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4-19 21: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邓奉之变* ~$ ]( x) [3 m5 J) t6 k
. i9 C7 c7 [8 t, T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九月,破虏将军邓奉在南阳新野一带公开叛变,他率领麾下的南阳精锐之兵,突然向大司马吴汉所部汉军主力发动了袭击,将其打的大败,缴获了汉军全部辎重,盘据淯阳,使得原本已经大致取得安定的南阳、颖川二郡,再次陷入了纷飞的战火之中。5 V f8 O) J* [; U1 E" ]' p
邓奉叛踞淯阳之后,他又分兵四处,陆续击破汉军其他各部,很快就控制了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不仅如此,他还与周边的延岑的汉中流民军、董?的南阳流民军、更始政权残部、楚黎王秦丰联合起来,互通声气,结成了联盟,共同对付刘秀。" w/ R6 E1 _. [& s
至此,刘秀的洛阳朝廷在东、西、南、北四条战线上同时开战:北线是朱浮对彭宠,西线是邓禹对樊崇,东线是盖延对刘永,南线是吴汉对邓奉。由于兵源不足,物资供应紧张,四处频频告急,使得刘秀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在战略上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
& |* B; j3 ]5 s n: y$ m& M 在邓奉事件过程中,有几个问题足以令人诧异,值得深思:当地的老百姓对于邓奉是支持的态度。他们纷纷参加邓奉的队伍,向洛阳官军发动了攻击!南阳郡是刘秀的故乡,也是洛阳朝廷绝大多数重臣、将领的桑梓之地。老百姓为什么对支持邓奉,反倒对于刘秀的“王师义旅”如此痛恨呢?' t- h8 N4 z5 R+ P- q* ]
另外,邓奉本人不仅也是南阳人,还是刘秀的姐夫邓晨胞兄之子,与刘秀也算是“拐弯亲戚”关系。他作战勇敢,屡立功勋,是刘秀身边的爱将之一。按理说,一个前途无量的有功之臣,为什么要举兵造反呢?
& V( [# k+ \; d' i5 E" D4 F0 T 邓奉之所以造反,也是事出有因。这是刘秀因内务紊乱、驭人乏力所不得不吞下的第二枚苦果。
2 x# E' s7 ~' U 说起来,邓奉不仅是刘秀的爱将,也是他的“大恩人”。当初,阴丽华一家落难之时,不得不躲在淯阳、新野避难。在那时,邓奉作为阴识的部下,将阴氏一门老小安置在自己的府邸里,不仅派兵严加保护,而且在生活上对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8 `3 e `3 r% V+ y% |
建武元年冬天,邓奉跟着阴识一起护送着阴丽华一家来到洛阳后。刘秀为了褒扬他的功勋,加封他为破虏将军。邓奉威猛雄健,器略宏伟,刘秀非常喜欢他,就留他在身边做事。邓奉对于刘秀的赏识,也是感恩不尽,一直对刘秀很忠心,做事也很尽力。& B7 S, ~. k& Z5 d1 L" S& z
建武二年(西元二十六年)八月,南阳郡堵乡县人董?聚众作乱,捉住了南阳太守刘驎,据城反叛。复阳县人许邯也起兵于杏聚,以声援董?。八月二十六日,刘秀御驾亲征,与吴汉、耿弇、景丹、景丹、冯异、陈俊、坚镡、万修等诸将迫降五校军五万余人。刘秀得到南线的警报,急令大司马吴汉为主将,扬化将军坚镡、右将军万修为副将,率领汉军主力十余万掉头南下,驰援南阳平叛。9 M0 N6 o( |6 b
几天之后,吴汉大军星夜兼程,一路进入南阳境内。扬化将军坚镡率部为先锋,第一个赶到宛城之下。坚镡行动神速,城上竟然对此毫无察觉。为了减少伤亡,坚镡决定发动偷袭。这天晚上,他派敢死队乘夜偷城登垣,斩关落锁,打开了城门。坚镡见奇袭得手,率领汉军一拥而入。汉军入城,与董?流民军展开激战。董?大败,被迫带领残部逃回堵乡。& e# Q2 K8 P. a: Y) P8 Y5 N
吴汉见首府宛城已经拿下,就命坚镡留守宛城,自己率军继续南下,攻取南阳郡各县,连克宛城、涅阳、郦城、穰城、新野诸地。
9 `; G) c: B% i9 p. O 按照一般常理,汉军号称是解民倒悬、出民水火的“王师义旅”,南阳又是兴汉义军的首发之地,老百姓对他们如何会不欢迎?而且,包括吴汉本人在内的很多将领都是南阳郡人。因此,只要善待老百姓,民心自然会倒向刘秀一边。只要他吴汉能够严格按照刘秀制定的军纪办事,各地应该很容易拿下,使饱受兵燹折磨的南阳各地回复平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t' V% F4 w0 b4 ^6 b. N3 G2 M. v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堂堂的大司马吴汉,却是一只无论什么草都敢吃,就连家乡草也要大嚼一通的野兔!" T+ Y# S& p0 s6 l1 W
前文说过,吴汉所部军纪败坏,臭名昭著。其恶劣程度,令人发指。他每攻克一地,必然要让士兵抢劫几天才罢休。老百姓稍有反抗,他就要举起屠刀杀人!这次在南阳,他连自己的家乡也不放过!在吴汉的残酷蹂躏之下,南阳郡被折腾的更是残破不堪、雪上加霜。1 C$ t* w8 s, `+ e! C
对于吴汉的所作所为,刘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刘秀的姑息迁就之下,这次终于酿成了大祸。+ z1 y' E P' q- p
八月末的一天,吴汉所部士兵拿下了新野,在这里烧杀奸淫,大发横财,把当地搞的是一塌糊涂、满目狼藉。老百姓对此愤怒不已,却是感怒而不敢言,哀号垂泪,痛苦万分。4 |- ^- c, O. ^% |
恰好,破虏将军邓奉正好从洛阳带本部兵马请假回新野探亲。看到此情此景,他不禁火冒三丈,破口大骂:“吴子颜!你他娘的还是人吗?猪狗不如!”邓奉本来就是一个性情暴烈,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看到吴汉的兵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怒不可遏。盛怒之下的他,立即喝令部下:“全体集合!操家伙,给老子把他们往死里打!”
; z9 k/ |8 Q+ r1 k" I) |# y 邓奉的麾下将士,几乎全部是南阳子弟兵。他看到吴汉的这帮幽州蛮子在南阳胡作非为,早就看他们不顺眼了。这次,他们同样是无比愤慨!得到主将下令,他们立即拿起武器,认蹬上马,如狼似虎地向吴汉所部发动了猛攻!
" V4 D- a9 c% {4 f/ v# q! [9 q6 [ 吴汉所部士兵正在兴高采烈地“发财”,遭到邓奉的“反戈一击”,促不及防之下,死伤累累。
* g/ C3 F% k6 a0 c+ K* I: l4 b7 K 一口恶气算是出了,塌天大祸却闯下了!邓奉知道,对此刘秀绝不会轻饶了自己。就算是刘秀肯赦免他,吴汉作为全军的最高长官,会放过自己吗?“开弓没有回头箭”,邓奉横下一条心:“一不做,二不休,老子索性反了!”邓奉下令:“全军将士,总攻吴汉!”邓奉所部,都是久经沙场的雄兵,这次又是本土作战,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之下,吴汉大败,不仅把所有抢劫来的“不义之财”全部“吐”了出来,非但是死伤惨重,而且丢失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部辎重物资。
& F& G; E7 H/ \ 吴汉被邓奉打了一“闷棍”,正要采取对策。他本想就地指挥平叛,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筹集不到粮食了。由于邓奉在北,吴汉在南,汉军的粮道被截断了。吴汉想要作战,就必须从老百姓手中筹集粮食。可是,由于人心丧尽,想筹到粮食,难比登天!+ X( L4 t8 x7 O
要想得到粮食,唯一的办法就是击败邓奉,向他要粮!可是,邓奉岂是善茬?他的南阳兵,异常剽悍。吴汉与之交手数次,丝毫占不到便宜,反倒是损兵折将,伤亡惨重。他的部队被邓奉、董?、许邯等三部分割成为互不连续的几块。宛城守将坚镡被邓奉围困在城中,孤立无援,形势危急。! y; ], @0 g8 }1 ?2 k
更糟糕的是,在吴汉的背后又出现了一股劲敌。此刻,盘踞于黎丘、与邓奉结成联盟的的楚黎王秦丰率军大举北上,与邓奉一起对吴汉所部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5 s, t+ e6 K. J2 ]1 q( ` 吴汉无奈,只好引军向南迎战。双方在黄邮水边上展开了激战,秦丰所部被击退。虽说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吴汉却是进退维谷,陷入了窘境。单凭自己的实力,想要击败邓奉,根本不可能。南边的荆、楚一带,那是秦丰的天下。西边则是延岑的地盘。无奈之下,吴汉只有一个办法了:“撤!”他抛弃了孤苦伶仃的坚镡,率领剩余的人马东去投奔东线主将―――虎牙大将军盖延去了。
5 o1 U1 b* N( r) H" N 此刻,宛城还在汉军手中。狙击邓奉,保全宛城的重任,此刻落在了宛城守将―――扬化将军、隐强侯坚镡的身上。# l5 J- g, g- f0 G+ N; D3 p5 }: ~' r
坚镡字子伋,是颍川郡襄城人。他初为襄城县吏,精明干连,文武全才。刘秀到河北后,有人向刘秀推荐坚镡。刘秀召见,授予主簿。后来,又被任命为偏将军。建武元年春,随刘秀北征流民军。曾在卢奴城大破大枪部流民军。六月,刘秀登基后。晋为扬化将军,加封隐强侯。此后不久,他又奉命攻克内黄,解除了洛阳东线的威胁。这次南下征战南阳郡,一战克定宛城,率先立下了头功。
6 T8 x% S' U, [/ g 邓奉反叛后,右将军万修已经病死在了军中,附近郡县全部是邓奉的天下,再也无人援助坚镡。由于坚镡在宛城抚民有方,在宛城深得人心。正是由于得到了宛城百姓的支援,他才有了固守待援的资本。& Z, m2 c+ X9 @
当时,吴汉已经率领大军东去,只剩下坚镡率领少数汉军坚守宛城。道路隔断,粮食不济,岑彭的军队又被邓奉堵截,无法给予坚镡支援。然而,坚镡却是个意志坚强的“铁汉”。他咬紧牙关,拼命死守。硬是活生生地把邓奉的南阳雄兵阻拦在宛城之下,使得邓奉、董?、许邯三部无法连成一片。正是由于坚镡的顽强固守,为刘秀在南阳战线的“起死回生”,埋下了重要的“伏笔”!3 S; C- i* b; ^2 o2 M( S
再说刘秀,他于九月初得到赤眉军逼近弘农郡的消息,急忙率军班师回到洛阳。九月二日,他飞驰抵京。为了挽救西线危局,他强令重病在身的骠骑大将军景丹到弘农郡御敌。几天之后,南阳郡方面传来了邓奉反叛的消息,他吃惊不已,为此愁眉不展。十几天之后,景丹在弘农县病故的消息传来,他不得不派征虏将军祭遵撤下霍阳山之围,前去弘农紧急防御。8 d+ @" S' f1 T: I8 b# x
由于西线更加重要,刘秀不得不忍痛放弃了南援计划。此后,他又听说吴汉东撤的消息,更加无奈。对于困守宛城的坚镡,只能在心中哀叹:“坚子伋,朕实在是没办法了!你一定要停住啊!”
) N b' Z. i! B# D* J4 Y# k 到了十一月,祭遵与弘农、柏华流民军大战数次,全部获胜。终于稳定住了一度极度危急的西线方面。7 w. v7 c( i: I* U; J6 R0 x3 B
十一月中旬,刘秀在稍微喘过气之后,为了解除宛城之围,他再次拿出了老本。他任命廷尉岑彭为征南大将军、南征大军主将,又令建义大将军朱祐、执金吾贾复、建威大将军耿弇、武威将军郭守、越骑将军刘宏、偏将军刘嘉、耿植等人为副将,率领汉军数万,南下讨伐邓奉、董?!
, a+ A) N0 r( l5 }( U 在大军临行之前,他再次指着汉忠将军王常对群臣道:“这位王常将军,当年率领下江诸将辅翼汉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特命王常为汉忠将军,协助岑彭节制诸将。刘秀之所以如此作为,派遣王显然是看重他在南阳的人望,希望凭借王常的个人声望,收取南阳一带离散的人心。经过反思,刘秀总算是明白了:南阳的叛乱,归根结底是不得人心造成的!按照刘秀的设想,这次名将云集,兵强马壮,拿下邓奉,扫平南阳,应该是不成问题。然而,刘秀想错了,想一口吃掉邓奉,绝没有那么容易。4 U6 V8 C- V* b# o
随着南征大军的前进,岑彭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对手邓奉,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 Y/ M' S5 x8 y$ A' p. W* V
起初,岑彭的进展还算顺利。进入南阳郡境内之后,他很快就打破了杏聚,迫降了叛将之一的许邯。此后,岑彭又挥师南下,进兵堵乡,前去围攻董?。邓奉闻报,亲率一万余人来援,双方激战于堵乡城下。邓奉、董?的部下,都是南阳郡的精兵,勇猛异常。尤其是邓奉的部下,都是沙场百战之兵,锐不可当。这一仗,汉军大败,建义大将军朱祐被俘。
( R( I0 ^6 H o) v 经过这场惨败,汉军的锐气遭到了极大的挫伤。岑彭深感邓奉的厉害,为了解决难局,他殚精竭虑,然而却效果甚微。他本想再次上书刘秀请求增援,不料却得到了刘秀向他来抽调人马的命令。原来,到了这年的十一月之后,为了解决西线樊崇问题,刘秀对于南线的岑彭、坚镡,北线的朱浮、东线吴汉、盖延的求援,一概置之不理。他任命偏将军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前往弘农郡华阴县狙击樊崇。除了留下少数警戒部队以外,他又下令将南线所有机动之兵北调。以破奸将军侯进等驻屯新安,建威大将军耿弇等驻屯宜阳,准备劝谏赤眉军。6 |8 c" t1 c6 ]8 B5 z
由于主力北调,岑彭率领剩余数万部队,只能在新野、淯阳、堵乡一线采取防御策略。从此,岑彭与邓奉在南阳郡境内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互有胜负,激战了整整七个月,始终无法击败对手,甚至无法向宛城的坚镡靠拢一步。
6 u: e: V* M! t4 |6 K( S, f6 W “邓奉事件”的罪魁祸首,当然是大司马吴汉。由于他的不法行为,才捅出如此之大的漏子。正是因为他的军纪败坏,使得南阳郡几乎人心丧尽,搞得几乎不可收拾!
+ g& H8 q& j2 k0 n5 f3 O 说起吴汉部下的这一恶习,也是由来已久。刘秀一直以善于识人着称,然而多年以来,吴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秀一直没有太看清楚。吴汉这个人的性格,真是太复杂了。/ {* x( B! o# Z2 s: `% p- F0 G6 Q
对于吴汉,刘秀的感觉一直很是矛盾。, y9 b% L' W* i" ?% }6 T N
一方面,对于吴汉的能征善战、剽悍骁勇非常欣赏。之所以重用他,是因为他带兵打仗有勇有谋,战功卓著。他袭杀谢躬、苗曾,给刘秀带来了五万名精锐突骑,是汉军中拥有兵马最多的将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刘秀不惜越过很多元老重臣,将吴汉拔擢至三公之首的大司马高位。就这样,吴汉以后进之身,位踞三公之首,成了最高军事长官。论起官阶,就连大司徒邓禹、大司空王梁的地位都在吴汉之下,可谓是极于人臣。
) N( C. B1 S" T3 ]/ V& x* e2 q 另一方面,吴汉在表面上“斤斤谨质,形于体貌”,一副“厚重少文”的忠厚之相。然而,刘秀总是怀疑吴汉在“木讷内敛、威严厚重”的外表之下,或许隐藏着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不过,从“邓奉事件”来看,吴汉表面上忠直厚道,实则自私刻薄,心狠手辣。
; m. L0 ^" g- ?: M, s 吴汉善于察言观色,每次跟着刘秀出征,觉得刘秀心情不好之时,总是默默地侧身而站,小心翼翼地谨慎侍立。他在带兵出征时,在激烈的战役进程中,每次遇到战局不利之时,诸将都或多或少地在脸上表现出来,有时甚至还会失态。吴汉则不然,无论战局如何变化,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他都是镇定自若。遇到战局不利之时,他总是到军营中整饬工事、修缮兵器,亲自前去激励士卒奋勇作战。在朝廷之中,吴汉一向沉默寡言,表现的非常谨慎,从不与同僚发生争执。
2 x# A9 a+ ~5 S* N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秀对吴汉是很不放心的,对其深存疑虑。他经常派人暗中观察,让人去看吴汉在做什么。有一次,前去观察的人回来说,大司马正在带人修理攻城作战用具。刘秀听了,叹息说:“吴公为将则差强人意,惟其威重如山,隐约如一敌国矣!”从这一点看,吴汉虽然表面忠厚,其实一点也不傻。他知道刘秀对自己的疑虑,一直用特殊的方法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每次出征,如果是早上命令,下午就率军出发,从来不耽误日程。时间长了,刘秀慢慢就对其信任了,故而能够多次带兵在外。
/ I* \" G+ |6 y. `# f$ _. A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刘秀面前谨小慎微的人,到了前线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吴汉的骄横跋扈、目中无人是出了名的,无论是在河北、中原地区作战,还是此后的在陇西对隗嚣作战,都犯下了很多严重错误。从整体来看,吴汉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对于这些,刘秀自己也是非常清楚的。
2 ]3 k. o# Z' F2 R- Y/ l 既然如此,那么刘秀为什么要如此重用吴汉呢?他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除此而外,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在天下大乱、四海沸腾的时代,自己要想统一天下,建功立业,他不得不暂时重用吴汉这样的人。/ u7 d0 {8 {# A! [: N5 F0 G8 q8 P
刘秀用人,一向是“亲者严,疏者宽”。他越是真正信任的人,官爵往往很低。相反,越是需要安抚、警惕的人,刘秀越是给的官爵高。不仅是冯异,铫期、祭遵、王霸这些早期老臣,对他刘秀的耿耿忠心,真是天日可鉴,不容置疑!他们不计个人名利,兢兢业业、克尽职守,这一点,刘秀是深知的。正是因为刘秀知道他们的品质,因此在封赏官爵之时,对于这些人都不太多考虑。
/ n: I& m7 v8 G8 y 事实上,刘秀手下的这些大将,越是被授予高官显爵的,刘秀越是不放心。比如,刘秀对于吴汉、景丹、耿弇三人,尤其是不放心。. b; Q' x4 Z; S6 w6 z
不放心归不放心,该重用还是要重用。在刘秀的姑息迁就之下,吴汉长期执掌军务大权,使得汉军军纪败坏的问题久治不愈。刘秀在军中时,吴汉不敢放纵。等到独自作主领兵在外时,就肆无忌惮,大开杀戒,肆意横行。因此,吴汉的这些毛病,除了刘秀之外,无人敢于过问。& ^0 j* n- H8 r
其实,就吴汉本人来说,也有他的苦衷。纵兵抢掠的恶习在汉军中早已司空见惯,相当普遍,这种现象刘秀非常清楚。但是,吴汉从幽州一带征集了五万突骑,这是汉军的主力,也是刘秀扫平群雄、平定天下的最大资本。打仗还要靠他们,不便管得太严。因此,刘秀对于这种情况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处于一种半放纵的状态。也就是说,打仗的时候,将军、士兵们可以发点财,甚至可以抢一点东西,只是不要太过分就行。刘秀何尝不想让自己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士兵的素质参差不齐,根本做不到这点。对于刘秀来说,这也是实在没办法的事情!) g: m! E. U+ Q& W) _+ R
类似的还有景丹、耿弇。这些将领都是在北边诸郡长大的,所带领的士兵也是北部各郡人。北边的人靠近匈奴、乌桓、鲜卑地区,深受胡地风气的影响。当时洛阳朝廷刚刚建立,国库里根本没几个钱。打了胜仗之后,如果不允许抢东西,拿什么给这些人发军饷?如果不允许这些士卒们在适当范围内抢一点东西,很难驾驭。吴汉、景丹、耿弇等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原因,才有意适当放纵士兵抢掠。但是,这个放纵的限度有大有小,就看各个将领们治军的风格、方法了。) g+ e8 U b H$ s
随着汉军人数的不断扩充,军纪问题越来越严重。刘秀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整顿纪律。因此,在河北时期,刘秀就先后任命祭遵、岑彭为刺奸将军、廷尉,负责掌管督察军纪工作。军纪败坏的问题,吴汉所部最突出,刘秀也是心知肚明。任命祭遵做刺奸将军,就是针对军中的这种恶习的。因为祭遵为人铁面无私,连刘秀身边的亲信侍卫都杀了,而且是先斩后奏。因此,祭遵在大军之中时,诸将等人还有些忌惮,不敢太放肆。此时,祭遵不在吴汉的大营之中。就是他在,也未必能够管得住这些骄兵悍将!
; o2 k% v& O# J" d 纵观“邓奉事件”,诸多细节耐人寻味,值得深思。从私德上讲,邓奉是个血性男儿,确实是好样的。但是,从大义上讲,他的行为很不应该!他的反叛行为,不仅把自己送了不归之路,而且再次把南阳郡推入了熊熊的战火之中。到了建武三年三月,刘秀腾出手来之后,他决定御驾亲征。骁勇善战的邓奉的命运,将会如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