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推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爱在蓝天下

所谓的“诸子百家”到底是哪一百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

尚贤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以下是墨家的观念。
$ _5 h% l/ e% e6 p8 ^. E' C8 k& {0 T) D# A* q. T' K/ |* q
2 h$ x8 v: G3 }5 N/ g/ H; ]

/ n) K  v: l4 U/ e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3 I0 ~) c' |! i5 S$ l- l2 I8 B7 V: W% G* ^  M

) m0 ^6 k2 ]& t9 [: Y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 _; x) ]; L' k5 P$ b( I3 w; A
2 v6 G4 r9 A0 T& w3 O! T

* R% g" J, J4 H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0 k8 n1 G  z# _" u8 E
; E3 x" [' |, {* N& {2 T: T" E" s& N3 A# Y) y$ j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 {4 ^3 T% w/ N5 Y7 Y7 ~
6 z  F8 K! |$ e. f
0 ]8 h1 w4 q9 F! M* J# ?9 k5 F3 M6 h7 i3 g- Z% U
墨家讲求刻苦、节俭,「兼爱」比「仁爱」更难遵从,又因记载较少,所以日后发展不大。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 -----代表人物

墨子
' P9 V, [. ~: }& S# \% `
" `4 [& O4 F. S- [/ f
# ~+ |: {1 n7 R. j# {. w" B1 O, g
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鲁国人,一说宋国人。墨子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人称「布衣之士」和「贱人」。 ' E* d" V- Y' b4 J* p. q7 Z7 }/ G
; @$ D6 M- T# x. @

5 c9 {& x3 L8 X  D( F0 s) z- I' i! B  ], u
他曾为宋国大夫,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师从史角之后,传其清庙之法;又学於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明於《诗》、《书》、《春秋》,因不满儒家礼乐烦苛,於是弃周道而用夏政。 2 c& c0 t4 I' y4 |  d" L% D

' O8 P& {5 }$ V! _
6 m$ q( j4 X' ]& ^4 K: _
' A1 O5 R4 V) L7 B$ `( O宣扬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爱为核心。其为人「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为宣扬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生徒,寻常亲从弟子数百人,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上说「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几乎「遍从人而说之」。行迹所至,东到齐,西游郑、卫,南至於楚、越。
; {+ F% D; u  I. G+ h2 ]6 l5 ~- k3 J
& ~6 g. N6 H8 k$ v: {6 R

8 x$ N! q  n2 `) B0 ]7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擅於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分别见於《荀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於》等书,其思想则主要保存在墨家后学《墨子》一书中。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6 I+ |" v! t& I7 i2 i9 g7 ]; ^. d+ s. I3 {2 K9 G! A) t

0 y6 V: Q9 s3 p1 ^- ^3 y% \, O! f- A- ~1 [7 ^
法家重视法律,反对儒家的「礼」,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件的所有权。「兴功惧暴」,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 v' e9 R* s! i" {/ p! K) X2 ]5 C+ w! C  [& a! I- a' B
/ i! f3 `2 @4 P& u) [( H/ H8 `
2 L  |2 y* }( H: w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集法家大乘,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4 ^2 C' o( b7 {7 N" j* Z( i0 Z! g/ h% ]$ f4 E

% H# M- c: G4 K& k) z; S; i) e# H
  j+ z: ?) y1 L- O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
6 K4 n4 q8 }6 s2 @
1 @9 R% t& o( q6 R$ v: x, s# A" p: n- a) U2 G

/ D0 Q" M" R! J! `韩非,姓韩名非,战国末年的韩国人,出身於贵族,为韩国的公子,生年与血亲已不可考,卒於公元前233年。韩非口吃,不善於言说,而好著书。韩非与李斯为同学,同师事於荀子。 % ~, S/ y, a, \! g* |
8 [6 h. f1 \6 J% f3 r

3 s3 L3 Q+ v  E4 J8 k# N9 d6 l- A3 R! y
韩非见当时韩国势弱,曾数谏韩王,但韩王听。韩非痛恨治国不修明法治,不实行富国强兵,而重用那些没有实际经验好发空论的人。於是他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书成后传至秦国,秦王读后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著作得到了秦始皇的称赞。
- }8 v9 x5 Z' s1 W; @  {& q5 K' y2 y
2 t# g' b8 e3 n7 s

+ l! X& o8 @" g; j0 D9 X% _秦国攻韩,韩王本来不用韩非,待秦进攻甚急,韩王於是委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了韩非很为喜悦,但亦未信用。李斯认为,韩非为韩国的公子,终为韩而不为秦,因此向秦王建议,既然不用韩非,不如诛之,以免后患。秦王以为然,下令治非。李斯则暗中差人送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怀才而不遇,终为自己的同学所杀。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鞅
" {( p, k9 e+ m. x& S7 B; R

1 U" y* \  u1 C. J+ ?+ L7 k8 h! S# }; Q) w$ w- x
/ `$ Z8 h4 z7 Z$ P) ?
商鞅(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秦孝公时封於商邑,故名商鞅,号为商君。商鞅为卫国庶出公子,故亦称为卫鞅。商鞅先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有才能而未得重用,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商鞅未被惠王纳用,待公叔痤去世后,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於是商鞅西入秦。 ) K* y& X6 {% L8 ]

% [4 Y5 t( p, t1 p  u5 p6 d2 y+ J! Z- N

5 B# v1 F) T7 X) k) n$ r- b. `/ J商鞅入秦后,秦孝公前后四次接见他。孝公不欲仁政德治的儒家之道,而信霸道,与商鞅的法家思想相合,并在秦国推行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 X6 u" ~( y1 K/ {. X  g2 ?% o; B# P) e! G0 S& o3 r- H
; P) N+ L/ Y6 G0 @( ~4 B

7 Q# F' p- W; L* G2 y+ R+ D商鞅在秦国前后实行了两次变法,比较彻底地废除了旧制度,实行了新制度,使得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战国时期第一等强国。其后,商鞅本人却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诬陷,被处以车裂极刑。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

名家是以提倡循名责实为学说的流派,提倡「正名实」,正是「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战国期间,局势动荡、混乱。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强调事物应该「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
9 }; K( c& Z  A' M" Z* }( u/ n: A. |% M. |" W- M! S9 `
% ~  P) a6 o! ^9 ~7 v8 v" X" m

; u% D' i* ~- \名家注重辩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逻辑学。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於「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而辩的内容,又多半是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因此,名家的理论在中国五千年来的学术沿传里,一直被冠上一个「诡辩」的恶名。
& G. }, m( l! ]9 _  [2 Z! C' Y. h, X) q

6 R! i" a& e( }# J2 G+ k3 e9 c  X) ~5 b& I9 F. h  w7 A
名家的没落,除了因为不受上位者的支持之外,也因为弟子们并无能出前人的创新主张。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 ------代表人物

公孙龙 ( Y+ G+ \; X! Z5 ^, H! `
5 r' f9 s, H) J0 c

$ s8 D" {8 M! H, |+ I" ?
8 ]' D  B' Z7 z+ b4 r4 F公孙龙,赵国人,或曰魏人,有传字子秉。约生於周显四十四年,死於周惠公六年,生平与庄子、惠施、孟子、邹衍同时。公孙龙因为是「专决於名」,执名为实,他的辩论主要是语言的自身所展开,离开了具体、经验的事物辩论。
2 [- j5 C5 D3 Q2 W
, z/ N# q* H4 G( c+ q3 w4 @& {  N( G& K* e8 [. s; N. z7 Q5 _

) }5 ~0 r4 y' l6 d* [公孙龙善为同异之辩,达巅峰的境界,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10: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惠施
7 u" @1 T3 s( u& Z6 k, m
: a7 D& H6 B5 W; H5 q5 y
1 r: Q+ L( V' N$ `3 O9 J; ]7 ?0 \8 g2 b! U7 A, Q& ^
惠施,生於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80年),传卒於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宋国著名学者,名家鼻祖,与庄子为友,曾做过魏(梁惠王)的相国;后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遭到失败,被张仪驱逐。
6 I% ^6 C7 C( u$ w2 _
- u# u$ {0 ]/ X5 s) e
( ~, L  n7 K! N8 j9 I: A# O8 i' N/ Q$ I  b+ g) C# [  N6 p' B
惠施才思敏捷,博学善辩,长於雄辩与逻辑推理,曾与桓团、公孙龙等辩者掀起了名辩的高潮,故有「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医针推网

GMT+8, 2025-5-2 03:20 , Processed in 0.02959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