 {) ^* I
$ O6 O& P: K% M$ C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主要聚居地是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动海县布朗、打洛等山区,云县、镇康、德、双江、耿马、澜沧、墨江、景东等县亦有部分散居或杂。布朗族聚居地群山起伏,气候暖和,降水较多,土地肥沃,产丰富。+ M8 o$ W9 g' z% t
布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采,民间有丰富的口头文学,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诗和抒情叙事诗,题材广泛。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墨江布朗族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
: {6 z: D/ ?. ]3 h- }: e E. V布朗族大部分人过去信仰小乘佛教,崇拜祖先。行“开门节”、“关门节”、“赕佛”、“堆沙”等活动。 - w$ u- [6 t, Z
$ ` p7 K% G6 s/ r, B( \/ @4 V; b* \: ^. U, L

! T7 y z; v: ~撒拉族sala zu
6 V* d5 I8 H/ l3 F; _Sal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4 ~6 |6 K( d0 d
; u- J3 n- C: @+ q: }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 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2 N6 V: k, S, }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 D$ l1 c* k( T& a; `. R7 n u+ Z' H" X' G1 |3 k% Y
- C& g9 G) ?1 u7 z8 }4 _
3 K1 O- u7 I4 r$ U毛南族maonan zu $ _2 a. H. O0 x+ r0 ~& `
Ma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4 t4 t+ j9 Y0 J2 z6 v3 w1 y9 l) F6 \4 z
6 p8 k/ f: Q, v4 x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 E- L( y/ L. j8 I1 o0 f2 T. w" Y9 z0 v9 B: ^
1 M! W: \0 l W! l; c' ^
# L3 }5 ^. n5 y仡佬族gelao zu
* {, ~$ c! N$ ~' O( G* v! mGelao ethnic minority group 
& W7 R' | N! [2 F4 J
: H6 V9 X5 D$ a4 i7 D; @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6 I" j- G* K2 O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很多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挑水、不煮生、不倒水于门口、不下地劳动等。5 Y8 t' f# R2 B
( e9 p# \; A! p8 ?; ]2 `3 M
3 l( D n/ \ v! ~: _ w5 E6 J0 p2 |
+ s2 g% y% Z. W& V' k
4 ~/ t1 h+ G3 h3 }+ `7 p8 q _锡伯族xibo zu
" ]. Q E, W# a( `Xibe ethnic minority group 
# N. X" ~% D' l* p1 W: E* P/ m1 x& s; d& i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Z6 B3 w; s2 ]
锡伯族人民因为不断迁徙,因此吸收了不同的外来文化,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他们也信奉“关公”、“周仓”等神。# Y$ ?3 \! G/ H; o" `" L& @6 M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满族大略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但是,过节的方式不大一样。如端午节,他们有泼水、叨羊、赛马或郊游等活动。此外,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从东迁往新疆的纪念日,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c2 ]# G0 l) {! i6 P
1 L/ Y& L o7 ^, k- l; J& k
% G$ j* e/ O2 q3 @* J7 q; s8 L
% _- L6 [" L6 M V阿昌族achang zu
& x) s+ z2 D( X9 x$ |/ y, UAch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4 f- d, x. Q8 ^( ^8 z, T- b: J+ |9 E! o
阿昌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和梁河县。阿昌族自古以擅种水稻而闻名。阿昌族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古代汉文史籍曾记载的“峨昌”,“娥昌”,“莪昌”或“阿昌”,“萼昌”等,都是对阿昌族不同时期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阿昌族。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长期和汉,傣等民族交错杂居,所以阿昌人一般又能讲汉语,傣语。
% f& i2 C* H; u" d% O3 v" Z户腊撒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有定期的“进洼”、“出洼”;“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 x8 ?4 Q% C {, \- S) z
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节、尝新节、泼水节、进洼、出洼等,都与邻近的傣族相同。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单、烧白柴、浇花水等节日活动。4 q: U' J) R7 A s6 J/ d- r
$ R( y, v- b* K1 d. d
% B& t- t" N; D7 n
& d/ S' s* K0 ?# \
普米族pumi zu
( V3 { {4 _6 C+ rPum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 T: |( d( P1 _0 f& N/ l, h6 Z1 d% O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 A& b) d% B9 m: ~% v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 Y1 h' i J( g) v( ?普米族的节日主要有大过年、大十五节、尝新节等,有些地方也过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 ?! D( @4 f* P
7 z1 H* ~: ]" C
9 `+ @4 ~+ d+ e' n/ L: {6 p# k5 X) Q
" l$ ?$ ~8 x) g6 u. Q T: W' T% }3 {' w# o; m4 b7 n

. K& s1 q8 h6 n% U) c A塔吉克族tajike zu
" E* ]; m+ A% w" [- pTajik ethnic minority group 
$ @, {2 D; {5 z; Q7 M+ p
) u+ M$ l1 x3 T! M) ^" i9 v% ] 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称。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时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经是祖国西陲帕米尔高原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公元前二世纪起,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这里便成了东西丝路的孔道。数千年来,塔吉克人不断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创造了自己颇具特色的历史与文明。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 o* }# N. z2 U0 @- A- ^
居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清真寺很少。教徒不封斋,不朝觐。一般群众仅在节日礼拜。; U% `3 j+ q- P3 H9 ]
民族和宗教的节日有古尔邦节、乞脱乞迪尔爱脱(春节),巴罗提节、肉孜节、台合木兹瓦目脱节(播种节)、兹完尔节(引水节)等。" a. c; `8 t; R4 `
9 e# L% O; y" ^7 ]2 h' n
# g* ]0 C2 G; t4 \1 ?
7 E5 Y1 ^3 c7 a/ a" `/ b怒族nu zu " K/ T- O0 @$ G7 w
Nu ethnic minority group 
- j8 Y" }6 ]( {- q3 Z1 j; W
& O8 s/ q; F+ L' ~ 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X5 b S5 ^+ v
怒族人民仍保留较多的原始宗教残余,相信万物有灵,奉行自然崇拜,巫术是较普遍的宗教迷信仪式。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基督教。
' x0 Z6 {6 b/ q% l/ Z
7 L! F! b2 n9 V5 [# r' O5 `3 r l' r* a! e

) D; ] Y* S5 v' c) C- G7 k乌孜别克族wuzibieke zu K* O2 K% B/ l# {
Ozbek ethnic minority group 
$ q1 U Y5 {# a$ R
0 a% \& W% n5 Y: y: [9 g" M& e4 S 乌孜别克族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 X& Z; Z1 ?% o( o乌孜别克族先民曾信仰过祆教、佛教,从钦察汗国的乌孜别克汗时代就开始信仰伊斯兰教。历史上伊斯兰教对鸟孜别克族的致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自18世纪以来,乌孜别克人在喀什、莎车、伊犁、奇台等建造了宏伟的清真寺。重要节日也是“开斋节”、“古尔邦节”
J, {; i; B/ d: [5 e2 s: ?
9 ]9 I+ n" U/ z- b. e7 E* f, E0 A5 e$ P% N9 H) w+ @/ B
, F* s9 A& V& G
俄罗斯族eluosi zu
8 B9 @8 M/ K& X5 n* G. o# Z% Q0 ?Russi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m- O5 q; u+ n6 l
9 n" Q9 ]5 I$ t* X% r2 C2 `& E2 c& O) O
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2 0 0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在1 8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进入1 9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 d' u2 z. i, s" A7 R- u
, e6 E/ T0 }8 v: s1 f; m _
& i; c% e. r. {4 k _# ]7 C # M0 J9 @& n- p9 W
鄂温克族ewenke zu 7 q0 n% m6 Z- p3 D; U# ~
Ewenki ethnic minority group 
& b- U& }2 _) l5 _8 N/ v4 X! i3 o, S2 `/ g. w
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鄂温克族多信奉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 语支。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 @) g v$ Q! T/ }& D; E" W
" s/ a6 x5 H1 v$ m# j6 t5 e( q' G
; Y; ?# I$ ^5 \/ I1 c
1 N. g* x% |, _3 M+ F+ w! {; h% E* c) y$ m. V* y5 [

' V+ A! a+ ^! `. |8 H) F徳昂族de'ang zu ; ~- k/ R: f& c& x! W, T# Z
De'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6 A- O! V O! n8 b/ a3 M
徳昂族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 9 8 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v6 Y1 k4 p3 F+ @; i0 x( m1 p
' Z& S! N; f, R% Z' x
& p. w, A) X# g: R N) Z3 x5 `保安族bao'an zu
+ J5 D9 b$ H# _9 [! ^" ~7 hBon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X$ L- B; b2 s# U0 T: R
8 j9 u) C% S! w6 z0 Y3 S
保安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 T" C/ \9 [9 ~) `保安族的节日活动,除春节等少数民几个节日外,几乎全部节日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 ]( g) B4 B' U
+ V. [2 j7 M- V2 Q1 F1 A: ~
* z8 B0 d2 W6 \) a4 m8 v# {, t* C' A G% X

. C( h' ^" i6 u% R& Z) ~/ v裕固族yugu zu 5 b* e1 a! T G& I" Y9 E
Yugur ethnic minority group 
. E8 D/ f' z$ C7 Q6 h1 G. i9 @& J5 o7 o& r6 z' Y) L3 d/ J0 i
裕固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o& d5 h, a" I# I7 f
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鲁派。建国以前,各部落中还盛行一种原始崇拜,称作“点格尔汗”(意为“天可汗”)。 ; P3 u) V1 C- M+ E2 S
6 L6 R9 u; b/ J8 O) c; S) N) }
3 u9 D. f" w3 `) d n+ j + `& E5 {; q" U7 @
京族jing zu
/ G. F9 c! d* M! d% w1 _1 `Ji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U+ o: Q4 f5 V( N: z
9 h0 Y% ]) L% r# y5 Y% e 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
8 Q$ X$ |+ }" Y; _5 f8 G6 S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2 F/ F1 L8 `& Y4 ?京族是多神崇拜,特别是与海有关的神尤为敬仰。也信仰天主教,道教。: x2 F4 x3 p. X5 y2 i
主要节日:京族农历六月初十(沥尾、巫头岛)或八月初十(山心岛),正月二十五(红坎乡)时,当地京族要过最隆重的“唱哈节”,由歌手“哈妹”轮流吟唱。唱哈活动要连续进行3天3夜,一边宴饮,一边听唱。6 ?3 C" h+ P0 v2 S N# b
5 J: P4 o/ I3 _/ x% X% B
! |6 J( k' J1 a6 z. S' k" w
]6 M( i% q: h3 H; T( b6 T* q
塔塔尔族tata'er zu
* g! o% t# B" D* b8 ^Tatar ethnic minority group 
( }6 s/ [) n# i% S
3 X# H3 P4 C' {& |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2 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_: x) b" `$ l; _: N, R
& }. \3 M! U+ h0 k4 e# [( K* X
8 X8 f0 }+ E- t* P
独龙族dulong zu & e2 p ?1 f; b1 K
Dru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 g4 d6 ~ s& @: U8 {( H* d& m) @
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b9 N ~7 Y1 @
独龙族过去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信鬼。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皆有鬼。鬼会降祸于人,因此人们为了祈福免灾,便不惜花费大量牲畜粮食来祭鬼。独龙族祭鬼由巫师进行,巫师有两种,一种称为“纳木萨”,主持祭祀、打卦,另一种称为“夺木萨”,专门从事驱鬼,“纳木萨”的地位较高。
9 N2 J4 j$ g( @# w" f独龙族唯一的节日是过年,时在农历腊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日的长短视食物的多少而定。
" L% ~% h3 V1 q" }4 l, J p. n+ u; Y
# y! v$ F( X& [

& a0 A- m4 s' r% ?' F( |8 L鄂伦春族elunchun zu
" t4 @2 }8 ?7 D& T6 F$ `Oroq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 h; s7 [" ^9 b" P0 N5 H6 c0 [; j; ^$ g) X# }8 W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c/ i" ~. k" S0 v
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0 T$ Q. j& q; Z; l2 F# e) G( p
- ?& v/ @5 j3 Z! R, c* L
5 K4 B0 @5 k/ f8 k( w. t( G 1 e0 D5 v" ]! l
赫哲族hezhe zu
- _1 I4 O% g5 S" [; r0 n$ wHezhen ethnic minority group 1 R) s0 d' R, |- ?( ~7 C* q
/ L* i; x) x+ \+ {+ C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个民族乡。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 0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 |' l% D6 S! { i9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其萨满有河神、独角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虫就有多少种神,其中最受尊敬的是人面形天神。
; v, M; [) m! X' g6 M$ w
" M$ q5 v& \4 I7 a( e" x. `2 i
D, E$ x z6 C ' D0 \& K; h0 v2 {6 A
门巴族menba zu
( J A( L* z, I xMoinba ethnic minority group ; K5 |0 Z% G2 G9 E( I! P3 K/ u
; l8 ]" w. o9 ~/ g+ E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语,藏文。
6 J6 E) s; I: N8 Y. ^8 L门巴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有些地区信仰原始宗教。通用藏历。藏历元旦是门巴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每到7月,他们还要庆祝旺果节。 % T9 b5 `# A n8 z) m% }
& x8 Z8 p/ @% g2 d
) r$ q C: V# l+ y
! B9 Q; F8 K3 n0 c' Q7 B 2 D( y) @% Q, w) V0 Z5 [
珞巴族luoba zu
; v. V* H. Y" O; yLhoba ethnic minority group % B/ {% h5 y8 a
& K% @. G* u# J$ |- b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 j% ?, z* a, U7 C) ]5 Y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以崇拜鬼神为丰.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人世间间一切自然物都是由一种超自然的鬼怪精灵主宰,人的生老病死和灾祸发生都是由鬼怪作崇。他们要祈求鬼神的庇佑,常常要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对鬼怪加以约束。
3 T7 J9 Z1 @+ f2 L
0 ^ U7 G% a4 g% _+ g; _+ ~& d9 w& f+ P! R% b3 Y
- `' p! S! j, T! q
基诺族jinuo zu 6 j! o+ ^: j" U7 s
Jino ethnic minority group 
) Q4 P: d$ h2 ]3 l* a& t6 ?- s, g% P4 z) |. b: T
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g8 l& R# @& l9 L8 ?2 B1 l
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 K4 s% x- k5 q4 t: M9 i基诺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祭大奄(龙)”、“火把节”、“新米节”租过年。过年时间不固定,一般由“卓巴”、“卓生”决定,当“卓巴”擂响”(大鼓)时,就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临,全寨男女老幼就涌到“卓巴”、“卓生”家旁边载边歌载舞,欢庆新年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