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60|回复: 0

苏东坡-苏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0 12: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8 a2 ]6 A# Q' A3 _3 o8 g  C
〖人物简介〗
5 Q& r8 N' x) c, N3 t# p# r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
$ t& q. Y( f+ y: }9 t, v4 A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2 y. w& Y% K! Z6 Z7 x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1 o  T$ I) @5 R* i  g% U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3 S; N' Y& ~$ X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 Z  D3 ?7 t: D+ _5 W/ ~5 m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 E9 V( R, \' i% p' P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 `, F+ V% H7 m7 e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 ]; i& m5 c: b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 n1 H; M! D# x/ s0 y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 v* }& R1 q% A! A- \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6 r. d. o+ ?/ |# c4 U& C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 R4 V/ n6 k' `6 `- A2 I- C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4 D0 h* y* g% w/ E3 L. [! _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2 C/ e5 R$ A) J7 x% S+ K" }' M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Z2 d6 L; f3 j6 T" I+ y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 k; o, K, P8 |4 C# Y' R7 q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o0 r. \% \5 p% |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g8 f+ b/ s" B7 t6 ~
+ U3 x" l7 [6 G% z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c0 c, E/ D8 ?5 T. B5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Y+ Z, l- j$ N0 u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6 I1 C0 Q9 q1 I2 S" H4 g- L* W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 u0 |  f4 E+ f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 Z) U3 ~  ]- D+ y4 {/ w9 R" [〖苏轼生平年表〗
! _' C0 v! a) F' |  k, D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f6 q5 n* J! q/ f& |9 R2 _
1036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4 j0 m4 h. `/ z  P# X# C1054 娶王弗
' d% [& C: `5 y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2 W$ `4 a" Z2 C, j1059 举家前往京都1 O" ^* t& Y/ ]  y+ b- N! k5 t* s
1061 任凤翔判官
+ x0 f3 a# g7 g, v3 Z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 B8 G$ O2 |( [" B1064 任职史馆0 H. `% s) k7 Z: d  ^( U
1065 妻丧/ {! h0 c! I3 z! G
1066 父丧;服孝(1066.4-2068.7)
9 T2 n1 t$ }9 k$ m# C- M7 s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c  A& M2 [1 @/ _+ o
1068 娶王闰之
3 z* t- z" @9 x% O9 R1069 返京;任职史馆
& j: a" P4 B/ i& g& U3 X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 _9 P+ O* W* X! n2 S" K! x* A1074 任密州太守
- }' }6 r5 b+ f5 _7 m( F1076 任徐州太守
, S& b2 F* y4 f- i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0 ~/ n( o( J* j- H) V1080 谪居黄州) ~0 q( @& a; B6 B! t
1084 往常州
) K. l9 l" E3 H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 S# V1 G" G/ ^/ N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0 w* v+ r) i* O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 o) ^  i4 u# O3 L# Y6 A8 W( z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 q& k/ z6 t6 m  h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 X( A* Z' g! G! V1 F3 B# w# w)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8 y$ {, T0 @! m6 `( M5 S' Z7 p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8 Z+ \0 O& J' z7 [  G! |1 e" Z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Q5 v% S) W* _9 j5 o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 p; u, r' X! K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0 ^4 J/ Q; M- X% X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T2 J* ^1 W' t8 V! q) Q6 u( I4 P! D
1126 北宋亡
( D! V: X4 ]) j〖苏轼的三任妻子〗
! L! e8 K+ W8 T- m% m' ?" }5 g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之后病逝。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 H* {# {0 E  G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浮沉中,与之同甘共苦。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 S2 I6 y$ @' j% n    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但不幸的是,朝云被扶正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如今已成为海南名胜之地。
1 c/ G: [5 S7 l9 F+ }' J* i; R〖苏轼的四个儿子〗  \3 W) l) ^, }; j; ~- b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惜不久就夭折了。 1 Z' o- s0 ^2 V, |% s1 D
〖苏轼的绝命诗〗
- z* D- l. N* q' D6 e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 W, h, C/ Q2 e+ Q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2 |9 |2 i: c2 x* v  s  M$ D" A
写诗的时间是他死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为他作的画像后的即兴之作。# a4 p8 w. B3 h9 b0 \# n
〖苏轼轶闻〗1 z: t4 z4 S, W9 i$ L( z) p
1,苏轼“欺”师
/ i3 Z' p% M  ~' g& f7 e,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  c* ~# |( E; E/ N$ N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 b" S% ^( t5 Z  P" [( G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0 a' U( Q/ R! w$ M3 @: r
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_- |! {- {" T0 k# C' t& L
2,东坡肉
$ D" G4 n. a4 N. X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 {2 q, z- i1 b, E; Q$ O3,苏轼退房
/ J0 `* Q$ C! u; d/ k; }8 J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6 u% ]9 [2 _, P0 F  T( {4 \2 v7 B
逸闻趣事
- y" r: Y2 t: ^7 N吟诗赴宴) n  A% @# m: s: g, K& Z' p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 K) `* z2 a$ A: Y& m出人头地, S- c0 y0 C9 e9 c/ p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k  z- l' i2 f. Q" Q* X
家庭聚会
! b+ q0 g# |6 E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 A1 A5 I0 j: K: K' ]; ^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 o% G5 B$ r- ?/ I0 G& s+ ^
佛印在帐中答道:
% G: M: b$ `5 s* o# y3 G+ i/ S, t# Z+ W“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1 Q+ y) h/ @  p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 F2 c9 {* V( ]5 [- j% c+ u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l' s% {( @# {1 B. u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5 p; M- n" h$ ]3 ~% J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4 j+ @6 L  s; l5 F3 @: D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 ]+ k% w' J$ J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3 A1 g5 I+ }# M7 S( l9 J7 N. _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6 L0 O' L0 ~( j  k! x, _!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_1 y; N! r. g3 D; K2 z3 Y/ |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 `6 S1 p, @: j  k; b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 M8 q& G* h! p) B( a# P) l0 a
东坡鱼# [* j2 t5 c+ _# J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M+ J( g1 T* A/ [$ L7 c, m
水果和药) k3 B  q: ?* {2 Q4 {  Y/ r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2 W9 j4 W8 N% y5 X5 r  d
高风亮节
7 f( H1 o  k; a) w, n2 d: N% K% x4 j' J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1 y( s0 }9 K# K4 y! ]
生死一线# B, N& n6 M3 q& M* O, r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B/ `; U3 x/ ?( |2 G
东坡赤壁
0 L. o- N# @4 B3 b    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苏轼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佳句。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才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叫做东坡赤壁。
- n2 ^# ]& r- e# t8 Z- S9 |涵养1 P  @6 m* q+ W( v5 Q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8 F5 q. F% T. A, w
‘尸骨’未寒- V/ I: X' P% Q( d) m) q/ \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s7 s3 T3 o' M0 O6 H
东坡吃草' Y: F( ^  w/ B; Q; _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c0 I; k5 H- U. R" U3 t对联退敌
/ @- z- F) E8 l+ R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6 k( o5 f& \7 x0 ]4 s' Q* l/ F6 c
三人对必有我师
9 t* S' c& I' S7 i. d/ D6 o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P4 A7 u2 S6 U4 x
其人之计
# W: F. s- G/ a9 X3 _- R% ]3 r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 B7 X. ]( e0 `" h: r, m
巫山河水
! s+ t% X* a2 x& X' h+ W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r! f! S. s: @# [* p3 k0 Z8 G联气小妹
$ V) B7 L0 D$ h4 `4 }9 w% P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 t( _# f: v7 ?5 z- Q) W皛饭与毳饭
; K! M# K+ i& a5 s$ Q$ T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 Y$ R3 S( E) j  t" t& d死了好
/ _7 f/ I  M2 n/ E- r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0 x* U* d* ~2 u& H, P; I
苏轼与高俅《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 N' s9 B2 r0 k3 a" s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 _) }3 Y  y) i- o' S& T!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0 U8 V. L5 E) U6 q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P' x" B1 w! m! F$ C2 Z; o: |

  C: T" N9 Z* P/ w; ^% d4 q1 g【主要词作】
; Z# H0 a. v" G; M! c% ?6 H# b【水龙吟】6 S' k8 `* ^8 t5 {% _3 {: m( b4 ~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 T. w6 x* {9 ?3 z# n4 b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5 }3 [2 X" Z0 M/ [【永遇乐】; O6 y  u9 t( O, ?6 T1 D3 i8 L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6 B3 H2 x+ S/ F. g5 r3 g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V4 f& h1 i/ h2 A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9 e0 s5 e0 v# m/ M! K0 O
【满江红】" @3 c& {: n7 @' ^1 W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 j+ D; G" m4 k; F! U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V) F8 I* |  {# [$ y$ x3 J
【江城子】  
/ j0 ~; n2 l  a1 p6 w6 |5 H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 B4 L0 k, I$ o5 i& D# U! r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2 B" ^* z& ]  C% e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U' h4 F) Z. G5 i# _7 T  x0 l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h# D! _- }2 U3 s7 O2 I7 i% K% p8 v1 Y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2 W5 l# T( v* A/ ^" {* Q- A5 O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 I7 g5 x: j# G8 a. h0 x2 m! r9 f$ k【洞仙歌】
( l# v3 g+ m% e3 w0 R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 x# P- K+ ]" w1 j: `' U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 H3 [) a" `# d, M3 Q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③流年暗中偷换。+ t; T* N; v5 k8 U. f
【西江月】
6 Y5 r& N& \4 e% g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 Z8 V& g1 Z8 @3 H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 \5 j; p, n% P5 G【浣溪沙】 4 z( {. g, [! h' x6 i/ L$ C+ W) _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B1 N, k* N2 U6 m. @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 N2 u$ ~" Q; [, W
【定风波】
- @6 a, V! ]3 ]% O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s5 D6 V) S!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p5 V5 r9 }, z( Q( {0 N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 f1 r3 x3 I8 q# s7 `) e【水调歌头】/ |) }% L) W% r5 q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L: m+ X2 j" g7 i# G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N8 l* ?' h& B# \( ^5 b0 ~)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j0 N9 N  k" O2 ~/ x: z1 O【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v' ?. p- c" l! Z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 S7 I; M, z; ~/ K) |
【浣溪沙】
: w% {2 ~" x3 U$ Q5 a" G- ^4 |- W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y9 V. G* F6 r" ~% G9 K9 e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 R0 M  ?& g1 }. ?6 W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i/ k8 }3 Z6 F5 w( J
【江城子】
$ a( J; ]( Y0 B/ P, l6 q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7 J- g9 S2 @4 U: K, A+ i! A' d9 x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_  O: [* ^. k* N( m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Q- c- h- F3 ]) q& ?6 Z& I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 |$ W- o4 A$ x  `2 b6 [  q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W, j/ z: q+ z  C2 G; O, n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 R0 d$ @% K) C2 C【蝶恋花·春景】 4 e# M2 G9 |3 ^%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6 C* H7 `, x; f0 S" V# w$ u! l( J/ k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J2 ~9 l' T9 p/ u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 V( f. @7 P3 a! V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a5 _% P4 S( c; P/ Y: r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 ~+ O. J3 t: |6 z%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i. g6 a' {" k( n7 U  B/ w. |  D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m% Y: o" K, ]- E2 c: n: Y【昭君怨】0 v% p+ N& \5 c1 R$ g# C- e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7 c7 u2 z6 `3 Y1 {( m. q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 }5 {( |' y; t* B$ E, _- M【减字木兰花 春月】
; P: Y# o7 g: X: w& J. K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A2 k; {8 v7 D0 C$ [8 b+ B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0 n% F' G6 T4 R4 W* `: q, m0 g% a) j( B7 X  c4 M* i% ~
【浣溪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
/ G3 [+ ?' c2 a& }9 T( ^7 ]6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 n$ e" k# E- a+ {0 j- o; Q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 x. [3 N' L4 H5 j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 t7 P# v+ K' W0 K2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z$ N3 j9 [$ u, n1 Q/ h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5 p( n+ U$ Z) K0 t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少]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 T) H" V# S  E! \. i# H* {; l) m* G7 r+ U9 f8 j. e5 P
◎诗四十七首 2 r( N' x. ^9 E+ m. m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 s6 X- ~1 ^" D0 Z) w" _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
* b6 C- e  ~" d8 ~- F& q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
  z0 T$ I3 }1 i5 }5 R& m7 X5 p1 Q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
- X1 e6 T. v# X1 |: m' m% B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尝有夜雨对床之言,故
7 A/ ]( [8 D- b  x4 q. x云尔。)
" [$ P5 m4 H4 d# H( u" \【和子由渑池怀旧】 ' g1 p, b# |, M0 [# Q( L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H& J1 `" Y0 k% f; L. z0 @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往岁,
$ Y4 S" k& T6 v$ `; b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 i4 E% y: Z( l7 r) t% `# N
【催试官考较戏作】
! l6 m: i" V# l( L. s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
6 q/ b5 p0 j$ B/ _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 0 R% U/ t; _+ ^; X# |1 W9 G& [4 u, [
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 + m% b6 S5 O, B: d# a4 E
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 u9 W7 p. o( p+ w0 A【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出余与试官两人复留五首】 ( @; t. e, R% S6 X  q
楼上烟云怪不来,楼前飞纸落成堆。非关文字须重看,却被江山未收回。 % f  P$ z  g- x0 ?: H$ c" M
眼昏烛暗细行斜,考阅精强外已夸。明日失怀君莫怪,早知安足不成蛇。 + U/ k* X+ @: {9 x- b0 J0 D- N
乱山遮晓拥千层,睡美初凉撼不应。昨夜酒行君屡叹,定知归梦到吴兴。 / x5 j' Y  n5 s4 i
天台桂子为谁香,倦听空阶夜点凉。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 h. S. S  C. ]) y- i
秋花不见眼花红,身在孤舟兀兀中。细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 @' t3 S5 C+ X! O* D& b" c
【月兔茶】   }6 @$ G7 t9 E; q* g
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 & m- ^* x! ]5 j# D
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
0 ~% v- o1 t- I3 o2 v- B) s【薄命佳人】 " Z" q% q  i# {3 `8 F2 k, m% F' F
双颊凝酥发抹漆,眼光入帘珠的皪。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吴 2 ?; Z, ]1 o( A: s( O2 U# ?3 d1 Q
音娇软带儿痴,无限闲愁总未知。自古佳人多命薄,闭门春尽杨花落。 5 `; w/ C3 g' M3 G; `* m# I
【吉祥寺花将落而述古不至】
1 l# Q9 F5 v$ Q) Q7 ~今岁东风巧剪裁,含情只待使君来。对花无信花应恨,直恐明年便不开。
( r# X) c6 T8 j6 |# O5 m' |【述古闻之明日即来坐上复用前韵同赋】 " ~7 h# K1 G& e/ a0 _/ l5 I. P
仙衣不用剪刀裁,国色初酣卯酒来。太守问花花有语,为君零落为君开。
0 V! S; h% |! L【李钤辖坐上分题戴花】 - }' g5 I- Y) i7 j% W2 I
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露
2 n/ I8 A9 ~! l湿醉巾香掩冉,月明归路影婆娑。绿珠吹笛何时见,欲把斜红插皂罗。  4 A% l9 w/ D2 x* G
【陌上花三首(并引)】
$ q* v' Q. i5 Z0 Y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 - z0 a6 `" U8 ]$ u: }
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 7 u0 E) o$ W5 C) x" \4 L/ a4 D9 v
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2 g% Q9 G% `4 ^, H) Q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 |: g5 _( C0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_% m/ e) I0 Q) Z6 C5 G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 O/ e$ x" H! c6 ]5 x# ]$ x& P
【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二首】
0 `; m6 f. i  k0 ?, F  \6 J& ^5 W$ v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岁
5 C- j. S, |+ ~& c5 s恶诗人无好语,(公择来诗,皆道吴中饥苦之事。)夜长鳏守向谁亲。(贡父近
; H& v: b9 e; z4 l丧偶。)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雷鸣撼四邻。
& d; J* y8 m& K- K8 k. n$ D3 I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磨
7 y; o1 u( h2 c7 V! |4 o; ~3 G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 N% e+ N. d8 o. W) l' o2 G; f+ n& X
【京师哭任遵圣】
; G# T- C4 ^" d# u( A  l8 ]% B十年不还乡,儿女日夜长。岂惟催老大,渐复成凋丧。每闻耆旧亡,涕泫声
0 W  H7 a9 u! b3 |0 |7 X) O辄放。老任况奇逸,先子推辈行。文章小得誉,诗语尤清壮。吏能复所长,谈笑 . O4 ]% o6 ?7 ^7 X
万夫上。自喜作剧县,偏工破豪党。奋髯走猾吏,嚼齿对奸将。哀哉命不偶,每 ! a7 r& y1 E. x
以才得谤。竟使落穷山,青衫就黄壤。宦游久不乐,江海永相望。退耕本就君, 5 P& W0 z' o! r7 Y; D
时节相劳饷。此怀今不遂,归见累累葬。望哭国西门,落日衔千嶂。平生惟一子, & W+ S+ a! E; B* p+ S; b. |# c7 E
抱负珠在掌。见之龆龀中,已有食牛量。他年如入洛,生死一相访。惟有王浚冲, 4 h; s6 a, k1 d+ V5 m
心知中散状。
! \0 V8 u8 d) t, t' L! p3 @& ^【答任师中家汉公(一题:奉和师中丈汉公兄见寄诗一首)】
0 M) ?: T7 v" w先君昔未仕,杜门皇佑初。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何尝疏小人,小人自 / `6 u0 j% e2 X/ f0 L
阔疏。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
. }" X7 u+ F/ M# `8 I+ U$ z4 r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矫矫任夫子,罢官还旧庐。是时里中儿,始 / W! j( e! W3 f
识长者车。烹鸡酌白酒,相对欢有余。有如庞德公,往还葛与徐。妻子走堂下,
' ?# x! v) g4 o( J; o" v主人竟谁欤。我时年尚幼,作赋慕相如。侍立看君谈,精悍实起予。岁月曾几何,
9 u7 W- J1 o  G6 r1 G耆老逝不居。史侯最先没,孤坟拱桑樗。我亦涉万里,清血满襟祛。漂流二十年, 2 s5 v! a8 ^+ Q) k2 Y' y# O
始悟万缘虚。独喜任夫子,老佩刺史鱼。威行乌白蛮,解辫请冠裾。方当入奏事, . d4 i) L1 n3 [( ]2 I$ d
清庙陈璠玙。胡为厌轩冕,归意不少纾。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罢亚百顷稻, , \7 I. k0 q1 h) _
雍容十年储。闲随李丞相,搏射鹿与猪。苍鹰十斤重,猛犬如黄驴。岂比陶渊明, 8 I) c6 H9 q9 Y5 V% ]2 d
穷苦自把锄。我今四十二,衰发不满梳。彭城古名郡,乏人偶见除。头颅已可知,
! f) _) ^; `% m4 Z. b5 m几何不樵渔。会当相从去,芒鞋老菑畲。念子瘴江边,怀抱向谁摅。赖我同年友,
+ |$ i9 S- U! h+ J* _0 \相欢出同舆。冰盘荐文鲔,(鲔,鮥也。戎、泸常有。)玉斝倾浮蛆。醉中忽
# ?" H: X: E/ j% O; i思我,清诗缀琼琚。知我少诙谐,教我时卷舒。世事日反覆,翩如风中旟。雀罗
) y5 b) v7 h0 Z4 y- z吊廷尉,秋扇悲婕妤。升沉一何速,喜怒纷众狙。作诗谢二子,我师宁与蘧。 8 Z: a7 A) Y0 V  V
【初别子由】
9 J3 [! k# N0 ]* _3 X3 y% A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好学老益坚,表里渐融明。岂独为吾弟,要是贤 ! N7 }% a# N9 O. \2 V
友生。不见六七年,微言谁与赓。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会合亦何事,无言
. s( w4 H. X$ |2 E对空枰。使人之意消,不善无由萌。森然有六女,包裹布与荆。无忧赖贤妇,藜
. J/ Q* k' }5 M$ `  x/ V藿等大烹。使子得行意,青衫陋公卿。明日无晨炊,倒床作雷鸣。秋眠我东阁,
' P% t' H. g% w# R夜听风雨声。悬知不久别,妙理重细评。昨日忽出门,孤舟转西城。归来北堂上,
- ~, e: s7 p* M. z: _( A古屋空峥嵘。退食悮相从,入门中自惊。南都信繁会,人事水火争。念当闭阁 " e" ^: I0 g3 h$ c! |2 \; Y% ]
坐,颓然寄聋盲。妻子亦细事,文章固虚名。会须扫白发,不复用黄精。
: H6 u/ G) h& f& M& ?: D# g【次韵吕梁仲屯田】 ; G, L3 j0 V9 q0 v# U- F. p
雨叶风花日夜稀,一杯相属竟何时。空虚岂敢酬琼玉,枯朽犹能出菌芝。门
% p8 R5 t$ I1 a/ O7 x% ~外吕梁从迅急,胸中云梦自逶迟。待君笔力追灵运,莫负南台九日期。
: D; q" E$ z* {4 n- W【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 c2 Y- b/ I( n  ]
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当时薄命一酸辛,千古华堂奉君子。水
( c6 Y% q: B# z+ u边何处无丽人,近前试看丞相嗔。不如丹青不解语,世间言语元非真。知君被恼
5 z  p+ S* ]/ ]4 V更愁绝,卷赠老夫惊老拙。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
6 z, f( O% i# r4 k7 ]6 ^2 q【春菜】
3 v2 t: \1 }0 g9 I( u! W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 9 j' o/ D* u9 u( \2 |
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
# g' t' i9 j* U5 V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
$ q2 s! {& H$ H& x/ c3 S) M$ i苦笋江豚那忍说
  B' S6 j3 v* t) `  X8 v) N【赠惠山僧惠表】
! n+ u; ~3 h& g0 ^#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 s3 p( `9 @0 {; j! Q2 |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 E' X* V4 J( e, P
【赠钱道人】
1 N6 i( y! @; p8 |8 A) S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当时一快意,事过有
9 R% V, y7 `/ V( a) G0 ]馀怍。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静观殊可喜,脚浅
5 Q" m6 x" |+ E/ {# b犹容却。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 4 z! L! q3 R, p) z  G& ^5 I9 `4 I
【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 * |0 l1 `8 U$ ~! H* C
吴越溪山兴未穷,又扶衰病过垂虹。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绝
0 _$ I9 |5 G( C7 A境自忘千里远,胜游难复五人同。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
8 Q: w+ [, h7 e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人
8 O. d; ~, O: I3 _+ f' X4 e0 h, }: w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知君欲写长想忆,更送银盘尾鬛红。
9 M; H3 R- K  J/ X7 q0 y【次韵关令送鱼】
% D$ F& B3 O9 a' o: i8 s/ j! |举网惊呼得巨鱼,馋涎不易忍流酥。更烦赤脚长须老,来趁西风十幅蒲。$ |. x" ~, H  K9 j

4 s' Q& K0 e* B" Q7 m) ~苏轼的名句太多了,就随即来几句:
# W( f* E, D: n& M1 E+ j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3 x& {0 k6 {/ \6 ?&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 I  M" ], |& D$ m, D3 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M6 {& V! i+ f$ s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G7 t% [, `6 Y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2 q. j  X7 Z' m4 c8 c5 h& p, l; y, m回首想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i! M6 c, P% g4 l; E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6 g; x5 {6 d: a! e9 o' M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B6 r& W. i$ H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 Y. q9 e! |- `. G6 |+ u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_6 Z+ k2 U/ T9 b9 Z* d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 e( H* }+ h2 n7 b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5 h+ e  [, z; g1 N)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i2 {/ h% q/ o. O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H0 G8 u* {& N1 ]3 }' G6 O" Y+ D' `* y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 e2 v: A) M2 D- g& {6 M1 h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8 H2 ]' o7 B8 P- E  y* b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 b9 U( g" H/ M7 r0 u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 c: W  s& |; r- W4 U. Q
相逢一醉是前缘 ; Z5 w- |& D4 x7 O% o  N& R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9 i4 b, y: x7 R  q  ~3 K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 S2 o2 y  n! N7 s" q: Y% S, H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n4 p( D3 D; `! @# m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0 c4 s& R7 r9 q4 m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8 L- h, E* u2 B, c4 K! R8 I% Z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9 L$ q1 F1 h6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 R  p& w: V- T% m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7 p- m$ C5 {1 b4 N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a, H& @. q! a  V% ]9 e  ]( L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0 A: u) T: A% \4 K( S1 Z6 {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 A; b% `6 e. ~* f' Z' V# e- s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C9 ?$ V9 s( E( z- X, X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O$ Y. L3 ~) L) Z0 p, K5 ^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w8 X5 X) F% R( O* e/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 n8 \+ w# f- {8 H2 R* j* k. Y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7 A) j& D7 d5 a6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 S/ O! Z) P' g- l. H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x/ i, q0 P6 U( g
玉室金堂馀汉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 `& \- d6 ]# X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7 g6 v. O. N& @% a5 _# |
梦里青春可得追?欲将诗句绊余晖 4 b  p3 x! \  c6 g4 q! M/ [  u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1 H* I; s$ L  E* j1 r/ ]" n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K& b  y0 x8 m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6 G; \, n3 J7 d9 J: S+ `5 z
$ l: X  H' ~# J0 f【苏轼的书法】
& ?/ t) g6 i4 {: x( N! U/ ?; h       苏轼的书法有:
/ a3 R: y" K0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 《人来得书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
8 I$ @2 [' S/ m: E3 ~0 l) t% S《江上帖》 《黄州寒食诗帖》 《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3 X+ S' \4 v! `* j8 G# Q* p' m
《渡海帖》 《祭黄几道文卷》 《醉翁亭记》 《梅花诗帖》 " z4 N( Z6 x# w( r6 ^+ T
《前赤壁赋》 《东武帖》 《北游帖》 《新岁展庆帖》
: `. o6 T0 c5 h9 b( Z5 s/ J《一夜帖》 《次辩才韵诗帖》 《获见帖》 《归去来辞卷》 & Q% l4 _/ u  v6 G" \8 i( {
《覆盆子帖》 《归安丘园帖》 《吏部陈公诗跋》 《东坡苏公帖》
4 R# u1 T* r' Z. Q《桤木卷帖》 《宝月帖》 《啜茶帖》 《治平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12 06:24 , Processed in 0.0805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