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8|回复: 0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 u! s( y4 B2 t) A2 P
6 L( u: ~6 N9 V1 }* \! N  [5 s  N1 [2 r: ~/ _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U' e3 I: c% b6 ?. s

- F2 h- v& y  y* ]/ O6 f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5 r" G( L8 K# [0 b' a3 z

# V# W6 M. [; F+ Z  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其分布特点如下。
" Y: S6 }3 l- |# y
) {% i4 Y( N: L' b/ E, P3 u3 X/ e1.1 骨缘分布
( @7 k& W+ [& S1 H4 t
( K  I: B+ S5 y+ ?  w  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y" ]& ]2 n: v- b5 w
: k& Y. R* u& g- ?
1.2 穴位组合3 O- a* c) [0 _

2 Y4 A1 c/ O7 ?  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 I/ c  J) [- Z% L% P
( I' W3 A* B8 N1 ?+ P: }# \1.3 背部七线' D9 |7 \3 I$ q8 M5 J, [

) H, n8 W7 Y/ o4 ]1 w8 {3 V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5 ~0 k) G' G- [) R5 t8 P+ F: w, z
1.4 与正经穴位同穴异名
* r' I/ k& a3 w8 b  K; j5 X- d- V  e! k: C& [' D; ]  a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 R2 Q/ Q/ K5 U  ^
% m0 `  e0 n# T0 V8 _- f9 q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3 |& Y/ ]+ C1 x- w; j" L: G* T
1 \7 ]& D  Z" C2 董氏奇穴刺法特点
/ Z4 \9 U7 o4 }9 z5 g: E
+ U. n6 A' U+ ~. s0 d2.1 刺法简便  z6 _' A) }  [! v% W( b

% B% {( x7 S& N  I0 X  董氏奇穴针刺方法简便易行,较多地采用“正刺”、“斜刺”、“皮下刺”等刺法。“正刺”为垂直进针,进针后深刺之,或浅刺之。“斜刺”为针体与皮肤表面呈60°或45°的角度进针。“皮下刺”即沿皮进针。上述刺法于进针后要留针,亦可不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30~45 min。董氏奇穴不甚强调补泻刺法。同一穴位,如果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和不同的进针深度,其治疗的病证也不同。如同一“肾关穴”(阴陵泉下1.5寸),正刺可补脾,而如果向后方向刺入,则可补肾。
. C( @5 V! l& }: L  }
# D. x. _$ b( h9 c  [- z2.2 动气针法
" t+ a% H3 h" B! \% {9 F% u; p8 Q& c5 Y3 z- `
  这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于进针得气后,在捻针的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然后根据治疗效果决定出针和留针。如果病程短,治疗效果较好,则出针;如果病程较长,则宜留针,并可于留针期间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继续不停地活动患处。如果病在胸腹部,或在脏腑,或属于气郁病变,或属于神志病变,则可配合使用按摩,亦可令患者作深呼吸,或用意念引导之,使针刺与患处之气相引。所谓动气针法,即动而得气之义。
+ \) x( {4 C2 [$ ^$ q3 V! j  B! n: _! A
2.3 倒马针法, [- F& C3 H$ P" n9 W, {# K3 F9 j- y+ s

; G. F2 N, a+ f1 K8 T1 X0 Y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0 t; Y' O% H6 w* D3 u
% T5 C, b' `  g6 a* A% h1 V
2.4 刺络法+ b3 j" X0 _2 Y3 S( {1 o

3 l! S1 X; `# d5 m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B# N8 w+ ~. C. N9 S

4 Z5 O- C6 c; M9 |& T2.5 刺病象法
! g! w; o5 {  i4 v9 `- }3 [, Y" D! l, [- Y) w5 r% i- _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在体表的异常形态或颜色反应,如瘀斑、斑块样色素沉着等。刺病象法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或异常形态处进针。刺络法有时也于病象外下针。9 \0 B" V, M" a! i6 `

' c( s3 o: W/ k: v3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R& `4 g& v3 S/ S  I
* @: x4 j9 {4 X
3.1 奇正相通: }$ k; C% R# f' v
, ?6 _4 K5 Z: B' @0 Q: O3 g. S
  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用意即蕴含虽为奇穴,实与正经相通之义。以董氏奇穴最常用穴“灵骨穴”与“大白穴”而言,灵骨穴在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相符。其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又如“木斗穴”与“木留穴”治肝脾肿大,其穴位在足背三四趾间,表面上与十四经之穴位无关,事实上足阳明胃经有一分支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向下进入足中趾外侧趾缝,正与木斗穴与木留穴所在之处相吻合。其它董氏奇穴很多亦均有与上述例子相类似之规律,因而称“奇正相通”,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亦相通。
# d' {4 a5 E& x; U3 f
  p1 `: T+ }1 }- K! H* {9 l0 C$ r3.2 骨膜刺激/ I% p$ ]5 ~* i3 M$ I6 `

; B# ~1 g- n. o. p  Y* z" H  如上所述,董氏奇穴的穴位多沿骨缘分布,进针时亦紧贴骨缘,并且达到骨膜。骨膜神经末梢分布较为丰富,刺之可以得到较强的针感,由此引起显著的神经反射及相应的机体反应,因而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7 Z5 @2 [- S9 x' P1 n4 U
; r7 w& U5 s2 K, M
3.3 同气相求2 N" `( S' P7 b
2 j# O+ P  l7 A8 y4 P
  董氏奇穴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筋、以脉治脉的方法。如“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处,故刺之可治小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跟之大筋上,故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因为太渊是脉之大会。9 I4 i0 \8 Q5 ?, f. u
% w- B# n; u; f: A8 z0 l
3.4 活血化瘀
# Z- j7 ]& L2 ?' H6 _# i* I
  A6 R5 N$ w5 O  y  董氏奇穴中很多穴位均可采用刺络放血。此与“宛陈则除之”的活血化瘀疗法一致,有其突出的效应
" ?# L0 w- A: J5 P1 T+ N( V# l" I' j5 V, s& k
3.5 穴位合乎全息律( K  Z: @3 E+ `/ o8 m

# M' L3 K! b4 {! I0 S9 {4 s  全息律理论,目前尚未被完全证实,但全息律的出现则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亦有极其相似之处。举“水金穴”与“水通穴”来说,此两穴在所在及所刺之处。正当全息倒象之气管及肺所在之外,其全息顺象则为下焦肾脏所在。故本穴补气益肾作用极强,治疗咳嗽、气喘等皆有特效。
8 J3 s, C" \" `# l: y( Q  g5 j- F5 g# r
3.6 脏腑别通
8 w+ Y5 ?6 V! g4 q8 y4 {: y
# e% @4 @8 s5 ?4 X. I1 b9 d9 ]  董氏奇穴由于有“奇正相通”之特色,故一般临床治疗组穴机理,如表里经取穴,董氏奇穴针刺疗法均常应用。其特殊之处在于穴位所在及其所主治病证之间,蕴含有脏腑别通之机理。2 P& r! `2 K2 k% b
8 O$ l& {8 T( k
  “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 . 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脏腑别通之机理为传统十四经未曾或极少运用者,例如董氏奇穴之“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上(奇正相通),但透过“肾与三焦相通”之机理联系,用治肾虚腰痛效果显著。由此可见,董氏奇穴针刺取效之机理,乃与脏腑别通密切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6 23:49 , Processed in 0.0612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