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3 w/ a: q: e j% ?
5 r, L- p/ d- B% e“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2 k* N5 Y) l* L- ?: V* _
' w. G2 ~* g7 U$ t2 w) j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 K, i( p @; h
9 j1 w1 _6 n% _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5 g9 G# v8 b7 T+ x
2 c$ _; x2 J% R) l5 j2 X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 ^" [' d5 D( \) L: U. e$ V5 z8 K/ U! B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 b; }0 U) A5 U6 |
: _: {" v$ ]* w6 L; V4 B!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 T2 B+ W4 r2 f* e* q. M3 k7 u
2 F0 ^% z# [$ W$ e1 Y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1 o4 Z& q5 P5 t3 Q% X2 D
9 [ a7 y3 v; E( L3 m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 y7 ~, k3 n K. M
[: }2 @! }9 R: }- O, N7 V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 ]2 e Q, c4 O2 p+ X
* I9 _! x( j4 c* m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 V; N! }) ?5 g8 s5 O- t$ I- m
+ g7 q3 T- }4 [; a$ Z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 J0 N" {& e* W: V/ q4 @
' F: g. `$ k8 N, {; C5 k) A4 F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 ~0 \! R0 j! S: l" Z6 n' P. _: M
7 f9 M1 `8 g; x0 b9 n& f1 i# C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 `$ m& O/ t h& b% h9 m1 w2 I, W, n+ X7 i. k U/ y
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