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妃醉酒》描写杨玉环受唐明皇宠幸,偶而见疏,在百花亭独饮,沉醉自怨,是家喻户晓的传统剧目,也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拿手杰作。至于来源,其说不一,无法确考。我认为可能是源于清初传奇《长生殿》。《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词与排场,虽与《醉酒》不同,但基本情节类似,后来的《醉酒》很可能就是按其轮廓加以敷衍创作而成。有些专家认为是源自清初传奇《磨尘鉴》,其实二者也只是故事轮廓相似,从刻画杨贵妃的心理活动来看,毋宁说《夜怨》更为近似。
1 p7 A3 ]" y! W& }$ }4 m! r; i' D; `, p4 W8 Y; O
1 z h! T2 s, [' p5 G' u4 \
乾隆中叶,昆曲有《醉杨妃》曲本(见《纳书楹曲谱补遗》),剧情已与京剧近似,但唱词多出两倍,而且唱昆曲曲牌,显然不是京剧的直系祖本。 ; p* _ B8 c6 h$ k, v
V6 Z% L# Q- H, f3 \
据《燕尘菊影录》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亦即京剧成熟初期),汉剧名艺人吴丽卿(又名吴鸿喜,艺名月月红)挟技来北京,参加徽班四喜班演唱,他最拿手的剧目就是《贵妃醉酒》——基本上即为现在京剧演出本。月月红是汉剧艺人,演唱的四平调则是徽班的基本曲调之一,可见京剧《贵妇醉酒》是吸融汉、徽两剧种的特长,根据传奇、昆曲的故事情节编创而成。由是《贵妃醉酒》成为红极一时、久演不衰的名剧。 , i) f: y3 t9 E7 i6 ~" D( j
9 K/ S# y# x I' D3 `, a2 X
月月红的传人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旦角路三宝。路三宝的《贵妃醉酒》在清末光绪年间,曾经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在这以后,梅兰芳、于连泉(筱翠花)、荀慧生三人的《贵妃醉酒》,均由路三宝亲授,三者的台词、排场、表演,几乎无大分别。由于三人的条件、特长和表演风格不同,虽然源自同一师承,但后来却发展成为三种不同的流派。
3 |: y: i* E! b% [0 h9 u V' m2 h t# k7 L, c4 h% `2 u( h
路三宝演《醉酒》是踩跷的,于连泉和荀慧生也踩跷。梅兰芳继王瑶卿之后,坚主废跷,所以自始即不踩跷。
* g" ?% m9 M9 A8 X
7 P, W* F; l9 P( V; |+ p( B+ S 于连泉的做工细腻,武功卓越,身段婀娜美妙,但嗓子不佳,所以他的《醉酒》以做工和身段见长。例如:当裴、高二力士禀报“万岁爷驾转西宫”时,他的演法是立刻用扇子把脸部完全遮住,只露出两只眼睛,目的是不让别人看到自己脸上突然显露出来的惊讶、忿怒的表情。用这种似乎喜怒不形于色的态度,来保持自己崇高的身份和威严。但是从露出在扇子上面的两只炯炯放光的眼睛所表现出的眼神里,却又十分明显地透露出内心抑制不住的激动、惊讶、怨恨和忿怒;至于真正的面部表情如何,却留给了观众去想象,这就取得了更加含蓄而深刻的艺术效果。于连泉的细腻表演,大多类此。但他的演法也有很大缺点,总的说来是显得比较妖冶轻佻,不太符合贵妃应有的身份和仪态。 / k3 } p6 c: _! w1 t4 T4 B
. U4 j; a3 p* C+ ]! A* W F+ {
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经过多年不断加工,精益求精的代表作。梅派的《醉酒》唱做兼优,最主要的特色是塑造了一位雍容华贵、切合身份的杨贵妃的形象,刻画了杨贵妃在特定情景中的抑郁幽怨,充分再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从剧本到表演,梅兰芳都反复详尽地加以修改、净化,精雕细刻,在路三宝的传统基础上提高了一大步,形成了梅派独有的特色。
" }2 R9 b: p6 x; A- q# `* f5 o! E# L
至于荀慧生的《醉酒》风格与梅、于都不一样,比梅轻盈,比于柔婉。他的做工虽然也很细腻,身段之袅娜娇媚,腰腿功夫之坚实深厚,并不亚于于连泉;但荀派的特色是扮演一些娇巧玲珑的闺阁少女,而扮演仪态万方的杨贵妃,毕竟非其所长,所以中年以后就很少演出了。
$ R2 u' P) x2 i. J
" V* r4 G4 l: ]+ b& I; [6 n 现在演《贵妃醉酒》的十九都宗梅派;会演于派的只有陈永玲等少数人;荀派则已几乎无人继承了。% j* H& ` k) A7 M% n9 F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