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回复: 0

[跟师笔记] 吴耀持名中医九华工作坊社区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甲辰龙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时已深冬。国家级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氏针灸”第五代弟子,“陆瘦燕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副主任,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和上海市“杏林新星”,获得者张峻峰主任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莅临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精彩的教学门诊,无私传授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分享一则病案如下:' k/ I$ q3 f; Q( C5 P- u
患者李某,男,43岁. l1 V* A$ k: B! g' {
【主诉】:面部抽搐半年。1 N9 o! _9 G5 r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面部不自主抽搐,于某医院行头颅MRI+MRA、脑电图等检查提示未见明显异常,予以腺苷钴胺、中药口服后,无好转,遂至某医院就诊,建议肉毒素注射治疗,患者考虑拒绝,后予以针灸治疗。刻下:两侧眼角处抽动痉挛、口角无歪斜、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对话尚可,胃纳口,夜寐安,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今为求专家诊治,故来院就诊。2 b0 r: l/ }; R- X& R
【西医诊断】:面部痉挛
' J6 e+ \  k, x9 _9 M' e【中医诊断】:痉证(气血亏虚,风湿痹阻)
& g$ F5 m, X! R8 E  v2 F【辩证分析】:《素问·至真要大论》中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提出湿邪、风邪致痉。《景岳全书》:“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 指出阴虚血少致痉。患者病程日久,面部抽搐不止,白天明显,夜间入睡时症状较轻,考虑风邪致病。同时患者又伴有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四肢畏寒,脉沉细,考虑气血不足,面部筋脉失养,肌肉失于约束而痉挛。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湿邪致病,易阻气机,使气血运行不畅,患者舌淡苔白腻,兼夹风邪,为风湿致痉。; @: q8 s3 j7 ?2 @& R
【治则】:祛风胜湿,补气调血,养血柔经
! Q# P! l9 H: G: W8 z' u【处方】  J( j" n8 |9 }8 _& Q7 R
取穴:0 ~* ^/ {$ [" @" [* W2 V% ]
仰卧位:四神聪、太阳穴、颊车穴、睛明穴、合谷、太冲、阳陵泉穴,皆为双侧取穴,TDP神灯照射面部,留针20分钟
+ {4 I' L+ O& j2 y2 u艾灸:关元穴、神阙穴,20分钟
7 i& }& K- v4 ~穴位埋针:双侧太阳穴、颊车穴、攒竹穴) v5 x7 o9 O! R2 m( D
走罐:背部督脉、膀胱经
/ P( b3 R8 D9 p" `( z按 语3 @# }+ N1 x& ?7 |- f3 x
      面肌痉挛指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主要因面神经受压迫,髓鞘脱失,神经纤维间电流传导异常,引发面部肌肉异常兴奋收缩。少数由面神经炎等致神经病变,使面部肌肉功能失调。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一是血管压迫: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致神经受压变形,是常见病因。二是占位性病变:桥小脑角区肿瘤、囊肿等压迫面神经,引发面肌痉挛。三是面神经损伤:手术、外伤或炎症损害面神经,影响神经功能,产生面肌痉挛。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血管硬化扭曲,压迫面神经,增加发病风险。
$ d! A& s6 j$ I: M      面部痉挛属中医“痉证”范畴 。古籍对其症状有相关描述,如《金匮要略》:“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外感方面,多因风寒湿邪侵袭,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温热之邪化燥伤津,筋脉失养。内伤方面,多由久病过劳,耗伤气血阴精,致使筋脉失于濡养,或误治失治,损伤正气而发病。临床上需要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起病急,伴表证及发热;内伤者起病缓,多无表证,与久病体虚有关。辨虚实,实证常见于外感、痰浊内阻,筋脉挛急;虚证多因气血阴精亏虚,筋脉失养。
1 |1 R( N$ i8 c9 u$ ^      张师指导:痉证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等为特征,阳陵泉穴在其防治中意义重大。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为筋之会穴。《难经·四十五难》提及“筋会阳陵泉”,胆经循行经过头面,与面部痉挛密切相关。痉证多因气血不畅、筋脉失养,针刺此穴可激发经气,改善局部及全身气血状况,减轻筋脉拘急。肝主筋,痉证与肝关系密切,阳陵泉能调节肝胆功能,平肝息风。在临床应用中,常配伍合谷、太冲以开四关。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能调气;太冲归足厥阴肝经,可理血。两者配合,气血同调,使逆乱气血复常,筋脉得养,缓解痉挛。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合谷调节阳明经气,助太冲平肝。四神聪是经外奇穴,能调节头部气血,刺激此穴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经气,让筋脉得养,缓解痉证症状。太阳穴属经外奇穴,痉证发作时,刺激太阳穴可改善局部气血运行,缓解头面部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拘挛。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刺激该穴能改善局部气血,缓解眼部肌肉痉挛,恢复眼部正常功能。颊车穴属足阳明胃经,痉证发作累及面部,出现牙关紧闭、面颊肌肉抽搐,刺激该穴可疏通局部气血,有效缓解面颊部肌肉痉挛,恢复正常开合。
9 ?! j: `9 X$ Z9 E9 N; G/ D      本次教学门诊,张老师希望大家通过病例分析与实践指导,对面部痉挛的诊疗有更深入理解。其中涉及的诊断思路与治疗技巧,要在今后学习工作中反复琢磨、运用。最后提醒,门诊中不仅要掌握疾病诊治,更要重视医患沟通。对于病程较长的疾病,良好沟通能增强患者信任,提高依从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5 19:03 , Processed in 0.03349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