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从东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唐代的“金碧山水”、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文人画”的萌芽、“马一角”、“夏半边”的广为流传,“元际四家”的飘逸出尘到明朝“吴门画派”的统领画坛,以及到了清代的循规蹈矩,陈陈相因,直到近现代的传统山水再度兴盛。
7 c s+ w% C6 r# j% L3 [* t9 d h; b5 Z" x4 B0 f' M
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集中表现在色调方面。就色调而言,青绿金碧创于隋唐;“水晕墨章,兴乎唐代”,遂有破墨、泼墨之妙;五代两宋以水墨为主;元代出现浅绛;明清则水墨、浅绛远远多于青绿。 . ]$ `' D; [& G
G! ^1 t0 c4 }7 [
可以说,魏晋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时期,士大夫参与绘画并涌现出开宗立派之大家,顾恺之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的山水传世杰作《洛神赋图》可以领略“像人之美得其神”的风采。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由稚拙古朴走向一种平淡天真。+ z" L% U+ [/ q) {! w+ V
- `$ K4 n; X r( ], Z隋唐为绘画的鼎盛时期,人物、花鸟、山水画都趋于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具有早期独立山水画的体貌,被认为是一幅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轴画。五代两宋绘画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各种题材的绘画艺术,同时得到发展,并呈现出争奇斗艳的缤纷景象。山水画中,董源、巨然和范宽、郭熙的作品,分别代表了山水画始分南、北两大派系时的风貌,极具典型性。“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作品则呈现出南宋“院体”的独创性和时代性。燕文贵的“燕家景致”也是异军突起的典范。1 Z( t- U. o; K% n5 c/ ^
6 S( ~' {3 U7 Z6 e# l4 ~
宋元山水其实已经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呈风貌,特别是黄公望的艺术追求,成为元以后文人画的典范。明代是明清山水发生而走向鼎盛的时期,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进一步强调了文人画在中国画坛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到了董其昌,由于“南北宗”的提倡,文人画的地位更是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a, b4 ?/ s- Q4 C d" Z3 Q) l
2 [) O/ w- T4 h, \7 G4 @清代则是中国山水由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了。清代“四王画派”——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等的承承相袭,在讲究无一笔无来处的同时,将中国山水画的空灵销蚀得遍体鳞伤。当然,“四僧画家”——石涛、朱耷、弘仁、髡残的具有叛逆和另类的绘画风格,为强弩之末的清末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和活力。还有,“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的标新立异,无疑是清末画坛的一支突起的异军,正基于此,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绘画才得以再度兴盛。齐白石、黄宾虹等近现代画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贡献。
* l3 G K5 W6 C$ m7 a
) q; \/ K7 O2 i9 a; S, t《洛神赋图》
& d% O! O& Y' A" \
; g4 p- T ?* Q" D. P0 y
/ y3 {( e; O7 m' r+ G图太宽,可点击图片打开新窗口或另存本地查看)
' n, l7 P; ^4 y2 ^/ m
5 L: v5 H( L. E' \: u东晋 顾恺之 宋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7.1厘米 横57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 R& Y$ \8 X2 @
% J6 s% B: k. P顾恺之(345-406),字长康,昆陵人,诗文书画皆能。画风细劲柔和,笔墨连绵不缀,有“游丝描”之称。此画是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创作的。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从开头描写平静的水面上出现飘飘若仙、含情脉脉的洛神,似来又去与曹植处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之中。后几段画洛神在云间遨游,或与曹植在一起游赏。最后画洛神驾六龙云车而去,曹植坐舟追寻。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0 N B9 t- r& L7 _" g$ C& B
* w! r* s4 H3 u《游春图》6 Y9 X! P& }# }
( M( ~5 ^! T, l5 a1 G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g9 c! {. f1 G. }- Q5 b9 ~+ N7 [+ {
5 Y* x* K; c* B! G* {, c, }/ q i
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此画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游春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1 k6 `- ]! J# o L2 ^' b: R* Y5 V* s$ v8 t' g( o- y
《江帆楼阁图》
! M8 { j, g; l1 |* f4 b* U6 P ( s$ m/ Q; {- C" f9 B5 H% y" u
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z1 ?3 D7 Q5 R
- e0 w3 }- S" l: K% ^' _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豆马寸人, 须眉毕露”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李思训(651-716),唐宗室,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 小李将军”。此画无作者款印,清代安歧称此图“敷色古艳,笔墨超轶,虽千里、希远不能辨,的系唐画无疑。宜为真迹。” 6 b9 F: k+ c2 J# q
! b7 x6 ?/ X: r4 |0 }4 f
《明皇幸蜀图》' p) F4 J1 ?9 U8 K* s) E
, `% H3 r3 K* } t3 p
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c- t, ]( ^& R6 f( a3 c* E0 s
! B6 s! H' b$ b3 [7 c$ q1 l
李昭道, 盛唐人,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官至太子中舍, 画史上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势, 妙又过之”。此画体现的有可能是明皇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此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此图可能为宋代摹本, 但比较接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画风, 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宋代苏轼对此图的艺术手法曾有过一段描写,从马的特征认出骑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 x, q E" A1 W
0 C1 k" r) _4 U; W: L《宫苑图》
3 ^7 Z+ ]; G2 N0 N4 z# _! u% Y $ Y3 S5 J* Y* K8 `) l4 H \' T
唐 佚名 绢本设色 纵23.9厘米 横77.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4 O! w M8 g5 D$ c
* `2 \$ W1 I% ]此图描绘一大型皇家园林景致。图中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河道萦回,其中气宇轩昂的楼、阁、亭、台、廊、桥星罗棋布,有的建造于山中或河岸平地。气派宏大雄伟,富丽堂皇。画中游人悠闲风雅又热闹欢快,虽然熙熙攘攘,却如人间仙境。体现了唐代宫廷及贵族阶层悠闲而奢华的生活。同时也体现了唐代的繁荣富庶以及园林建筑的极高水平。画中笔法谨细,尤其建筑物及人马的描绘更是精细周到。敷色艳丽多彩,在整体的冷色中,朱砂、粉色等更为鲜艳夺目,加上勒金的光彩,使画中之景更显出金碧辉煌的富贵气象。 9 C" q8 ?+ D) U4 h# F
3 S+ i' ^6 V, Q" ~' N& k
《高士图》& }2 ?5 X8 M1 `3 H8 J; ]7 H9 n
7 g6 a- S( E$ ~- m/ I
五代 卫贤 绢本淡设色 纵134.5厘米 横5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8 W/ J: Q7 n4 q. ?1 h4 E, h
# ]9 l& { u; l& Y% k% D卫贤, 京兆人(今陕西西安), 南唐时为内供奉, 擅长画楼台、殿宇、盘车、人物等, 曾师从吴道子, 是一位以界画闻名的画家。《高士图》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的故事。此画以茂密的山石竹树为背景, 衬托出“高士”的志趣, 山石竹树与高士同有高洁美德, 是儒家典型的“比德学说”的运用。另外, 此画构图严谨、笔法坚实、树石苍厚劲健, 于干笔皴染中更加突出所表现对象的铮铮浩气。此画虽为立幅,但装裱为手卷形式,显得较为奇特。画的前隔水有宣和墨书“卫贤高士图”,后幅有清乾隆皇帝弘历书“神”字并题记一段。 ' s+ s7 C8 F# R9 z
9 s9 h$ `+ Q$ d/ A" _( R5 D
《匡庐图》& n( X8 \( B' |# s% c7 s# I4 n w
" m* N3 I0 B. |
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g* B8 A' r+ P. N: s$ P$ g, f, M5 D! d$ F5 C
荆浩(889—923),字浩然,隐于太行山的洪谷, 因此自号洪谷子。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9 Y% q. L4 r$ O$ W
; h* q- [4 \1 m _《雪景山水图》
3 ]9 m, i1 M" a 8 G# @/ B8 p+ q8 v H+ p& M! r
五代 荆浩 绢本设色 纵55188.3厘米 横75.5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1 Z4 W* J+ `! [0 z: Z
; x% e2 j7 G% t. A1 Z3 Y( a
荆浩注重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善于图绘北方雄伟的山川风貌,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和突破。他曾说:“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不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同时,荆浩还善用皴法,在营建画面意境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天赋。此图以立幅构图重重山峦,其间点缀有行旅人物,山形屈曲,设色浓重,画中有“洪谷子”小字款。传闻此画系自古墓中出土,西方有的美术史家认为是荆浩的作品,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画的摹本。 $ M- j3 G8 X" N# r2 h" k
5 N9 A* [1 i$ s8 G2 Y《关山行旅图》
# _6 v; X' f9 P9 |
4 f) }& d$ X8 U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y7 y" C7 d$ G
, Y4 A R* B$ u( D9 M9 S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 ?* h( S2 A7 }! e3 r* N, B
; _- B- B$ {6 p! P
《山溪待渡图》. Z! L6 \2 f+ ? J- h3 o
1 X3 E$ }3 D5 X# u
五代 关仝 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 横9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 q8 U# Y0 l8 E. U* k/ B8 V# L3 c
7 Y! p0 w$ Y3 |* s! V, p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旅图”。 3 n0 z5 \- S$ Q- ~3 }8 \/ \: c
4 E1 r2 u6 E7 h/ x# U
《秋山晚翠图》: }# l# U! N% t! w4 s; D

' K. J* H* O k0 E# E; x五代 关仝 绢本淡设色 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s' E# {- x4 p( A/ ]
4 _) e3 f. |* H' g4 @5 B: a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 z# B9 R3 H- c1 W
i) y1 `0 ?) W《潇湘图》
# s) V S* f1 ^3 e$ I! r 5 {% T; z( u& o p! y7 v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O' X9 Q9 W( A! d' Y) N. C4 F6 p+ e# D& ~" V! ?, Z3 z5 E+ x
董源, 字叔达, 钟陵人(今江西进贤), 中主李时任北苑副使, 故称“董北苑”。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 唐无此品。”《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1 p; O. ~8 k! u" k1 u e
' n6 q9 S5 L! \《夏景山口待渡图》0 A, K$ U- V& b2 n% |* J; a

0 l. e+ {+ M# b: I* p9 W; k五代 董源 绢本淡设色 纵50厘米 横32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 V& }7 T1 H0 b4 Q' w. N2 Q) Q4 v5 G" r _! y* K u2 y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7 s& t9 r, \/ t1 H0 K' s4 l+ p3 i1 T/ u' r" G2 I
《夏山图》* J/ M7 P) s, A: O9 M+ Y9 Z
; X0 `" W. f4 Q! m
五代 董源 绢本 水墨淡设色 纵49.2厘米 横313.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5 ] W0 @& v- Y- x* \( u4 t- r9 {' N9 S3 R/ L" G/ f, |
五代宋初对董源的山水画成就并不重视,北宋米芾对他的画作了极高的评价,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则是推崇备至,将董源作为山水画发展史上的正宗对待,又把董源同王维、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后贯穿,组成文人画系。《夏山图》构图从高远取景, 整幅重岚叠冈, 渊渚烟汀, 树木华滋、牛群放牧, 一派江南山乡气象。画中树木、山石, 全用墨点簇皴而成, 树木浓重厚实, 有葱郁繁茂之感, 山石用雨点皴法, 干笔、湿笔、破笔、浓淡相参, 极尽变幻莫测之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