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7-5 1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画 法
; o& `% }- ], d% h4 K; q(一) ( j3 [1 p$ O5 [+ ?
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
% J: i% R/ d- l5 U* j8 r 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 O; N* M( m V4 E) S4 l3 J9 s3 f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 |& K1 y8 a! Q% e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4 }8 Z: k" `( j
(二) - ^" b' j5 J+ b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P+ e$ p1 E2 Z0 }2 O# d9 F: v
(三)
. I* U0 S& N0 T9 H$ [- H) l/ u 作画最忌描、涂、抹。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B& \' K- S0 f" o5 n1 A
(四) 6 b! l r% w$ Y& b2 P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L" g) w9 `8 U0 u) r
(五)
8 v0 I# n+ r2 N# i7 O9 ^! S7 g0 T 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o7 m P$ y$ Z9 Y(六) 1 ^+ Z9 w6 X- w" v' Y4 _% |
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 L d8 W5 H- z9 P: f- k: b, v: L
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9 ]* j) T& ], Z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 v& \% }) B) W! t3 l' ]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 D4 }5 n% r+ b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 y0 Y8 T2 r6 V- k: ?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 c5 D6 O: u! Q) S; }$ V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4 q; P9 c3 I3 D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 {2 b L6 |" x. i/ |6 {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8 [5 c1 k( T9 i" M/ I" ]# ?5 g9 c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李)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 E: Q2 E6 a* r- a2 i$ I, [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可闻而不可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r4 ~ v$ U% F6 o; y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 \. k& W$ z+ L
凡画山,不几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见意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0 |4 R) t- }& m( l
——见陈柱《八桂豪游图记》(刊1936年《学术世界》一卷第十一期) 6 t6 }5 T b4 W: o( e
(七)
, g+ I8 K7 V' _( N: B! O8 s 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g, n7 z, z9 d! b. `( w(八) 6 @4 `9 j5 I" d: z
作画运用中锋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之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之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1 J, ]. m/ ]( R1 J& P(九)
( E/ q. ^, e0 }6 E! ` 用侧锋特点,在于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余写雁荡、武夷景色,多用此笔。——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J- V2 I! E2 ~( ^7 f(十) 2 m) A; W1 U3 @4 o, b* }3 u) x, c
三陵 勾勒用笔,要有一波三折。波是起伏的形态,折是笔的方向变化,描时可随对象的起伏而变化。王蒙善用解索皴,即以此得法。——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Z- B" n# p; `, }1 F' c% u(十一) + D5 v5 ~. @2 r7 L2 h. o# T
皴法变化极多,打点亦可作皴,古人未有此说,余于写生时悟得之。——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 L1 ^( N% ?3 `# p" i- W7 v* q(十二) % D9 b0 c F3 W: T" L+ `( g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种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亦如此,故落点宜慎重。《芥子园》中论画点,似嫌过板,法宜活,而不宜板,学者应深悟之。
0 M* m; [4 t1 o; B& @# y 画中两线相接,与木工接木不同,木工之意在于牢固,画者之意在于气不断。
3 U- s2 {+ }, \" Y0 d+ u, } ——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V' \, Z) ]$ L) u/ g& c
(十三)
, ?- w) J" P8 S 作画打点,应运用实中有虚法,才能显出灵空不刻板。——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4 {% q7 y: B H# d3 o
(十四)
: v1 y$ p7 g7 p7 J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既分明,又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是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是以分明而使不分明。画法善变,学者可以一试。——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L0 s1 c% c$ }$ K(十五)
" Z% G( Q; M! n A3 A! u 笔之外现,唯墨是赖。半千、石涛均在墨法上争上游。必须勤于练习,勇于探索,以发古人墨法之秘。 8 f' _" y& I1 [& s( m
笔者,点也,线也,骨骼也;墨者,肌体也,神采也。笔求其刚,求其柔,求其拙,求其纵,在因时制宜。墨求其苍,求其老,求其润,求其腴,随境参酌,要与笔相水乳。 H' {, D! D5 A/ F! U# v
物之见出轻重、向背、明晦者赖墨,表郁勃之气者墨,状明秀之容者墨;笔所以示画之品格,墨也未尝不表画之品格;墨所以见画之丰神,笔也未尝不见画之丰神,精神气息,初无二致。 4 T8 |+ s0 c7 z
干、墨、浓、淡、湿,谓墨之五彩,如红、黄、青、紫,种类不一。是墨之为用宽广,效果无穷,不让丹青。且惟善用墨者善敷色,其理一也。 m+ Z; e6 m% \+ ?
——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3 ^* [7 _) q+ s(十六)
U2 D, k) e9 l- }( Q 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可谓之法备。——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f6 B. W, N$ k: @2 l(十七) 3 X4 q1 l3 [& n2 ^$ \2 f# g0 ~
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见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 . \) O3 `2 [+ |0 z
(十八) 7 B& C( s* y& p4 @% k
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我用积墨,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川浑然之气。有人既以为墨黑一团,非人家不解,恐我的功力未到之故。积墨作画,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2 h8 e8 d- X. n/ q' p# g
(十九) 6 i/ s3 U7 ^9 I4 M
古人说墨分六彩,颇有道理。至于分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此说我不能同意。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故在画法上,自不能有正墨副墨之别。——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D6 c# C" Z" e2 ~3 R# W2 f(二十) 2 @1 l4 g% n2 z/ C
作画不怕积墨千层,怕的是积墨不佳有黑气。只要得法,即使积染千百层,仍然墨气淋漓。古董有“惜墨如金”之说,这是要你作画认真,笔无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间有美酒,就是要善饮者去尝。中国有墨,就是要书画家尽情去用。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画者,可以只作三两笔使成一局佳构,也可以泼斗墨而成一局好画。——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8 V7 @+ t* R+ e* x/ Q# C: e(二十一) / u) K5 r2 o0 _6 s* P
用水在墨更在笔,笔含多水称湿笔,笔含少水称渴笔。湿笔、渴笔,作画时都要用。都是在变化的。先是湿笔,用到后来成渴笔。但湿笔不可成墨猪,渴笔不可成枯木。垢道人下笔“润含春雨,干裂秋风”,非一时之功。要在运笔的徐疾、提按、顿挫、点垛、转折上多练习。——见张振维《浑厚华滋 刚健婀娜》
_# r+ D1 B T( E8 N2 s(二十二)
* S. W4 ]" K. }- `" O& n 杨龙友(文聪)说自己善用宿墨法,曾努力用功,有其成功处。可惜龙友知其一不知其二,居然宣称自己生平不用破墨法,这又何苦!当时有此评论家也害了他,偏称赞他不用破墨法是硬汉,真是画史中之怪事。——1952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