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退热十八法临床举隅% M5 S0 P( [+ s+ _& D6 o4 p h( c
; o0 o( ~' m3 B+ Q3 ]+ j
1 辛温清热法
! s0 W- m- [( Q5 q [6 i即用辛温解表药以解除风寒表邪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类,常用药如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白芷、羌活、细辛等。 ( C+ \. E( e/ x% D+ A+ d( y; k% o( h
2 辛凉透热法 : r$ ~( Z$ `" e8 g' t$ D) x
即用辛凉透达药物解除风热表证的一种治法。患者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鼻流浊涕,苔薄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如银翘散、桑菊饮类,常用药如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蝉蜕等。
5 n# n0 m1 }) g7 k3 泻火清热法
( G( |& B& N# ~8 H. ~- Z" p即用苦寒泻火之品解除气分热邪的一种治法。患者常见高热 、口渴、汗出、烦燥、谵语、脉洪大等实热证。代表方如白虎汤类,常用药如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竹叶等。
8 b i* S1 p- v% g, K4 祛湿退热法
) A5 B4 D$ ?" W, }, r0 u/ R( U即用燥湿泻热之品以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常见发热、胸痞、舌苔黄腻、小便短少黄赤等。代表方如黄连解毒汤、三仁汤,常用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苡仁、滑石、通草等。
) |0 Q8 v* Z. V8 l* I+ m# C3 G5 清营凉血法 7 r* f. ?7 l" b
即用凉血清营的药物解除营血分实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身热口干,渴不欲饮,发斑发疹、或吐血、衄血、便血,舌绛,烦燥、神昏谵语等。代表方如犀角地黄汤、清营汤等,常用药如生地、丹皮、赤芍、水牛角、玄参、紫草等。 t) |) T* @- K6 x( b: `
6 养阴清热法 8 Y9 X# g8 n' |- Y
即利用滋阴清热作用的药物以清除虚热证的一种治法,病人常为温热病后期,低热不退,口干咽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甚则午后发热,手足心热,颧红盗汗,骨蒸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代表方如清骨散、青蒿鳖甲汤等,常用药如生地、山萸肉、地骨皮、白薇、银柴胡、鳖甲、胡黄连、青蒿等。 9 }* Q# ^6 o& I- \+ q- W
7 清热解毒法
. J' v9 V& u. c( a+ A/ Q, X即用解毒清热的一些药物,用以治疗各种热毒证,如痈疮、丹毒、斑疹、咽喉肿痛及疫毒痢等病的一种治法。从现代医学讲,这类药物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兼有解热、消炎作用,可治疗多种化脓性与感染性疾患。代表方如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常用药如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玄参、白头翁、马齿苋、山豆根、射干等。
$ _% W0 Q u% L8 通腑泻热法
6 J5 B2 Y7 \( f) A! D% ^) g2 d7 E' c即以苦寒攻下的药物通利大便达到通便泻热的一种治法。本法常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之阳明腑实证,患者高热不退,谵语发狂,大便燥结,腹满胀痛,苔黄燥,脉洪沉实。代表方如大承气汤、泻心汤等,常用药如大黄、芒硝、潘泻叶、黄连、枳实、厚朴等。
D6 @+ ]& L. B$ Z- U( @+ o9 甘温除热法
, u% j A [) q( o, A即用甘温益气之品治疗因气虚而发热的一种治法。本法常用于因体虚而大热 患 者,有“甘温除大热”之说。病人热势或低或高,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体倦乏力,头晕懒言,汗出、食欲不振,舌淡苔黄,脉大而虚等。代表方如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常用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等。
) j/ N) D9 b; b# Y9 i: X/ f10 和解退热法 X6 |1 V* M( H% j
即用和解少阳的药物清退半表半里之寒热往来的一种治法。患者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烦躁,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脉弦等。代表方如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等,常用药如柴胡、半夏、青蒿、常山、黄芩、陈皮、枳实、竹茹等。
6 {( U! T F' q) l, G, J11 泻肝清火法 # X; @% D5 L2 E+ _0 J" S
即用清肝泻火之剂以清肝火上炎的一种治法。病人表现为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代表方如龙胆泻肝汤、化肝煎等。常用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车前子、泽泻、生地等。
9 A# L; B1 D( A3 ]* K/ c12 凉开清热法
' f, X5 u; w. `5 z' ?8 W0 s1 Y即用清热开窍的药物以治疗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热闭证的一种治法。症见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渴唇焦,尿赤便秘,甚者高热痉厥等。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常用药如牛黄、麝香、水牛角、冰片、朱砂等。
+ {9 f: O6 `0 K" P' I13 解表清里法 / {0 r& D6 c' D$ o% }
即以解表和清里的药物治疗外有表邪内热炽盛的治法,亦即表里双解。症见壮热无汗、烦躁口渴、或身热下利,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等。代表方如葛根芩连汤、大柴胡汤等,常用药如葛根、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柴胡、大黄、石膏等。 ; D" n: D3 ^. X6 E
14 祛暑清热法
' B \# c* i1 _8 m" K即用辛凉轻剂清解暑热之邪以达到退热目的的一种治法。用于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头目不清,舌红苔腻等症患者。代表方如六一散、清暑益气汤等,常用药如滑石、西瓜翠衣、荷叶、竹叶、银花、葛根、石斛、知母、甘草等。 / W0 b6 n! ?* ^+ Z& [; q
15 益火退热法
6 e- `- D) N. v# F: r即以温热之剂治疗阳虚发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因阳虚元阳败竭,火不归元、虚阳外浮而见发热,常伴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等。代表方如右归饮、金匮肾气丸等。常用药如熟地、山茱萸、鹿角胶、杜仲、肉桂、附子、牛膝等。
9 W0 x* M) A4 s' J16 化瘀除热法 8 Z; B+ g0 j: p: z9 A- E& }( z
即以活血化瘀的药物解除因瘀血而致发热的一种治法。《医林改错》指出瘀血发热常表现为“身外凉,心里热”、“晚发一阵热”以及午后和前半夜发热等情况。病人常有口干咽燥但不多饮、躯干或四肢有固定痛处或肿块,肌肤甲错,面色萎黄或黯黑,舌紫暗,脉涩。代表方如血府逐血汤为主要方剂,常用药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牛膝、元胡、丹参等。 5 [* Z2 @' V: @7 H. ?3 ^
17 疏肝泻热法
' v9 ?+ M! T' r( k% |0 l即以疏肝理脾、清肝泻热的药物解除肝郁化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常低热或午后潮热,发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病人精神抑郁、胸胁胀满、乳房发胀,烦躁易怒,苔黄脉弦数等。代表方如丹栀逍遥散。常用药如丹皮、栀子、柴胡、香附、薄荷、黄芩、郁金、龙胆草等。 ) ? }2 o, Z3 K& Y R# R' v
18 养血退热法 * [$ k! C: t; ?3 j$ i9 w1 x9 b9 w
即以益气养血之品治疗血虚发热的一种治法。患者发热常表现低热,伴头晕眼花、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口唇色淡,舌淡脉弱。代表方如归脾汤,常用药如黄芪、党参、当归、熟地、何首乌、炙甘草、白术、茯苓等。
2 X! F3 Z2 z$ s5 h% U-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