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 风
* g8 S3 Q; s2 i! Z" r$ t& X 李章庸先生是我敬慕已久的一位书家。6 A4 c0 Q5 @0 l5 o8 J6 N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章庸先生的书法,并为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唯美的线条语言所折服。近日新得章庸先生册页一本,收录的全部是尺牍作品,淡黄朴素的毛边纸上,洒洒洋洋的数行墨迹,行云流水般地自然,逸出缕缕清香,一下子深深吸引了我,令置身于城市喧嚣中的我顿感一股久违了的清新。
- A2 O- S9 P$ K. ~, b$ [' W 这些尺犊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静”,空灵淳厚之气跃然纸上,就像章庸先生的为人一样宽和恬然。他的尺牍作品在漫不经心中透出“欲书先散怀抱”、“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意味。境界闲和,态度天真,没有过多飞扬的笔锋,没有过多刻意的夸张,书到沉着时,能于意转牵带中显出静趣。可以肯定,章庸先生从他的书写韵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精神上的宁静、平和与安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屏绝尘累的性格。: q( o( z- k) J1 H- Q X2 q9 H
窗外的夜色深重了,落叶声格外分明。在萧疏的叶落声中品着章南先生的作品,我心中引起了一阵阵强烈的共鸣。# k& E3 t9 |; O6 \
尺牍作品多为书家即兴之作,虽然是信手而书,却最能真切地反映出书家的个性、情趣和审美理想。章庸先生的尺牍作品虽然不大,却传达出一种明彻高远的意绪,从中可以悟到陶渊明描绘的那种“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格调。正是因为“心远”,所以无意看山而见山,在超尘脱俗的境界中表达了书家的情怀。品读章庸先生的书法作品还让我想起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书家同样用自己内心的宁静和颇具动感的笔墨线条,为我们勾画了书法的诗境。在我掩卷神游的一刻,听到了东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章庸先生尺牍作品所营造的如诗的回响,是心灵的语言。我想,这种来自于骨子里的悠然、闲静和旷达,正是他多年来不尚时风不慕虚名,追求“心与道合”、“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襟抱所致。- @5 u j% J r. Y+ g+ E* q
章庸先生的书法取法宽博,古意浓郁,笔墨线条之中凝注了丰富学养,可以看出他多年来沉浸在经典传统之中,崇尚二王、颜真卿、苏轼、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等大家的作品,吸取各家的神韵,加以通会,形成了自己的书风。章庸先生的书法用笔朴拙中时有灵巧,浑厚中常有秀丽;结体古雅谨严,看似没有大起大落的对比,实则内蕴丰厚;线条似乎平淡,却于平淡中时出新致,在简朴和谐中蕴藏着独特的韵味,观之令人如饮醇酿。章庸先生的尺牍书法走的是一条儒雅纯正的古典路子,带有十分明显的文人气息,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是很难达到这样高度的。正是日深年久的积累,才使他的书法技法含量很高而且运用纯熟,笔下融人了许多古法,却不着痕迹,在书写中自然流露,越细读越觉得意味深长。
: y5 o% X( e& D- K- Q 由于章庸先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明朗素质,使得他的书法如似晋、宋人的气格韵致中又多了一种现代人的生命张力,多了一种自然的任化。观照章庸先生的书法艺术语言,点画笔墨间所散发出的自然与中和的气象,是中国传统文人孜孜以求的“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境界。6 t( b$ r% R! ]0 f2 N5 E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停下笔来,再一次赏读章庸先生的尺牍小品,仿佛觉得这些尺牍是为我而书写的,让我日间浮躁的心归于宁静,并在宁静中得到美的享受。
V7 a% `4 g" Z- f( A' @
& K+ i6 m; u# y: U0 P, ?8 l( R $ N# x8 M6 ]5 O) z7 j
李章庸 李士弘跋陆柬之书 23.7×71.2cm7 R3 o- y9 c( ?8 ]( O& F
/ a/ Z2 k. P" t, X
0 N3 H8 N7 u/ D- A5 M+ V李章庸 古人论山谷书 32.3×31.6cm " s$ o* G, o; l+ ^0 c; u
Z+ A9 y/ M0 g" o" f9 U2 |' y
李章庸,1948年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佛堂。号赤松山樵、佛堂居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1997年任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评委,2005年任全国“高恒杯”评委,2006年任第二届兰亭奖“安美杯”评委、全国首届行书展监委、全国首届草书展监委。$ ?% Q/ S" T) b9 o4 `4 `# a8 J" K
/ r) u; A: j( A
4 l9 E/ q* \! x& w李章庸 欧阳修归田录一则 32.4×31.6cm
* j/ G! F/ ]6 L/ a% e* X; t( n/ |
2 O$ }, C6 c, N$ [. r" | ! E7 i b" [0 V. s2 l
李章庸 清润书屋论书 32.3×31.5cm) ]5 ^- U% i4 a C( \
8 }0 q3 j7 e% d

6 Y) g& a u# E李章庸 清方密庵跋唐人写兜沙经 27.9×25.4cm
( n, @ c- E) V+ ]4 K
6 h; G7 [( T: ]3 ^: i# S" J
! A5 d y) ?" `李章庸 傅山绛帖说一则 27×57.2cm
" l* h/ _( H! U( A, \
. L, _! n/ P: z- d% [7 e + W; H( T; H( U- g# g0 ~
李章庸 陆游尺牍 32.6×54.1cm1 w6 q& C0 j. Y1 ?, ]
2 w% O& y6 e+ T. i5 h0 \" ^
6 g- d! x# C, j; }# p3 ~# u李章庸 文嘉论书 30.7×29cm ; y2 |3 C+ q u5 Q) Q' ?9 i) [
# h) d+ Z6 E6 F4 C% ^0 r6 k
' j r: M& {) z( O
李章庸 山谷论书 31.6×30cm
* S7 q7 N: Z/ _" l5 N# E7 Z& V0 ^% ?
! _. ?) c1 i! f7 e
李章庸 欧阳修集古录跋三 28.1×27.3cm
* e2 r0 |$ x7 k, o
! c f; x- n G$ l2 X6 X `# U
* `9 \3 a) a& v$ _李章庸 山谷论书 31.6×30.2cm
- s1 \- {& I8 ^$ y' Q- Q4 j* k; X2 K7 s2 d
9 D( `1 L7 U- [8 z
李章庸 放翁跋 29.8×15.2cm. v" ]) U. R! ?$ o
$ y. o6 D% B" t$ s- q
, g' a9 p% s7 p李章庸 韩元吉跋欧阳修集古录跋 31.6×30.6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