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天裂九世纪——大唐帝国的衰亡·王者觉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李唐?

     
4 _1 i9 U9 ], q/ k      5 W9 x3 a# \4 ^  Z
  一 僖宗李俨的冰火两重天1 i/ B3 w# p( B1 u
  " ?7 v5 R/ o2 i7 Y+ U
  平定黄巢的第二年三月十二日,僖宗李俨终于从成都回到了阔别四年多的长安。2 Y2 z4 w% `& t1 t
  此时的大唐帝京早已是一片残破荒凉。到处长满了荆棘,狐狸和野兔随处可见。李俨神情凄楚,终日郁郁寡欢。* o5 _4 ^. z1 i
  十四日,僖宗改元“光启”。! |7 Y4 @1 T4 l5 n9 G" D8 y
  他希望帝国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希望所有的黑暗、屈辱和不幸从此随风远去,而光明从此开启。
" ^- m: y, c& Q: R8 t  然而,这终究只是僖宗的一厢情愿和美妙幻想。9 |! X  e, I' \& F+ k4 E1 Y
  因为此时的大唐帝国早已是分崩离析、面目全非了——朱全忠据宣武(汴、宋诸州),李克用据河东(太原、忻、代诸州),秦宗权据蔡州称帝,王重荣据河中(蒲、晋诸州),李可举据卢龙(幽、蓟诸州),王镕据成德(镇州)、时溥据武宁(徐、泗诸州),高骈据淮南八州,刘汉宏据浙东(越州);此外,邢、洺、郓、齐、曹、濮、淄、青、宣、歙等州也都由军阀据守。李唐中央政令所及,只剩下河西(黄河以西,今陕西北部)、山南(秦岭以南,今陕西南部及四川东北部)、剑南(剑阁以南,今四川中南部)、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几十个州而已。
& c0 h3 F" j( b6 [2 F  遍及天下的各方军阀不但割地自雄、相互混战,而且自行截留财赋,从不向中央上缴,致使两河及江淮的漕运断绝,各地赋税根本不能到达朝廷。自僖宗李俨回到长安之后,李唐中央的财政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就已名存实亡,其财政收入仅能依靠京畿、凤翔、同、华几个州,府库完全枯竭,连朝廷开支和百官俸禄都已无法维持,更不用说士兵薪饷和各种赏赐了。3 r1 u8 t4 R- R
  如此惨淡局面不但令李唐的天子焦心,更令李唐朝廷幕后的那个掌控者焦心。
' |) d! B& V: w  K# G  这个人就是大宦官田令孜。
+ M2 u9 ~' ~" ?3 r$ P- s8 Y  自从僖宗李俨登基之后,田令孜便已大权独揽,以小马坊使一跃而成枢密使,旋即擢右军中尉,不久又迁左军中尉,彻底掌控了禁军,把原左右中尉刘行深和韩文约排挤得无影无踪。盘踞中枢后,极具政治野心的田令孜并未就此止步。因为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藩镇势力做为后盾和根基,他在朝中的权力就始终是不稳固的,况且关东叛乱日益猖獗、形势越来越严峻,更须未雨绸缪。所以早在黄巢攻进长安之前,田令孜就已经很有先见之明地把他的三个心腹任命为三川节度使:陈敬瑄赴西川、杨师立赴东川、牛勖赴山南西道。而为首的这个陈敬瑄正是田令孜的亲哥哥(田令孜本名陈仲则,入宫后投靠田姓宦官)。
+ Z- ]. F% C% p4 G3 I& I  _  僖宗流亡西川后,田令孜更是把天子和整个流亡朝廷紧紧攥在了手里。由于长安沦陷时禁军已经溃散,所以田令孜便在蜀地招募了五万四千人,重新组建了左、右神策军。这支新禁军名义上是为了保护天子和流亡朝廷,事实上却是他田令孜的近卫军。有了这支武装力量,田令孜就能有恃无恐。
  d; G9 j7 F/ q( C+ d1 i  但是,五万多人所需的薪饷、粮草、兵器、铠甲、服装及各种物资无疑构成了一笔庞大的军费开支。当田令孜带着这支军队和天子一起回到长安后,残酷的现实一下子就摆在了他的面前——早已山穷水尽的中央财政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 t, l; Q3 e/ I0 b! J# K0 `
  士兵们开始不断地发出抱怨。4 u1 d' v, _6 e' {9 i5 k+ u7 @% g
  田令孜心急如焚。; Q& s( t' Z- a! D2 [
  如果再不想办法搞到钱,兵变随时可能爆发。
- q! _& h% w. O6 B8 l. a  最后,田令孜终于想到了一个财源,那就是安邑、解县两地的盐池收入。+ G. Q+ ?) j" L, O8 F
  一直以来,安邑(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镇)和解县(今运城市西南解州镇)都是归朝廷的盐铁使管辖,其盐业专卖的利润收入直接上缴中央财政,但是自从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长安沦陷、天子流亡之后,这两大盐池就落到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的手中。王重荣只是每年象征性地向中央输送三千车食盐,而绝大多数利润全都落入了他的个人腰包。
5 i$ I0 v( |$ Y; h  田令孜决定夺回这两座金山。
( \  d" L1 M% h& ~6 k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四月,田令孜授意天子让他兼任了两池盐榷使。王重荣马上跳了起来,不断上疏抗议。五月,田令孜命僖宗下诏,将王重荣调任泰宁(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市)节度使。王重荣不但拒不奉诏,而且上疏抨击田令孜,并列举了他的十大罪。
" F+ J' [8 B' f  眼看矛盾一触即发,田令孜急忙联络静难(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朱玫和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准备与他们联手,一致对付王重荣。王重荣马上向李克用求援。由于朱玫和李昌符暗中依附朱全忠,自然被李克用视为敌人,所以李克用便与王重荣结成了联盟。十一月,李克用上表,请僖宗斩杀田令孜、朱玫和李昌符。僖宗没有同意,而是下诏要求他们和解。但是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天子的和稀泥已经毫无用处了。十二月,双方在同州一带开战,李昌符和朱玫被李克用打得大败,仓惶逃回本镇。李克用率兵直扑京城。
, K/ s+ U# U5 e2 l; i  田令孜情急之下,只好挟持僖宗,从开远门逃出长安,再度出奔凤翔。4 \( r: t* m* s2 u0 v, o
  回到长安还不到一年,僖宗李俨就被迫开始了二次流亡生涯。
# s. Z. S7 b% h( G, J+ k2 A( i! U, H- j: _  
1 [. F9 U7 ?& y8 `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正月,田令孜想再次强迫僖宗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僖宗不肯。当天晚上,田令孜带领军队进入凤翔行宫,挟持僖宗前往宝鸡(今陕西宝鸡市)。% l4 N0 t' }4 }2 w
  经过同州一战,朱玫和李昌符才发现李克用和王重荣的势力远比他们想象的强大,而田令孜手里除了天子这个筹码外一无所有,于是转而投靠了王重荣,并与他一起上表请杀田令孜。
; x4 h, E3 K9 ]+ U" ], U  田令孜担心朱玫等人会兴兵前来,不敢在宝鸡多作停留,遂于二月下旬劫持僖宗前往兴元,而最终目的地就是他的老巢西川。从宝鸡到兴元的这一路,天子一行走得极为艰难。不但有朱玫和李昌符的军队围追堵截,而且道路崎岖难行。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天子一行终于在三月中旬抵达兴元。
* g" d" W) K! l1 p/ x  朱玫没有劫回僖宗,大为恼怒,于是心生一计。: n) D. C! e% z
  他的想法非常大胆,但是却很简单,那就是——找一个傀儡,另立朝廷。
2 P  A+ j# r2 I3 y7 w1 p; e  这一年四月初三,朱玫胁迫百官,拥立肃宗的玄孙、襄王李熅监理国政,同时自命为左、右神策十军使。
  F6 K5 d8 U7 F- y* [/ R  至此,田令孜意识到僖宗这个筹码的份量已经越来越轻了,加之天子又死活不肯再跟他入蜀,田令孜思前想后,决意放弃僖宗、以求自保。于是他主动向僖宗推荐了杨复恭代替他的左军中尉之职,并自命为西川监军,不久之后就逃到了西川。% _7 e8 }% {+ Q" j; P5 p, A' h1 j- b6 _
  五月,朱玫又加封自己为侍中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同时号令百官、专擅大权,俨然成了宰相。李昌符心里老大不平衡,坚决不肯接受朱玫给他的新官职,并上表给驻留兴元的僖宗,准备接过田令孜丢弃的这张牌,借此同朱玫抗衡。
5 L& K" @, c$ A' z2 [- C  与此同时,李克用和王重荣也是火冒三丈。田令孜本来是他们驱逐的,可如今朱玫不但窃取了朝政大权,而且俨然成了田令孜第二,这让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于是向僖宗上表,绝意讨伐朱玫。
! c2 M  b5 v, X  i  十月,朱玫和他所任命的百官们拥立李熅即皇帝位,改元“建贞”,遥尊僖宗为太上皇。远在兴元的僖宗李俨闻讯后悲愤莫名,可他一筹莫展,只好问计于杨复恭。杨复恭遂以僖宗的名义发布檄文到关中,宣称有能斩朱玫首级者,便以静难节度使之职赏他。
" ]* j  p) Z3 T6 K  此举果然奏效。
! C( y; x- I. X0 A6 F  李克用和王重荣尚未出兵,朱玫的部将王行瑜便砍下了朱玫的脑袋。依附朱玫的文武百官共二百多人只好拥着新立的皇帝李熅逃奔河中(今山西永济市)。
- S; l3 D# Y8 ?# Q+ b& Z+ N8 x  可这群无头苍蝇根本逃错了地方。- o4 [' b% O3 c& X( O
  因为这是王重荣的地盘。他们此举无异于飞蛾扑火。王重荣假装盛情地把他们接进城中,随即手起刀落,砍下了李熅的脑袋,同时杀了一百多个大臣,并将余下的人囚禁。* |9 \! Q$ d2 O2 w+ q
  
2 C) e+ e, {! v2 _/ Q% @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三月中旬,僖宗李俨从兴元返回凤翔。
2 Y' u0 K! \3 m. W  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本来就想效法田令孜和朱玫“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僖宗皇帝自己送上门来,他就绝不会让他从自己的手上溜掉。
4 t2 H% m' R4 |) M$ i  李昌符遂以长安宫室荒废失修为由,强行把僖宗扣在了凤翔。6 u2 u/ M4 r7 z6 b* v) D2 i, u
  这一年,僖宗李俨年仅二十六岁。可当他回顾自己短短二十几年的生命历程,却感觉仿佛已经过了好几辈子。7 r, f# f- ]7 {! g
  留在凤翔的那些日子,每当僖宗李俨回忆起自己荒唐而奢侈的少年时代,以及几年来这种四处颠沛、席不暇暖的流亡生涯,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 k( j4 G' Q8 ~  E! X+ ]7 ?% U  他实在是不明白,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命运究竟是上天的捉弄和安排,还是他李俨年少无知任意妄为所必然感招的果报?抑或二者兼而有之?!5 L! D9 u2 y8 J7 P. B3 ^0 i
  想起这些的时候,天子李俨的神情总是显得落寞而苍老。
( _3 ?  k! W* B: p8 m, p  这是李俨一生最初的落寞。7 l- y* i0 X7 K6 K
  可却是他一生最后的苍老。
! ^/ `- b3 T  S  尽管他才二十六岁,可上天已经没有给他多少时间了……
1 h7 N% z, s! c2 Y: `  , Y& V/ x$ X, ?9 N, V
  滞留凤翔的第二年春天,历经磨难而且抑郁不振的僖宗李俨终于病倒了。* q' I6 E# W6 p$ T3 j2 l( Z
  李昌符意识到再扣留这个病恹恹的天子不仅已经失去了意义,反而会给人以兴兵讨伐的借口,于是将僖宗放归。2 U' N) o! l0 Y
  这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僖宗李俨拖着沉重的病体再度回到了长安。4 i0 y5 N; |3 ~9 f: s- S" H, P" w
  二十二日,僖宗下诏,改元“文德”。1 g) o+ g' u- Q2 p
  三月初二,僖宗疾病发作;初五,病情加重,陷入弥留状态。左军中尉杨复恭立即以天子名义下诏,拥立寿王李杰(懿宗第七子)为皇太弟,监理国政。5 M! E1 }! w# p- p" W7 Z# F- j
  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三月初六,僖宗李俨在灵符殿驾崩。
8 G/ O) }" k: ~  同日,皇太弟李杰即位,改名李敏(次年又改名李晔);是为唐昭宗。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6 1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孤独的拯救者
; i& [5 Y$ s+ i* J  
  r* ?6 s# b1 X7 U$ f  唐昭宗李晔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天子。
% s0 o" K9 `- p& m$ T* X) ^+ c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昭宗李晔都不像是一个亡国之君。他二十二岁登基的时候,史书是这么评价他的:“昭宗即位,体貌明粹,有英气,喜文学,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复前烈之志!尊礼大臣,梦想贤豪,践阼之始,中外忻忻焉!”
- b! O7 ^7 m- d+ Y/ t5 L  这么一个英年即位、才德兼备、求贤若渴、锐意中兴的天子的确和他的父兄——懿、僖二宗毫无相似之处,倒是和宪宗、宣宗颇为神似。难怪朝野都为之感到欣喜,并对其寄予厚望。假使他早生几十年,也许完全有可能缔造出媲美于“元和中兴”和“大中之治”那样的政治局面。" r7 f8 o' G& q1 X+ v) Y! [4 h
  然而,不幸的是,从昭宗李晔登基的那一天起,甚至从更早的时候起,大唐帝国就已经陷入一个无可挽回的亡国之局了。
5 j$ N% a. s* l$ a  简言之——李唐王朝气数已尽。
# [; d1 v8 N  f3 @% Z  即便昭宗李晔有力挽狂澜之心、有振衰起弊之志;即便他拥有一个帝国拯救者所应具备的全部勇气、斗志、豪情、胆识、魄力、自信心、使命感,可他惟独缺了一样——时代条件。- V& j  E4 Y' J5 z- u* t/ j5 W
  他缺乏能够让他一展身手的时代条件。$ K8 i/ y. f; M/ C
  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也没有。所以说,事实上他拥有的只有他自己——以及他的全部梦想。
% T$ @& Q4 ^9 Y, S" z2 O* k  仅此而已。- s% C1 Q. Q4 F; Q# |0 C
  他像一个孤独的拯救者,置身于千千万万个帝国终结者的包围圈中,左冲右突,奋力厮杀,可到头来他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单兵。& Z! X: V" T* A5 b# d" d( U
  一个疲惫绝望的单兵。4 W) t2 v# x; Q+ t# M$ T2 G
  一个无人喝彩的单兵。
: ?( b+ Y2 Y  L$ H3 [0 }) z+ r  一个苟延残喘的单兵。6 H$ |' X5 A# p6 m) c, i. x
  一个没有同盟、没有援军、最终力竭身亡的单兵。
+ d7 d0 W6 g8 T6 `* e: o7 G( n1 j$ h  
4 P# w* d$ Y  e: s  公元888年,唐昭宗李晔登基的时候面对的是一座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江山。* y6 C) L  e3 [5 M
  他从昏庸无能、奢侈淫逸的父兄手中接过来的纯粹是一个烂摊子。- a8 ^8 v& b. L# q7 u8 w7 u! i
  李晔知道,要收拾这个烂摊子可谓难如登天。2 ?5 @4 Z" N+ J3 q
  但他坚信——这并非不可能。
9 h, {1 h  x1 w. h! a( A" z  @  虽然要做的事很多,要走的路很长,但是昭宗李晔并没有丝毫的畏难和疑惧,而是显得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并且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迈出了第一步。; r7 k6 P( l& l3 F. C8 p# r
  这第一步是收拾一个人。
- f( v/ t' o" H$ y. l  这个人就是田令孜。8 ]2 }7 L6 _& A& S7 ?5 _: \
  虽然田令孜现在对朝廷已经不构成什么直接的威胁,但是昭宗要收拾他的理由依然很充分。首先,他是僖宗朝的大权宦。在李晔看来,僖宗之所以骄奢荒淫,帝国之所以叛乱蜂起,长安之所以饱受践踏,圣驾之所以两度播迁,其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田令孜。其次,田令孜转任西川监军不久,僖宗就已经下诏将他流放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可他仗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这把保护伞,竟然违抗诏命,拒不启程。可见田令孜的问题已经不仅是权宦祸乱朝政的问题,更是与强藩内外勾结、架空中央的问题。所以,昭宗现在拿他和西川开刀,既是为了维护朝廷纲纪、重建朝廷威权,又是为了杀一儆百、震慑各方的割据军阀。
# S- h2 O  H& X0 ?( ^- q' l: _  最后,或许也是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昭宗李晔想报仇。! ]+ e/ S; j( H* u- Y
  那是私仇。
: D1 t2 E7 J2 m  让昭宗李晔刻骨铭心的私仇。9 M; Z7 z( ?. @2 y6 t
  那是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的冬天,黄巢杀进了长安,当时的寿王李杰跟随僖宗仓惶出逃。由于事发仓猝,没有准备足够的马匹,所以除了僖宗和田令孜之外,其他的亲王都只能步行。当时寿王才十四岁,走到一片山谷的时候,再也走不动路,就躺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田令孜策马上前,催促他上路。寿王说:“我的脚很痛,能不能给我一匹马?”田令孜冷笑:“这里是荒山野岭,哪来的马?!”说完挥起一鞭狠狠抽在寿王身上,驱赶他动身。那一刻,寿王李杰回头深深地看了田令孜一眼,一句话也没说就一瘸一拐地上路了。
, e) l: Q# _  @; \' C2 x# ?' P  从那一刻起,寿王李杰就告诉自己,如果哪一天自己得势,绝不放过这个阉宦。
% Y0 o4 y, f8 o: a9 [8 H: |- r  收拾田令孜的理由如此充分,昭宗还需要犹豫吗?!$ ?; u6 l( S0 C9 w
  巧合的是,正在昭宗准备采取行动时,与陈敬瑄打了好几年仗的阆州(今四川阆中市)刺史王建又上疏请求朝廷把陈敬瑄调离西川。昭宗有了一个现成的借口,便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六月下诏,命宰相韦昭度充任西川节度使兼两川招抚制置使,另外派人取代田令孜的西川监军之职,同时征召陈敬瑄回朝担任左龙武统军。
0 R4 r% e  Q( d1 L% }+ `  可想而知,陈敬瑄和田令孜拒不奉诏。他们积极整饬武备,决心与朝廷开战。
9 G# C- _; n( V+ l2 K  十二月,昭宗命韦昭度为行营招讨使,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副使;另外划出原属西川的四个州设置永平军(治所邛州,今四川邛崃市),以王建为节度使,兼行营诸军都指挥使,命他们共同讨伐陈敬瑄,同时削除了陈敬瑄的所有官爵。, M4 c! m/ R# `
  讨伐西川的战役就此打响。
0 [0 C& d2 u9 F$ g  
+ _+ {3 z" q7 @3 {. S" a4 a  第二年,昭宗改元“龙纪”。新年伊始,他就收到了一份贺礼。8 w5 R$ x+ V; G& a
  在蔡州称帝、为患中原多年的秦宗权被其部将发动兵变擒获,一起投降了朱全忠。二月,朱全忠将秦宗权押解入京,在西市的独柳下斩首。3 n% w/ I) Z0 g$ s
  被押赴刑场那天,秦宗权从囚车中探出头,对监斩的京兆尹孙揆说:“孙大人明察,我秦宗权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我对国家一片忠心,只可惜报效无门啊!”围观的百姓顿时发出哄堂大笑。, v: N  i# n0 W5 T* Z
  秦宗权是唐朝末年的大乱世中出了名的“混世魔王”。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残忍。史书称他带兵出征的时候从不带军粮,而是拉着一车一车的尸体跟着队伍走。5 r- o, B0 F1 E/ A% o" w) k
  在尸体身上撒些盐,就成了士兵们的军粮了。) O; @+ K2 a" l6 {4 T, P2 e& c
  而只要每打一场战,他就会多出许多军粮。
- s: I0 N6 i' K1 O8 f: _  所以——他从不缺军粮。
& G4 y# r5 x( ?9 D  & L( l2 n1 ]2 B& Z5 M+ s% M
  昭宗第一个收拾的人是僖宗朝的权宦田令孜。
& d( R% e- }, S: t  而他第二个要收拾的人就是眼前的权宦杨复恭。
8 {  u; P* {6 R6 ?2 E  自从拥立昭宗即位后,杨复恭就自恃功高、不可一世了,视自己为“定策元老”,视昭宗为“天子门生”。他不但一手把持禁军、专擅朝政,而且收养了为数众多的义子,把他们派到各州镇担任节度使和刺史;此外还有宦官义子六百多人,全部派驻各地担任监军,从而缔造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遍布朝野的庞大政治网络。他的义子们心目中只有杨复恭,根本没有朝廷。其中如龙剑(治所在龙州,今四川平武县东南)节度使杨守贞、武定(治所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节度使杨守忠等人,就从不向中央缴纳赋税,并且动不动就上表诽谤和讥笑朝廷。# f% g! \. k: \; m
  这样一个比田令孜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权宦要是不铲除,昭宗李晔的中兴大计就会沦为笑谈。所以,从登基的那一天起,昭宗的所有大政方针基本上都是与宰相孔纬、张濬等人商议定夺的,而竭力避免让杨复恭从中干预。宰相们也经常以宣宗为例鼓励昭宗整治宦官。0 b! [+ H9 k2 K- E7 K9 \. F
  杨复恭专权跋扈,自然不把昭宗放在眼里。百官们上朝都是步行,唯独他上太极殿的时候是坐着轿子来的。有一天在朝会上,昭宗和宰相孔纬刚刚谈及四方造反的人,杨复恭又坐着轿子大摇大摆地来到了殿前。孔纬就故意提高嗓门说:“在陛下您的左右,就有将要造反的人,何况是四方呢?!”昭宗明白孔纬的用意,就假装惊愕地问他所指为何。孔纬指着杨复恭说:“他不过是陛下的家奴,却坐着轿子上殿,而且养了那么多壮士为义子,或典禁兵,或为藩镇,不是要造反是什么?”
3 N4 n4 C! x" ]1 R; [4 B6 V5 p( _  杨复恭面不改色地说:“以壮士为义子,目的是让他们效忠皇上、保卫国家,怎么能说是造反呢?!”* d+ n* W  K+ F$ F9 H
  昭宗冷然一笑,把话接了过去:“你想要保卫国家,为何不让他们姓李,却让他们姓杨?!”* v# K' k1 a2 k
  杨复恭顿时哑口无言。
& Z6 m+ t- c( r2 k1 _  这件事情过去不久,有一天昭宗忽然对杨复恭说:“你的义子中是不是有一个叫杨守立的,朕想让他来当侍卫。”为了证明自己养这些义子就是要“保卫国家”的,杨复恭二话不说就把杨守立领进了宫。
& b6 k7 I5 b+ v) D9 s- n+ X  反正他有的是义子,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4 |2 k/ q6 {- P3 ^: N0 y  此时的杨复恭并不知道,昭宗皇帝绝不仅仅是要一个“侍卫”那么简单。1 D# z3 \3 F  f2 I
  因此他当然也不会料到,短短几年后这个昔日的“义子”就会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
2 k3 o/ N6 C6 Z  杨守立入宫后,昭宗立刻赐名他李顺节,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就把他从一名普通的禁军侍卫迅速擢升为天武(禁军一部)都头(指挥官),同时又兼镇海节度使,不久后又加封同平章事。平步青云的李顺节当然对天子感恩戴德。受宠若惊之余,他渐渐明白了天子的用意所在。; b* q9 x  I. z; n8 ^4 d
  那就是——对付杨复恭。: }# {4 t3 ~: E1 `/ s7 X
  李顺节当然乐意充当这个角色。
6 J- [4 ^1 a! M/ ]! [  道理很简单:杨复恭的义子多如牛毛,他只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可天子的心腹宦官却只有他一个,如果跟天子联手并最终铲除杨复恭,到时候就轮到他李顺节来收养义子了。
1 ~6 H/ P( r: B: i5 m/ ~  为了这个美好的前景,李顺节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天子。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施展浑身解数与杨复恭展开了明争暗斗,并且为天子提供了诸多有关杨复恭的秘密情报。4 [+ g; U" `; P) I
  昭宗李晔看着这一切,嘴角不禁泛起一丝笑容。一丝难以为人觉察的笑容。/ f! L6 z9 D% W; c& Y0 g
  网已经撒开了。$ f4 E* S* J) g1 F" b# Q* M4 k
  昭宗李晔对自己说,一旦时机成熟,朕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杨复恭集团——一网打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19: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守望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场雪2 e! ~/ M* z) z3 r0 r
  
  T! Y3 v* {9 ?6 a+ q  除了对付宦官,昭宗李晔另外要对付的,无疑就是藩镇了。# ^0 P) M. [& D# e) p: ^2 [
  而为了对付藩镇,天子手中就必须要有一支军队——一支真正忠于朝廷、不被任何势力掌控的军队。
, O4 i7 a% F: }  L( w. M  所以昭宗即位之初便开始招兵买马,不久便组建了一支可以由朝廷直接指挥的十万人的军队。
- H) Y; e( S) w$ \+ K+ P  有了这张底牌,昭宗李晔就可以跟藩镇叫板了。9 c8 F* y' F' S$ t1 E
  几年来,天下诸藩中势力最强大的就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正月,李克用出兵吞并了东昭义(治所在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二月又进攻云州(今山西大同市),准备进一步吞并河朔。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急忙向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求救。李匡威深知,一旦云州失陷,李克用的矛头就会直指卢龙,于是迅速率领三万人前往救援。李克用顿时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不久河东骁将安金俊战死,另一个部将申信又临阵倒戈投降了赫连铎。李克用只好撤兵回太原。四月,赫连铎、李匡威与朱全忠先后上疏朝廷,请求讨伐李克用。( T5 u+ A% L9 C* x- K1 Y
  昭宗召集宰相和百官廷议。以宰相杜让能、刘崇望为首的三分之二的大臣表示反对,而宰相张濬和孔纬却极力主战。尤其是张濬,这个一贯自诩有东晋谢安和前朝裴度之才的宰相斩钉截铁地说:“只要给我兵权,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必定削平李克用!错失这个良机,日后将追悔莫及!”. u# W, L4 N. x
  昭宗李晔事实上很想利用这个机会消灭李克用。因为一旦把这个最大的强藩铲除,就能为日后的平定诸藩铺平道路。但是天子自己却不想把讨伐李克用的意思说出来,而是把话留给了张濬和孔纬。如此一来,万一讨伐李克用失败,天子顶多就是丢卒保车、壮士断腕、把张濬他们牺牲掉而已,断不至于让李克用有反抗朝廷的口实。这也是天子召开此次廷议的目的之一——让文武百官替他当一回证人。
2 }2 _* b% f9 E. B  天子既然是这个心思,那这次廷议无非就是走走过场而已。到了主战和反战的两派把观点都亮出来之后,昭宗李晔忽然说了一句:“李克用有讨平黄巢、复兴帝国之功,今日趁其新败而发兵讨伐,天下人将如何议论朕呢?!”
. A6 R& I8 h0 b4 U+ E  孔纬立即接过了话茬:“陛下的思虑是一时之仁,张濬的提议却是万世之利。昨日我们已经计算过了,调动士兵、运送粮饷、犒劳赏赐等等费用,一年两内都不至于匮乏。如今就看陛下您的决断了!”2 c# M5 H2 ]' v, c1 o/ ?# @
  昭宗最后悠悠地叹了一口气,用一种勉强的口吻说:“这件事就交给二位贤卿了,希望不要让朕蒙羞啊!”
" U: F. _+ q# g( v  大顺元年五月,昭宗下诏削除了李克用的所有官爵,并开除宗室户籍(当初朱邪赤心被赐姓时编入了李唐皇室户籍);以张濬为河东行营都招讨使,以京兆尹孙揆为副使,以朱全忠为南面招讨使,李匡威为北面招讨使,赫连铎为副使。
3 z% f4 _( y  F  五月二十七日,张濬率五万军队出征,昭宗亲临安喜楼为他饯行。张濬摒退左右,对天子说:“待臣平定外忧,再为陛下铲除内患!”0 g/ p2 o2 ?' x. c! ]* P- a& _
  此刻,杨复恭正躲在屏风后面,把这句话一字不漏地听了去。
  s( J( T4 r0 H& U" V  军队开到长安城东面的长乐坂,轮到左、右神策中尉饯行。杨复恭向张濬敬酒,张濬不喝,推说醉了。杨复恭鼻子一哼,说:“宰相大人既然已经大权在握、专主征伐,又何必如此扭捏作态呢?!”张濬盯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等我平定叛贼回来,你就知道我为何扭捏作态了!”! E3 K7 b( a* `4 t
  杨复恭悚然一惊。
/ ^: g  ]1 e, c, T  张濬跃上马背,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 D$ w% q% K, X
  
# e: @- T2 A  C# F9 k  从张濬率领大军出征的那一刻起,昭宗李晔每天都是在焦急和紧张状态中度过的。- v% I  n+ Q4 ?
  因为即位不久的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e7 x6 \1 [% R9 Y; [
  岌岌可危的帝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
+ y9 u& }" Q0 {2 O5 V- O! [  他无比强烈地希望,那个自视甚高的张濬真的能够像前朝宰相裴度那样一举讨平跋扈藩镇,让他这个踌躇满志的天子在“匡扶社稷、中兴李唐”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 S5 k: k" j1 i, r, ?+ y  然而,希望始终是美好的,现实却始终是残酷的。3 h5 V( q( K4 G' L
  这个眼高手低、志大才疏的张濬并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用一个月就讨平李克用,而是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损兵折将,一再败北,并最终全线崩溃。
" L' d; u, I) N" g( ^/ R  先是在八月,大战还没开始,招讨副使孙揆就在长子(今山西长子县)以西的山谷中被河东伏兵生擒,随后被杀。继而在九月,南面招讨使朱全忠的军队在马牢山(今山西晋城市东南)被河东军击败,大将邓季筠被俘,同时被杀被俘的士兵有一万多人。然后是九月下旬,北面招讨正副使李匡威和赫连铎在蔚州(今河北蔚县)取得一次短暂的胜利之后,随即遭到李克用主力的迎头痛击,李匡威的儿子、赫连铎的女婿皆兵败被俘,同时被杀被俘的士兵数以万计。最后到了十月,张濬率领的中军才姗姗来迟地推进到晋州(今山西晋州市);先头部队与河东军在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交战,刚一受挫,后方大军便瞬间崩溃;河东军乘胜追击,直抵晋州城下;张濬出城御敌,再败;随后军队中的诸道士兵又哗然四散,各自逃回本镇。张濬在晋州困守了一个月后,料定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部从含口(山西绛县西南)仓惶逃遁,越过太行山,逃到河阳(今河南孟州市),拆卸民房的木板拼凑木筏,渡过黄河狼狈南下。
4 b: Q6 L3 x& ]( w) B9 f6 |  至此,中央讨伐大军死的死、逃的逃,几近全军覆没。: C6 Q! U9 @6 N2 p$ b7 p" Q
  这场大张旗鼓的讨伐河东之战就这样以志在必得的姿态开场,而以彻头彻尾的失败告终。) h9 ^9 X& @7 F' h
  昭宗李晔充满希望的一颗心瞬间跌入失望和悲哀的谷底。
& ]8 s3 x0 Q; _. G* C, |  还好自己早已留了后路。  f& _: z. N; q; `
  天子想:这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 |( T7 w* S  Q" o$ H1 ~9 P& q  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正月初九,昭宗万般无奈地把张濬贬为鄂岳观察使,把孔纬贬为荆南节度使。5 N! V# ^  s% e
  然而,李克用并不罢休。他当即上奏对天子进行恫吓:“张濬以陛下万世之业,邀自己一时之功,知臣与朱温深仇,私相联结。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回到陛下分封的藩镇,只能暂到河中居住,应该去向何方,恭候陛下指令!”' z2 s2 W2 ?# d5 ?
  河中?!* ]1 U& V9 X6 W# A3 e3 @5 B8 k" `
  昭宗李晔一下就傻眼了。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恐吓吗?!0 ~6 x$ o3 b6 V) }# N
  河中(今山西永济市)与潼关仅仅隔着一条黄河啊!你李克用只要带兵到河中,再一步跨过黄河,朕不就是你砧板上的鱼肉了吗?!( C7 E) [, |$ o4 N2 {' ^
  接到奏疏的当天,昭宗就忙不迭地把张濬再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把孔纬再贬为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刺史,同时下诏恢复了李克用的所有官爵。" _7 f( t  v8 ]) b% B" z+ M# t
  二月,昭宗担心李克用还不满意,赶紧加封他为中书令,并把张濬再贬为绣州(今广西桂平县南)司户。
+ b) W( D5 \, r% S& g6 _$ a  
9 I/ q5 z  t- q2 ?- _- D1 b- ]3 _  河东之役开打不到半年就遭遇惨败,而早在三年前就开打的西川之役,能不能到最后给悲哀中的天子带来胜利的消息和喜悦呢?
, V! ~6 M, O$ o! I& e  不。没有。西川之役比河东之役还惨。河东虽然败了,但败得干脆利落。虽然给天子造成了痛苦,但毕竟是短痛。
) m6 Y5 H+ m" ?$ B4 a: ]1 g  可西川呢?前后整整打了三年,发兵十几万,旷日持久,丧师费财,而最终的结果还是一样——失败。" ~1 o2 Q! m+ Z3 z: d' U
  这种失败叫做长痛。
, m) D4 U/ @. e+ }# W- h2 R9 a  大顺二年三月下旬,朝廷的宰相和财政大臣不得不禀报天子:国库已经空了,再也没办法给西川前线输送一毫一厘的军费了。  U- V: @- o, L) y  K
  那一天,朝廷的文武百官看见天子李晔忽然把头低了下去,而且沉默了很久。
  k$ L$ F8 h: G) y) h  最后天子颁下了一道诏书——恢复原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的所有官爵,命王建等人各回本镇。0 }2 ?! ]7 n6 l3 v2 c8 c+ v+ v
  接到诏书的那天,陈敬瑄和田令孜忍不住相视而笑。
4 N3 K& |/ {# m  可他们笑得太早。% ~- D! {' p+ o) N5 e  _/ A
  因为王建接到诏书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功即将告成,为什么要放弃?!”+ ^$ \" v5 ^4 R. f; f" j
  王建没有放弃,而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相继占领了西川辖区内的大多数州县,然后猛攻成都。陈敬瑄屡屡出城作战,却屡屡败北。到了这一年七月下旬,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陈敬瑄和田令孜终于绝望了,不得不开城投降。田令孜亲自带着西川节度使的帅印和旌节到军营中交给了王建。: }+ e" n# t0 L9 F9 n/ }
  随后,王建把陈敬瑄和田令孜放逐到了偏远的州县,并于两年后将其诛杀。
: `. ^/ T: x0 B  昔日的西川土皇帝被消灭了,可王建却从此成为称霸一方的大军阀。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王建被封为蜀王。公元907年、亦即唐朝覆亡的那一年,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王建为前蜀高祖。! i  f6 l6 `# S+ s
  ! |3 w& g/ R2 Q- v5 o
  登基不过三年,昭宗李晔就先后遭遇两次惨重的失败,这对于一个锐意中兴的天子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 d3 S4 a( g6 V8 I" O  然而,让昭宗李晔在绝望中感到一丝欣慰和喜悦的是——几年来一直在朝中悄悄进行的另一场较量已经开始显露出取胜的希望。
! G8 o: t  N6 D' g2 |" H  那就是李顺节与杨复恭的较量。& w+ o# b! a' r8 m2 \6 C" N
  到了大顺二年九月,昭宗发现李顺节已经有效地掌握了部分禁军,于是断然采取行动,将杨复恭贬为凤翔监军。杨复恭拒不赴任,并以生病为由向天子要求致仕,试图以此要挟昭宗。不料昭宗却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致仕请求。杨复恭恼羞成怒,遂与担任玉山军使的义子杨守信日夜谋划,准备发动叛乱。$ t, Y( L- H7 x# \: _
  十月初八,昭宗下令天威都将李顺节与神策军使李守节发兵进攻杨复恭的府第。杨复恭率卫士抵抗,杨守信也立刻率部前来增援。双方展开混战。激战中,宰相刘崇望又率领一队禁兵前来,杨守信不支,部众溃散,最后与杨复恭一起带着族人从通化门逃出,亡命兴元,投奔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
( B3 z0 x* Q0 I' B7 G' P& _  一手遮天的权宦杨复恭终于被驱逐了,天子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
5 Z/ _. p5 T' X( `$ I& T  但是紧接着,另一种不安便再度向他袭来。
/ B" E6 b' Q  ^! ]+ T8 m% m  因为新的权宦已经浮出水面。
. `  k: K# Q1 f5 s4 p: {  他就是李顺节。
2 T& p1 D$ j! I( j  于是天子不得不再次痛下杀手,在这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命左右中尉刘景宣和西门君遂将李顺节诱杀。
# q/ Z* H  A2 b1 i% X  0 b1 y4 `3 y' Q7 B$ T9 z
  大顺二年的冬天,一场又一场的大雪从苍旻深处无尽地飘落,层层叠叠地覆盖在大明宫的垂宇重檐上,并且摇曳着落在天子李晔的鼻梁、发梢、眉间。
; f0 r( P2 \% j* H) g7 P  以及心上。" T* z  c( s0 X8 C2 \+ Y9 B
  是的。心上。天子感到整整一个冬天的大雪很可能全部落在了他的心上。
: Y( P, Z- w9 C. m( _5 O: D  否则他的心头何以变得如此僵硬、沉重而冰凉?!- I7 D" ~0 e9 x
  天仿佛已经裂开了。
8 R! d. C  f0 ^. L& k* a4 M  因为大雪永远下不完。
$ x$ }; D7 ]" T/ [% n; v  要下就下得更大一些吧。天子李晔有些悲壮地想——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
! B* B4 o) q4 [  然后把这个世界全部覆盖。: H0 \8 B2 i( L5 k, h
  把所有的罪恶、阴谋、欲望、杀戮、流血、死亡通通覆盖。直到最后一场雪过去之后,万物复苏、海晏河清、日月常照、天空澄明……" d' ~  e7 w& ?
  / k( o) t: v, b) {! J6 K& G8 J
  大顺二年的冬天。
0 r  |$ L, o  j  大唐帝国历史上第二百七十三个冬天。昭宗李晔站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执着地守望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场雪。% y! i/ G5 c$ [/ u4 r( d
  守望天空的澄明。
0 B/ j3 r& ^+ F# H" t" x. f$ W% X  不过在许多长安百姓的印象中,大顺二年冬天的雪其实下得并不大。
0 k6 R* X  a1 R6 Z6 i7 N" q- L4 M/ n  而且很早就下完了。
$ d4 u) X+ Q/ }- q: w  唯一让他们感到奇怪的一点只是——春天迟迟没有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一个男人灵魂中的七道伤4 D6 X# c9 ]- N7 _& j! A" ?
  
2 `6 O2 R" Z3 u: f  春天终究还是来了。
4 p$ j: j; \$ U6 X  但这个世界沧桑依旧。+ r/ v" R' G8 X: p* b  T" V
  罪恶与阴谋依旧。流血和死亡依旧。
) T( c" k* w" a  这一年正月,昭宗改元“景福”。! g0 I+ {, m, o# c& X& n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为了让人满意而存在的。昭宗李晔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日子总是要朝前走的,所以我们无论如何总是要对这个世界抱有一丝希望。
# }* h$ Q) {; B/ h  
4 c5 G7 y' M4 P# |  景福元年(公元892)一开春,凤翔李茂贞、静难王行瑜、镇国韩建、同州王行约、秦州李茂庄共五个节度使联名向天子上疏,指控山南西道(治所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节度使杨守亮窝藏乱臣贼子杨复恭,请求出兵讨伐,并共推李茂贞为山南西道招讨使。
5 |$ K& G( ~4 j  D: J( ^9 t  昭宗很清楚,这些人打着讨伐贼臣的幌子,事实上无非是想吞并他镇、扩张地盘。而朝臣们也表示反对,因为李茂贞一旦得到山南(秦岭以南)就更难控制。于是昭宗下诏进行调停,命他们和解。但五节度根本就不听他的。二月,李茂贞与王行瑜擅自出兵攻打兴元,于八月攻克,李茂贞遂将兴元据为己有。杨守亮、杨复恭等人逃奔阆州。& @7 Z" W9 g( g; r$ f1 z5 y
  景福二年(公元893)正月,昭宗任命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时派宰相徐彦若取代他的凤翔节度使之职。李茂贞大怒。他出兵的目的就是为了据有两镇,如今天子想用山南交换他的凤翔,他当然不会答应,于是拒不奉诏,并上表羞辱天子,说:“您既然贵为天子,为何却连自己的舅父都保护不了(昭宗舅父王环被杨复恭谋杀)?您既为九州共主,为何连杨复恭家的一个小子都不能诛杀?!”
( [3 ~4 g6 y; t8 ]- {. k0 a  受到这等羞辱,昭宗勃然大怒,决意讨伐李茂贞,命宰相杜让能立刻征调士兵、筹集粮饷。杜让能再三劝阻,表示此时朝廷已经无力同强藩抗衡,只能暂时忍耐。可天子李晔却睁着血红的眼睛对他说:“我不甘心做一个懦弱无能的天子,无所事事地过一天算一天,坐视社稷衰亡!你只管为朕筹备粮饷,军事行动自有亲王负责,成败与你无关!”天子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杜让能还能怎么办?!
1 \/ E2 V8 w4 `7 |2 `' O  他只能从命。
+ O2 Q  n. ^! X# \9 a  这一年九月初十,昭宗命覃王李嗣周为京西招讨使,率三万禁军护送徐彦若去凤翔就任,进驻兴平。李茂贞立刻与王行瑜联合,发兵六万在周至布防。李嗣周所带的这支禁军都是新近招募的京师少年,而凤翔和静难的士兵都是身经百战的边防军。这一战的结果可想而知。) J. L# L5 _; K- |2 _
  九月十七日,李茂贞挥师进攻兴平。两军还未交战,朝廷禁军就自动溃散、望风而逃。! v9 O1 X( f' m* w5 F; b5 A" m# a
  李茂贞迅速兵临长安城下,要求诛杀首倡征讨之人。杜让能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李茂贞,说:“发动战争不是皇上的意思,都是杜让能出的主意。”十九日,李茂贞陈兵临皋驿(长安西),请诛杜让能。
- X. L9 J0 ?8 `) E  杜让能入宫向天子辞别:“臣早知必有今日,请用臣的生命解除皇上所受的威胁。”# C: R3 a# N! H# P, A/ A
  天子李晔潸然泪下,说:“朕与你永别矣!”: H& M! _1 w! d
  这一天,昭宗下诏贬杜让能为梧州(今广西梧州市)刺史,次日再贬为雷州司户(今广东雷州市)。
$ q' F- i& D+ M9 k% {  然而李茂贞并不退兵,他扬言:不杀杜让能他誓不罢休。至此,天子李晔再也无力保全杜让能了,只好赐他自尽。随后下诏,任命李茂贞为凤翔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兼中书令;十一月,又任命静难节度使王行瑜兼任太师,赐号“尚父”,并赐免死铁券。2 a" N2 C' k& O" S( v$ j
  李、王二人心满意足之后,方才引兵西去。6 a8 {0 ~+ w; X, N
  , h0 F6 }3 ~3 n; g* D
  乾宁二年(公元895年)正月,护国(原河中)节度使王重盈病卒,部将推举其王重荣的儿子、行军司马王珂为留后。王重盈的儿子、保义(治所在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节度使王珙不服,出兵进攻河中,同时上疏昭宗,宣称王珂非王氏子,请求朝廷另行委任节度使。
# b2 `7 C8 [. D; A& T4 Q  王珂本是王重荣的侄子,后来过继给他做养子,自认为绝对有资格继任节度使,而且他还是李克用的女婿,遂向李克用求救。而王珙则用重金贿赂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于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颇为戏剧化:李克用上表为王珂请命,李茂贞等三节度则上表为王珙请命。昭宗答复李茂贞等人,说已经答应李克用在先,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s- K3 j0 ^: M
  关中三镇与朝廷的矛盾遂再度激化。五月,三镇各率数千精兵开进长安,准备废掉昭宗,另立吉王李保。其后听说李克用已自河东出兵,遂杀了一些与他们不睦的朝臣和宦官,迫使昭宗同意了他们任用王珙的请命,随后留下一部分军队控制京师和朝廷,方才各回本镇。
+ j0 S7 h5 n) R' B! P. x7 K" f  六月,李克用率兵大举南下,上表讨伐李茂贞等三人,并将檄文传给了三镇。其时李茂贞的义子李继鹏担任右军指挥使,企图劫持昭宗前往李茂贞所在的凤翔;而王行瑜的弟弟王行实担任左军指挥使,也想劫持昭宗前往王行瑜的邠州。于是两军就在长安城中开战,京师大乱,昭宗在禁军部将李筠的保护下逃往秦岭,七月初,到达石门(今陕西蓝田西南)。
- O. ~' y' r& w9 a% S8 N' {& ]- h  ]  昭宗李晔登基之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的品德与才干远胜僖宗李俨百倍,可就是没人会料到,昭宗的命运居然会与僖宗如出一辙。
2 j2 l* G& {5 F) E" @/ H7 `  不。事实上昭宗日后的命运要比僖宗更为不幸。
+ Q. t' T% [  Z" `6 G" k3 _  甚至不幸百倍。; n7 c: J( l2 j& U; ]6 R: y/ t5 y
  八月,李克用大军进驻渭桥,派兵前往石门护驾,并分兵进攻三镇。李茂贞震恐,杀掉李继鹏上表请罪。昭宗于是赦免李茂贞,命李克用讨伐王行瑜。八月底,昭宗返回长安。九月,李克用开始大举进攻王行瑜;十月,在梨园(今陕西淳化县)大破王行瑜的军队;十一月初,李克用兵临邠州(今陕西彬县)城下。王行瑜登上城头,痛哭流涕:“我王行瑜没有罪啊,胁迫天子的事都是李茂贞和李继鹏干的,请您到凤翔去问罪吧,我王行瑜愿意自己绑起来去朝廷请罪。”
4 t+ Y0 e! [5 p" C8 P  李克用在城下仰着头说:“王尚父,你谦恭得岂不是有点过分!我奉朝廷之命讨伐三个叛贼,阁下是其中之一。你想自己回朝廷,我可不敢擅自作主。”! ^. z2 L& L2 {1 p5 C. n
  数日后,王行瑜抛弃城池,带着全家老小向西而逃,跑到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地界时被其部将砍杀,首级传送京师。0 A: s6 A/ Y% d; I9 Q& P
  十二月,朝廷进封李克用为晋王,其部将、佐吏及子孙也全都加官晋爵。李克用遣使谢恩,同时秘密向昭宗请求讨伐李茂贞。昭宗与近臣商议,众人一致认为,如果讨灭李茂贞,李克用将更加强大,势必无人可以制衡。昭宗认为与自己想的不谋而合,遂婉拒了李克用的请求。李克用感叹:“我看朝廷的意思,似乎怀疑我别有用心。问题是,如果不铲除李茂贞,关中将永无宁日!”
1 I5 d; `) y7 s' h3 \, K' D  , F& D) M% n" {7 Z. w- z) d
  后来发生的事实果然被李克用不幸而言中。
9 j, D: U- j/ a" o4 v1 p  昭宗从石门返京之后,意识到必须重新组建一支直接效忠于他的军队,于是在神策两军之外又招募了数万人组建了殿后四军,并全部交付亲王统领。李茂贞遂以天子企图讨伐他为借口,于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七月再次勒兵进逼京畿。昭宗一边遣使向李克用告急,一边再次逃离长安,准备前往李克用所在的太原。路过华州(今陕西华县)时,天子一行却被镇国节度使韩建极力挽留。昭宗本就对远走太原有所犹豫,于是决定留在华州。李茂贞带兵进入长安后,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6 b! K$ c& q' p" i
  驻留华州的昭宗断然没有想到——他这是才脱虎口、又入狼窝。4 y- |" b# K4 A4 W$ ]( Z0 h' q
  由于其时李克用正被幽州的刘仁恭牵制,无暇南下勤王,所以昭宗便被韩建软禁了整整两年。在此期间,韩建与李茂贞互为表里,逼迫昭宗解散了刚刚组建的殿后四军,处决了护驾有功的禁军将领李筠,并且罢黜了诸王的兵权,令归私宅;不久又发兵围攻诸王府邸,丧心病狂地将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等十一王全部杀死;其后又迫使昭宗下诏罪己,并恢复了李茂贞的所有官爵,最后又致信与李克用修好。
5 O0 T6 K- M' y  z* ~  做完这一切,韩建和李茂贞才于第三年八月把昭宗放还。
6 K  q6 E/ q2 w" m! t  0 s. T3 t/ P( A! u' I9 l
  昭宗第二次回到长安之后,改元“光化”。
- P- U5 M0 a$ Z4 w2 [  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五次改元。纵观昭宗一生,在位十五年,总共七次改元,平均差不多两年改一个年号,是自玄宗末年安史之乱以来改元最频繁的一任天子。0 z& b9 O$ A% [/ w! O- @( b+ [
  也许改元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问题。但是,当我们回溯整个唐朝历史,就会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在位二十三年,仅仅使用了“贞观”一个年号;而唐玄宗李隆基一生中最鼎盛的二十九年,也仅仅使用了“开元”一个年号。而这两个年号,却成了盛唐的标志,成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的代名词,并且从此做为繁荣富强的象征符号而令无数后人心驰神往、津津乐道。& q0 w; x, V0 ~2 z' K$ d9 u  L
  返观唐昭宗李晔七次改元所置身的这个大黑暗与大崩溃的时代,我们也许就会有一种近乎无奈的顿悟——原来九世纪末的这七个年号并不是年号。
+ c4 y4 s( u5 s& a6 k! [* S, @  它们是七簇血迹,七道泪痕。是一个巅峰王朝临终前的七声呼告。是一个末世帝王绝境中的七次挣扎。
% Q% x# H+ X% b1 j  它们是一个突围未遂的士兵遗落在战场上的七把断戟。
8 x% g8 G7 {& K  是一个失败的男人灵魂中永不愈合的——
9 {6 e* B1 Q6 g$ e' l! C9 p  七道伤口。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帝国终结者& G" R9 A4 z' x# j) y1 k0 x. P
  
+ y$ y6 M9 o# o: n1 K, {  自从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回到长安后,唐昭宗李晔就变得与从前判若两人。
' i& L8 |. @0 ~: C$ r  从前的天子温文尔雅、乐观开朗、自信从容,如今的昭宗酗酒贪杯、性情暴躁、喜怒无常。他每天除了阴沉着一张脸不停地喝酒、耍酒疯之外,就是与宰相崔胤日夜密谈。而与此同时,宦官们发现天子注视他们的时候,就仿佛有一把刀子刮过他们的脸庞。
7 E; r" Q- S7 \/ p  天子似乎在谋划什么?( q4 B9 E, t* ]3 M3 ?
  这种日子一直挨到了光化三年(公元900年)的冬天,左右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与左右枢密王彦范、薛齐偓四人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进行了另一场谋划。经过密谈后,他们一致得出的结论是——当今天子轻狂、浮躁、善变、多诈,很难事奉;而且凡事只信赖朝臣、冷落宦官,长此以往,宦官必遭大难;不如拥立太子即皇帝位,尊其为太上皇,再争取凤翔、镇国两镇的支持,那才是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到时候,看谁敢动宦官一根毫毛!
& Z3 Q. ~/ H% H6 H0 Z/ M4 Z  一场废立的阴谋就此酝酿成形。: J0 d# G1 I$ }- c
  这一年十一月初四,昭宗到北苑打猎、饮酒,深夜回宫时已经酩酊大醉,忽然狂性大发,亲手砍杀了几个侍从宦官和宫女。初五清晨,宫门迟迟未开。刘季述意识到时机已到,便以宫中恐生变故为由,到中书省叫上崔胤,带着千名禁军打破宫门,长驱直入,一起问明了昨夜发生的事。随后刘季述对崔胤说:“看皇上如今的所作所为,如何能再治理天下?废除昏君、拥立明主,自古皆然!为国事计,这恐怕算不上不忠吧?!”崔胤唯唯诺诺,不敢反对。# t" g- T; A1 L  Q. w! D
  初六,刘季述召集百官入宫,陈兵殿前,拿出一份请求太子监国的联名奏章,命崔胤和百官传阅后签署。随后刘季述一边拿着奏章上思政殿面见天子,一边授意禁军发动兵变。禁军随即大声呼喊着冲进宫中,逢人便杀,一直杀到思政殿。此时昭宗吓得从座椅上一头栽下,爬起来想跑,刘季述一把按住他,说:“陛下厌倦了当皇帝,朝野内外一致要求太子监国,请陛下移居东宫(少阳院),好好保养吧。”
% U  E3 b# W; _! [9 B6 H. ?  昭宗不甘心地说:“昨日与贤卿们一块饮酒,多喝了几杯,哪里会糟到这种地步呢?”8 r+ y8 o4 F- m) F( K: k" S
  刘季述晃着手上的奏章,一脸冷笑:“这件事不是我们干的,都是南司(朝臣)的意思,我们也没办法阻止。请陛下暂居东宫,等局势稳定了再接您回宫。”
* ^; B* ~9 d, a+ ^" A  当天,昭宗被迫交出传国玉玺,与皇后一起被押送少阳院,随从的只有嫔妃、公主、和宫女十几个人。看着天子的一副窝囊样,刘季述忽然又生出一种施虐的渴望,于是拿起一根银棒在地上指指画画,说:“某年某月某日,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你的第一条罪;某年某月某日,你不听我的话,这是你的第二条罪;某年某月某日……”如此这般,一直数落了数十桩罪,把束手而立的天子面前的那块地方都画满了线。
  J/ u/ [" |$ g/ a/ N8 D0 M3 L: I  离开的时候,刘季述亲手锁上院门,又把铁水灌进锁孔,准备让这个院门永远不能打开。随后命左军副使李师虔率兵把守,昭宗等人的一举一动都要向他报告。最后在围墙上凿了一个洞,用来递送饭菜,其他如兵器、剪刀、针之类的东西一律不准递进去。  v% K' G! y) E, s  A! ^& O3 L
  刘季述的意思明摆着——不让天子自杀。: S8 W1 U  V* D' E! J
  要把他困在里头活受罪,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6 S1 G! K% L, h+ [* ]1 r
  昭宗要求得到一些银钱布帛。刘季述一眼就识破了天子的用意,你这是想拿这些东西贿赂看守、改善处境吧?告诉你——没门!
9 @! h) r3 m/ N6 s( N1 h1 }2 ]3 z  最后昭宗提出只要纸和笔。刘季述冷笑:想得倒美!给你纸和笔,然后你再写一封求救信递出去,最后让人来把我杀了,是不是?你真把我刘季述当傻瓜了?!- Z8 k. m. ^: H) L
  刘季述一口回绝。( X, h) Z% ?7 ?
  当时天气极其寒冷,嫔妃和公主们缺衣少被,哀泣声一夜不绝。
& v& C6 `  Q. D. V  初十,太子李裕改名李缜,即皇帝位,把少阳院改名“问安宫”。7 R! s' d3 |8 c# T
  所谓问安宫,事实上就是皇宫中的一座监狱。
( q  {# S2 A  y4 X  0 V- l$ J: J3 x0 L+ ~$ {2 s
  天子被废,并且遭到囚禁和虐待,天下诸藩人人心知肚明,可人人按兵不动。
3 X4 [$ z2 e* z+ I  这是一个极其微妙的时刻。8 U8 t1 n& J2 @: n0 X
  所有人都在权衡、等待和观望,没有人愿意挺身而出当一只出头鸟,都在想着如何后发制人、坐收渔翁之利。
) Z2 \9 V; a* [& ?7 M1 M6 N  结果就是什么事也没发生。
; P- {5 l2 F5 `7 O" ^  昭宗被废整整一个月过去之后,天下依旧一片沉默。
' @& J+ r; C6 i$ e$ |0 ]/ J  Q  宰相崔胤不得不独自采取行动。他暗中与神策军使孙德昭等人取得了共识,遂制订了计划,于第二年正月初二将刘季述、王仲先等四人全部刺杀,救出了昭宗。& k. Z! z, u/ z+ e! `( U, F8 U
  昭宗复位后,刘季述等四人的家族全被诛灭,同时杀了二十多个党羽。昭宗任命孙德昭为静海节度使、同平章事,并赐名李继昭。
/ W9 Y; J7 h& q  
9 I$ E* }  @% E8 k' y0 I" Z  又一代权宦倒下去了。
( T' n& ~+ F: m- j  但是新一代权宦会不会旋即诞生?!
+ L6 d3 W- H( N  这是昭宗复位后,宰相崔胤每时每刻都在焦虑的问题。他向昭宗提出,所有祸乱的根源皆因宦官掌握兵权,所以请求天子让他和另一位宰相分别掌管左右军。$ f3 m2 ~1 c, B) L8 h8 s7 K
  这何尝不是天子的想法!然而,当禁军将领们听到消息后,立即发出强烈抗议。李继昭等人对天子说:“我们世代从军,从没有听说把军队交给书生的!”8 X. ^" _" L2 I
  昭宗无奈,只好再次以宦官韩全诲、张彦弘分任左右中尉。这两个宦官以前都当过凤翔监军,和李茂贞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知道崔胤和他们势同水火,于是暗中引李茂贞为援。而崔胤则与朱全忠私交甚笃,他担心自己遭到宦官的谋害报复,所以也以朱全忠为外援。
% W: l1 j; P7 `+ W  两派势力从此展开明争暗斗。5 u0 w8 i* ?8 @+ @7 A
  而大权旁落、命若飘蓬的天子李晔必将在这样的恶斗中再度成为牺牲品。
: X7 F$ L3 T7 g' j6 c# Q" `( L  这一年四月,昭宗再次改元“天复”。  V" f* c* ?, W* G- a/ X: K# E  m- v
  天子固然是复位了,但是“天”还能“复”吗?早已支离碎裂的李唐天空还能恢复如初吗?!; p( }4 P' W& R+ f
  
9 w! \" m( ~6 U# B+ O: [7 W. M  在九世纪的最后几年里,中原的朱全忠俨然已经取代河东的李克用,成为天下势力最强大的军阀。9 n/ `9 e" @* Y& v& b
  从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消灭与他相邻的劲敌秦宗权之后,朱全忠就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行动。首先他把兵锋指向了东方,那里盘踞着三个势力都不可小觑的军阀:时溥,占据徐州;朱瑄,占据郓州;朱瑾(朱瑄之弟),占据兖州。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朱全忠消灭了时溥;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全忠又先后攻陷了郓州和兖州;朱瑄被杀,朱瑾亡奔淮南。随后朱全忠又把目光转向了北方,那里有河朔三镇,还有他最强大的对手——河东李克用。' v: d+ \0 n! e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五月,朱全忠渡河北上,攻取了李克用的邢、洺、磁三州。同年十二月,李克用的部将李罕之以潞州投降朱全忠。从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到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间,刘仁恭自幽州发兵南侵魏博,朱全忠援助魏博的罗绍威击退刘仁恭,从而将魏博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随后兵临镇州城下,逼降成德的王镕。光化三年十月,朱全忠又进攻定州,逼降义武的王处直。刘仁恭出动大军援救,被朱全忠击败,士兵被杀六万多人,刘仁恭遂臣服于朱全忠。  l; o  F0 e: e9 P6 t/ h7 Q% d, m, |
  至此,河北各镇全部归附朱全忠。
" S. b* X+ G) W4 N" f  一个无庸置疑的帝国终结者已经屹立在天下人的面前。
' W: p% J: M, C8 @0 m" Y+ {  2 s: N2 a1 d4 x$ x+ N8 Z; m( B% R# i
  天复元年(公元901),一轮鲜红如血的新世纪的初阳正冉冉升起在大唐帝国的上空。
# o- e) e% f. _, `* `4 ^5 t  血色朝阳下,将进行一场巅峰对决。0 O" T$ M6 x6 ?
  朱全忠与李克用的对决。
: W# K$ U3 i5 D  降服河朔,朱全忠已经砍掉了李克用的左手。
! ?8 E0 g* h. D3 n  现在他要进取河中,斩断李克用的右臂……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2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流亡的路上没有方向
8 q0 f" O9 {( U9 R! G$ Y  ; `2 x2 q8 ?: e0 m( ^
  天复元年正月,朱全忠突发大军,一举拿下河东的绛州和晋州,扼住河东援军的必经之地,随后大军直扑河中。王珂立刻向李克用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救信,他的妻子在信中对李克用说:“女儿随时可能被敌人俘虏,父亲大人怎么忍心不救?!”李克用回信:“敌军扼守晋、绛,我军寡不敌众,如果我执意出兵,势必和你们一同灭亡。倘若实在不能坚守,不如与王郎全族归顺朝廷。”7 ?- t& I8 {1 l- X
  二月,被团团围困的王珂不得不向朱全忠投降。朱全忠将王珂全族迁到大梁,不久后将其暗杀。三月,朱全忠派遣大将氏叔琮率兵五万,自天井关出太行山,兵锋直指太原;同时调动魏博、成德、天平、义武等诸道大军,分别从新口(今河北武安市西)、土门(今河北鹿泉市西南)、马岭(今河北邢台市西北)、飞狐(今河北涞源县)、阴地(今山西灵石县西南)等方向出发,兵分六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对李克用发动总攻。( V2 g, Y/ O2 i# C
  氏叔琮一路攻城掠地,以所向披靡之势逼降了河东的多员大将,于三月底兵临太原城下。李克用亲自登城组织防御。其时天降大雨,数十天内连绵不绝,城墙多处崩塌,李克用指挥士兵随塌随筑,多日衣不解带,连吃饭喝水都没有时间。0 @! r. C3 e/ v! j# c. ^
  眼看太原已经危在旦夕,形势万分危急。但是关键时刻,氏叔琮的许多士兵却因连日大雨而感染疟疾,加之粮草不继,已经无力攻城。朱全忠只好命他们撤兵。
, w9 O2 n  J6 a7 h, _  李克用就此躲过一劫。但是随后的几年里,他只能收缩战线、休养生息,再也不敢轻易与朱全忠争锋了。
0 E, a( d' d+ G  \; v7 \7 E  
$ t, I! N* f, o# u4 Y  据有河中之后,朱全忠向北遏制河东、向南威胁关中,势力空前壮大,天下似乎已无人可以匹敌。
# t! c7 ^" Q  z. F  走到这一步,朱全忠自然就把目光瞄向了关中,瞄向了长安,并且瞄向大明宫中那个目光忧郁、神情栖惶的天子李晔。
; u; m1 B0 y' F8 Y( m  与此同时,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之间的斗争也已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你死我亡的形势一触即发。韩全诲等人与李茂贞联手,准备劫持昭宗到凤翔。崔胤则致信朱全忠,宣称奉天子秘诏,命他发兵入京保护天子。朱全忠本来就想把昭宗劫持到洛阳置于他的掌控之下,见信后正中下怀,遂于这一年十月从大梁出兵,直驱长安。6 t! ~; C! a' N( b7 \) Z, a
  十月十九日,韩全诲等宦官得知朱全忠已经出兵,立即率兵入宫,胁迫昭宗随他们西走凤翔。昭宗悲怆莫名,密赐手札于崔胤,最后一句说:“我为宗社大计,势须西行,卿等但东行也。惆怅!惆怅!”
( I% [* t# O4 d! W( G0 p  十一月初四,韩全诲陈兵殿前,对天子说:“朱全忠大军迫近京师,打算劫持皇上到洛阳,企图篡位,我们请皇上驾临凤翔,集结勤王之师共同抵御。”昭宗不愿意走,韩全诲便命人纵火焚烧宫室。昭宗李晔万般无奈,只得和皇后、嫔妃、诸王共计一百多人登上离京的马车。
2 U5 r# d2 E. }  G( n  那一天,天子泪流满面。所有同行的人也全都放声恸哭。
3 J$ p( N: k3 V  走出宫门很远之后,天子李晔忍不住又回头看了一眼——熊熊烈火正在疯狂燃烧,把大明宫的上空映照得一片通红。
; R) S) i5 l+ N) Q9 d% D  那一刻,天子李晔觉得另一场烈火正在自己的灵魂深处燃烧。
2 E  c1 e# t) T6 v* z% ]& C! N7 A  许多东西已经在火焰中灰飞烟灭。# ^' i2 x! F! ?7 v8 ^! j+ o8 x
  诸如勇气、豪情、梦想。诸如信心、希望、使命感……所有这一切,全部都化成缕缕青烟,在冬日的寒风中飘散。( t: v1 d" ^' E6 a& `. L$ I- P
  
1 ?$ x; t) }. K. v: c: w, M( `  朱全忠大军自河中入关,进逼华州,韩建投降;随后又攻打邠州,时任静难节度使的李继徽投降。李茂贞与韩全诲震恐,假传天子诏书,急召李克用入关。李克用遂发兵袭击朱全忠的后方,朱全忠匆忙回镇河中。$ A2 ?6 x( ^: v. h1 r5 @
  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四月,崔胤前往河中,泣请朱全忠讨伐李茂贞,救出天子。五月,朱全忠发精兵五万,再次入关,进击凤翔。六月初十,李茂贞出兵与朱全忠在虢县北面展开激战,结果李茂贞大败,被杀一万余人。十三日,朱全忠进围凤翔。
- r$ W* h: J2 p8 z. k# a$ N  从这一年六月到十一月,朱全忠把李茂贞下辖的其他州县全部占领。凤翔就此变成一座孤城。汴州士兵每天在城下击鼓,叫骂守城的人是“劫天子贼”,而城上的凤翔士兵则骂攻城的人是“夺天子贼”。凤翔受困日久,粮食耗尽,加上这一年冬天天气奇寒,城中饿死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往往是一个人刚刚倒地,还没咽气,身上的肉就被人剐去了。市场上公开出售人肉,每斤价值一百钱,狗肉的价值五百钱。就连李茂贞本人的积蓄也全部耗尽。而天子李晔则拿着他和小皇子的衣服到市场上变卖,以换取所需。公主和嫔妃们则是一天喝稀饭,一天吃汤饼,有上顿没下顿,而且就连这最后一点粮食也即将告磬……' N! w0 c$ X' O
  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再也无力支撑,只好斩杀韩全诲、张彦弘等宦官,向朱全忠投降,同时放归天子。朱全忠又把凤翔城内余下的宦官全部斩杀,前后共杀七十二人,此外又秘密派人搜捕京畿附近所有已经辞官归隐的宦官,又杀了九十个。2 P& C4 t" L( G' o9 K' j4 Z- Q, r
  正月二十七日,昭宗回到长安。# }- ]- i3 _% c* k0 J# a  @9 }3 W
  这是天子李晔第三次流亡后的王者归来。3 T7 p9 I% \/ T7 S; @  B
  天子在心中暗暗祈祷,希望这是最后一次。
, R5 {+ P2 o' m; ]9 |1 ~2 h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2 \0 A9 y' ]7 j) T4 n( S# P  一年之后,他还将第四次被迫离开长安、踏上流亡之路。0 d1 U7 v( ?4 K+ I( b/ O
  并且这一次,天子李晔再也没有回来……
. ]& A7 U& y# q% M5 U% u  1 `/ `9 T' s1 J. ], b
  昭宗回京后,崔胤当即奏请天子将宦官斩尽杀绝。昭宗同意了。正月二十八日这天,朱全忠在大明宫中展开了一场大屠杀,一日之间共杀了数百名宦官,喊冤哀号之声响彻宫廷内外。那些奉命出使各藩镇的监军,也下诏命诸道就地捕杀。最后只留下三十个地位卑贱、年纪幼小的小黄门以供洒扫。
0 A( {5 Z3 B4 j" X+ s/ p, o, p  随后,左右神策军并入六军,全部交由宰相崔胤统领。
) o9 H4 D3 k' c7 B( A4 _  宦官时代就此终结。
( G$ _+ b1 x' S5 z6 v* A  自安史之乱后,为患帝国一百五十多年的“宦官乱政”终于结束了。大明宫里再也看不见那些面白无须,手握生杀废立之大权的人了。
: B2 f" B$ v. V7 e1 W' v8 S  然而,大唐帝国到此也行将寿终正寝了。/ _$ j7 P' J! |( Y( f* k  j
  一个延续近三百年的巅峰王朝终于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它的终点。
# O4 a! j, N6 y7 n, X  1 x* Q% Q# F( I& e! g/ }. A# l
  这一年二月,天子赐号朱全忠“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 N6 y/ P9 H; {' L0 b
  朱全忠命心腹将领朱友伦、朱友谅等人率步骑一万留守京师,然后回军大梁。随后的日子里,朱全忠对东方的残余势力淄青镇展开了最后的兼并战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先后攻克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临淄、临朐等地,而后进围青州。九月,淄青节度使王师范投降。
, {( p6 q1 D' {9 Y  至此,大河南北全部归属朱全忠。
; O7 V8 v7 q7 M7 {( ~1 V. ]  崔胤自从彻底铲除宦官集团、并一手掌握军政大权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专权跋扈。不但百官进退全部要以他的好恶为转移,而且连天子的一举一动也要向他报告。随后,崔胤又以六军兵员严重不足为由,奏请天子招募士兵、扩充军队。崔胤这么做,客观上当然是为了保护孱弱的朝廷和天子、制约朱全忠,但主观上仍然是为了培植和巩固他的个人势力。- w5 h' o: Q5 d! R$ o4 w
  这一切当然都没有逃过远在汴州的朱全忠的眼睛。
7 }, s1 M  x+ U1 j7 p  朱全忠意识到,这个在朝中日渐坐大的人已经不再是他的盟友了。
0 G3 C1 b; f6 j& ^" e: q/ B  换句话说,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 R/ U$ \) }$ S
  道理很简单:既然长安城内业已驻留了自己的军队,天子已经随时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崔胤还能有什么用?!
# f$ |9 x* ?6 E) r& \% t# n/ z- l  P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正月,朱全忠秘奏天子,指控崔胤擅权乱政、离间君臣,随后命心腹将领朱友谅杀了崔胤以及他手下的几名军官和亲信。
5 U4 x% }! T) w  至此,朱全忠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到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了。正月十三日,朱全忠驻兵河中,强迫昭宗迁都洛阳。二十二日,迁都行动开始,汴州军队强行驱赶长安城中的士民和百官上路,一刻也不准停留。成千上万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一路不停地号叫、哭喊和咒骂。二十六日,朱全忠命军队将长安城内的宫殿、民宅及所有建筑全部拆毁,拆除下来的木料一律扔进渭水。
$ F8 f# _% g7 A  大唐帝都长安,从此沦为一座废墟。0 Q, z. @  ^4 x! n( q  R2 M
  二十八日,昭宗李晔到了华州,当地百姓夹道欢迎、山呼万岁。昭宗不禁泣下,说:“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
8 o9 I! y9 T- x& D( X- p  z5 ?/ h: ^  当天晚上,昭宗下榻在华州行宫,黯然神伤地对左右说:“民间有句俗语说,‘纥干山头冻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如今飘泊流亡,不知道最终要落向何方?!”言毕已经涕泪沾襟,左右皆陪着天子同声落泪。/ b0 {# w( s' t) G
  此时此刻,昭宗李晔模糊的泪光中忽然闪现出一张脸庞——一张年轻人的脸庞。2 b- t( |& Q& f. b
  那张脸上写满了一个拯救者所应具有的全部勇气和梦想。
* @8 m* D& s( Q  李晔知道,那是十五年前的自己。* Z) Z9 D2 m. o# s! M" y6 C
  可是如今,李晔宁可认为他只是一个幻相。) V- D' \' J( ~+ S) d+ X
  连自己都无法拯救,你还想拯救什么?李晔对着恍惚中的那张脸苦笑。
; r7 M( {" q% S: A" X! \  拯救大唐吗?李晔笑得更厉害了。  m8 w1 d5 W- D
  可究竟要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唐?!
0 p* v4 Z/ q* e! {2 ^  最后,昭宗李晔听见自己的笑声忽然止住。1 v3 B7 J6 p3 r, h0 Q- _
  因为那张脸消失了。
- T/ j  U9 [- z1 `& P3 F  那张年轻的脸就这样从李晔的生命中消失了。
  o6 u# Q9 g, W. @! k1 L* \  永远地消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9: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尾声 公元907年不是尾声
2 [; Q' W9 _" e( W" e  
  i/ V! r$ `0 W# \) D  在从长安走向洛阳的一路上,昭宗李晔一次次寻找机会派人向诸藩告急,命河东李克用、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等节度使火速率兵勤王。朱全忠发现天子始终徘徊不前,知道其中有诈,遂一再催促。昭宗先是推托皇后刚刚生产,不便上路,随后又授意司天监上奏,说星象有变,东行不利。但是朱全忠的回答是立即命人杀了医官和司天监。
+ t( p; I; {; O1 l  昭宗无可奈何,只能继续上路。* ^0 }  L$ A0 N& }
  自从崔胤被杀后,六军就基本上溃散了,只剩下两百多个少年跟随天子东行,但也仅是陪伴天子打球、以供差遣而已。然而朱全忠仍然没有放过他们。他在营帐中摆设宴席,召集他们赴宴,然后在席间命人将他们全部勒死。而事先他已让人找了两百多个年龄、身材都与他们相仿的少年。事后让他们穿上那些死者的衣服,一如往常地侍奉天子。昭宗刚开始毫无察觉,过了好几天才发现。自此,天子左右全部换成了朱全忠的人。
. `* H& `2 n8 {5 ?! y) m/ L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四月初十,昭宗李晔抵达洛阳。5 ?! ~! `, \! }' L- p
  随后的几个月里,朱全忠得到耳目奏报,说李克用、李茂贞、王建、杨行密等人之间公文往来异常频繁,文中都是一些振兴社稷、匡复李唐的话。朱全忠遂有夜长梦多之感,而且昭宗年长、在位日久,要将其取而代之相对于幼主要困难的多。思虑及此,朱全忠决定采取最后的行动。
. n; T( X; B1 x0 q1 v  这一年八月十一日深夜,朱全忠派遣心腹将领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等人进入洛阳,突然敲开天子寝宫,刺死了开门的嫔妃,随后大声问:“皇上在哪?”昭仪李渐荣连忙走到天子寝室的窗前,高声呼叫:“宁可杀了我们,也不能伤害天子!”话音刚落便被砍杀在血泊之中。
6 F1 R2 ]5 w5 u* z: k" p% }) h/ J  此时昭宗已经喝得烂醉,但是李昭仪有意发出的警报还是震醒了他。昭宗慌忙从床上跳起,躲到柱后。然而蒋玄晖等人已经冲了进来,把刀挥向了天子……
2 m9 e% t2 [, p+ C+ q  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唐昭宗李晔的眼前,是否闪过他十五年不堪回首的帝王生涯?抑或是他三十七年的悲情人生?再或者……是那张年轻人的脸庞?!- n! U; E) @! D- w) G5 p
  没有人知道。; Y" c: e7 G% K/ W8 w' M! m
  我们只知道——李晔在这一刻终于离开了。
1 }' Y; o: Q2 }8 E( l  离开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离开了这个让他又爱又痛的帝国。
. q4 Y$ ]+ G" b% y6 r  
9 ^5 H& N: [5 h3 V& f9 ~& o2 ^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X* O3 R, ?& R
  八月十二日,蒋玄晖假传诏书,拥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李柷,并宣布由太子监国。
6 f9 @8 n7 d3 H6 [  同日,年仅十三岁的李柷在昭宗的灵柩前即皇帝位;史称昭宣帝,又称哀帝。9 u6 H* |9 h% N& ^8 O6 X
  他就是大唐帝国的第二十一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 U4 o% t8 ]1 F- D; ?. D1 x# c
  而上面所有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朱全忠都不在洛阳。
) X; t  \/ ~% w7 `  虽然这些事情都是他遥控的结果,但是他却不在现场。" k2 p2 Z8 W4 I& n* @; I% Q) n
  准确地说,他有不在现场的证据。+ i0 z/ D* k0 N, F9 ?8 Q( _" z( M
  一直到了十月,朱全忠才“听说”朱友恭等人刺杀了昭宗。他做出的第一个表情是痛不欲生,发出的第一个声音是惨切的哭泣,做出的第一个动作是“投身触地”。做完这些表演后,朱全忠狠狠地说:“这些奴才辜负了我,害我蒙受万世骂名!”. G0 t$ y+ c* p- ~5 w0 t- ]& ^% M
  十月三日,朱全忠来到洛阳,扑在昭宗的灵柩上痛哭流涕,然后晋见昭宣帝,赌咒发誓说这不是他的意思。十月四日,朱全忠将朱友恭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市)司户、氏叔琮贬为白州(今广西博白市)司户,随即又命他们自杀。朱友恭临死前大喊:“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c9 H: K3 A8 y. @! s6 |, U; M
  然而,此刻的朱全忠绝不会畏惧鬼神,也绝不会担心无后。
" ~3 ?  i: h. L# b7 w9 K  因为他要做的事还很多。
2 h5 n- M" k; K. `  要杀的人也还很多。
5 @9 {3 q( F- t1 n  $ m0 y/ B6 P6 @
  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二月九日,朱全忠在洛阳宫中的九曲池摆设宴席,邀请昭宗的九个儿子、德王李裕等亲王赴宴。九王酒酣耳热之际,朱全忠突然命人把他们全部勒死,投尸九曲池。
2 z4 _# ?( ?9 V3 p  六月,朱全忠又将裴枢等稍负时望的三十几名朝臣召集到白马驿,一夜之间全部杀死。左右有人对他说:“这群人平时自诩‘清流’,现在就应该投入黄河,让他们变成‘浊流’!” 朱全忠纵声大笑,随即将他们抛尸黄河。
! W1 R" s+ S7 Q, Y  十一月,朱全忠晋位相国,加九锡。
4 [/ [3 Z, L2 g2 w$ d  q9 ?9 J  完成了历朝历代每一个篡位者都必须完成的程序之后,朱全忠就图穷匕见了。
$ P3 v/ v" X4 Q- ?1 o: y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三月,朱全忠迫使昭宣帝禅位;四月,朱全忠更名为“朱晃”,将汴州改为开封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梁”,改元“开平”;同时废唐昭宣帝为济阴王,不久后将其诛杀。' D" T  b7 v  J0 c, X
  这位朱晃(朱全忠、朱温)就是历史上的后梁太祖。
# k9 K1 c" C0 q1 m' |3 V  历时二百八十九年的大唐帝国至此覆亡。
. K2 N, q- N+ c- S  
4 n3 F6 O! k0 J  |- h+ Q6 Z  唐朝虽然已经覆灭,但是死亡和裂变却远远没有终结。  R0 x$ L% ~7 g
  换句话说,公元907年不是尾声。: w% q' r" J6 }6 L! p
  朱温篡唐只不过是完成一次形式上的中枢政权的转换而已。他建立“后梁”时,十世纪初的中国全境仍然是一个分崩离析、群藩割据的乱世残局。除了河南开封的朱全忠之外,遍布四方的主要割据势力还有:河东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凤翔的李茂贞,淮南的杨行密,西川的王建,浙江的钱鏐,福建的王潮,湖南的马殷,广州的刘隐……
$ }- h3 h* @: f  a, N& q% Z  在十世纪的上半叶,几大盘踞中原的割据势力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中枢政权,史称“五代”;除此之外,散处四方的藩镇也分别建立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 A; ?7 N, g& }0 V: ?; B" Y  d1 ~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五代十国。* P( a3 F! V& |% c4 p: Z. F- ?
  直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了北宋,历时二百余年的纷争与裂变才宣告终结。
7 [) H, _; X# }- M8 z  
1 ^1 S- U2 b6 |2 \; q, M3 _3 b  自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大唐帝国就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一条死亡与裂变的道路,直到公元907年抵达它宿命的终点,前后共计一百五十二年。在八世纪的后半叶,包括九世纪的整个一百年间,历任大唐天子都试图力挽狂澜、阻止这个大裂变的过程,让帝国重新绽放出盛唐的光芒、重新返回大一统的轨道……3 o8 B% Y' e! d
  然而,他们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2 f+ ]" R. i: W, n
  他们所有“补天”的努力,最终只能化为几行无奈而悲壮的历史陈迹,供无数后人追思、缅怀、凭吊……
0 Z  J, u, W! l' ], B5 u4 ]  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巅峰王朝。因为它所缔造的空前强大、自信而璀璨的文明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而且在整个东西方世界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对此,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韦尔斯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第七八世纪,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当时的欧洲人民尚处于茅舍坞壁的宗教桎梏之境,而中国人民的生活却已经进入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愉悦的境域。”
  t% R- J/ ]$ `5 q, ^7 t$ L: y% Q" W  也许韦尔斯的评价看上去像是溢美之辞,但是没有人能否认,这就是盛唐时代留在后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心目中的美丽印象。
  o/ _) u) J  p- L  唯其如此,大唐的崩溃与衰亡才尤其令人扼腕浩叹、尤其值得后人感怀和思考。
* b1 ~. i. r& S& G( G5 V  时至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在世界上仍然被称为“唐人”,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仍然被称为“唐人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值得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感到骄傲。
6 S2 e! s" C. }8 j# ~  因为“博大、宽容、开放、自信、自由”曾经是大唐精神的象征,而在未来,它们也必将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 I0 @) ]# k5 V' N3 [& g  九世纪的天虽然早已碎裂在历史的沉沉黑夜中,但是公元907年不是尾声。
. Q1 G) z- x2 ~- O  因为大唐光芒永在。8 j2 e( W. P" T& z1 F$ R! |
  因为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不曾破碎、完整如初、永不磨灭的——
' l! ?+ z+ g. M  盛唐印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7 08:33 , Processed in 0.0278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