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31 21:5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疏金利肺湯
9 ^ g! H G+ \+ w顧氏書中,有不少自製方,這些處方的特點在於平正立法,看似極平淡,實際卻是作者平生毅力所注。如
" f3 ~) C9 M) u' t% ]治療傷風咳嗽的疏金利肺湯,用荊芥、防風、前胡、杏仁、蘇子、桔梗、橘紅、甘草八味,外則輕開皮毛/ f, v# z5 S: D* _- B2 j
以疏肺氣,內則降氣逆而化痰涎,微辛微溫,輕清靈動,深得肺主宣肅之理。顧氏原注,初起惡寒,可加
- ]6 }. B8 g4 q( [3 b8 r麻黃少許,無汗更加蘇葉,久則風化為熱,不可用矣。又如治胃脘痛,以芍藥甘草湯為基礎,此方本有制# R* W( A4 L, W4 e
肝補脾,緩急止痛之功,氣滯合木香、香附、豆蔻快氣;痛甚加枳殼、橘紅、延胡、郁金行氣化瘀;熱加
- H( J3 P6 c z黃芩、黃連、梔子、川楝、瀉火則痛自止;寒加肉桂、幹薑、附子、吳萸,溫中則痛自停,氣血虧虛加參: x6 u; E: b# F, K
、術、當歸,飲食積滯加山楂、麥芽,立方選藥,堪稱精當。再如痹證三方: " N8 l4 I8 ^8 X& E
行痹主方:秦艽、續斷、當歸、沒藥、靈仙、松節、晚蠶沙、虎骨(今不用)、羌活、防風、桑枝。手臂7 j, X- f! f) F& n- G0 D! K
痛加薑黃。腰、膝、腳痛加牛膝、萆薢、杜仲,肩背痛加桔梗,倍羌活。
+ V- A, @+ c, @, ~" q% O+ j, ~痛痹主方:即上方加桂枝,倍當歸,酒煎服。外用蠶沙炒熱,絹包熨之,或用牛皮膠同薑汁化貼之。 7 E6 c8 P; V9 Q
著痹主方:前方加蒼術、茯苓、澤瀉、天麻、白蘚皮。腫痛、濕鬱為熱,加黃柏、防己。 * N/ G8 K# ?+ n8 p& A
此三方,近賢沈仲圭先生曾著文推薦之。謂其立方平正醇厚,可法可師。 3 J- `& K% ]' E! a
顧氏臨床經驗頗豐富,有不少新見解,足以開人悟境。如謂溫熱病中,嘗遇歇止之脈,有因火過亢,有因
8 U4 y0 Y" K! e, w氣血痰食停滯,阻遏其運行之機,其治或清其火熱,或通其壅滯,脈自如常,勿拘於炙甘草湯之補。又謂# F" S9 \8 ?4 }2 O
炙甘草湯用於虛證,乃補胃生津,養血潤燥,以為複脈之法,若內有熱者,姜桂即不可輕用。又如溫病,; ?$ [! E" x" B; E8 _& Y5 Z' o8 o
他認為天時溫暖,人感微溫之氣,即謂之風溫,當以辛涼輕散;而伏邪溫病,則當用辛涼,微汗透表,兼( X. \& c9 U7 }) S
以養陰顧其津液。這些都是通達之論。須知,顧氏之行輩在葉天士之前,所以左國楫說他“實開蘇醫之先/ {3 v e1 o9 z3 O7 X- g& g
河”,是不為無據也。 & {: D% P& S; u7 E
& m2 a9 x; l+ G/ E) _ L& b/ r
從“三十三味”談起
+ Q2 Z( h% D+ G3 ]; \6 a/ ^某地,有位醫生,用藥味數多,用量又大,外號人稱“某大包”。一次,家裏 ) K5 D# {/ Q$ Z& o% P. `' f8 b
的人病了,他開了方,取回藥來,一清點,少了幾味,便親自去找藥房交涉。藥師一一查對後說:“先生9 h4 ~. t/ T2 k) T# K% N% k: E& z
,你開的三十味藥,一味不少哇?”他說:“還少了三味。”,藥師再一次核對過了,說“不是三十味麼6 H+ H( W0 z$ T! m$ M1 W
?”他說:“哦,是這樣──正面寫不下了,還有三味,寫在背面呢﹗”這不是笑話,而是一個真實的故
2 a: A3 v" @4 L- q, Y$ e事。這位醫生也就由此而得到一個“三十三味”的外號。
7 ~: g6 F% T8 O7 a5 k不久前,一位患者來找我看病,她得的是更年期綜合征(96年曾作乳癌根治術,術後情況良好),久治不愈' W, N1 E) G3 E5 ?
,聽人說哪位醫生好,就奔那位醫生,醫藥費已經花了數萬。她向我出示了前兩位醫生的處方,頭一位醫
9 X) i! n) D ~% w1 ]# w- V生開了六十味藥,第二位醫生更邪門兒,竟然開出九十幾味藥來。看來,比我前面講的“三十三味”還多
) L# I1 f; v' L' a! H三倍﹗
( f2 [% D' ]# W( |; b+ r. u3 q那麼,究竟一張方子裏面用多少味藥好呢?《黃帝內經.素問》最早提出一個標準:“治有緩急,方有大小 K, Q4 Y: O1 k8 k/ y3 N1 d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也就是說,君藥(主藥)加臣藥(輔藥)共三味的,
^' n# p8 @/ n( h( {為小方;君藥、臣藥,再加上佐使藥共十三味的,為大方。這裏說的三味、十三味,不過是例舉而言,差: Y6 \% _1 ?" i
不多這個樣子就是了。
S" R: X: f% w% B0 A8 K$ d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歷代的醫家的處方。漢代的張仲景,是後世公認的“醫聖”,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
' P4 z. |" x# w: E* G" N(由於歷史的原因,後來被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至今還是高等中醫院校的必修課。他的方 V8 X+ K- n8 @) z
子一共有二、三百首,至今常用的還有近百首。書中諸方用藥從一味到十味都有,信筆例舉如下: 8 p/ D% H- U: f2 |& ]0 `
一味:甘草湯
2 z2 _% x, W7 z) K9 Y! V, ?* a二味:芍藥甘草湯、甘草幹薑湯、幹薑附子湯、梔子豉湯
/ x+ a. _9 t$ f4 |7 w: S三味:茵陳蒿湯、桃花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四逆湯、大黃黃連瀉心湯 % B* b: Z! h- j! `1 h& T
四味:白虎湯、葛根芩連湯、腎著湯、理中湯、四逆散、苓桂朮甘湯、麻杏石甘湯、黃芩湯、白頭翁湯、
) m: W3 L. v7 J K0 G0 ]十棗湯
, ^2 ?, M& ?3 q, o五味:酸棗仁湯、五苓散、桂枝湯、白虎加人參湯、大黃牡丹湯 7 w& Y: W, Y, |
六味:桂枝加葛根湯、麥門冬湯 ' h7 \4 _0 v/ W2 \. M9 f
七味:黃連湯、小柴胡湯、桂麻各半湯、桂二越一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旋覆代赭湯 ) a' L: T7 D% F! k1 Q# L0 h3 `
八味:腎氣丸、小青龍湯
9 \% `5 U, M) L- g) {九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炙甘草湯、射幹麻黃湯
* F% }- [. I1 g, B$ z十味:烏梅丸、竹葉湯
$ j' W1 `( b! T可知其用藥,大致以用3-7味藥者為多,很少超出10味者(丸方薯蕷丸用21味,鱉甲煎丸23味,可謂絕無僅
! y0 m4 ?9 o- s2 s7 n4 y+ V i有者)。皇甫謐說:“仲景垂妙于定方”;張潔古說:“仲景一部,為群方之祖”;韓飛霞說:“仲景方何等 Z2 Q9 H# _3 \3 x2 t$ ^
簡潔”;近賢任應秋說:“《傷寒論》、《金匱要略》諸方,法隨證立,方依法制,藥味無多,配合得宜% r* s6 h+ F' ^: D5 v' p6 y
,經歷二千餘年歷代醫家的臨床驗證,療效均甚確切,只要辨證准而用之,無不如響斯應,實為方劑學中$ J( h% t( }4 I3 s& Q3 F Q* p7 D
無出其右的典型。”都是允當之言。 6 z6 e- e) t8 M6 _
較仲景生活的時期稍晚,被後世譽為“外科鼻祖”的華佗,據陳壽《三國志?華佗傳》載,其用藥“不過
! n9 \$ I6 Q) b8 G3 j數種”,可見其處方也很簡潔,他用針“亦不過一兩處”,療效很好,不像今天有的醫生像插秧一樣在病
( s1 F- A8 K, V1 Q! r- P人身上胡亂紮。 9 d; ~# j3 j- h! {$ ^
金元時期以《脾胃論》、《內外傷辨》著名的李東垣,用藥就多一些,著名的生脈飲僅三味,補中益氣湯* d' _2 c; H* A
僅八味,但補氣升陽和中湯用16味,清神益氣湯、消暑益氣湯各用15味,後世醫家如韓飛霞、徐靈胎等於
, D3 \' r; u, ?" p' k$ c# {, h此皆有微詞,甚至有東垣用藥“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說法。 : K$ g3 z) s' J. s# f5 G4 B+ X
清代名醫,溫熱學的開山葉天士用藥很精煉,《臨證指南醫案》三千餘案,其中一方只用六味藥的居多。! ?. W. y0 C1 h% T! m' Q9 Q
近賢程門雪因有“六味之中,詠涵不盡”的讚歎。近代名醫丁甘仁的用藥每方大致在十二味左右。我的老2 p! F' g. D- V) H% S
師朱良春先生用藥一般為7-9味。
( n: G( l6 ]2 C; m1 L( m2 ]我的看法是:總的來說,處方用藥要看病情的需要,當多則多,當少則少,沒必要也不可能追求一律。但
3 t4 r" T! G" `4 v是,大致上也應有一個“譜”,這個“譜”,還是以《內經》講的少則二三味,多則十二、三味為宜。為& @! B( I, j/ N8 _" C( L. L- p( e
甚麼很多醫生提起筆來就收不往,要開很多味藥呢?我的體會,毛病就出在以下幾方面:
! @ r$ `+ o+ T% k) p2 n一是急於見功。醫生想三下兩下把病給治好,動機是好的。不過萬事萬物都有個規律,醫生也只能照規律% s- f$ c _! A
辦事,急是沒用的,因此希望通過多開些藥去追求療效,是不可取的。這就是古人諷刺的“如虞人張羅,3 O) A, q, C [6 S" s2 T4 X2 ~$ Y7 |
廣絡原野,而脫兔殊多,詭遇獲禽,無足算者耳”。 2 J3 w' P: e7 |1 `3 C4 J
二是對藥物的功用與弊端認識不夠。對藥物要“拿得准,喚得應”,“如臂之使手”,若非閱歷相當豐富
7 |! B5 g4 K- U,勤於觀察者,是不可能做到的。據金元四大家之一、畢生以善用汗下吐法攻邪著稱的張子和稱,他最拿
+ q. m0 u" u' E5 ~3 r得准喚得應的藥也不過十來味而已,可見知藥之難,為此有的醫生甚至親口嘗藥,以瞭解藥效藥力。 % [3 q+ c. h0 U1 y
三是由於現成的套方套路,前人方用多少味,我悉數照搬,老師治病用甚麼方子,我也甚麼病用甚麼方子& }; u( [6 L0 T+ P) |5 D
。實際上,前人所擬之方,有的是從多方面設計的,如五積散,而病只有一積、二積,如六鬱丸,而病人
% _% ?" C, ^4 o$ i7 a4 j只有一郁二鬱,是不是就非照五積、六鬱那樣用藥不可呢?至於師徒相承,趕巧老師正好是“三十三味”
3 ?8 L1 k3 n; X+ E. A/ E,那我也“三十三味”,我的徒弟將來也“三十三味”,則相沿成習,不可收拾矣﹗ $ n" r8 o8 C5 z- L' i
$ p. o& S- [! A- z宋代文人與醫藥 # [. S" D: R* |; ]7 G3 e
前不久,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的墨寶《研山銘》回歸祖國,轟動了書法界。在醫言醫,我不禁想到宋代陳$ M7 K/ F$ M3 K" C" d& N
無擇《三因方》中關於米芾的一張方來。這張方子叫“應夢人參散”: ) O7 `5 J$ J: S5 |5 A: f
米芾於崇寧癸未病痰嗽,如膠有血,更三醫不退,一日謁太尉蔡元度,取人參散一帖,一服,痰嗽立止,
: l3 M, L0 x1 r3 `氣色頓快。人參散方:白芷、幹薑、青皮、桔梗、白術、人參各三分,炙甘草一兩半,炮薑一錢三分。 0 M9 V6 Q4 L& h! m6 K+ k
以藥測證,其痰嗽當屬脾肺虛寒,症見咳嗽咯痰,背冷,食少便溏,舌淡脈弱者,所以用人參、炙甘草、
, u- @4 f. Q/ Y0 L白術補脾肺之氣,幹薑合甘草、白芷溫脾肺而散寒,炮薑止血,青皮行滯,桔梗祛痰。此痰中有血,當為4 h6 l$ {0 B# V9 n7 u
咳嗽劇烈,震傷血絡,而絕非陰虛內熱迫血妄行所致。立方之妙在全不用通套止咳止血藥,也就是前人訓" v: q* _, D- P* g
誡的勿見咳止咳、見血止血之意。治病求本,先前更三醫不效,恐怕就是用的通套治咳藥加上涼血藥,這
/ t7 q% M& J6 g" b樣,則虛者更虛(耗散肺氣),寒者更寒(寒涼傷中)矣,所以無效。在用量上,此方也很有特點,炙甘) i5 {( `. O' e5 ?( D
草用量獨重,其次為炮薑,餘則數分而已,擊中了虛寒證的要害,故取效迅捷。吾儕臨床雖未必原方照搬
$ R* M j* |" H5 O% O* E,但極富啟發性。 0 L) b# O( @ B
《蘇沈良方》曾載歐陽修的一個故事:“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夫人雲:市人有此藥,三文一帖,甚
6 g5 ]4 q) G0 [2 P1 k; E8 z" O8 t, V效。公曰:吾輩臟腑與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使以國醫藥雜進之,一服而愈。公召賣者厚遺之,求其方" T8 `/ b* g, c9 I+ r( D0 n
,久之乃肯傳,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雲此藥利水道而不動氣,水道清則清濁分,穀藏自8 L6 o) V" x7 W4 o) t( v$ a. k, @
止矣。
8 k7 C. l) \6 I8 `“濕多成五泄”,用車前仁炒研為末,米飲下,正是暴下利常用的分消之法,即前人所謂“利小便,實大8 @% z+ o; j' g" A: k4 v, @0 D) R: a
便”。王冰注《內經》亦有語雲“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見其治是合理的。文人雖非醫生,但敍
. Z, e3 \7 V4 K" p述治驗往往很生動,故得以流傳後世,此即一例。
/ f' x* ~+ k2 A* ?* ]4 J王安石愛讀醫書,嘗謂“某自諸子百家之書,至於《難經》、《素問》、本草……無所不讀。”他性格孤
+ H/ E% y: d% P* N傲,不同俗流,有人勸他服補藥,他說:“余平生不服紫團參(上佳黨參),亦活到今日。”可見他對無
+ R1 o7 f; u3 ^+ N: Y# E5 m病服藥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有兩首方流傳後世,一是《蘇沈良方》所載偏頭痛方:
% R- r& A- p% ~& [5 H: V1 g0 F% O裕陵傳王荊公偏頭痛方,雲是禁中秘方。用生蘿菔(白蘿蔔)汁一蜆殼,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 w( L9 a( w( e/ a( P
左,或兩鼻皆注亦可,數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荊公與仆言,已愈數人。生蘿蔔汁滴鼻,取其辛散之力,“3 T3 v* _5 [& t% m# I1 `, b
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的方法真了不起,宋代人固不知神經為何物,而經驗之可貴於此可見矣。 5 t8 F; p: Z: g, i5 M
另一首處方即“妙香散”,收載在明人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葉天士《臨證指南》附方中也有這首方,
# c, v* L e$ @! w7 S- p名之為“王荊公妙香散”:人參、龍骨、益智仁、茯苓神、遠志、甘草、朱砂。此方為安神定志之方,適( ?4 t6 p6 H# Q; }6 D
用於勞心思慮過度而心悸失眠者,葉氏醫案中屢用之。 1 f/ M ?% z5 f+ c& W$ j" q& U6 N: K
蘇東坡在宋代文人中,不僅文章、詩詞、書法冠絕當代,在醫藥上的成就也是首屈一指的。介紹他的文章
1 c8 M- B0 y: b7 T0 d已經很多了,這裏我只談三件事:
- E5 H; E- k$ i+ U% {! g1 F7 \一、創立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私集資合辦的醫院。據文獻記載,早在漢唐時代,我國就有醫院之設了,當
5 x* J* Q9 ]" G0 Z( J# V) C" j8 s時稱作“病坊”。東坡在元祐四年任杭州知府時,適“杭州大旱,饑疫並作”,他動用庫府銀兩,並拿出' e4 }7 O) Q' J2 v. J
自己的薪俸黃金50兩來,創辦了“安樂坊”,接納貧苦病人。三年間住院治好的病人數以千計,真是功德2 l# v/ J2 M4 E' p
無量,也在醫學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4 j# _& O; O) e: G, D: p
二、蘇東坡對氣功強身卻病也有深入的研究,其《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是公認的名篇。他還有好幾篇《養8 C/ L2 x. o. [7 n9 z. ^6 P
生論》談到氣功,但他不相信世間有長生不死之法。他的養生觀也堪為經典——“善養生者,不過慎飲食
" M: \$ Y6 N, ]3 ~! r起居,節聲色而已,養慎於未病之前,而服藥於已病之後。”
9 y7 Z4 z# q" x9 v M( _) i三、關於聖散子。這張處方是蘇東坡在黃州得之於家鄉人巢穀的,巢氏是在東坡落難時從眉山到他的住所3 _& ?. t2 _; E3 r+ y. ^
,任他的家庭教師的。能作東坡的“西席”無疑是飽學之士。聖散子是巢氏的秘方,他傳給東坡,“凡傷
( I- M: m$ Q% k* H# P寒不問證候如何,一以是治之,無不愈。”東坡奇之,為之作序,又傳授給他的朋友名醫龐安常。適黃州
0 B" q3 d7 [5 Y' P+ G5 K* \% A連歲大疫,(用此方)“所全活者,至不可數”。然而後來永嘉瘟疫,用之,則“被害者不可勝數”。葉
; R7 ^9 Q# N4 r, @# p夢得《避暑錄話》說:“天下以子瞻(東坡字)文章而信其言”,陳無擇《三因方》也說:“宣和間此藥
4 @# g' [4 I: M _1 z: [盛行於京師,太學生信之尤篤,殺人無數。”中醫的特點在辨證論治,聖散子方多辛溫燥烈之藥,用於寒
: S/ b' {- x3 _疫固效,用於溫疫,則為禍不可勝言矣。東坡也因此大受後人抨擊(對此方我另有專文)。其實我看龐安
+ p X' C" H. G) l7 F6 A" q7 w常也要負一定責任,因為東坡雖然知醫,但不是職業醫生,《傷寒總病論》的作者,是大名醫,卻不加分
# ] w% F! }" z$ N# \" J! U析地把這張方子收入自己的書中,為之推廣。安常既誤人,又誤東坡,實不能辭其咎。
+ X# `, F' [$ L3 @/ L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不但有病自己合藥吃(如其日記說:崇寧乙酉,正月三十日作平氣丸。二月二十日,1 R4 a% F% @: f. u q
累日苦心悸,合定志小丸成),而且與人通函論病,如與王子均書雲:“承示尊體多不快,亦是血氣未定' s6 m3 J* a K8 x+ p
,時失調護耳。某二十四、五歲時正如此,因服菟絲子丸,遂健啖耐勞。……若覺氣壅,則少少服麻仁丸* W& L K# G8 t/ n
。”與曹使君書雲:“賢郎癰腫,亦是天氣亢沴,故有熱者先得之,若臟腑祕滯,可用犀角丸服之,得大
" p# Q7 i$ V0 O: W' e2 u7 b; O- [便流利,則癰自衰殺。”(俱見《續醫說》)。論證處方都極合理,非精於醫藥者不可為之。
+ \; G. @" B% ]+ J# V% X+ r陸遊就不僅僅是以醫藥為業餘愛好了。《宋史》記載他有一本醫書名《續集驗方》。南宋淳熙二年,他在
* p& c/ I% M: O1 X0 o( V/ c成都作一個小官,其時疫病流行,他目睹患者貧病交加之慘,便在街頭煮大鍋藥給患者服用,救了很多人
9 `6 L5 [, \! c# y, U。並有詩雲:“我游四方不得意,佯狂施藥成都市,大瓢滿貯隨所求,聊為饑民起憔悴。”晚年居山陰,
k6 g. N5 F. v5 \他還親自種藥,配製丸散膏丹,走鄉串戶,為鄉親治病。有詩雲:“村西行藥到村東……杖藜到處即春風7 R" R, ~; w N% v: W" ^- o
。”很多人為感謝他的活命之恩,生下的兒子都起名叫“陸”:“驢肩每帶藥囊行,村巷歡呼夾道迎,共
; ~0 [+ l6 l$ G9 v. b7 R1 h$ c說向來曾活我,生兒多以陸為名。”竟完全是一個受群眾歡迎的職業醫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