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iceinsummer

赫日当中--大唐帝国的扩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1)
( F% w: v* V) c. L* i$ {; g  2 [/ d2 ?$ @1 ?4 {  [4 ]3 I1 C
  吐蕃赞普弃宗弄赞自从娶了文成公主之后,与大唐关系极好,他也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唐太宗慷慨许配大唐公主的感激之心,而且弃宗弄赞这个人是个有信用,有义气之人,虽然王玄策只是一名七品官员,但其执着与勇气却令弃宗弄赞极为欣赏;同样支持王玄策的还有文武公主,然远嫁吐蕃,她可不单纯是好看的花瓶,而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当然乐意为大唐做点事。吐蕃表明态度,愿意出兵相助,征发一千二百名精悍战士,交给王玄策。( D' ?- H" [4 K+ H& d: h+ \( R
  吐蕃虽然出兵并不多,但是意义十分巨大。在中天竺北部的泥婆罗国,其国王那陵提婆是吐蕃一手扶植的,而且在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时,行经泥婆罗国时,与那陵提婆有过交往,所以那陵提婆对吐蕃的义举迅速作出回应,慷慨地派出七千名骑兵,让王玄策指挥。/ _2 K9 g2 {" u( t% w2 {" @5 u) G, f
  王玄策真是大喜过望,这样一来,他手上便有八千二百名战士,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就在这个时候,使团的副使蒋师仁前来跟他会合,蒋师仁从哪冒出来呢?史书上没有记清楚,大约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也在战斗中被俘,但成功地越狱;二是在王玄策以及卫队被俘之时,蒋师仁正好出使他国,并没有被中天竺所俘虏。+ g+ b0 F+ y4 D: R: V$ l1 y
  
( Q$ i5 w# K5 u5 E5 i; b& N  王玄策率着八千多人马杀奔中天竺国,直抵其国王阿罗顺那所在的茶馎和罗城。
) S7 {3 A! M7 S! F. L: b  国王阿罗顺那吓了一大跳,怎么王玄策到哪弄来这么一支军队呢?忙派人前去打探,结果探报回来称是泥婆罗与吐蕃的军队,其中大多数是泥婆罗军。阿罗顺那一听,放心了,这个泥婆罗对中天竺来说,只是一个北方小国,他并不将其放眼中,便派出数万大军,迎战王玄策。: u+ N. m7 ~* |, Y
  由于王玄策的早年生活已经不可考,我们搞不清他是不是曾在军队中服过役,也搞不清楚他的军事才能是从哪来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王玄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战术家。中天竺军队在恒河北岸迎战王玄策所率领的吐番、泥婆罗的联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王玄策沉着冷静,指挥军队排兵布阵。+ Q0 j7 B8 P9 S
  从战场的情况来看,中天竺军队的战斗力似乎并不太强,战斗持续了三天,阿罗顺那不仅未能够凭借优势兵力击败王玄策,反而被打得一败涂地。吐蕃派出的军队虽然不是很多,只有一千二百人,但是这些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所以战斗力非常强悍,泥婆罗的骑兵也有上佳的表现,这些勇士们在恒河平原上创造奇迹。- Q; R. g( r, A, w# P( S
  阿罗顺那的数万人马居然打不赢王玄策手中的八千名吐蕃与泥婆罗的联军,在战斗过程中,中天竺的士兵被杀死三千多人,阿罗顺那一看打不赢战斗,赶紧渡河向南撤退,结果王玄策趁机大反击,中天竺军队阵脚大乱,在渡河南撤的过程中,军队拥挤不堪,许多人上不了船,跳入河中,结果溺水而亡的达到一万余人,宽阔的江面上,漂满中天竺士兵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 K8 v8 z: G1 R" |2 r- y  $ R/ [: a1 \/ u( d$ o% ]3 c/ w, ~% Q
  在惨败之后,国王阿罗顺那急急忙忙返回到茶馎和罗城。王玄策也挥师渡过桓河,阿罗顺那心中大恐,他觉得茶馎和罗城也守不住了,干脆弃城而走。
2 \2 l& M. H6 x8 j6 }  王玄策兵不血刃,夺取茶馎和罗城。同时也从监牢中,救出了被俘虏的唐军使团三十名卫队成员,编入军中,继续追击。7 F7 J, Q' x* l1 T; |' Z- w
  此时,由于王玄策旗开得胜,开始有一些印度小国家也派军支援王玄策,根据史书的记载,有一个叫章求拔国,当时是东天竺的属国,也派军队加入王玄策的联军,但是这可能只是很少的一支军队,因为当时章求拔国总共只有两千名战士;东天竺也宣布支持王玄策,加入对阿罗顺那的战争。$ b2 X, i: K( c5 \
  阿罗顺那赶紧下令国内其他地区的军队前来会合,又收罗了一些游兵散勇,然后准备杀个回头枪。此时蒋师仁正率军赶来,双方军队再度展开激战,结果这一仗,中天竺军队阵亡数千人,更糟的是,在战斗过程中,国王阿罗顺那被蒋师仁所俘虏。
% _& z) C$ i( _  哎呀,真没想到,在南亚次大陆号称最为强大的中天竺,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实在难以想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2)2 V+ [2 T- w. A
  ; T+ M+ Z) C2 `7 X2 B. N4 {
  在国王被擒之后,他的部将仍然继续抵抗,带着阿罗顺那的王妃们与王子们在乾陀卫江一带构筑防线。! @% V& }! l4 ~
  王玄策看来是铁了心要将其一网打尽,再次命令蒋师仁率吐番、泥婆罗联军强攻乾陀卫江,在渡河成功后又发动进攻,中天竺的军队在国王被俘后,士气全无,只一交锋,马上崩溃,逃的逃,散的散,结果王妃太子们都悉数被俘虏,同时被俘的还有一万二千人,联军还缴获了牛马三万多头匹。
) q% e6 p2 X& ~  整个印度半岛全部震动!6 [  y  h/ D8 @* g% U2 ]$ d' v
  东天竺国王尸鸠摩送来三万头牛马,以犒劳王玄策的军队,还时还送来弓、刀等武器;伽没路国献上了奇珍异宝,还有本国的地图,同时向王玄策请求老子的画像以及《道德经》。后来玄奘大师曾经把《道德经》一书翻译为梵文,大约是与这件事有些关联。7 O# f8 Z- }1 y. \8 L
  6 s: Z  O" P( |( F. g) @( H
  向王玄策投降的城邑与村落总计达五百八十余座!. i8 q) S; b% s( C
  这简直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王玄策在孤身一人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胆略与勇气,借来吐蕃、泥婆罗八千援兵,以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横扫中天竺,威震南亚。印度是一个诞生许多神话故事的国家,而王玄策在神话之乡,写下的这段神话,即便是后世经营印度的英国传奇英雄克莱武与哈斯丁斯,也望尘莫及。
% y' ]4 P: b+ d7 M4 R( t) d& g* w  王玄策的伟大,亦是贞观时代的伟大。" I1 h& P6 i; C, g8 ?7 K2 H; H
  时势造英雄,同时英雄亦造时势。
9 ]- Q* g$ N* ~" ^! L2 }$ r  4 S3 \0 z% p) w' A9 [
  王玄策及其使团,踏上其光荣的返回之旅,在使团中,多了一个特殊的人特,便是作为俘虏的中天竺国王阿罗顺那。
; q) u  z! ?- F" I+ c  当使团一行人抵达长安后,唐太宗大为欣喜,命令有关部门祭告宗庙,并对群臣说:“一个人如果沉溺于声色之中,便是道德败坏的根源。中天竺国王如果不是贪图诸国向我所献的贡品,又怎么会沦为阶下之囚呢?”
8 |, `4 \# C* j* G0 w& q  对于王玄策的杰出表现,唐太宗给予高度之评价,并且将他提拔为朝散大夫,官秩从正七品提为从五品。8 |1 }( l& O- o, Z7 G# H
  可惜的是,唐太宗在第二年便去世,否则以王玄策之超凡的才华,一定可以有更多用武之地,创造更伟大的勋业。
: U7 \) |' P; p8 l  $ E; Y1 }# D: q: u- T
  但是唐高宗似乎只是把王玄策当作一个平常的使节,在高宗时代,王玄策又一次出使天竺。这一次,王玄策到了中天竺的一个附属国,摩伽陀国,这里有一座大寺庙,称为摩诃菩提寺,王玄策在这里立了一块石碑。
6 M7 d2 ~% x4 B7 q  王玄策在晚年时,曾经写了一本书,叫《中天竺行纪》,这本书总共有十卷,还包括三卷图,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留下来。在俄罗斯保存有一敦煌文献,名为《圣地游记述》,残缺严重,据史学家研究,这便是《中天竺行纪》的残本,倘若有一天他的著作可以重见天日,那么我们对这位伟大的人物将会有更深更多的了解。5 r2 w$ I# g. j) v# X* a9 @& U
  王玄策在印度半岛上的伟大事业,对唐与天竺的关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贞观末到唐玄宗天宝年间,约一百年的时间里,唐帝国在天竺诸国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时,天竺五大部(东、西、南、北、中)诸国王一同遣使来朝,到唐玄宗时代,由于唐与吐蕃、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处于战争状态,南天竺国王还上表表示愿意出兵讨伐大食帝国以及吐蕃,天竺诸国对大唐的朝贡一直延续到了玄宗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帝国衰落方才中止。这段历史见证大唐的百年辉煌史,而溯其源,实为王玄策横扫中天竺之功。) {8 K& C) x" X2 w, c: F
  
( t- A$ a7 T7 ^1 w* A' A  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内向的色彩,所以王玄策神话般的伟业,反倒在中国的史书中显得寂寞而冷清。这位的一位人物,无论放到哪一个国家,势必被这个国家引为骄傲,光芒四射,丰碑永矗。但是在中国,他所得到的待遇着实有些委屈,他没有张骞、班超的显赫声名,没有被很多文人骚客写入诗词文章以广为传播,甚至在民间也一直是默默无闻;但他却有张骞、班超的一样的伟大勋业,他是国家的英雄,是“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国家精神的震憾与真实的写照,“伟人”的荣誉,他当之无愧。
: ~6 s5 P9 J4 ^1 Z' @  往事越千年,在尘封的故事中,我们再用心地体会先人强健的脉膊、沸腾的热血、无畏的勇气。今天,是要还历史人物予公正的时候,将其所创造的奇迹,从历中的泥沙中捞出来,巍然挺立在史册之中,唤起永世之英灵,唤起开拓万古、推倒一世之雄心壮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3)
2 l6 H0 ]$ k  a2 k1 l4 d. k: A9 J  
3 Q$ W+ X3 p$ X; k5 O$ @2 l' J. {  三、三箭定天山:铁勒九姓之变0 g4 J, |$ T! @6 u+ J7 E, ~
  
% v, N8 a1 N5 b4 q9 ^  弃宗弄赞帮助王玄策大破中天竺,是吐蕃与唐友好关系的写照。7 Z5 X: d3 q& ?& E1 `' z
  649年,唐太宗去世,唐高宗封弃宗弄赞为西海郡王、驸马都尉。弃宗弄赞是自从娶了文成公主之后,对唐皇室一直非常忠心,他写信给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我将勒兵赴国,为天子除掉他。”弃宗弄赞确实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主,他不仅促进吐蕃与大唐的和平关系,而且通过与大唐文化交流,使得吐蕃的文化科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向唐高宗请求派工匠赴吐蕃,其中包括酿酒师、碾工、造纸、制墨的工匠等等,积极吸收中原文明,使得吐蕃在经济、技术上有长足的进步。
  _! \& @6 z9 B  在唐太宗去世后一年,即650年,弃宗弄赞去世,但是吐蕃并没有因为弃宗弄赞的去世而走向衰落。
: D+ d. X% m  e* s9 N  吐蕃的赞普由弃宗弄赞的孙子芒松芒赞所继承,此时芒松芒赞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所以实际掌权者为宰相禄东赞。禄东赞在前文曾有说过,这是吐蕃极为杰出的人才,吐蕃的强大,禄东赞实有莫大之功劳。此后一段时间,唐与吐蕃仍然维持着和平的局面。8 @& l9 i. s5 s
  
# j: Z- ], f) o5 ]+ Y1 L5 u3 J  七世纪五十年代,唐政府频频对西北用兵,先后于651年、656年、657年三次西征西突厥,终于生擒阿史那贺鲁,降服西突厥;661年设八都督府,大唐势力直达波斯,威震中亚。% m- x1 Z# Q# P& t8 z
  先秦名学家惠施曾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0 Z. V. j% ~! A2 }) e% ~  当日在中天时,其下沉之因素也悄悄地积累。
' q: p* c6 B  Z  M  过速的扩张,埋下不稳定的种子。
; y0 w3 @: x% @8 U! H+ u  0 k: }+ H5 B- b! _3 |( l# h: [
  659年(高宗显庆四年),铁勒族思结部落(铁勒族分布极广,在北亚及中亚均有分布,此处叛变的应是西域的思结部落)率先叛变。思结的大首领都曼,秘密联系了西域的疏勒、朱俱波、谒般陀等国,一同起兵,攻打于阗国。
* ]1 Y6 ?4 @% x) |+ _  唐朝廷对此相当重视,派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全权负责。苏定方统率大军抵达业叶水,离思结部落大本营马头川有三百里的距离。' E4 D" l1 @9 }& {% ^
  苏定方依然采用其破西突厥时的战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出击,攻其无备,他精挑三千名骑兵为先锋,以超强度的行军速度,一昼夜行进三百里,于次日凌晨抵达思结大军驻守的城池之下。在三千骑兵出发的同时,一万名步兵作为后续部队也即刻开拔启程。4 |$ A9 R# |* `8 |% x" |. U
  叛军首领都曼对苏定方的快速反应部队的神速进军大为吃惊,想趁其远道劳顿而先发制人,便开城门迎战,结果两军在城外大战一番,结果行进一昼夜的大唐骑兵仍然击败了都曼的骑兵。都曼赶紧退回城内,据城自守。
. w/ r) |* i* q* |: O  唐军后援部队陆续赶到,将敌城团团围困,苏定方派人进城去与都曼谈判,表示只要都曼投降,可以确保其性命无虞。都曼考虑了半天,苏定方用兵如神,令他大开眼界,想要反败为胜也是不太可能,便同意向苏定方投降。
8 X, D- `' e& b5 \# ~1 l/ {% A  ' N% O. _( @' G! x
  这场叛乱,由于苏定方处理有方,很快便得以平息。但是受到西域铁勒族思结部落叛变的影响,在北方的多个铁勒部落也相续爆发反叛,包括北方思结部落(卢山都督府)、拔野古部落(幽陵都督府)、仆骨部落(金微都督府)、同罗部落(龟林都护府)等共同起兵反唐。; H3 w& y& a! x7 i
  660年,唐帝国任命左武卫大将军郑元泰率军讨伐这四个反叛的部落,这次战争的经过,史书记载非常简略,只说到郑元泰与铁勒四部落会战三次,三战三捷,杀其酋长,追击一百余里,然后班师回朝。
+ p' H) Q3 R. h3 H4 j  很显然,这次大唐对铁勒叛变的四部落的打击是很不彻底的。虽然四部落受到重创,但是叛变仍在继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4)! Z$ o% V: S0 ~! M
  
2 R! ?) J8 i& b9 y! I: u0 c  第二年(661年),铁勒族中最强大的回纥部落(翰海都督府)大首领婆闰去世。婆闰是苏定方西征阿史那贺鲁时的副帅,无疑他与大唐的关系相当的友好。婆闰去世后,其侄儿比粟毒当上回纥大首领,他与婆闰所持的立场完全不同,回纥走上与大唐帝国对抗的道路。1 E* v1 R  X1 v; _1 _$ @$ m* r
  比粟毒暗中串通同罗部落以及仆固部落,共同发兵,南下侵犯大唐本土。9 H2 Q; C6 D. n$ O, z
    C+ N. h& B9 C8 z
  唐高宗此时才幡然省悟,这十二年来,他东征西讨,使帝国声威远扬,然而危机却发生在北方。这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正是帝国的东征西讨,给北方的铁勒诸部落有机可乘。. z0 s$ H0 F- N1 J- P* g! \$ M
  在去年远征铁勒四部落中三战三捷的左武卫大将军郑元泰仍然被指定为远征的统帅,他出任铁勒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刘审礼、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为副帅;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屯卫将军孙仁师为其副手。* |) t4 {7 `8 p# S( k0 C) k; S
  唐帝国北征的消息一传出,铁勒诸部落大为惊骇。包括回纥、仆骨、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拔悉密、多滥葛在内的九大部落,即铁勒九姓,全部叛反,齐心协力,对抗大唐远征军,共纠集了十余万的兵力,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J$ F0 O0 c( |" ^, k
  662年(唐高宗龙朔二年)三月,远征军进抵天山(此天山非西北之天山,乃是现蒙古杭爱山),铁勒九部十万大军严阵以待,准备与唐军一决死战。
: N' J: {+ [$ k% m5 \  ; o* v2 ^( m: @" `5 Q
  北方在三月和风中洋溢着晚春的气息,此时天山脚下已是绿草茵茵,天上白云飘飘,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是个好季节,可是对于铁勒九姓的骑兵们,这是个灾难的季节。8 E$ B3 ?  h" [( y
  看来铁勒人还是采取比较传统的作战方式,他们派出几十名勇士,前来叫阵,向唐军挑战,这种挑战的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也经常使用,挑战胜利的一方,在士气、心理上将会有压倒性的优势。$ j4 |0 t+ Y9 t) `, k
  敌人前来叫阵,倘若不应战,岂不是灭了自己的威风,长了他人的士气么?远征军副统帅薛仁贵浑身是胆、智勇双全,他一拍大腿道:“来得好,老子正好去会会他们。”说罢拉来自己的战马,将箭袋往马背上一搭,翻身上马,奔出营外。9 {+ ]' a7 L+ P
  铁勒勇士这次将看到真正的高手。
& |' W9 Z. G3 c0 G# U, m  
- n# b3 A6 A" p# G( J  在大军出发之前,唐高宗在内殿盛情宴请了薛仁贵等将领一行人,酒过三巡,唐高宗兴致很高,对薛仁贵说:“爱卿你箭法高超,我听说古代善射者曾经射穿七层坚甲,你就试试吧,看能不能射穿五层。”
- e' ^8 L% n" j1 `  唐高宗所说的古代善射者,是春秋时期楚国最出色的两位射手,潘党与养由基,在晋楚鄢陵之战前,潘党与养由基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潘党先出手,射穿七层坚甲,养由基沉着冷静,也同一箭洞穿七层坚甲,虽然两人在这次比赛中平分秋色,但是养由基的知名度要比潘党林大得多,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神箭手的代名词,可称之为箭神。中国人有迷信古人的传统,所以唐高宗知道薛仁贵骁勇,却总以为赶不上古代名将养由基,故而说出来的话,未免伤着了薛仁贵的自尊心。
; X) m; ]& E% V- Y' c' v# F2 @& M2 \  薛仁贵二话没说,他操起一把强弓,唐高宗命人挂着七层铠甲作为箭靶子,薛仁贵搭箭上弓,“嗖——”的一箭,箭从第一层铠甲入,从第七层铠甲出。“好箭法,好神力!”在座各位一片喝采。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怎见得今天不如古人呢?薛仁贵向唐高宗证明,养由基也是人,不是神,他薛仁贵也是可以超越前人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5); Y  _# ^7 b3 A
  9 _7 N  V9 h% C0 B( |, [
  回过头来说薛仁贵在面对铁勒数十名勇士的挑战时,他翻身上马,驰出军营外,与铁勒勇士交手。薛仁贵所使用的强弓,射程远,加上薛仁贵天生神力,具有一箭射穿七层铠甲的实力,于是他拉箭瞄准其中一名铁勒勇士,“嗖——”的一箭,不颇不倚,正中其胸,铁勒勇士当即落马身亡。) A; N2 {4 L4 T/ a
  铁勒勇士们目瞪口呆,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第二支箭又飞袭过来,第二名勇士倒下;紧接着,又是一支箭,速度太快,力道太强,铁勒勇士刚想躲避时,无奈箭速太快了,又是一箭贯穿胸背。
# Q  d9 ^, y7 J7 d  连续三箭,射杀三名铁勒勇士!太令人不可思议了,铁勒勇士们惊呆了。在拜服强者的时代,铁勒其余勇士不由得翻身下拜,向薛仁贵请降。% B' b) V, j" O' u7 P
  但是薛仁贵所作所为,实在有失一名武士之风范,在数十名铁勒勇士投降后,薛仁贵竟然下令全体坑杀。
0 Q& t( F0 e% ]! J  铁勒各部派出的勇士挑战团被薛仁贵射死三人,其余坑杀,这对铁勒人来说,真是当头一棒,士气为之一馁。铁勒各部,有的退入天山,凭借天山天险据守,有的则向北撤退,度过大漠。
% m- U3 u. M8 I) Q# x% K- H  
+ Y$ H/ t6 W5 V# O: @! \$ H  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薛仁贵统率,追击北度大漠的铁勒兵团;另一路由统帅郑元泰指挥,围攻据守天山各部。# k% }. K( k" y9 l
  薛仁贵越过沙漠,与铁勒诸军相遇,在漠北打了一战,大破铁勒部落联军,生擒铁勒诸部落的叶护三人。不过薛仁贵大军的军纪都是十分糟糕,所到之处,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并有强行掠夺铁勒族的女子,实在是有盗贼土匪之风气。虽然史书中并没有写明铁勒族九大部落为什么要反唐,但估计是受唐的压迫挺厉害的。得胜之后的薛仁贵班师,他似乎并没有与统帅郑仁泰会合,而是自行返回唐帝国了。
8 n  |7 M9 I$ D/ Y  薛仁贵在此役中以勇猛震憾了铁勒诸部,作为薛仁贵的手下,士兵们也情绪激昂,于是编了一首赞美薛仁贵的歌,歌中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真是豪气冲天。不过“三箭定天山”的神话,并不能阻止郑仁泰大军的厄运。1 f4 ^4 i2 L/ \$ [7 C, P
  ) c  @# m$ ?" s( Z
  铁勒的思结部落、多滥葛部落则退保天山,郑仁泰率军挺进。在其余部落已经退回沙漠以北的情况下,思结部落与多滥葛部落势单力孤,自忖不是郑仁泰大军的对手,就向郑仁泰请降。但是郑仁泰却乘此时机,纵兵大肆屠杀,将两部落居民家中的财物抢掠一空。
* A* C3 P9 I: w  思结部落、多滥葛部落的残部撤向沙漠地带,与其他部落会合。郑仁泰派将军杨志率军追赶,结果铁勒诸部反戈一击,击败了杨志的追兵。; m  k9 j) M( o4 u7 c5 b( x* W
  此时郑仁泰从侦骑的报告中,得知铁勒诸部的辎重补给部队就是附近,他听罢大喜,忙亲点轻骑兵一万四千人,火速出击,进入荒漠地带,但是在穿越荒漠之后,直到仙萼河,也没有找到铁勒诸部的辎重补给部队的踪影。此时郑仁泰部所携带的粮食已经快吃完了,不得已下令放弃追击,但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雪,把大军困住了,影响了大军的行进速度,结果粮食很快吃完了,只好宰杀马匹为食,但是在荒漠地带,宰杀马匹无异于饮鸩止渴,使得行军速度更慢,郑仁泰只好下令把身上沉重的盔甲也丢弃,最后把武器也丢弃,但是暴风雪却使得人马相续冻死,最后马也吃光了,士兵们为了生存,竟然开始吃人肉,把死者的肉切下来下腹。一万四千人中,生还者仅有八百人!, w3 o) z3 f7 {7 Q- W- b5 h
  唉,郑仁泰啊,亏得姓名中还有一个“仁”字,其实唐军本来可以大获全胜,只因郑仁泰贪财,使得本来降局已定的铁勒人不得不继续抵抗,而他为了抢夺更多的财富,终于把一万多战士送进地狱之门,可是作为统帅的郑仁泰当然没饿死。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6)
4 _/ P# v) S- X6 a- d* A- d. c  7 x) o: a7 U$ ]0 Y: ?; t
  此次北伐,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目的,而且郑仁泰损失惨重,一万三千多人死于非命。愤怒的司宪大夫杨德裔上书弹劾郑仁泰与薛仁贵:“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仁贵于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并请付法司推科。”& r' w6 x; i6 P* t
  郑仁泰与薛仁贵军纪的败坏,并不是特殊的现象,在660年时,便发生苏定方军队在百济的抢掠事件,这些军纪败坏背后,原因正是前面分析的,大唐政府在660年时,在军队制度上的重大变更,士兵得不到应有的奖赏,所以前方将领为了鼓舞士气,不得不采取从敌方进行掠夺的方法,所以对朝廷来说,对这种现象也是很难追究。! Z+ j9 V$ w# M# g
  唐高宗下诏,对郑仁泰与薛仁贵,以功抵罪,不予追究。# K2 W6 e1 d) Y7 R+ s( v6 |( ]$ L
  
& G; I$ H9 N3 t, I; v" s  n" O  自唐高宗上任以来,唐军所向无敌,所以在对待唐军将领上,他的态度是处罚的尺度很宽松,这进一步加据了唐军将领的骄横与贪婪,这些将领中又有一些人,根本也不把士兵的生命当作一回事,象郑仁泰就是这样的人。
% v) j( v& u' g- o3 ~  662年铁勒九姓的大反叛,对唐帝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经历高速扩张之后,唐帝国已经接近张力的极限。同时,无敌的大唐兵团暴露出一个致命的弱点:军队纪律正在恶化之中。从660年苏定方大军掠夺百济,到662年铁勒九姓之变中,郑元泰与薛仁贵兵团均发生同样的劫掠事件,使得征服区的兵变不断产生。其中的原因在前文中有过分析,乃是唐军制度上的重大变化,军队腐败的背景极为复杂,究其最本质原因,乃是朝廷的原因,一是朝廷对唐军将领胡作非为采取一种默认的态度,另一方面,朝廷在对待士兵上,也极为苛刻(参见前文引用的刘仁轨664年的上书)。
8 ]/ U8 F( k" {7 P" N. F9 w& I& N  : Z) L4 a) H" ]8 U) A; A
  郑仁泰没有完成平定铁勒九姓的使命,唐高宗将此重任交给了蕃将契苾何力。
$ m* A* Q1 L2 r# |$ m  契苾何力其实也是铁勒人,属于契苾部落(铁勒九姓之一),但是他对大唐王室忠心耿耿,而且他还有郑仁泰所欠缺的一面:廉洁。5 S# C$ w$ |9 F4 r
  唐高宗大胆使用契苾何力担任铁勒道安抚使,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决策。因为郑仁泰与薛仁贵的所作所为,只能使对抗的形势更加恶化,因为连投降都变得不容易,投降后还会被坑杀,被袭击,谁还敢投降啊。而契苾何力本身就是投降大唐帝国的铁勒降将,他的到来马上给铁勒人传递了一个信息:谁说大唐帝国不会接受降者,我不就是铁勒的降将吗?大唐皇帝不是对我非常信任吗?还派我来作为安抚使。; w; b+ g* X! B6 Y( S$ B$ F0 p
  这是个信号,表明铁勒族在大唐帝国之下,也是同样可以受到重用,这可以说大大减轻了铁勒人心中的恐惧。他们对契苾何力的到来表示欢迎。
) e7 ~$ x9 [' k2 A, y  契苾何力亲率五百名精兵,勇闯铁勒族的营帐,召见了铁勒九姓的贵族,表明立场:“大唐朝廷知道你们都是被胁迫才叛反的,要我赦免你们的罪行,罪止酋长,如果你们将酋长们擒来,那么大唐军队将立马返回。
' i2 ]% g! H* O0 s  于是铁勒贵族纷起响应,将叶护、设、特勒等二百余名首领抓起来,交给契苾何力,契苾何力立即诛杀,这场声势浩大的铁勒九姓的叛乱,最终平定。
% ^. B9 K2 b4 I% a  7 b( ]- g* H6 C+ |
  然而,这次铁勒九姓的叛乱,只是一次预演,一场更大规模的叛变,正在悄悄地聚积着能量。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7)3 f: F  W( P5 F9 H7 B- Q1 [3 L
  
( I' ]9 O0 e( g  四、兵败大非川' W0 b' `$ [4 c) x4 @4 p6 y# f
  . O: W, k4 \& P9 n
  在铁勒叛乱发生的这一年,即662年,西域也发生严重的叛乱,这次叛乱对大唐帝国的影响更为深远。
" e. _- z& W+ _  @  首先是龟兹的叛乱。2 K, j2 V  d4 @& v9 p3 i# \- R1 l
  对于唐帝国而言,龟兹只是一个小国,叛乱并不难镇压。唐王朝派行军总管苏海政前往讨伐,同时命西突厥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二人率本部人马前往支援。4 U/ Z7 Z& _+ j: n+ [
  龟兹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但是却引发了一个极为严重的事件。/ b8 U) S6 I- I$ L" _
  & b" C/ U  ?" d9 F$ @% n( d
  在苏定方西征击败西突厥的阿史那贺鲁之时,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两人均收降西突厥部落,立了大功。
$ c' B' Z4 D$ Y0 P- i  唐高宗将西突厥的地盘一分为二,由阿史那弥射统领西突厥的左厢五部,立为“兴昔亡可汗”;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右厢五部(五弩失毕),立为“继往绝可汗”。; k( O) w; a4 A+ |6 ?/ S+ w
  在处理西突厥问题上,唐政府犯下大错!) g2 W1 \3 C' q9 G6 m7 g. G
  这个人员的安排上为西突厥的混乱埋下伏笔,要知道阿史那弥射与阿史那步真之间有怨恨颇深,特别是阿史那步真,以前就曾陷害过阿史那弥射,杀了他弟侄二十余人,况且阿史那步真工于心计,心狠手辣。(事见前文)
. _  A7 s4 A; P- p: B! ~2 x! F  
2 g5 `1 L' u4 ?# E  在苏海政平定龟兹之乱后,狡诈的阿史那步真对苏海政说:“阿史那弥射准备造反,将军要先下手为强,把他杀了。”
7 f5 M9 S9 \9 x4 m0 p  苏海政信以为真,此时他的人马只有数千人,他心里嘀咕道:“要是阿史那弥射真的叛变,我这点人马看来得全军覆没了。”他便召集属下开会,来讨论怎么对付阿史那弥射,最后想出了一个方法。& v% z* b3 w  m/ P0 `
  快到阿史那弥射的地盘时,苏海政假称接到了皇帝的诏书,要赏赐给阿史那弥射及其部属。阿史那弥射听到之后非常高兴,赶忙率其部属前来领赏,岂料到刚一脚走入苏海政的大营内,苏海政便将营门关闭,然后埋伏在两旁的甲士们冲出来,你一刀我一斧,把阿史那弥射及其部下杀得干干净净。, b4 T& w; I) k* B/ N" O6 s1 \9 t, |( k
  这是一场大屠杀。
+ O7 `! ~  l& q5 N* I  西突厥诸部落对苏海政所导演的这场大屠杀大为震惊,都认为阿史那弥射乃是含冤而死,激愤之情泄然而出,西突厥的弓月部落率先反叛。
$ n. n5 y# f9 W6 t  " m! W4 }  f% P1 N, x5 q6 e2 Z# \
  正当此时,大唐王朝最强大的一个敌人崛起了,这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9 O8 f, m5 f5 `" F
  苏海政满手血腥,回师到了疏勒。西突厥的弓月部落自靠奋勇,为吐蕃军队引路,吐蕃军队从青藏高原上冲下来,杀入塔里木盆地,直奔苏海政的远征军。0 L. D4 c6 c* S6 _4 b
  在此之前,吐蕃都躲在高原上练内功,与大唐帝国交锋并不多,但是这个高原强国崛起速度之快,实力之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但这次吐蕃军队冲下山后,并没有与苏海政的远征军打起来,因为苏海政的远征军在征龟兹,袭杀阿史那弥射之后,已经人疲马困,战斗力锐减了,而且在人数上也比吐蕃军队要少得多。苏海政料想不是吐蕃的对手,便把大军的辎重军资统统送给吐蕃人,作为停火的条件。! r2 n- c9 z8 U/ R* O0 W
  苏海政滥杀无辜的后果,终于使西突厥叛离而去。+ p8 C8 M6 r( c/ n& I/ L( ~
  在阿史那弥射被冤杀之后不久,阿史那步真也去世,也不知是病死,还是被阿史那弥射的支持者所刺死。两位分统西突厥十箭部落的可汗先后死去,使十箭部落群龙无首,西突厥的贵族阿史那都支、李遮匐等人,收罗了西突厥的部众,出于对苏海政残杀阿史那弥射及其他部落首领的愤慨,他们最终选择了归附吐蕃。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 22: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日当中-148)
; q# U$ O* K4 k  * A: w0 l( f/ B- y) J1 d) x
  西突厥的叛变,对大唐的西域事业,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j' [. Y( \, z' v
  虽然西突厥由一个强国,降而成为吐藩的附庸,但其人多势众,势力仍不可小觑。叛变后的西突厥马上对西域的庭州发动进攻,庭州的守军人数并不多,面对来势汹汹的西突厥军队,庭州刺史来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抱着必死的决心,他说:“今日当以身报国。”冲进敌军中厮杀,最后英勇战死。+ W6 c% d/ o! [! l2 I
  西突厥的叛乱,令唐朝廷感到震惊。
# P; j& `1 p6 T' b; P$ u6 B  吐蕃在此时接受西突厥的归附,插手西域的事务,又令唐王朝深感不快。唐与吐蕃二十多年的亲密友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了。# Q' P1 [7 B6 D6 |/ H# B6 }
  但是西域问题,只是唐与吐蕃冲突的开始罢了,第二年(663年),吐谷浑问题使唐与吐蕃的矛盾迅速升级。
: `; b. W9 }; t: T  
: S  C" m3 L* X8 T5 M  吐谷浑与吐蕃都是处在青藏高原上,有边境接壤,而且在弃宗弄赞时,吐蕃便曾经把吐谷浑赶到青海湖以北的地区,所以两者土地纠纷十分大,经常发生边境军事冲突。: q) ~" r( q* i; \4 t% t
  吐谷浑是唐的属国,便将吐蕃告到唐高宗那里,请求唐王朝出兵援助;吐蕃不服,也向唐高宗告状,也请求大唐出兵援助;这可把唐高宗搞得满头金星,不知怎么办好,干脆不予受理,统统拒绝。
% b; p- i* N; Q5 M  但就在此时,吐谷浑有一位高级官员因为犯法,就逃亡到吐蕃避难,他对吐谷浑的军事防御了如指掌,便一一泄露给了吐蕃政府。吐蕃宰相禄东赞听了之后大喜,认为正可以借此时机,消灭吐谷浑,便出动大军,直扑吐谷浑。在吐谷浑叛降的官员的指引下,大破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曷钵一看抵挡不住了,干脆带着他的部众,直投奔唐王朝的凉州,同时上书皇帝,请求让吐谷浑的部众迁移到唐帝国的内地。
  L( ?: U7 }4 b1 J4 ]  唐高宗闻讯大惊,此时吐谷浑的土地,包括青海湖在内,都被吐蕃所吞并。朝廷担心吐蕃大军乘机袭击凉州,便紧急下令凉州进入戒备状态,由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总管,同时派遣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将领率军进入凉州,以防备吐蕃袭击,然后又任命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援助吐谷浑。
6 m* i- l0 c$ b% h% e  不过吐蕃并没有向凉州进军,吐蕃军队统帅、宰相禄东赞将军队驻扎在青海湖一带,然后派出使者到长安朝见皇帝,并且将战争责任推给吐谷浑。唐朝廷此时正在正集中力量解决朝鲜半岛的战争,也无意卷入两线作战,所以唐高宗只是派使者对吐蕃严加谴责。
( O, Y; G+ }; f  
3 z! E5 J# ?  v5 K  a% ~* ^  从663年到668年这几年时间,唐陆续征服百济与高丽。而与此同时,在大唐的西部,吐蕃也加速了扩张的步伐。
, W: V! G& ]4 O0 \/ Q: o  在663年,吐蕃占据吐谷浑之后, 665年,吐蕃进攻西域的于阗;加强在西域的争夺;667年,吐蕃大举进击唐王朝西部的羌人区,唐在西部羌人居住区所设置的十二个州,全部被吐蕃所击破,唐高宗被迫下令撤消这十二个州。
7 F& @# `. o4 `4 m  随着东部高丽战争的结束,唐朝廷开始要解决西部的吐蕃问题,此时的吐蕃,已经成为大唐最强劲的对手了。
$ q1 A! F6 Y8 R: G) e7 o5 X" h  670年,在大唐历史上,是转折性的一年,大唐自贞观以来战无不胜的军事神话,将在这一年被吐蕃所终结。而唐与吐蕃的全面对抗,也由是年拉开大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4-28 12:16 , Processed in 0.0606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