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9|回复: 6

脉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4 2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脉诊是人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累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脉博的产生和变化是人体气血脏腑生理或病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因此通过脉诊可以辨别脏腑的盛衰,配合望、闻、问三诊可以更正确地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
  A) k5 P4 o: c7 S
9 p, ]8 u$ b9 V(1)脉诊的部位:一般常用的是寸口部位(在两手腕後,靠姆指一侧的桡动脉处)。寸口又划分寸、关、尺三个部位。以手掌後的高骨(即桡骨小头处)为标志,关部对著掌後高骨,关部之前叫寸部,关部之後叫尺部。7 R2 V/ I+ Q! t

& |7 ^+ K& \$ m' O# g+ p# a两手寸、关、尺共为六部,用以分候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反应。( m. s, m& h/ o1 P; y4 {8 A
: C3 s9 ^, z; `6 e
(2)脉诊的方法:诊前先让病人平静,取坐位或卧位,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用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分别按住病人的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先用中指按关的部位,再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尺两个部位。因病人的手臂有长短的不同,三指之间的距离也应有所任同。病人手臂长的,三个指头要放得疏一些;病人手臂短的,三个指头要靠近一些。三指平放,用力均匀,并要用浮取(轻按皮肤不加任何压力)、中取(稍微加些压力,向下按在肌肉间)、沈取(比中取的压力更重一些,於近骨处取脉)。一般按脉,多是先经按後重按。诊脉时,医生要保持平静,并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每次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得少於一分钟。
, U+ q7 r1 ^4 n
! u% \3 T6 h: Q% H* ^(3)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节律一致。一息二呼一吸为一息)脉跳动四至(医生调整呼吸後,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中,数病人脉跳动的次数,跳一下,叫一至,跳四下,叫四至),相当於每分钟脉跳七十二次左右,这种哌象叫做平脉。但是由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脉象也有些出入,例如小儿脉较成人跳得快些(100次/分);胖人脉比较沉些,瘦人脉比较浮些;女子脉比较软弱;身躯高大的人脉较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等,这是正常现象。同时脉象与气候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春天哌微带弦,夏天脉稍洪大,秋天脉常浮,冬天脉常沈,这也属於平脉。
6 V1 l+ `0 a5 u% L0 K$ k) m" b+ p8 A! {5 f4 v) C6 [$ w% @
另外,也有少数人,由於桡动脉在解剖上的变异,在正常寸、关、尺位置上,摸不到脉博,这种脉象叫「反关脉」。5 q' X5 ?! V8 [5 N0 U
& G5 M+ u+ Q) A7 k0 s9 T) G! H
血虚、气虚。常见於虚弱病人,失血、脱水後的病人。血虚头痛,脉多虚涩;血枯经闭;脉多虚弱;脾胃气虚;脉多虚弱或虚细。- J8 M$ F# M7 g  e0 a, `4 Q
" I) b- L  `: z7 `, W9 ?
微脉:脉来很细而软,比濡更甚,模糊不清,若有若无,欲绝未绝的样子。主气血大虚,久病危症。产後血晕、中暑、休克等症,脉多见微细。
6 j3 {: g1 v3 k- v, {2 c1 B$ z) v* }, n! M- r9 R" D( B
芤脉:浮大中空,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按葱管,主大失血。常见於产後大流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
8 G* ]8 V+ p5 Y; y0 m3 w2 S5 t- ?! t- I* i
【沉脉类】
/ o9 X- {) H; k1 `5 v9 R. y" q/ X3 K& ?3 Q4 \3 b6 F9 x- ~
沉脉:用于轻按感觉不明显,须用较大压力按至筋骨时,才能比较清楚地感觉脉的跳动,主里症。有力为里实,如寒凝经闭腹痛,脉多沉紧;脉来无力无里虚,如肾虚咳喘,脉多沈细;沉迟为里寒,如阴黄、久泻等;沉涩为气带血瘀,如胁痛、经少等。
- M  i- [# {; @2 c) V9 a7 E
8 p0 @0 S6 O. B0 {6 {( `实脉:三部脉(寸、关、尺)浮取、中取、沉取跳动都有力量,按之有充实的感觉,主邪气实。多见於食积呕吐、热邪炽盛、热性便秘等。
7 y0 ]6 E  ~4 O9 ~& Y
: \4 ^7 D6 ?: Y) w细脉:脉来沉而无力,细如丝线,主气血衰弱。如气虚经闭、崩漏,脉多细弱;阴虚发,热,脉多细数。
9 ]- h! W) U' D% f7 ?; h# f* C' ~* t9 D0 Q' u# d) i- [: ]
弱脉:脉来沉小而无力,像棉花一样,多见於阳衰久病,气血不足的病症。
  B3 U' `! l  L1 z: A
) ^6 I" M# i. b! V2 [, w# Z【迟脉类】! i1 w0 A$ d# Z2 f) ~, q, `( c- w
% l8 H7 u1 E8 H% C
迟脉:脉来迎缓,一呼一吸不足四至,主寒症。有力为寒实,无力无虚寒,沈迟为里寒;迟细为血少,弦迟为寒痛。常见於寒性腹痛、心阳虚的病人。2 [* K- z% j9 W. j4 g: N: [
. G$ V& [7 m% O( K) a
缓脉:一呼一吸脉来至四,来去和缓,这是有胃气的脉象,是正常的脉象,若兼有其他脉象,才是病脉。如浮缓为表湿,沈缓为里湿,缓而兼滑而痰带,缓而兼弱为气虚。常见的如消化不良、胃脘痛、湿瘁等。$ t+ `2 J* o1 u, v& B
4 O" E  P& b$ g- a- m2 O6 V
涩脉:脉来细而迟,往来艰涩不流利,或脉跳动後,略停一下,又开始跳动;或一息中跳三至,五至不等。这种脉象多见於血少津伤(涩而空虚无力)、气滞血瘀(涩而按之似有力)等病症。! I, Y2 ^* k" E/ D, M# ?- g8 r

% I& W; Q7 g' ~- |8 {结脉:脉来一息四至,时有间歇,这种脉象多见於阴盛而阳气郁结或气血瘀滞。常见於心脏病有期外收缩的病人。. R6 C* Z  A" k6 x

7 }2 e  w5 d% c$ X& I8 d: O0 X' c8 c代脉:脉跳动有间歇的出现有一定规律。有的间歇时间较长,并且间歇之後,节律不规则。这种脉象多见於心脏病。
! U- V- p& q. c7 I# b
) n$ x  Y" G* e. e( P2 D【数脉类】2 ?9 Q% N6 f3 ^4 B) S: u0 s- m) A5 ^
3 E( W1 n& {$ q3 \& G1 I
数脉:脉来跳动快,一呼一吸六至以上,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数,数而无力为虚热,数而洪大为高热,弦数为肝火旺,数而细软为阴虚发热。常见於各种热性病。
- J3 h) k" |$ N' ^, e8 r7 a" ?- }" m) f6 u/ J7 r( I: J$ B# [
紧脉:脉来较快,脉幅较粗,脉管紧张,弹指有力,主寒证、痛证。浮紧为表寒,沉紧为里寒。常见的如外感表寒身痛、里寒腹痛等症。
! @7 D2 G  G# M% _% L
. M; o3 L+ ?% y* n; Q$ k滑脉:脉来流利圆滑,主痰饮、咳喘、宿食不化。妇女妊娠三月之後,也常见滑脉。
# P! J, A2 x/ @" ^; {4 Z- `" K4 q$ I0 r& A$ U  w6 L/ T$ B
促脉:脉来跳动较快,一息六至以上,有时急促而不规则,有时间歇;王阳盛热极,或气血瘀滞。发高烧或心脏衰弱常见到此脉。; Y& s: {( K( s: v
! `2 g: G7 m6 k4 `( y8 E
在进行脉诊时,必须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疾病是复杂的,每一种疾病也往往不是一种脉单独出现,常有两种脉象并见,如浮与数、沉与滑,迟与细等。这些相兼脉的主病,往往等於各脉所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为热,合起来即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起来即为表寒;沉为里,数为热,合起来即为里热;沉为里,迟为寒,合起来即为里寒等等。其他都可以类推。因此,必须把各种脉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和其他诊法互相配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p- Q7 n# }, j# K/ T% m6 M

1 L2 o/ y9 U  f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2-26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有时看到医生以病家身材高矮不同而取桡骨甚至桡骨下为寸,如果严格用高骨定位,基本上寸关两部的位置不应该怎么变化的。而且脉会太渊,寸口是由太阴脉主,所以我觉得寸多是应该定在横纹太渊处,请各位指点迷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7 10: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谢了谢了谢了谢了谢了
发表于 2007-2-3 19: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清楚,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07-2-12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不错,  实在不错.
发表于 2009-11-24 12: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得很清楚,值得学习
发表于 2009-12-15 2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4-6-2 22:04 , Processed in 0.0291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