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8 17: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4.殷墟之哭
9 e( ~& [3 }2 M3 v6 Q
0 n* H( q1 W5 ~* R$ { 公元前207年7月的一天,一句苍凉的哭声,在殷墟的上空飘荡,穿透两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依然可闻。8 O2 j3 S- l. Q: y: F3 q, u, h
: V4 y1 C$ g* L) m/ j 司马欣来到咸阳的时间已经是公元前207年四月,项羽正与章邯在漳水相持,刘邦则已平定了韩地,正往南阳进发。
$ Z# }* s* K q ! \0 G7 l% L3 L
事情可谓危急了,然而司马欣在咸阳城里等了三天,一个要见的人也没见到。
1 p( q; ^# [% S) E G; ]- b
$ }( K( T& x, ], K 司马欣最想见到的是秦二世,但秦二世正在深宫里醉生梦死不做大哥好多年;司马欣又想见主政的中丞相赵高,但赵高也不见他,非但不见他,还想编造罪名逮捕他。; G- p% d3 Y6 U$ e% ^1 J
, [4 A. z3 V9 |3 d
为什么?因为对赵高而言,章邯是他篡权夺位最大的一个阻碍,以私通敌军罪逮捕司马欣(这个罪名或许也不冤枉),然后再让司马欣牵连去咬章邯,将章邯像蒙恬一样赐死,接着再派一个亲信接替章邯的帅位,夺了这二十万大军的军权,缩回函谷关固守关中,最后杀掉胡亥,关起门来当个关中王,一切就大功告成了。
" v! l7 S; v3 @. Q4 }* O
5 ]2 _6 K' t* Y9 X( q 他并不担心章邯会投降项羽,因为两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即使章邯想投降,项羽也容不得他。: H! }& ]# z+ b8 J1 ?$ `$ o
p% ]3 Q/ l4 K5 e 赵高想的太美了,章邯可不是蒙恬,项羽也不是匈奴单于,君不曾听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仇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老话么?' h- j3 R4 I: R
* [& {" I* f' F Z
另外一边,司马欣不知从哪里得知了赵高想杀他,于是连夜抄小路逃出咸阳,回去一见到章邯,就哭了:“呜呜呜,赵高居中用事,专权欺主,将不利于将军。将军战胜亦诛,战败更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 c1 K+ x' Z" z4 e+ |6 Z s+ x. {+ P+ f0 X9 [) W
什么“孰计之”,明显就是司马欣见秦大势已去,便要劝章邯与自己一起投楚了。
% S) M3 ?) c# k " B5 [1 t9 p U7 J H7 V
董翳也在一旁劝,降楚吧,降楚吧!赵高心计最难测度,一言之间,李斯夷族。今若嗔怒,吾辈定遭毒手。3 L: q* n0 [: E& B
. r; K5 x4 }3 |6 c
这两个如奸似鬼的家伙,都想着劝降章邯,当作投楚的大功一件呢!
* d& ~$ E; ^) v, v: J' i2 P; m4 ~" L % J9 X' m9 H5 Q* u2 m$ P7 F
章邯仰天长呼,痛苦到无以复加:“我章邯南征北讨,披坚执锐,亲冒矢石,万死一生,为大秦受了多少辛苦,如今竟落得如此境地?赵高,我与你不共戴天!”
/ Z7 K1 M- d% b3 v' b
4 } A7 z4 ~/ @% m6 x 司马欣趁机继续加火:“将军既恨赵高,何不与项羽休兵,借楚之势攻入咸阳,亲斩赵高之头,以泻此大恨!”8 n" S$ x+ F! ]; Y0 e7 ]5 h
* t0 Y5 Q" G! ^$ \4 E+ F 章邯低头,不说话。0 U2 ]: ?* [! N
; C$ s4 O' i8 ?6 R2 F+ o4 ~4 O 董翳在旁急道:“请将军速下决定,迟则有变!”; L2 U# K, V9 r* a
4 Z, `/ ] x1 [) H
章邯仍是不说话,他又犹豫了,投楚,还是不投楚?二世皇帝与赵高算是已经把我扫地出门了,项羽会不会不计前仇接受我呢?
2 a8 r1 E, ?& r+ p; H0 e: r ' L. u9 t0 \! e8 j* }. L, G3 b% R
章邯现在就像一个被老公抛弃流落风尘的怨妇,欲要找一户大户人家从良,却又怕人家嫌自己出身不好,心里头郁闷死了。1 D' G& L/ d G$ a
- ]' v3 G$ o* c9 c 为什么这个世界总要我做些两难的抉择啊,我章邯何其命苦?; {; ?4 C' v, m4 V( Z8 C- n# c
! x0 \2 D$ X/ c
眼看章邯就要煎熬成一根炸油条,一封书信救了他的命。
- ?$ v% @7 V& h + C- n1 e7 t+ M
这封信是赵国大将陈馀写来的,自巨鹿一战后,他也被旧主子赵王歇与好兄弟张耳给抛弃了,可谓与章邯同病相怜,现在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投奔项羽了,所以特地写信来劝章邯与他一同弃暗投明,参加革命。6 u6 c6 w" S: b. x6 Y2 T
$ |6 x% c6 y, X# }/ w6 Q0 | 陈馀这封劝降信是这么写的:
6 y' k/ q: ~% k S7 Y4 p
: k# `+ t4 w0 g# Y; s9 g0 ] 章邯大将军麾下:仆闻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皆因功多,秦不能尽封,故借罪名杀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失兵卒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权势熏天, 欲以法诛将军以夺军权。今将军祸在眉睫,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借问将军将如何自保?且今日天亡秦国,无论智愚之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再以无罪被诛,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合纵,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比之身伏斧铖,妻子为戮,岂不远胜乎!故赵将陈馀百拜谨书。
! `4 l& }' c& `- k0 Y" x' c$ N $ x- z4 s9 A2 \9 o7 T! R% S1 [
章邯其实也很讨厌陈馀这种胆小鬼两面派,但却很难对其所陈利害提出反驳。如今他是前有劲敌,后有权奸,他只有学陈馀去做个丢人的两面派,才能保存自己,保存自己这二十万将士的性命。8 I7 `4 t( A# ~
k$ ?: d+ Z2 f1 G; m- t: B* _
但是章邯还是心存顾虑,他说:“吾昔杀项梁,与楚有世仇,楚将军岂能容我?”! p$ b# `2 V$ Q$ j/ E" i6 a
9 l! n8 T8 M( E# j# D) B% }
司马欣一拍胸脯:“我与项氏素有旧,可替将军见楚,陈说便利,料楚定从其议。”6 s- ]3 K3 C2 K4 R
3 }& @, N- X G3 Q# J
章邯点头答应:“子往说之,吾专候来命。”
1 j2 o( x4 O7 N, V% c: a0 G; A) ~
% z1 j( I& ]- b 于是,司马欣孤身来到楚营,为章邯全权代表,与项羽展开秘密谈判。( O( E* P% \& R0 l; F: n; F6 @
* r! {3 P/ ~" ^* q" ^) e! U
这一谈,就是将近一个月,双方往来纵横,就是谈不拢。! Y4 c2 {) e* r1 \
1 h9 J! T/ c7 S1 p 为什么谈不拢,倒不是项羽揪着章邯的杀叔之仇不放,不肯和谈。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能不非一兵一卒而收服秦二十万大军,项羽高兴还来不及呢!- ^ t& G! W% B7 t. G; ^5 U! a y' T, G
B, S( ~" @3 I, Q, U
问题的焦点在于,章邯提出的条件太苛刻。
. M9 K5 \7 ~- G; l# @9 E ?: g 7 U6 V7 r: r! I. w
第一:他要自己二十万秦军的独立指挥权,他与项羽只是同盟关系,不是从属关系。. N, O% k* t/ Z% K$ z' I7 m
! W1 a8 V. Z6 d* V5 Z 第二:攻入咸阳后,他要两件东西。第一件,分王关中;第二件,赵高的头颅。3 F5 P0 k7 _4 y6 e0 y( K
7 N. ]) f% @ \$ f 第三:灭秦之后,项羽不得诛秦之宗室,不得毁秦之宗庙,不得伤始皇之皇陵,更不能屠秦之百姓。5 O+ r3 ?, o* y9 P3 j' K( O4 ]
, L+ }0 t) F+ P j0 p1 m! w
项羽火了,我靠,你章邯是个什么东西,竟敢跟我项羽提条件。第二条马马虎虎还可以答应,第一条和第三条,免谈!
0 q+ L, ~' }2 \* [& u
, K+ t \+ o- r/ l; m5 Q 章邯也火了,不谈就不谈,我章邯还怕了你不成!
4 u* Q) x. o0 Z/ c$ s1 c. z 3 S/ P5 K2 `* B# b7 P
为啥章邯态度敢这么强横?要知道事情谈崩了,对他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啊!9 r* W7 f8 F) u
9 L+ l2 n9 u+ t! w7 N7 l* F/ v 答案很简单,两个字——粮食。7 c' G* W* @) E- W
7 J( e% a U7 D: a
我们知道,章邯攻赵,是带了很多粮食来的,所以他才能源源不断的给王离供应军粮,现在王离全军覆没,他的粮食更是多得吃不完了。而项羽就没那么阔绰了,当初他破釜沉舟,楚军只带了三天的粮食渡河;至于东道主赵国,都城邯郸被章邯一扫而空,巨鹿又被王离围了好几个月,所以赵国也没多少粮食给他们;至于其他远道而来的各路诸侯军,那就更别提了,一个个都是穷鬼,本来就是意思意思来救赵的,只是不幸被项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他们能带多少粮食来!
0 n6 D7 c& w5 u) `9 S ( D8 T+ F0 T: R4 l
所以说,章邯虽然困窘,却也不是一点讲条件的资本都没有,司马欣即便想死了促成秦军的投降,但军权在章邯手里,章邯死不松口,他也没辙。4 }% n4 ?/ s+ b- d* d0 p( e/ k
$ W+ J- A1 r% b$ z 于是,双方又一次的僵持起来。项羽很讨厌这种不死不活的气氛,要知道,刘邦的十万大军此时已经攻下南阳,兵临武关之下了。明明是我搞定了秦军的全部主力,最后要是被这老家伙抢先一步灭了秦,我项羽岂不是做了这世上最赔本的一桩买卖!7 y3 B" l7 d5 [, L
1 l5 Z( o" r9 w, h3 N9 m& X( Q/ `
不能再等了,你章邯不是跟我将条件吗?那我就打,打到你不敢讲为止!
' {( F0 q$ X7 V$ Z/ R
- ]5 [/ r* a: ` h ( u3 C A3 @ n0 B! @7 A. H
% Y2 C" l. @/ f8 B. N: x8 T, q$ H. L7 O- m
9 U+ s! K/ ?4 `7 f& H# Q! V( w
1 v7 W# B# J' X 公元前207年6月,项羽突然恢复和谈,答应了章邯的所有条件。
4 _# V% i: W5 B- k6 t" C C) N* k& D% _/ y0 G
章邯大为狐疑,项羽为何骤然改变态度,这是何意?9 ]7 J: `8 C4 A
7 R# ^) M2 B/ b" O4 u9 C; m 原来,这一切都是项羽的惑敌之计。他一面许和,一面却偷偷派蒲将军率一部兵力,日夜兼程渡过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位于今河北滋县西南),绕到章邯军之后,击败秦军一部,然后抢占险要,切断了章邯军退路。紧接着,项羽率主力于汙水(漳水支流,位于今河北临漳附近),再次大破秦军。% q) M/ Q+ s% O! n
1 n w7 K; z# n# q* K
章邯被打的一点脾气没有,只得无条件投降,双方约定于七月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进行最高级别的首脑会晤,商谈归降细节。
) V5 Z! `- T, F! D# j7 A5 l
% ?8 Q, T7 u# Q! E) r 这个殷墟,就在今天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一带,后来考古学家在这里掘出了大量刻有甲骨文的龟甲,证明此地的确就是旧商王朝的故都。
% q& I5 p9 K# a/ N9 n$ m / \7 n! ^. s# X1 n
殷墟虽是前朝故都,却早在周初之时已经化作一片废墟了。所以对于秦楚之际的章邯项羽来说,殷墟也算是一个历史文化古迹,双方选在此地作为举行纳降仪式的所在,颇有些深意。
& Q6 s: p5 C: J: q4 Z
' r% Z9 l. R7 q& S1 X) f3 r 章邯一降,大秦帝国最后一根支柱也就崩塌了,它的历史使命,已经走到尽头,千古伟业,终将归于尘土,一如故商之殷墟。1 y* M( I9 D" D/ [# X; {0 H
- x9 U: m% q) _' ?( Q+ z
我们可以想象,章邯在穷途末路之下,在这么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无可奈何的向胜利者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他该是种什么样的心情。
+ \. r3 E; f4 ]: z
" O- E& o0 s8 ~$ G3 q8 Q0 [% f 或许,他会想起这么一首古歌谣吧!7 P( ?3 S% x, v7 b, x
) O5 q" |0 I6 k# N- e0 a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 Q! f- {5 _- \6 o! V. F/ t `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9 D& y: B" M; ]7 z) O d
/ _% d( N1 ]$ l( v/ ^
这首诗是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写的。当年,纣王无道,箕子屡谏之不听,殷商果为周所灭。后周武王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时过境迁,箕子一次回国路过此地,见宫室毁坏一片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此歌,是为《麦秀歌》。歌中“狡童”系指纣王,歌词大意是: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宫庙为墟,你这个亡国的顽徒啊……商朝遗民听到这首歌,无不动容流涕。6 R2 h0 d9 d. l0 H. a! Q% i
, g- |. C' t- L' ~* q: J 章邯此时的心情,当与箕子一般无二。1 m X# \ X% N6 K9 o; y
) k& O+ E4 T/ j; v. }* Q
史书记载,双方在殷墟定盟完毕后,章邯这个曾经令诸侯闻风丧胆的秦军大将,竟当着昔日对手项羽的面,伤心到痛哭起来:“邯因赵高谗言二世,不发救兵,反下诏赐死,拘禁老小,逼迫不过,无处容身,仰归将军,如婴儿之望父母。但因昔日定陶行兵之际,奋不顾私,有伤尊叔,罪当万死。幸将军虚怀若谷,不计前嫌,收录我等,章邯蒙此厚恩,敢不竭力助楚,攻入咸阳,上报将军不杀之恩,下雪佞臣谗戮之恨。”
. u- P5 I% L6 p, M9 R % C7 ]1 [9 A ^% z' b @' `
老泪纵横的章邯,发须花白,面容憔悴,甚至有点佝偻,一如乡间随处可见的农叟,哪里还有半点大军统帅的影子。
! {+ V- {2 T7 ?2 H% R1 j 5 O% h+ O) j% m6 n5 Q8 C
众人无不流涕,一个统帅数十万大军横扫中原的天下名将,竟被秦廷的昏君佞臣们逼到如此地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这种悲哀,大概就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吧。事实上,在司马欣从咸阳逃归的那一刻,章邯的心就已经死了,两年前他兵出函谷关欲力挽狂澜的满腔豪情壮志,早已在残酷的现实之中,烟消云散。
4 Y. E# O* w% d6 ^% Y1 t
) z) ^. }5 c+ I5 B( \% Y' e 项羽在旁,也不由流下了几滴同病相怜之泪,想当年那个宋义,不也是这么对我的么?还好我够机灵,否则恐怕也要被他给害了。这样想着,他便不禁动了英雄相惜之意,遂对章邯说:“此旧事尔,将军何必介怀。我与将军当相逢一笑泯恩仇,灭秦之后,富贵共之。”
* T' K* W# R2 N" I2 F+ n
( D; L7 R3 z. l) D4 I& c6 C. ]# g& E. P 除了杀掉赵高报仇雪恨,章邯此生再也没啥想头了,至于项羽会不会与他共富贵,他并抱有什么太大的希望。谁都知道,楚人与秦人的仇恨,已经深入骨髓,岂是一言两语能化解的开的。什么一笑泯恩仇?场面话而已!
: N7 E8 [9 U* x% `$ `
8 V2 w: _) y% V
. n0 E/ q: F# w8 g8 }5 _/ V0 j 9 ^& g! f0 U8 b4 t
不管项羽是不是被章邯的一把眼泪所打动,相逢一笑泯恩仇了,但为了灭秦的大局,项羽终究还是接收了秦二十万大军,并将章邯提前封为雍王,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秦兵为前驱,合诸路大军总共六十馀万,兵锋直指帝都咸阳。" H% g8 U+ U# U* y" |4 Z
# G0 H& c) N- c6 x o
项羽并不知道,此时的咸阳,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已经提前爆发。+ c' t# q& g& R, @' [5 @+ Y2 s+ G
3 H( K3 a3 ~7 J
说起来,这场巨变,还得算在离咸阳千里之外的章邯头上。% |0 t$ z2 F' _/ y; h
$ V+ o/ w; T v9 K# A: d+ b9 v. e
原来章邯这一投降,赵高的计划全被打乱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不被捅到秦二世那里。秦二世要是一翻脸,认真追究起来,他赵高可得吃不了兜着走。
( T* D k! y9 p' _, |" l" ~: x 4 H* W8 ~+ A7 j/ q5 i
怎么办,事情到了这一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管不了那么多了,先下手为强再说,赵高决定提前发难!$ Y9 f$ A+ @% `# ]7 e1 C
: C7 Q: B2 y# k R8 I9 T, V3 u7 N4 r/ r
公元前207年八月某日,一千多名全幅武装的士兵,在赵高女婿(应该是干女婿)咸阳令阎乐带领下,杀掉守卫,冲进望夷宫,逼死秦二世。
4 z; ? d% t/ h
3 O6 U) c# [' }( D& ?0 k 然后,赵高把玉玺佩在身上,召集群臣,大咧咧的坐在龙座上,欲自立为皇帝。
# T/ {8 \ K) {6 Y 5 j: ?( ?1 @! h
群臣冷冷的看着他,就像是在看一出搞笑剧。从前你把持住二世,我们不得不听你的,现在你自己把手中的王牌给撕了,我们还跟着你一起胡闹,我们就真的太下贱了!) d, P5 b, K# ~
# F8 }2 n; w5 G& P
赵高火了,举起玉玺大声咆哮:“尔等想造反么?还不赶快跪下!”! b! t0 K9 w" |) o- y% S1 `7 X& }3 Z3 F
/ c) W# }7 i3 ]
可是他的命令根本没人听,此时的赵高就像一个小丑,在台上扭来扭去,当他把所有的演员都赶下去的时候,台下的其他演员只好另起一台,不会再陪他演了。 8 ~* w. g; _8 |8 _: C; }# g
7 C$ [; v8 k8 a: s9 ?; J: r$ I% v 赵高无奈,只得另立秦始皇之弟子婴为秦王,是为秦三世。这个时候天下只有关中是秦的了,再称皇帝未免为天下所笑。
3 J/ y- }. {) X& E % |/ l# k& d5 s3 I6 a' W0 i+ k9 D
与此同时,趁着项羽还在千里之外,刘邦已经杀入关中,兵临咸阳城下。
6 x* M: B l1 s* X2 p+ [2 | 8 ^4 }3 a t- \* e
咸阳城内,人心惶惶,大家都在谋后路。赵高也在谋,他见称王不成,心中又生了一条毒计——他决定杀掉秦三世子婴,作为见面礼,投降刘邦,以保富贵。+ b9 e* ] N4 R, z/ {2 V
/ C) M! s) Z( x. ` I" H) R' u9 u
赵高又算错了,他在谋后路,子婴同样在谋,结果还没等他动手,子婴先动了。公元前207年9月,子婴派人将赵高暗杀,并夷其三族。
8 b {' o' S. Q/ W* v+ S
+ m$ n0 i/ X; M6 |" D. z 赵高的胜利,在于其身份的特殊,而他的失败,同样在此,正是太监的特殊身份,使他虽有报仇的狠绝,却缺乏登顶的底气。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s$ p! L; Q# ~' F8 I9 h( O# J ' F# ^+ X# \6 c$ z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十万大军,挺进霸上(陕西省西安市东,灞水流经其地,所以称霸上),秦三世子婴素车、白马,脖子上套着绳索(表示自己是个俘虏),至刘邦营中,献玺投降。( q8 A3 y4 w `4 N; @
, O& Y6 V" H, z; n. p. E 大秦帝国,亡了!1 c) c& C# q8 C0 M
+ t# C! |. }% o* B+ X* s% S) {/ Z 一个月后,在新安,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卒,为帝国殉了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