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3-9 21: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连载) 唐朝历史的秘密 [李渊、李世民卷] (148)
% P- L, a! O$ h) {) w
7 W D' P$ L1 j) H$ ]" i0 s
& | N2 f; q4 w+ w 作者:沁园春
5 C, b# l( h5 G# P0 n. X' k6 g
! n& E# |6 w& W0 [+ E5 m9 o7 b) x . ~& t5 `, z2 z5 B
# B3 f( \4 ]. v5 _* J d, C; b2 b2 G$ J
因为柏壁位于汾水下游,是太原到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而且是咽喉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 e" r* V5 D# L
1 L. h' ~% B K" q% h 当时刘武周部队的后勤运输,全部都要通过汾水河谷,李世民控制柏壁,是一个绝妙的好招,这么一来,南进可震慑夏县的吕崇茂,与李孝基、唐俭他们的部队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北进则可抵挡刘武周,与绛州和浩州的唐军,形成对刘武周的心理震慑和夹击之势,并相互策应。$ Z* I3 d) ? Y) X) M% k+ u+ C
5 e0 B+ E% Z5 j2 P1 Q 李世民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两手抓,而且两手都很硬。. j, i+ D$ S, k: C. S- S, T# ]8 k; P
( a: ~# v1 e) N6 v# m/ ~ 政治上,他一改裴寂的荒唐做法,当时河东被刘武周和裴寂一折腾,各州县已基本没有存粮,老百姓更是人心慌慌。8 z% Y& c& Y- X7 Q
6 c( \' M, l j+ M) ]5 p* z
李世民派人向各地发布文告,不再扰民,并号召恢复生产,安定民心,这个政策自然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很多人又象见到子弟兵一样,把家里的粮食都拿出来,送到唐军军营,史载:“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
- F9 y" a" M& n
/ r' e* F; F: T) h 李世民心里很清楚,要打一场人民战争,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要打胜仗是很困难的,后来我们的毛主席,对于这点,那更是发挥到了极至。& L; [1 T8 n6 p5 I/ s0 Z" k* A
4 p. ^# `6 @- E; F% |; F
可以说,当时的形势对唐军还是不利的,但李世民坚守不出,从永丰仓运来军粮,加上老百姓肩挑背扛送来的粮食,在柏壁养精蓄锐,准备打持久战。
4 H$ l8 V( }- z* z 2 U8 g5 i, ?$ o& a3 q! z
李世民制定的具体作战方案,就是主力部队始终在柏壁坚壁不战,稳扎稳打,只派小股骑兵出去搞搞性骚扰,顺便袭击敌军的后勤补给线,等于是切断敌人的血液供应,让你没得吃、没得喝,拖死你,只要等到你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疲惫不堪之时,再突然发起猛攻,便可一战将你击败——这就是“深壁高垒以挫其锋”的战术。
$ w1 z8 ]' K7 |5 X
- v0 {: e, g2 c9 c% ~ 一日,李世民与年仅17岁的江夏王李道宗,就是后来护送文成公主去西藏的那位爷,他们俩登上城头,观察敌情。+ K, i0 w& G4 n8 J5 F" T% _
) @) ~' X! [) ]9 g; v3 @
李世民与李道宗闲聊:“嘿,你说说,要是贼兵恃其兵多,来逼我出战,你怎么办?”
1 E9 a7 O2 N1 ~% Q8 u" d ! ^! s0 ^+ w4 Y; s9 b
李道宗胸有成竹的回答:“群贼乘胜而来,兵锋必然势不可挡,我们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只能以智取胜;只要我们筑深壁高垒以挫其兵锋,时间一久,贼军粮食吃完了,自然就会如一群乌合之众,四处溃散,我们便可不战而胜。”
! X% M s, N8 i2 J " E; K: u! F5 X. A" T: e
李世民笑着说:“你的想法正是我的想法啊!”
( @/ n) W. e' N7 u % i, C0 D/ ~; h# z3 s; k! ^: ?* [
可见避其锋芒、伺机而动这种战术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李世民手下的不少战将,都深得此道。
7 Y6 n& W* J* D% D
( G( ]- H% E) T! `* I( P# |5 ` 柏壁主战场平静得让人可怕,而周边战场,则打打杀杀,一点也不安宁,就在这时,我们的秦王李世民,出了一个大意外,差点连命都丢了,难道出了车祸,还是骑马掉地上,或者走夜路被鬼吓了? X+ n1 a# X, \7 ?9 O c1 A
; k& W% C! F' `0 \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