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5 19: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卷 ! q C1 e9 h& }
81.声战 |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① * z2 U8 p5 B% E! y( N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拒,步使其弟蓝将精兵二万守西安②,诸郡太守合万余人守临淄③,相去四十余里。弇进兵画中④,居二城之间。弇视西安城小而坚,且蓝兵又精;临淄虽大而易攻,乃敕诸将会,俟五日攻西安。蓝闻之,日夜为备。至期,弇敕诸将夜半皆蓐食⑤,会明至临淄。护军荀梁等争之,以为宜速攻西安。弇曰:“〔不然〕。西安闻吾欲攻之,日夜备守;临淄出其不意,至必惊扰,攻之则一日可拔。拔临淄则西安孤,张蓝与步隔绝,必复亡去,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若〔先〕攻西安,不卒⑥下,顿兵坚城,死伤必多。纵能拔之,蓝帅兵奔还临淄,并兵合势,观人虚实,吾深入敌地,后无转输⑦,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之言,未见其宜。”遂攻临淄,半日拔之,入据其城。张蓝闻之,果将兵亡去。⑧
, W3 ~1 u) l! D. F% P \ 【注释】
: {3 i4 _5 n) F ①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 E& g# y$ Y6 i& t) a; J ②西安:县名。故址在今山东桓台东。
5 h3 r- z3 O, m0 Z+ q7 C8 f ③临淄:县名。故址在今山东临淄北。 ; P6 K) o+ ~8 [5 N9 P
④画中:邑名。东汉时又称“棘里亭”,位于今山东临淄西。
' c3 Z. j" b0 t ⑤蓐食:据《方言》云:“蓐,厚也。”蓐食,谓丰厚饮食。这里指战前令士卒饱餐。 & @) m3 l! \7 C3 w
⑥卒(cù):同“猝”,谓突然、急促,引申为马上、立即之意。 ' k E5 C" Q, {6 D5 d, n# R" g6 f
⑦转输:谓转运输送物资。这里指后勤供应。
& h. }; T/ \/ h ⑧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耿弇传》。; |( b; g" p: F/ E1 |
|
# ^ | m; T1 L2 v8 j1 a
; D% a1 ^, ~2 B0 |6 t+ u+ `! u82.和战 |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①
* l6 U0 V! A- r X0 z0 F# Q5 R% ]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②,欲以二万人击嶢关②,张良④曰:“秦兵尚强,未可轻。闻其将多屠、贾子⑤,易以利动。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⑥〔具食〕,且日益张旗帜为疑兵,而使郦生〔持重宝啖秦将⑦。〕”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⑧〕,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懈怠击之。”沛公乃引兵出击秦军,大破之。⑨
* I, o7 [1 p: c) ^3 p* q 【注释】
$ L, B7 F0 B7 C ①无约而请和者,谋也: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
' s- l" n- [# n$ F- N& a. c ②武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南东南。 ' n/ i& W+ [8 d" ~* t0 `
③嶢关:关隘名,故址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因临嶢山而得名。自古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道。 3 X- D5 X. v( l' k' {. U
④张良:西汉开国功臣。字子房。先世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曾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他聚众归附刘邦。其后,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多所献策,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建立后,封留侯。
) a( b# Z; H- g' z ⑤屠、贾子:即屠夫、商人子弟。贾(gǔ),古指设肆售货的商人,亦称“坐商”。
. R4 W& B. g4 b8 L ⑥五万人: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万人”,今据史校改。 % g/ p% P+ b8 t- |
⑦持重宝啖秦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陆贾”,今据史校改。啖(dàn),引诱,利诱。 8 Z6 t) Y' K0 E! C+ |; `% H
⑧咸阳:秦朝都城。位于今陕西咸阳东北。 9 e% g( Q0 q" B
⑨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又见《汉书·张良传》。
; h2 L3 S" ~# D& e2 Z3 j8 R% u | # l$ g1 R7 P& ^0 U: c
1 D I$ h* s, l7 ]# U8 x7 Q6 t/ Q. S
83.受战 |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其利。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① 3 C+ x1 V i- Y0 y" ]
《北史》:魏普泰元年,高欢讨并州刺史②尔朱兆③。孝武帝永熙元年春,拔邺④。尔朱光⑤自长安,兆自并州⑥,度律⑦自洛阳,仲远⑧自东郡⑨,同会于邺,众二十万,挟洹水⑩而军。欢出顿紫陌⑾,马不满二千⑿,步不满三万,〔众寡不敌〕。乃于韩陵⒀为圆阵,连牛驴以塞归路。〔于是〕将士皆为死志,选精锐步骑从中出,四面击之,大破兆等。⒁
0 s& W% \! ]1 y1 Z0 N3 z F 【注释】
; g& y$ r. S& B: K/ a ①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语出《司马法·用众第五》。但“受敌”原文作“受裹”,义同不改。
) H6 B2 x. }. q ②并州刺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信都校尉”,今据史校改。
1 x* b: U2 V. Y2 |; Y e u ③尔朱兆:鲜卑族。北魏秀容部落首领尔朱荣从子,曾任平远将军。荣死后,他据晋阳叛魏进攻洛阳,俘虏了孝庄帝元子攸。后为高欢击败自杀。
0 ^5 {9 M; U) ?1 W ④邺:即邺城。故址在今河南安阳。 - m, x p! z3 G [% o2 P; T C- Y
⑤尔朱光:即尔朱天光,尔朱荣从祖兄之子,官至左卫将军。后在攻邺作战中被高欢执杀。 3 o5 R3 X2 v; p6 I, {0 x/ R6 B) X
⑥并州:州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 p2 l/ w8 \5 h ^) g% ?! ^5 G
⑦度律:即尔朱度律,尔朱荣从父之弟。高欢率军进攻尔朱兆时,他虽引兵赴援,但因与尔朱兆有矛盾,故不战先退,为高欢所追杀。
0 K3 S0 N, ?, {1 M. `- W ⑧仲远:即尔朱仲远,尔朱荣的从弟。在其配合尔朱兆进攻高欢作战中,为欢击败,逃往南朝梁,死于江南。
3 I# u& _8 |3 j3 i! C u ⑨东郡: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 h, q9 I$ l) |8 T
⑩洹水:亦称“安阳河”,源于今河南林县北,东向流经安阳。
+ _4 O! s( r- W5 g ⑾紫陌:地名。原名“祭陌”。故址在今河南临漳西。
0 w/ u6 t) o" ^. q0 C ⑿二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千”,今据史校改。
& {" P- C+ L4 H; g: u7 | ⒀韩陵:即韩陵山,位于今河南安阳东北。
% E. l$ b& C2 O. |! e7 h ⒁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上》。 ) t* J. d$ g7 x8 z4 `# l
9 @) u" B+ g% p% H7 b
|
% Q8 e4 q% T: C2 S$ q5 P1 M# E U: D; A, z) W! }2 {, S' k( Q6 f
84.降战 |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裨①,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法曰:“受降如受敌。”② ' R, d# ?4 K; R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绣〕既而悔恨复叛,袭击曹操军,杀曹操长子昂③、〔弟子安民〕,操中流矢,师还舞阴④。绣将骑来〔抄〕,操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 ' S" o( M3 \7 M/ a0 U
操谓诸将曰:“吾降⑤绣,失在不便取〔其〕质,以致如此。〔吾知所以败〕。诸将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类。”⑥ . U" D* o0 K6 I+ v& e# j
【注释】
- e# Z d' q( A7 f# z$ J ①偏裨:指偏将、裨将,皆为副将。 # m0 W( k6 [+ x
②受降如受敌:语出《旧唐书·裴行俭传》。
+ w+ o) R, M/ R6 H, i- f ③长子昂:马本及各本皆作“长吏及子昂”,但史无“长吏”之说,故改。 [/ e% o: O: Y, w+ W6 i' t! F
④舞阴:县名。故址在今河南泌阳北。 ! Y! {7 Z. p3 d+ R9 S6 I" c
⑤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强”,今据史校改。 9 ?' M: O1 z3 z5 S3 f/ [5 [
⑥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S6 c/ C f4 | `
|
; b5 u2 k" i# s, a ( n2 u f5 k9 [0 U" x4 m) _2 V
85.天战 |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①,非孤虚向背②也。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③
, {& H0 w2 z, o, p! Q; w* \6 B V' t 东齐④后主纬隆化元年,擢用邪佞,陆令萱⑤、和士开⑥、高阿那肱⑦、穆提婆⑧、韩长鸾⑨等宰制天下,陈德信⑩、邓长颙、何洪珍⑾参预机权。各领亲党,升擢非次,官由财进,狱以赂成,乱政害人,使旱蝗、水潦、寇盗并起;又猜嫌诸王,皆无罪受损,丞相斛律光及弟荆山公羡,并无罪受诛。渐见伏弱之萌,俄观土崩之势。周武帝乘此一举而灭之。⑿
( M7 f; |' Y/ d 【注释】
. [( q1 a' u3 g- @4 R# K ①天时:中国古代著作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其含义可因不同著作而各不相同。有指自然变化的时序;有指节气、气候、阴阳寒暑变化的;有指天命的;有指天灾的,等等。本篇这里是指敌国因天灾人祸而造成的为我所乘的时机。 # M/ u# v! T4 Q: h* P6 U
②孤虚向背:语见唐李筌《太白阴经·人谋上·天无阴阳篇》但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孤虚向于”,故改。孤虚,是古代一种占卜推算日时的迷信,即以天干为日,地支为辰,日辰不全为孤虚,又称“空亡”。如占卜时得孤虚日,则认为不吉利,主事将不成。
, N5 b9 V! P, n y/ a: ~! u ③顺天时而制征讨:语出《贞观政要·畋猎第三十八》,但原文为:“顺天道以杀伐”;又见于宋张预《注孙子·计篇》。
7 w9 [' u, k' G7 m2 J% E ④东齐: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因其地理位置在北周之东,故又称“东齐”。
9 D5 e9 Z/ S4 H" J5 g ⑤陆令萱:北齐天统年间(公元565—575年)左丞相穆提婆之母。因她为齐后主高纬的乳母而得胡太后昵爱,封为郡君,号称“太姬”。自此独擅威福于宫中,并伙同其子等奸臣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聚敛无厌,致使朝政日非,民怨沸腾。 ( u$ c6 d1 ~# w
⑥和士开:齐后主时官至尚书令,封淮阳王。
0 d/ l T' M/ i: w- P ⑦高阿那肱:齐后主时官至右丞相,封淮阴王。
: O, b4 R3 Y. L4 C+ I) V: I/ F ⑧穆提婆:陆令萱之子,本姓骆,因母为齐后主乳母而得宠于皇后穆昭仪,奏引入侍,并赐穆姓,拜官左丞相。
/ W0 R; i+ V" Z) B7 c ⑨韩长鸾:齐后主时官至领军大将军,与高阿那肱、穆提婆均为后主宠幸,时号称“三贵”。
2 N; z C: |3 |* L5 e6 e ⑩陈德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陈德言”,今据史校改。陈等以下三人事迹史无记载。 4 F0 m; l. {! O) `3 P, F
⑾何洪珍: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何洪玠”,今据史校改。
* m6 H1 h7 s4 d& x/ z* p ⑿本篇史例出自《北史·齐本纪下》。
: O1 `1 z* E+ C, T. { |
" E/ Y9 f4 Y# {4 {
9 A6 V5 e8 @; G6 o3 p9 y! E86.人战 | 凡战,所谓人者①,推人士②而破妖祥③也。行军之际,或枭④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法曰:“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 8 }" V6 `/ L. t u, ~
唐武德六年,辅公祏⑥反,诏赵郡王李孝恭⑦等讨之。将发,与将士宴集,命取水,水〔忽〕变为血,在座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毋疑,诸君,此〔杯中血〕乃公祏授首⑧之征也。”遂饮而尽之,众为安。先是,贼将拒险邀战,孝恭坚壁不出,以奇兵绝其粮道,贼饥,夜薄李孝恭,孝恭坚卧不动。明日,以羸兵扣贼营挑战,别选骑阵以待。俄而羸兵却,贼追北且嚣,遇祖尚⑨,薄战遂败。赵郡王乘胜破其别阵,辅公祏穷走,追骑生擒之,〔江南悉平〕。⑩
, N6 [; D0 X% d+ J( z6 n 【注释】 e9 z! i6 G$ [8 P/ {+ `
①所谓人者:此为《人战》篇解题起句。人者,马本及汪本作“夭士者”,唐本作“妖事者”。从前后文义看,皆误。唯作“人者”,才能构成本篇解题立意的正确起句。故据清咸丰本《百战奇略·人战》校改。 ( @' c+ ^; q1 r7 \9 `5 e
②推人士:谓推举堪当任事的人。人士,唐本作“人事”,亦通。 0 o3 u+ n; }% A# \, V' |
③妖祥:本谓吉凶的征兆,这里指妖灾怪异等不吉利现象。 * D' A# G4 @5 n _" k6 m
④枭(xiāo):鸟名。亦作“鸮”,俗称猫头鹰。旧传枭食其母,故常以喻恶人或不祥之兆。 & S# q5 A! x* }7 L6 W
⑤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祥,马本及各本皆作“邪”,今据原书校改。
0 ]% `; h# M, M) ~! \9 ?$ V) W ⑥辅公祏:本为隋末江淮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唐朝建立后,与杜伏威一道降唐,受任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后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反唐,国号曰宋。武德六年(公元623年)被唐军镇压。
4 b# {% u+ K U. Z: h( y7 C( z# ` ⑦李孝恭:唐高祖李渊从父兄之子。因辅佐李渊父子定天下有功,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赵郡王,贞观初改封河间王,官至礼部尚书。
; m0 k) M5 P- n v4 c5 e ⑧授首:谓被杀。 b; I: x3 B* W- ]3 b0 @5 M
⑨祖尚:即卢祖尚,字季良。隋末据扬州起兵称刺史,后归附唐朝,任交州刺史。 4 Y$ _2 S; p+ ?- o6 b" M8 t* a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孝恭传》;又见《新唐书·李孝恭传》。
4 Z/ \* l6 y" k0 c | 4 W2 Q' J" o9 B+ s! E
- X* f$ C2 ]! Y9 _2 Z, _$ x87.难战 |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①
" w4 Y/ J5 r! e v' n( X 魏曹操征孙权还,〔使〕张辽、乐进②、李典③将七千④余人屯合肥⑤。操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书,题⑥其函曰:“敌至乃发。”俄而,权帅众围合肥,乃发此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护军勿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此,破我必矣。是以指教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胜负之机,在此一举,诸君何疑?”李典意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享士,明日大战。平旦,辽披甲出战,先登陷阵,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击突至权麾下。 & }: ]& t; L3 J6 K- a
权大惊,众不知所以,走登高〔冢〕。权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兵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解,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呼号曰:“将军岂舍我耶?”辽复还入围,拔出余众,权军无敢当者。自旦至日中,吴人夺气,辽〔还〕修守备,众心乃安⑦,〔诸将〕悦服。权守合肥旬日,城不得拔,乃退。辽率诸将追击,几复获权。⑧
( f* s: w4 R* n( n( m: u 【注释】 : C, U' ?# J4 b9 g6 n r7 |
①见危难,毋忘其众:语出《司马法·定爵第三》。 / `2 |8 N; t, ]+ Y; A
②乐进: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南)人,字文谦。有胆略,从曹操征伐,屡建战功。官至右将军,封广昌亭侯。 ; ?2 ?2 Q7 ~& k* d
③李典:山阳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人,字曼成。从曹操征伐,战绩颇著,官至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 ^1 l5 I- F) Q ④七千:马本及汪本皆作“七十”,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 Z4 r/ E+ p, h4 k
⑤合肥:故城在今安徽合肥西北。 6 X: R$ G. T/ Q; X C
⑥题:史籍原作“署”,《百战奇法》原作者因讳宋英宗嫌名(“曙”),引录时改“署”为“题”。
7 w% k/ p6 a4 V$ d+ q' V ⑦众心乃安:马本及各本皆颠倒为“众乃心安”,今据史复原。
# ~& X5 Q" ?, p0 p0 a+ b& b! |) T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张辽传》。8 C" d- q( q+ I8 X
|
1 S( o m/ W$ y, N
+ O/ u4 c" m: m9 o4 o, F& e3 z0 {/ @88.易战 |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①
3 ]( l i1 b" Y# M# J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之河阳②,〔谋及臣下〕,宇文?③〔进策〕曰:“〔今之用兵,须择其地〕。河阳冲要,精兵所聚,尽力攻围,恐难得志。〔如臣所见〕,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纳,师竟无功⑤。〔建德五年,大举伐齐,卒用计。后终于平齐。〕⑥ / I: l$ k9 x) n8 r% i) k* \; l
【注释】
# T, A9 B; O1 e1 v* a* T ①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语出《孙子兵法·形篇》。 + s! |" p$ _0 l' Y$ b1 b# t
②河阳: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北齐时在此筑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为军事重镇。 . D" j1 F2 ]! e! v0 K2 T
③宇文?: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宇文弱”,今据史校改。宇文?,鲜卑族,字公辅。博学多才。北周时官至内史都上士,隋代任尚书左丞、礼部尚书等职。
/ V4 Z* z% B1 \; b) p ④汾之曲: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分之曲”,今据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弯曲处。
, y1 W" a$ @( M1 `- o ⑤师竟无功:马本及各本皆作“终无成功”,不尽原义,故据史校改。
]/ P& ?4 m3 g, q! ^) Z9 S4 _7 T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传》;又见《隋书·宇文?传》。 4 n; S1 N8 u1 `+ @5 A3 L c$ H
| . I: r( H3 V3 x
: w { a; |4 J. V2 z
89.离战 |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 s1 J, M7 L P% ^ }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
; j1 w' ?7 P! J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湣王③出奔于莒④。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⑤,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湣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数年⑦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⑧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之,列火牛阵⑩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⑾自莒入临淄。⑿ ) V% ^/ t2 ?9 V0 L
【注释】 4 f; R6 e5 Y9 P& X' J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 h4 z z0 U0 G4 L ②乐毅: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昭王死后,惠王轻信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 ( ~9 r, h, [: x6 S# w
③ ( {; A! t' k" {
④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 L# L+ B, Y/ s6 v( G/ q8 F2 y/ ]; Z ⑤齐相: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齐祖”,今据史校改。
' W2 Y6 P8 R+ D) V) p( m0 w7 A. k, f ⑥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 E ~" |# i: Z8 R2 Y7 K. p
⑦数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月”,今据史校改。
( @; p3 h/ ^& _! r ⑧田单:战国齐名将。
0 n0 V+ k' j/ v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 O/ c* F% u5 _* v! a2 q ⑩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6 [: T( N1 W' ~* h) k ⑾襄王:即齐襄王
+ S- D; n m& _5 o5 F! k ⑿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
' q6 p" z8 {! h7 i9 F | & J5 ^1 f3 ]0 E# T- ~
4 q( L6 S7 J. m. u0 V) t; _90.饵战 |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① 2 C* ^9 q0 b, ^3 o( w `
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②骑前后至。诸将曰:“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③
7 |7 B* l# h3 _$ R- r 【注释】 0 v3 p" F2 K9 }2 Q2 b* g
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7 _ @: E, s+ I; U C
②五六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五六十”,今据史校改。 * U! m2 p; @1 Q1 C2 `0 I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 J; m' q7 h5 @' i% v& r
' s6 p$ g) N6 K; T, h |
|
|