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14|回复: 2

药理学总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19: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理学总论. x7 k7 Z/ @' y& H9 _3 u' ~
第一章绪言
( Q1 F: w2 k/ I/ g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8 z( Y1 `8 V+ W1 n. l0 Z
1、药物(drug)& q: n7 K& }, m+ K: f' L/ i; @/ E
  定义: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Q" |% h; U2 o  @+ u, r, N
  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 e2 N* J8 e7 @0 ?    药物的来源 (Source of drugs):
) v: n. J( |1 s! Q7 b+ G    古代 :● 天然药物
( r. A, P# w9 ^     现代: ●天然物质的活性物质
7 P. U2 P, J% e1 V' S            ●合成药物- x. z- c  {+ X7 R2 p
            ●基因工程药物
5 Q/ z9 J/ I8 l) ~# `2、药理学(Pharmacology)
& ?9 }* U1 B8 A- f" m$ T( t/ S& N    定义: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0 K0 n+ z( t* l+ b' D    药物 机体
! k9 s/ F  n3 i    ①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 g/ X0 P! N: @( ~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和适应症, p0 G) z* U5 J' U; \) P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9 M$ O! W# G0 [8 W' ^& O1 l    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发生的变化及规律。
6 R" ^9 Z  T$ Q" h$ ]0 W    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 A' k* u, S% l, r) D    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 m& z' s4 ~# D! h0 i) b  F# U" m  3、学科性质 , o2 Z: b6 X, \& U( U( U
    桥梁学科,基础医学! M" R7 ^& H# L8 P
   4、学习目的 4 v/ C/ R. A& _7 y# M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5 I( \$ H* ?/ p3 |
  
8 r1 \& V1 o- T
  {- c- H8 E8 C* ~6 W二、学科任务 # ?; H  |! m5 @) h, f( z0 Z
    ①阐明药物作用、作用机制4 g' L# U5 P: y! I* P3 ^
    ②新药的开发研制
& p$ {; r/ c4 v# A  w* f    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9 O; K6 s6 A* h- X8 \2 |3 n- H
三、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7 n( N% r* S  D* C5 U9 [; G
  1、祖国医学中的建树与巨大贡献。( r! t* F( k# H0 [% a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1596)" r) `0 [# c# w3 C$ d- {
  2、化学药物的发展过程。近代药物飞跃发展概况
3 m- @7 g* D8 y) m  3、药理学发展史    药理学发展阶段
" t% b  k6 [6 k3 M( U9 @- t近代药理学  }+ A" R" S7 A( N. p
现代药理学
3 W: ?) {! C8 X7 b分子药理学7 M! I' x% y% T
临床药理学: W7 Y2 @8 y# W/ n0 U& t$ w2 E: c
德国化学家 F.W. Serturner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宁、咖啡因、奎宁和阿托品等;德国微生物学* q0 l0 O) |5 H* D) u
家 P. Ehrlich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Buchhneim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N. Langley提出受体学/ b) Y5 Z, g. T$ O. h
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如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工程药等。中5 e5 W, ~+ y" t4 o
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h9 t& {5 V2 b9 Y6 F! P+ m
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
# U5 M; k. V0 Eclinical pharmacology)、生化药理学(biochemical pharmacology)、分子药理学(molecular # e- f9 m7 A5 F7 w, Q
pharmacology)、免疫药理学(immunopharmacology)、心血管药理学(cardiovascular pharmacology( C  ?! h0 i: K# ^7 E) l
)、神经药理学(neuropharmacology)、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化学治疗学! f! ~2 S8 v# b* [5 A4 |8 }! o; D
(chemotherapy)等。. R$ c3 `' ^- w! d4 o. \. n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药理学采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经常应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
+ k% l( X* U5 n' w$ u5 d. ~& c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及
; _8 L! t' z5 K, d( L0 ^3 T4 b  ( w+ ?& ?8 H$ b- H' G* Q0 R# T$ ]& j

6 N5 p( K6 I1 N2 _$ X药理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6 T1 l; f/ x; {) ~& f( M四、新药开发与研究. g0 g1 {! K  B2 h9 l1 c9 p+ n9 o
  1、新药研究过程
3 O$ {" J- B3 p. @& C5 _" U+ P5 A        ①临床前药学研究:工艺路线、理化性质、质量标准、稳定性等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
4 E5 m) m% G" ~    ②临床研究' b% Q4 t* z5 O- Z0 N
    一期临床! ~: Q9 z* [& e3 K6 B5 {
    二期临床
- Q% o3 Y( i' m# B" C    三期临床
7 H$ \5 G3 C/ B9 c" o* n  目前所实行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7 ?6 V) {  `' P% d8 Y% J5 g2 I
新药开发是一个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各药虽然不尽相同,药理研究却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临床有. N8 T, O' f9 |
效的药物都具有相应的药理效应,但具有肯定药理效应的药物却不一定都是临床有效的药物。例如抗高血
# r$ d0 G3 q9 p& \$ v2 Q压药都能降低血压,但能降低血压的药并不都是抗高血压药,更不一定是能减少并发症、延长寿命的好药% ]% t: M; [" ^% l$ D
。因此新药开发研究必须有一个逐步选择与淘汰的过程。为了确保药物对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新药开发不$ ]0 j' P: C; w
仅需要可靠的科学实验结果,各国政府还对新药生产上市的审批与管理制定了法规,对人民健康及工商业
) J: }+ T/ X5 _经济权益予以法律保障。新药来源包括天然产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学物质。过去选药主要方法是依靠实0 B9 W4 o0 D, N9 e: l, W
践经验,现在可以根据有效药物的植物分类学找寻近亲品种进行药理筛选。近年来对于机体内在抗病物质* B9 b" Y: d4 X
(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组技术,即将DNA的特异基因区段分离并植人能够迅速生长的细菌或酵母细胞
1 [9 ^3 o/ K( R+ U# v1 y,以获得疗效更好,毒性更小或应用更方便的药物。
: e% l5 h- Z5 n3 k, K
, g$ M: C+ `5 H新药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三步,即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售后调研。临床前研究除药学研究如工艺路线、
, x" v" v& f/ p* J+ S" H8 Y理化性质、质量控制标准、稳定性等之外,也包括用动物进行的系统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观察。对于5 e2 C5 L+ K7 G0 j3 [+ M" L5 z
具有选择性药理效应的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前还需要测定该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临床前研究是要
# F- O( I+ V+ b) K/ p弄清新药的作用谱及可能发生的毒性反应。在经过药物管理部门的初步审批后才能进行临床试验。目的在7 F: m  G/ K  w/ Q9 M5 ~
于保证用药安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药的临床试验可分为I、Ⅱ、Ⅲ、Ⅳ期。I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在20; j$ @% }! ^, X. L8 J6 K& H
~30例正常成年志愿受试者身上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动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Π期临( C4 E3 A' P9 A+ E7 c- X
床试验为随机双肓法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病例不少于100对,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
& W' x+ s* d5 P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按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新药
& n2 ?2 a7 A" c" @$ U/ j的有效性、安全性,一般不应少于300例。新药在通过Ⅲ期临床试验后,方被批准生产、上市。而Ⅳ期临
" x/ a8 o6 `9 `6 V: ?床试验是指新药上市后的监测,也叫售后调研。
! v: \& N' F( K3 U5 c- s6 ~四、学习药理学的方法
" M, H' e. i) ]2 n% _* @; h7 W1.总论重点概念掌握法,各论各类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 r0 @5 c* E, A0 a' n' k
2.比较类似或相反。7 z8 ]& p+ T* C
3.重点突破法,掌握70%,熟悉20%,了解10%。; j+ ]) r1 F! P& l  r
4.提纲契领法。$ x) `  L$ C+ u: e$ p- h7 P- i
5.各个击破法1 l6 [, B, @$ L# d  e
6.点面结合法
/ K: ]8 D  O, r7 H  S5 Q7.纵横交错法. E0 o/ L7 a( R0 M0 q6 c
% E0 z& h, P, h" ?# E

) ^, J  [* _* n①药理学总论学习方法) j3 v2 R/ x1 w- s
药理学总论的内容是各论的基础。总论中很多规律和概念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因此历来是学生学习感到) K5 g; h4 |6 p1 O* s1 E0 [
最困难的内容。学习总论要掌握其重点和理解难点,还必需在努力学好各论时,结合各论的药物,联系重& b3 [0 A' L" g2 {( l0 K: C: t
温总论的知识点,两者交互深化融合贯通,才能理解、掌握总论和各论的内容。* o( Z  g9 i  ?, E
②充分利用教学大纲及教材 0 Q8 Z. s; H! r' Q* i2 `* Y) w0 Z
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教学文件。药理学教学大纲规定了“重点”和“一般(不是重点)”的内容。教材是根
; y/ G9 p* `% m; Y/ _5 ^据教学大纲的规定编写并加以阐述的。因此必须在大纲的指导及细心听老师讲授和做好药理实验的基础上5 v* K; r* ?7 H: n
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此外,也可参考其他一些书籍,如杨藻宸主编《医用药理学》第三版(1994),杨藻6 i, W, O3 }" a2 k3 D+ s+ ]$ ^
宸主编《药理学总论》第一版(1989),Goodman & Gilman《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2 x, H, g& I9 X# K8 v7 X& ~8 `
Therapeutics》9th Ed,1995。7 k7 @( {9 ~7 \8 S0 V- x% \
③掌握重点及难点内容
: i% x+ j  e3 M& G% m3 E, w+ h4 r& |任何章节均有重点。总论的重点是药效学与药动学。药效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量效
% D: B* x! D7 O2 V关系(效能、强度、LD50 、ED50、治疗指数等 )、药物作用的二重性(尤其是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其产主
; I! i) }3 A& Y# ~) X的原因)。药动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药物跨膜转运(尤其是被动转运规律)、首过消除(首关消除)、生物
2 f; n' ?1 Y6 J# Z转化、消除动力学、药动学参数和多次给药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则是影响药物作用因素的重点。当然,6 G- S3 G% M" v
非重点内容也不能忽视,因为它代表学习了解总论的知识面和深度,这些内容也是医务人员工作中需要的
$ q$ J+ g$ }7 B. S2 o8 Y知识,也是考试时选择题复盖的内容。- A3 q( n7 r# m2 l# v$ U
④掌握药理学的主要概论及规律
3 N, S! y8 L) t# }药理学的主要概论及基本规律是总论重要内容。例如一级动力学(线性动力学)及零级动力学的概论、药5 _& {: O! i4 O6 x6 @- [
效学与药动学参数(亲和力、效应力<内在活性>、pD2、pA2、pd2、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数、血浆清除
* r" m4 W) K) K1 w: y率、表观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等 )。药理学规律如激动药、部分激动药、竞争性拮搞药等的作用规律
% ^% I0 b( O3 |& a,药物跨膜转运规律、多次给药动力学规律等。了解总论这些概论的内涵,掌握药理学基本规律,从而为
/ G- Q6 @2 G- w% h3 f/ `* U学习药理学各论打下良好的基础。0 r( \# W7 X/ _" _# ?
⑤学习药理学总论中的公式 3 |. d; l/ g4 ?
  9 w: M. X7 Q2 |1 x# v

3 g$ L3 b# T) J  H- ?1 B药理学是一门定量科学,学习药理学总论时应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公式,不要把精力花在过多的公式推导
' W5 P) R, H2 v: d5 H# q1 {5 n' K上,应着重理解这些公式如何精确地提示了内在规律性、概论,或表明了参数的估算方法、临床意义,或7 r5 i6 |; ?9 I  P1 V, e
反映了各种指标间的关系。这是总论中主要原因的难点,现举例并作一些说明。在药效学中,[LR]/[RT]
! I7 Z9 f" |8 K$ a. |+ {=[L]/(K D+[L])是受体动力学基本公式。它表明:(1)药效(或受体占领数)与药量的关系是曲线(7 [% K5 h  C4 f* A7 V. q
直方双曲线)。(2)药效与对数药物浓度的作图呈“S”型(两端平坦中间陡),提示用药需注意剂量,3 ~; W) y5 h% c! X7 ^& L6 p
量过小无效,量过大时不仅药效不增加反而导致药物中毒;同一类的不同药物有不同的效价与效能。(3/ }9 z; v  t- `! f0 A% h
)药效(或受体占领数)随药量出现规律性变化:当E=Emax/2,KD=[L],即解离常数等于药效为最大效应3 l" }- h; m, {! ?/ g( K
一半时的药物浓度;在药浓为1KD、2DK、3DK时,药效为最大效应的50%、67%和75%。(4)应用上述公式2 k$ [/ |4 a5 M4 f6 h/ u
,可对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作进一步研究,如直线化求受体动力学参数,求亲和指数pD2、拮抗指数pA2等: _( H" ?. U/ x, L2 n
$ O; t1 F: Q" ?1 E; ^
在药动学中,(1)Ct=Coe -kt,是药动学最基本的公式;表示静注给药后药浓随时间的变化呈指数衰减
, M* |4 g. I, S& K0 i,lgC对t作图则为线性,表明定比消除规律;本公式从一级动力学定义式(dc/dt=-Ket)推导而来,又可- z5 n% z( |5 {8 p& f  n3 w1 ^- G7 U
进一步得出  t1/2=0.693/Kt ,这是 t1/2 的估算方法,因为从时量数据求出的Ke值是一个常数,故t1/2
0 O+ L: ~1 U* u3 i2 Z' o- X恒定(不受给药剂量或血药浓度的影响),该式还表明 t1/2 与 Ke 值互成反比,二者反映同一问题(主
" O" b+ ]; f/ A/ ?要反映药物的消除速度)。(2)Vd=A/Co 不仅表明Vd的定义(体内药量按Co计算所占有的体积),还表
- O0 n9 {# U' ~& x6 a4 M: k明其临床意义:一方面,当A一定时Vd与Co呈反比,Vd大时Co一定小,Co小表示药物进入组织中多(分布
8 K( w  X9 G# t& ]- g8 M! A广),即Vd大表示药物分布广;另一方面,要维持一定药效的浓度,则Vd大的药物给药剂量要大些。(3
' Z$ h5 U6 R/ U" N  f)定时定量多次给药时到达稳态浓度 Css 的时间为 5 个半衰期(不受给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的影响)
: ?/ P) b* e: x) u$ [# [% p;实际 Css 过高或过低时按已达到的 Css 及原给药速度 RA 调整给药速度的公式;决定Css高低的公式
# B* t) m2 J" |  R/ V5 j(Css= F Dm / Ke Vd r):即定时定量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与生物利用度(指吸收率)及给药剂量呈
, w1 b1 `! k! Y1 ?# x& p2 O: g/ v正比,而与给药间隔时间、表观分布容积及消除速度常数呈反比;一般按每个半衰期给药时负荷剂量是维
7 M3 \  J' P5 A0 y, K持剂量的2倍(即首剂加倍)。(4)其他公式,如 F=A/DX100%,在此指绝对生物利用度即吸收率;重要/ O* y0 |1 s0 x9 a+ B2 U
参数血浆清除的估算式:CL=KVA/AUC(见教材28、29页)。(以上药动学公式均指一级动力学)
6 C+ V6 F5 r8 }$ _   u: O- X! Q' k0 {

) e7 ^0 K( }5 @' h. c0 W5.比较类似的或相反的要领
, z# n2 S) n1 q" I0 v# ?如药物与毒物,药效学与药动学,效能与强度,质反应与量反应,耐受性、快速耐受性与耐药性,习惯性
4 P- \9 x; Y9 G$ k6 t7 v与成瘾性,副作用(副反应)与毒性,后遗效应与停药反应,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峰药浓度与稳态浓度1 A* b# \; j; p. W) r3 B
受体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等。对这些相似的或相反的要领应注意鉴别,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这样可加深# `0 [6 V5 m4 A1 r
对有关要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 O3 A5 N/ T0 s% T3 i1 }: p6 @. C6、重点突破法 % [* ^) u8 E0 M% R
曾有学者断言,任何知识的核心内容仅占其全部知识的约20%,弄通这20%就相当于熟悉了该知识的大半  c7 F; K- X( p% g0 m( K) V, }' f
。这一观点尽管并不完全适用于药理学,但却可以有所借鉴。自考生往往是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和精力均
) f& [& M! }8 m7 l6 ?% A4 a7 O9 u6 @有限,考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为了便于自学与复习,我们出了一套与教材配套的考试大纲,其中对
$ u, l7 O! H1 M+ {/ q! C各章节内容均按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题目或分数所占比例分别为60%-70%3 W- ?% D4 j, I: v7 i
、20%-30%和10%-20%。这一比例实际上也可以作为分配自己学习时间和投入精力的参考指标,每位2 J5 \, o9 u- P2 P' n: z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合理安排。要求掌握的内容是药理学的骨架与核心,必须学深学透。+ b* A# ~( K- k
在对核心内容弄懂记牢的基础上再逐渐将范围扩大到需要熟悉的内容,最后是需要了解的内容。   
9 O4 N3 G6 s7 W9 t药理学的总论与各论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各有侧重,总论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对各论的学, T. c5 b% o7 I8 m5 l. Y+ h
习有概括和指导意义,容不得含糊混淆;各论则侧重于各类药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Q0 q; i, ^( _/ `& ~3 E2 L* M
对护理专业的自考生而言,某些药物的用药注意事项也必须掌握。
6 e8 f9 H4 Y# V: A5 ]& U9 R7、提纲挈领法 ( C" @& v8 Y' p4 Y) v% O. V& ]
所谓提纲挈领法是以章节条目为线索,将所学内容串联的学习方法。有道是会读书的人可以将书由薄读到
; [) `- w/ ?6 U4 ~% b; T厚再由厚读到薄,后者是指学习学出门道,能将厚厚的书中内容理出精髓。药理学的学习也是如此。在自
. r  r6 g* o# d( K学和复习时,可以在通览一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回过头来以提纲挈领法重温各章节内容。这种方法尤适% f/ M# e" d6 ~/ N
用于概念性、系统性较强的内容如总论的学习。以“影响药效的因素”一章为例,先从小标题入手,可了% S5 g4 `* M/ X0 e2 T
解到影响药效的因素主要由二,即药物方面与机体方面,接着探讨上述两方面各包括那些内容,如药物方
' _1 a' n# n" I  v" F7 q1 \  d: b面包括剂量剂型选择、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与间隔等;机体方面则包括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前者如年龄
0 {3 z$ ^/ {7 x3 {6 ^" U、性别、, @* O8 `2 c" _% G% l# r5 Y
  ( O" C) r* V( W) A( j5 v6 c/ m

1 j6 ^3 t) E% s4 O营养状态等,后者如遗传因素及病理状态等。这一方法应用于各论的学习也很有效。如学习“治疗心功能2 M8 W3 K# o8 F! E. d- Y' i
不全药物”时,由小标题可以了解到该类药物分为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扩张药两大类,而正性肌力药物中
/ w1 ^$ Z' B. V# r. M6 L又分强心甙和非强心甙类。在作了概括性的了解后,再将重心放在强心甙的作用与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1 b- t- v+ R8 j. h( Z" D, F0 q) R
及不良反应上。如此步步深入,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便于理解与记忆。- }1 I2 r% c, [6 U: A
8、各个击破法: T) T( \9 d# ~( T
总论的内容是学习者最感吃力的,因其概念众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吃力。建议在学习伊始就将重要的概, l7 D9 N# m4 N6 T9 [2 z2 C" z6 T
念划出来,把它们的意思一一搞懂。以后每次打开书,书上那些概念由于划上了记号而比较醒目,往往会3 P( E: \; K" r. F  j2 T: Y
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对强化记忆很有好处。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各论的学习。
  I& O8 L1 ]) ~' ~9、“点”、“面”结合法 1 L* A/ Y4 ^- @% R, |3 ?
药理学分总论与各论两大块。表面看来,两大块似乎相互脱节,没有太大联系,但总论内容却渗透到各论% G4 N2 I% W9 ~5 j( H
中,形成有机的结合。以药物的不良反应为例,总论中指出,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 Z( p0 V2 p. i' s等,是指“与用药目的无关,而对人体产生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在各论中,每一类乃至每一种药物都, U( H. c, \1 _* f: U
有其不良反应。如β受体阻滞剂具有抑制心脏、减慢心率、减慢传导的作用,这些作用如果符合治疗目的
/ H& J& y+ B3 o3 S% ?8 J  B,就是治疗作用,而如果不符合用药目的,就成了对用药者不利的不良反应。如此就将各论的具体知识与' k  Y8 z8 T3 s* p
总论的概念性介绍有机地结合起来。
+ m: v' ]# F- {) t2 E" q, e在各论的学习中,代表药与同类其他药之间也有“点”与“面”的关系,可以先将代表药的作用、作用机
3 C4 Q, O7 {8 S5 ?* A# O/ ^理、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吃透,然后将同类其他药物与之相比,找出并记住与代表药的不同点即特点,其
8 `' J' z3 {2 c  |4 R% M* ?4 d+ z他性质则可由代表药的性质推论,如此可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 ~! k# _8 ]' \" N7 U
10、纵横交错法
' `4 o% v* s$ c  G2 }( b7 N6 O无论是自学还是课堂讲授,往往都是以纵的方式去授受知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相对 较少。如果不注意
, p% e" t6 @% F- R, p纵横联系,就很难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难以灵活应用。因此,在纵向学习的同时,要注意横向联系。" G5 Z% |( O, x0 k
比如,在看到某类药物有缩瞳作用时,我们可以联想还有哪些
" v8 ~+ _, c: v; C, U' ^  6 S/ G2 J! x2 r0 J
3 Z8 X$ r; b1 ]& ^" ]# M
药物具有缩瞳作用,他们各自产生缩瞳作用的机理是什么,这一作用在临床上有什么意义,哪些药物的缩
% s- p0 K, U4 E* n瞳作用有治疗学意义,哪些药物的缩瞳作用有诊断学或毒理学意义等。再比如在学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  j5 h9 \3 ^$ O: k
用时,可以联想解热镇痛药的抗炎作用,分析比较它们各自的抗炎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指征,这就既加深3 B0 b0 p, _3 p) s0 A( A
了对糖皮质激素的理解,又复习了其他类型的药物,有一举多得之效。
$ t3 e3 @) X2 x+ ~: w. _$ T0 @! a    鉴于药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密切关系,如果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意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并自觉用于
; ?. [( k$ T2 L( u# G5 ?指导自己的工作,对灵活掌握及加深记忆是极有帮助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药物的效应动力学
' y2 \' E9 A/ w; Z- D( @& k( Y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o; Y4 }' L2 [+ b# p' @6 N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drug action ) ( pharmacological effect )
3 D8 W0 t% q6 T- Y- Q  r     Y, `- [0 E) V1 B8 i9 ?/ F. J7 _
药理效应: l+ y" G6 z3 n2 i: y6 p
1、定义: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excitation)、亢进(augmentation),
& I" g' c' j$ @功能降低称为抑制(inhibition)、麻痹(paralysis)。过度兴奋转人衰竭(failure),是另外一种性
, U. F% K; z  p& u  Y6 S质的抑制。
1 I: l9 u& w& c% e# p9 w    多数药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的,故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化学反应的专一性,而后者: z  z& W4 g; S
又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这就是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也是药物作用特异; ~: a* M, [* i" ?& h4 v* C: @% M
性的物质基础。
; k  }$ M. c  E  ? 凝血药  加强凝血过程9 r" V3 a8 t1 Z7 F/ X
        减弱抗凝系统* |8 J, T# ~0 {, p
 ? 利尿剂  抑制肾小管H2O、Na+重吸收5 q8 G) g) a2 D6 N$ Y9 O
 ? 强心甙4 m3 U' K3 Y/ r( V5 d5 z
2、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
# F0 l# `# p0 u- ?  M  构效关系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 N5 |( H5 g1 g) y
3、药物作用 1 Y# n& X8 r- {
  ① 选择性
2 e. M( Y. p: c5 R% o% R( s  ② 特异性. [4 z& h9 l7 U5 b: J; ^
  阿托品抗M受体作用   选择性不高,副作用多
6 d' E# }! O' K( u5 P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的区别:+ n7 Z4 e8 j: ^0 j- R1 x
  
/ R, {3 y) R7 |7 o3 K- u7 @
% @" V" J# @. g# f$ y3 F我国目前通用的多种版本药理学教材均没有对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这两个概念作出严格区别。普遍的解释' ], B& M9 i) A& U* D( x
是:药物作用(drug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或引起效应的初始反应,如药物与细胞上特定靶( L! _8 _- K; P! Q2 P
部位结合时引起的反应;而药物效应(drug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一般认为两者$ K! o) O) X! J3 N0 g1 i1 @3 h$ a: J, z' [
意义相近,习惯上通用。事实上细究起来,尽管两者都是表现为机体原有功能的增强(兴奋)或减弱(抑制)
! {+ w; i, R$ }5 n# k1 ~( m,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还是有较大差别,使用时不能完全等同。
' {* z( o8 ?% ^5 ]1.两者反映的是药物对机体作用的不同水平或层次:
3 G6 m; ~7 w/ [0 r0 o4 `( f5 V+ h    药物作用可认为是药物对机体在分子或细胞水平产生的直接反应。如药物与细胞上靶部位如受体的结
1 j- P) x: a+ j' D' p* R$ P1 ?; D合引起细胞直接的功能变化,或与血液中游离的酶结合导致其活性改变等。药物效应是用药后可观察到的
- ^# Z: r( P0 H$ ~" D7 Y机体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功能的变化,是药物作用经整合后的一种或多种表现。两者的表现层次是各$ R. A4 v: A4 c
有侧重的。9 n* I1 Y+ m* g/ O
    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的不一致:
' k& C1 Q) F! g, {% u    通常用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分子水平)与药理效应的选择性(组织器官水平)来表达这两个概念的特点。
' b( J* U1 h8 j8 \$ s* R* S; e这是大家熟知的例子:阿托品的药物作用特异性高,仅阻断M受体,可药理效应选择性很低。这是因为影
" C4 V3 K: t; u  x! e6 x* z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影响药理效应的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尤其; J5 p" C- f( m/ A9 P% [3 h
是化学结构有关,该结构与相应的靶部位处结构上有“锁一匙”吻合关系;而药物效应的选择性除了与药
; _. ?8 }/ j0 f2 W7 Y物在体内的分布等过程有关外,主要与靶部位在体内存在的部位及功能有关。M受体广泛存在于机体内多- l! v3 n, `' a  A7 B
种组织器官的细胞膜上,阿托品的体内分布也广,故一旦用药可引起多种效应。
" T8 Z& {* o8 g- R# p    3.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结果的不完全一致:药物作用可能直接表现为药理效应,也可能该作用再通
- v+ v+ L" L$ S4 S" R3 \过影响机体的其他部位而间接引起药理效应。由于药理效应可能是药物的间接作用所致,故药物作用与药
/ |( W/ S; Y- N% q% i$ V理效应的结果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反。如阿片类的药物作用为激动中间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兴奋),兴奋细
: J$ H: I3 Z& ^( K# \- a胞后释放抑制性递质,因而药理效应为感觉神经细胞功能抑制后产生的镇痛(抑制)。强心苷类药物作用为" ~8 [% `1 j: y0 I) Z& y9 [7 y: s
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抑制),但药理效应表现为增强衰弱心脏的功能(兴奋)。
! J3 b$ E  |6 v) U5 D) G
+ \! E% `7 o  a 8 T! ]* V. r3 ]; I0 z* I; v3 S
  4.量效反应的不一致:" e# m* z) }1 f" I
    药物一旦与靶目标接触,无论多小的剂量均会引起靶目标的反应,产生药物作用,但药理效应必须在
4 [! \" m9 U! s4 Z" k达到阈剂量后才会产生。且不同的药理效应指标有不同的阈剂量,故不能认为未产生药理效应时也无药物1 ]& o1 Z8 G* c, T5 z- q2 x
作用产生。
9 C$ |, v* Q3 G' M, {2 {+ a(二)药物作用类型& N4 Y( Y# }) P3 d& ]! t+ G
1.药物作用范围: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
' w2 c5 ^6 M7 u/ g& r9 X6 w) P2 D2.药物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7 p8 J9 l0 b8 s' J, g* E. C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产生选择性的基础: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药物与组织亲和力不同③组织结构有差异
' e8 n" W' t) s④细胞代谢有差异
0 V/ T3 M# p' t" S(三)治疗效果(Therapeutic effect) & h0 r2 L+ x7 m6 n& P8 b% B$ y
1、 定义: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e9 u' [: y$ @+ q2 ^& W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therapeutic effect),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
" a# V) o' K' D1 B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治疗效果可分为:
8 e' u& i6 }' F" R& r(-)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 ?. K  s# @0 K# q' v4 X
治疗,或称治本,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v( |: n0 [2 A
(二)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对症治
- l$ d0 U, L0 O- j4 b% ]4 P疗未能根除病因,但在诊断未明或病因未明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必不可少的。在某些重危急症如休克
4 _& C9 p0 w) p5 ]& X5 b6 I、惊厥、心力衰竭、高热、剧痛时,严重的症状作为二级病因,可使疾病进一步恶化,如高热引起惊厥此
' ^7 ^4 v6 N; b8 r+ M- z0 G- t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4 i: t9 d$ ?! I6 f* W
(三)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治疗(repIacement therapy) 用药的目的在于补, j  Y3 b/ O1 H; W3 R0 w" Q
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如激素)的不足。可部分地起到对因治疗的作用,但应注意解决引起该物% e' b3 _# j" U8 e! f9 w2 P; j
质缺乏的病因。" {8 J9 O- l+ @4 Y
  4 b$ @* \# `) F; c" l

/ n" V% N7 L! Z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7 O* D% W" U6 y1 e1 W1 a
1、 定义: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o  d8 E7 R) `) R3 [$ |
2、 分类:
+ U' J* U7 B' h; o( F① 副作用(side reaction) ; i! }% D  G& T) D* N: C4 _
  选择性低,治疗剂量,固有作用,可预料,随用药目的而改变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其引* p) z2 \2 D: j/ K4 b* ~" @( c
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较轻微并可以
* ~1 D* x& p# v0 x3 j预料到,所以可避免或减轻。- [! d6 Z9 d9 N# v+ I9 T% U) L
  ②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 G7 Y. @' U9 x: c( N- \1 b
    用量大,可预知,应避免新药的开发研制! r% C3 A4 Z3 Y' N' A
    急性毒性  CVS、CNS、R 4 K* E$ @4 h' ~  z7 c
    慢性毒性  肝、肾、骨髓、内分泌' f  Y# P) m$ J0 L3 Z) `: v* w) K
    特殊毒性  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l* q5 I) {6 C" p5 y* Q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目的是有限度的,过量用药是十分危险的。
! d* Y/ l7 L& x7 E! g    ③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l+ j( y" Y) T# \1 Y
    血浓阈浓度以下,残存药理效应$ m, b9 H6 Z& V
    短期;长期 " R# B$ x" r. G* c2 Q& [+ Y& D/ ?
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
# o# b  Y+ x7 C) q& i1 q能低下,数月内难以恢复。+ t0 \) Y# m1 l2 z
④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 g( a9 A* w: o3 I0 s/ f% ^7 ^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3 T  J" P' P% t% ^●广谱抗生素抗感染→伪膜性肠炎。3 s  x: B, T: a3 z( J
⑤ 三致作用
- Q/ H* u' B! E0 ~' s1 L: I: yl       致畸胎 (Teratogenesis) ; R3 w, i* p' {$ }2 I% D: m
l       致癌 (Carcinogenesis)
, k( }2 u! w$ b& `/ yl       致突变 (Mutagenesis)
9 M. c3 d$ u. B9 j , e: p  X2 R# I* ]; q; A
⑥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b% }0 A# \% g) W
    突停,原有疾病(症状)加剧 9 T! V/ R4 v; E$ H4 `
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激烈回升。
, q% V8 D1 L* X- i  ⑦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 ~/ f* X" o6 @* m' s    特点:免疫反应 半抗原$ P5 e5 R9 r3 @% v  P& }6 |
       与剂量无关
! C( D5 M7 f- I2 X3 A: j       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
5 N. {% ~  y* {1 x) ^& q$ g       药理性拮抗药无效4 a' @0 I4 \6 U8 U1 ?/ f
    致敏物:药物 代谢产物 杂质7 k* z6 m7 c( J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
6 u. F2 x) x" s# |  O4 A, V$ U0 s- i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临床表现各药不同,各人也不同。反应性; @& s( t$ T- n6 P
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也无关,从轻微的
0 ~/ r0 R4 z, o8 ?8 m: c皮疹、发热至造血系统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休克等。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
; `9 ^4 h" `* J& R4 u" Y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药剂中的
9 e0 o: D- w! E% M+ b杂质。临床用药前常做皮肤过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可见这是一类非常复杂的药物反
. N6 i* M+ I4 v7 Z8 b) i1 n) I$ z/ G应。' M! R6 k( e5 D* i2 v/ M' A! u& i
⑧特异质反应; E* t( K# O( c9 ]& m7 F  u
    非免疫反应   高敏体质
% j. @1 x, N' c$ R    特点:与剂量有关% B9 B& E( b! B$ G- W
    症状与药物固有作用有关6 R6 m6 _: A8 B+ {% o
    药理性拮抗药有效: E, N6 b1 V  ^: S/ _4 q
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4 ]! s3 T, y& `
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这种反应不是免疫反应,故不需预先敏化
2 k! y# b: I: S过程。现在知道这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例如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
* _! R1 @+ N7 z* U5 [  ?- m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9 a& l+ x  d! C  D6 H9 |: d
$ k( e0 Q5 l: v. ^! u% ]* p
⑨.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0 n7 \& u% H) j# T# n3 ^- r
●身体依赖性
% |. t( j8 s7 L4 i) v% `" I7 [1 v. n●精神依赖性2 ?; e0 l& p2 |
社会群体极大地增强了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每个人都从中获得极大的好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D% ?( M1 u- Q0 D) D
现代人生活改善、生活节奏明显变快、在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生命! {- x% _. q! o% B9 j
活动,心理功能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不少人出现心理性疾病症状如焦虑、抑郁、疑虑和懊丧等。这些症
9 Q( H+ h' w$ N8 o  N  Q; N状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然而,心理承受力和心理素质较低的人不得不利用有精神药理效应的药
- `. Z  g2 _/ h1 {8 O2 i物来自我陶醉,以消除焦虑和瞌睡感,提高精神,从中获得解脱。本章所提的药物不但包括有治疗用途的
" S) S) a9 O- X& c! d药物,还涉及那些能改变精神功能、有药理活性的物质。能引起依赖性、危害人体健康和社会安定、为社
1 e) w$ Z9 W5 T6 N会所不容的物质,被泛称为毒品。药物的非治疗应用引起滥用和依赖性,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社会道德的新
5 K$ ^. i) Q! Q& Y3 X, b  o问题。
' D6 S, Z" N7 E" A7 c; X  q药物依赖性(drugdependence)为因药物滥用而引起精神状态改变和躯体症状,使成瘾者有强迫性连续用药
) a5 n; U% l6 M: Q$ J行为以感受药物滥用引起的精神效应,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感。药物依赖性可分成生理依赖性* Q' x; w& _. T" G( T# u3 b
(physiologicaldependence)和精神依赖(psychicdependence)。生理依赖性又称为身体依赖性2 N$ b# `. G2 Y/ |0 J
(physicaldependence),指突然停用药物出现的戒断症状(abstinence syndrome,withdrawalsyndrome)6 L) B$ s1 h5 H7 B: r  U& N6 X
。如吗啡戒断可引起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和吗啡+ k( l% g1 w3 L4 M
药理作用相反的表现。治疗量吗啡能使戒断症状立即消失。精神依赖性又称为心理依赖性,指依赖者的强* I, g. D$ l( C) Y# C. s
迫性觅药行为(compulsivedrug-seekingbehavior)。强烈追求用药欲驱使精神依赖者不顾一切和不择手段
3 Z) q) B+ Q* I/ E- X: @去寻求毒品,以满足欣快感,避免出现戒断症状,但长期用药可威胁自己的健康。耐受性(tolerance)原" f) u, J* f* U6 G( D/ `
指药物在多次使用后的作用减弱,需加大药量才能维持药效。对成瘾性药的耐受性与生理依赖性密切相关
: H6 Z( t5 p6 u2 ^。如果是因为药物消除加快的结果被称为代谢耐受性(metabolic tolerance)。行为耐受性 ) Z% v5 _. Q% ~  c
(behavioraltolerance)多为药效学改变引起,以代偿机体对药物作用,与效应有关的受体、酶或细胞膜. v9 G& @9 `( |. b
对药物反应性改变有关[1)。药物依赖性、戒断症状以及强迫性觅药行为以阿片类药最为典型。阿片类药
, o+ \  |3 i: `% H、可卡因及苯丙胺等毒品滥用已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各国都是违法的。某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 U. P; a! ~$ b! x  I! k$ m- N4 ]
物以及人们日常接触的某些物质,长期应用也有依赖性问题,如烟草、酒和含咖啡因饮料等,应用虽不违
% o9 t- Z, |. Z$ o6 b+ I! h法,依赖性表现也较轻,但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以非治疗疾病为应用目的,长期使用的有依赖% w6 d: p7 z% F- t6 ]
性药物根据其药理作用分类如下。l阿片类药(opioids)  包括天然阿片、阿片有效成分及人工合成晶。20 n0 l& H: J& n
.镇静催眠药(sedative-hypnotics)  包括乙醇、巴比妥类和苯二氮草类药。3.兴奋药(stimulants)  
. `9 e# [. w- m  ]8 r包括烟草、咖啡因、可卡因和苯丙胺。4.致幻药(hallucinogens)  包括大麻(cannabis)、麦角酸二乙胺+ ]# P& Y% E( _& |- U7 G: Y! s
(1ysergicaciddiethylamide,LSD)等。5.吸入性有机溶剂(inhalants)  近20年来,神经生物学研究取0 u* C& R! x1 W  f: d( q* ?! t# O
得很大进展,有助于解释药物滥用的神经机制。药物依赖性不但与递质的动力学过程和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7 l! a' o6 k0 R/ A4 U改变有关,还与受体后信息转导途径有密切关系。多种被滥用药物作用于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细胞内
( N& o) ~% |2 V环磷腺苷(cAM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9 01:45 , Processed in 0.03145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